作为儿科医生,笔者兰政文、兰静常见到一些妈妈半夜三更心急火燎地抱着宝宝来看急诊,其实有些是很简单的问题,只需稍加防治即可无事。也有一些妈妈将大问题不当一回事,以至于就医时已拖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给孩子带来了本不应该遭受的痛苦。
有没有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多学习一些儿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多了解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技能。《好妈妈就是好大夫--婴幼儿家庭医疗百科》就是笔者为解决这一矛盾,为家有宝宝的妈妈们量身定做的。
本书以0—6岁孩子为对象,以常见症状为要点,详细介绍了婴幼儿容易罹患的疾病以及家庭的处理方法,让妈妈们懂得一般症状该如何应对,哪些情况需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帮助每位妈妈都能成为小宝贝的“专职保健医生”,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好妈妈就是好大夫--婴幼儿家庭医疗百科》以0—6岁孩子为对象,以常见症状为要点,详细介绍了婴幼儿容易罹患的疾病以及家庭的处理方法,让妈妈们懂得一般症状该如何应对,哪些情况需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帮助每位妈妈都能成为小宝贝的“家庭保健医生”。《好妈妈就是好大夫--婴幼儿家庭医疗百科》由兰政文、兰静编著。
孩子生病了
1.宝宝生病的信号
2.宝宝出现下面的症状,不要太紧张,但也不能大意,可以在家中观察一两天,安排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带孩子去看医生
3.当天就应带孩子看医生的情况
4.呼叫120紧急入院的情况
发热
1.出生至6个月
2.6个月至3岁
3.3岁以上
哭闹
1.宝宝啼哭你别着急
2.读懂宝宝的哭声
3.宝宝特有的夜哭
头痛
1.寻找头痛的原因
2.该看医生的头痛
3.家庭处理要点
4.预防金点子
腹泻
1.是否腹泻如何判断
2.腹泻不可忽视
3.引起腹泻的原因
4.家庭处理要点
5.食疗也给力
6.预防金点子
7.为父母解疑
呕吐
1.呕吐利害谈
2.13种呕吐逐个看
3.找准呕吐的病因
4.8种呕吐需要及时看医生
5.家庭处理要点
6.食疗也给力
咳嗽
1.感冒咳嗽
2.流感咳嗽
3.支气管炎咳嗽
4.肺炎咳嗽
5.哮喘咳嗽
6.百日咳咳嗽
7.咽炎咳嗽
8.抽动症咳嗽
9.气管异物咳嗽
10.上颌窦炎咳嗽
11.过敏性咳嗽
12.肺结核咳嗽
13.蛔虫病咳嗽
14.冷空气刺激咳嗽
15.胃食管反流咳嗽
16.运动性咳嗽
惊厥
1.惊厥发作啥模样
2.追踪惊厥“黑手”
3.家庭处理要点
4.高热惊厥
5.低钙惊厥
6.癫疴惊厥
黄疸
1.黄疸的来龙去脉
2.观察黄疸有技巧
3.生理性黄疸不用怕
4.病理性黄疸追真凶
便秘
1.正常粪便什么样
2.便秘危害录
3.便秘病因揭秘
4.家庭处理要点
5.预防金点子
腹胀
1.小肚子很特别
2.功能性腹胀
3.病理性腹胀
多汗
1.生理性多汗
2.病理性多汗
厌食
1.别乱扣厌食“帽子”
2.梳理厌食的原因
3.家庭处理要点
打鼾
1.良性呼噜不必担忧
2.恶性呼噜隐藏玄机
瘙痒
1.头皮痒痒
2.脸蛋痒痒
3.屁屁痒痒
矮小
1.个头矮小早发现
2.个头矮小有药治
3.配套举措及时跟进
性早熟
1.性发育的正常历程
2.“三误”——触动性按钮的黑手
3.性早熟恶果多多
4.盯紧性早熟的信号
5.预防金点子
遗尿
1.从行为着手调整
2.借助于药物之功
3.生活调整
遗粪
多动
1.多动症的诊疗特点
2.不同类别孩子的多动
结语
儿童高血压
1.认识儿童血压
2.宝宝血压的发育规律
3.小宝宝也可能得高血压
4.儿童高血压的蛛丝马迹
5.家庭处理要点
6.预防金点子
头发异常
1.宝宝头发的发育进程
2.头发异常可能是疾病信号
3.头发养护策略
4.走出护发误区
囟门异常
1.囱门凸出
2.囱门凹陷
3.囱门增大
4.囟门早闭
5.囟门护理七要点
眼睛异常
1.蓝眼
2.牛眼
3.猫眼
4.雀眼
5.白曚眼
6.望天眼
7.对眼
8.红眼
9.挑针眼
10.烂眼边
耳异常
1.中耳炎
2.外耳道炎
3.耳畸形
4.外耳黄水疮
5.耳道异物
6.耵聍栓塞
7.听力障碍
鼻塞
1.感冒鼻塞
2.鼻窦炎鼻塞
3.过敏性鼻塞
4.鼻屎堵塞
5.异物堵塞
6.增殖体肥大致鼻塞
口腔异常
1.口炎
2.地图舌
3.口腔畸形
4.舌系带过短
5.流口水
6.口臭
7.磨牙
8.宝宝口腔保健的最佳时间
脖子异常
1.脖子粗
2.脖子歪
3.脖子包块
4.脖子变黑
肚脐异常
1.脐炎
2.脐瘘
3.脐窦
4.脐茸
5.脐尿管瘘
6.脐疝
7.憩肚脐
8.肚脐湿疹
9.脐膨出
10.做好肚脐护理
脊椎异常
1.脊椎异常之秘
2.脊柱裂
3.脊柱侧弯
4.脊柱结核
5.颈椎病
肢体异常
1.牵拉肘
2.罗圈腿
3.八字脚
4.扁平足
5.预防金点子
步态异常
3种常见病的异常步态
肛门异常
1.肛膜闭锁
2.肛门闭锁
3.肛窦炎
4.肛乳头炎
5.肛门炎
6.直肠息肉
7.肛裂
8.肛门周围脓肿
9.肛门瘙痒
10.脱肛
睾丸异常
1.认识睾丸
2.隐睾
3.睾丸炎
4.睾丸畸形
5.睾丸扭转
6.睾丸癌变
包皮异常
1.包皮口狭窄
2.包皮粘连
3.包皮过长
4.包茎
5.包皮炎
6.预防金点子
皮肤异常
1.胎记
2.皮肤干燥
3.摩擦性苔藓样疹
4.乳痂
5.皮肤褶烂
6.湿疹
7.脂溢性皮肤炎
8.异位性皮肤炎
9.虫斑
10.桃花癣
11.光敏性皮炎
12.疥疮
13.荨麻疹
14.痱子
15.黄水疮
16.虫咬皮炎
妇科病
1.阴唇粘连
2.外阴炎
3.阴道出血
4.阴道炎
5.尿道黏膜脱垂
6.疝气
皮疹
1.幼儿急疹
2.手足口病
3.水痘
4.麻疹
5.风疹
6.猩红热
7.疱疹性咽峡炎
8.川崎病
肥胖
1.肥胖原来是健康的杀手
2.你的孩子肥胖吗
3.追溯肥胖原因
4.家庭处理要点
5.防胖金点子
疳积
1.家庭处理要点
2.预防金点子
腿痛
1.不必担忧的腿痛
2.需要积极治疗的腿痛
血尿
1.血尿的真相
2.血尿的源头
3.家庭处理要点
便血
1.捕捉便血祸首
2.了解3项医学检查
3.家庭处理要点
睡眠异常
1.夜惊
2.踢被
3.噩梦
4.梦游
5.惊跳
6.睁眼睡觉
7.张口呼吸
春困
1.识别与春困相混淆的疾病
2.家庭处理要点
苦夏
1.“苦夏”症状
2.家庭处理要点
秋燥
1.调整食谱是关键
2.家庭处理要点
冻疮
1.冻疮追着寒冷到
2.为冻疮画像
3.家庭处理要点
4.预防金点子
宝宝“冬病”的“夏治”法
1.“冬病夏治”有章可循
2.常见贴敷反应的应对策略
3.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带宝宝看病的学问
1.不盲目追求大医院
2.强化自我保护
3.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
4.不要随意更换医生
5.不要指名要药
用好退热药的金点子
1.认识退热药
2.扑热息痛PK布洛芬
3.退热药剂型大解读
4.使用退热药的时机
5.使用退热药贵在合理
用好止咳药的金点子
1.止咳西药清单
2.止咳中药清单
3.用好止咳药的智慧
用好抗生素的金点子
1.抗生素滥用的表现
2.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法则
3.孩子感冒的抗生素用法
4.孩子咳嗽的抗生素用法
5.孩子腹泻的抗生素用法
孩子生病了
宝宝的问世给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也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孩子小,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才能知道他病了?
1.宝宝生病的信号
诚然,小宝宝不会说话,无法用语言告诉你哪里不舒服,但他的身体会“说话”,所以,你要留意以下9个方面的信号。
①体温。正常体温36~37℃,有时可达37.6℃(但不会超过38℃),一般情况良好,医学上称作生长热,属于生理现象。此外,宝宝哭闹、吃奶、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情况也可使体温略有上浮。如果消除上述因素后,体温仍滞留在37.6℃以上,是发热的标志,意味着宝宝病了。
②脸色。脸色不再红润,变得发青、发白、发乌等。如得了肺炎的宝宝嘴唇、鼻尖发乌,脸色苍白的宝宝可能患上了贫血症。
③情绪。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少动懒言。如得了结核病的宝宝,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性情改变,行动孤僻好静等。
④哭声。情绪好,哭声响亮,吃奶正常,不发热,满足要求后哭声即止,是正常的表现。反之,则是生病的症候。如突然剧烈地尖声哭闹可能是哪里疼痛;两腿紧缩、剧烈哭泣,可能是肚子痛;一边哭一边用手摸耳朵或眼睛,可能是眼和耳有毛病;一边哭一边用手拍打头部,可能是头痛。
⑤大便。性状变稀,颜色变成绿色,或呈蛋花汤状,就是腹泻。如腹泻较轻,不发热,情绪活泼,进食如常,体重增长,医学上称作生理性腹泻;如果腹泻较重,伴有发热、呕吐、面色不好、精神差,则是病了,应及时就医,不可拖延。
⑥吃奶。吸奶无力、吃奶量明显减少甚至不吃奶,同时脸色与精神变差,是生病的标志。
⑦呕吐。出生后不久的宝宝吃奶后有少量溢奶的现象,不必忧虑。假如多次连续呕吐,呕吐量较多,呕吐物中掺有咖啡色或血样色物质,或者同时发热,特别是有抽搐(惊厥)、神志不清等征候,则是病了,甚至是大病的表现。
⑧口臭。引起宝宝口臭的原因很多,较为重要的有:口腔内有积奶或者积存的食物残渣;牙齿有较大的龋洞,内有腐败污物;牙龈发炎、出血,或有牙龈瘘管流脓;患有血液病或消化不良等。除口内积奶或积存食物残渣可以自行处理外(如用温开水冲洗,或者漱口、刷牙等措施),其他均应请医生诊治。
⑨怪味。身上散发出怪味,往往是罹患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信号。这类发出特殊气味的疾病多因与遗传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小儿体内某些酶或结构蛋白缺陷,使体内氨基酸或有机酸代谢发生障碍,产生不正常代谢产物,堆积于体内,并随汗、尿排泄而散发出怪味。如苯酮尿症可散发出耗子尿的臊味与霉味;高蛋氨酸血症可散发出煮白菜味或腐败黄油味;丁酸-己酸血症、焦谷氨酸血症等可散发出脚汗臭味;β-甲基丁烯酰甘氨酸尿症可散发出猫尿味;三甲胺尿症可散发出臭鱼烂虾味等等。
此时的最佳选择是及时就诊,不可误以为是小事情而延误。因为先天性疾病不及早治疗,必将造成严重发育障碍或痴呆,影响宝宝一生。
2.宝宝出现下面的症状,不要太紧张,但也不能大意,可以在家中观察一两天,安排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带孩子去看医生
没有明确原因的目光呆滞、反应缓慢、过度睡眠或难以人睡,持续不断地哭闹;耳朵、眼睛、肚脐、阴茎或阴道有渗出物;没胃口,有两顿以上没吃东西;呼吸有憋气现象,或持续不断的咳嗽影响睡眠;手脚无力或者不会摆动手脚,步态异常,如跛行等;手指甲、脚趾甲发青,脸色发青或苍白,或白眼仁发黄;持续发热,伴有精神萎靡不振;呕吐或腹泻;尿量明显增多或减少;皮肤出现色斑、水疱、溃疡、疹子,或者任何发红、流液、脱皮的斑点;流鼻血不易止住;腹部异常胀大或柔软;男宝宝阴囊胀大或疼痛;体表出现多处青紫等。
3.当天就应带孩子看医生的情况
(1)腹泻超过12小时。
(2)鼻子、耳朵、食管、气管里或阴道里插入了异物。注意,千万不要试着自己把东西拔出来。
P1-2
对于小宝贝,最好的医生非父母莫属,尤其是妈妈。道理很简单,妈妈与孩子的接触最为密切与广泛,孩子一旦出现不适,第一时间感觉到的应该是妈妈,对病情了解最全面、最仔细的还是妈妈,这一点是医院的医生无法做到的。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妈妈,在管好宝贝吃喝拉撒睡的同时,还应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生病的苗头,并及时予以正确的处置。
问题在于,尽管妈妈拥有医生所没有的早期发现婴幼儿生病的优势,却不具备诊治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因而有心无力。作为儿科医生,笔者常见到一些妈妈半夜三更心急火燎地抱着宝宝来看急诊,其实有些是很简单的问题,只需稍加防治即可无事。也有一些妈妈将大问题不当一回事,以至于就医时已拖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给孩子带来了本不应该遭受的痛苦。
有没有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多学习一些儿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多了解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技能。本书就是笔者为解决这一矛盾,为家有宝宝的妈妈们量身定做的。
本书以0—6岁孩子为对象,以常见症状为要点,详细介绍了婴幼儿容易罹患的疾病以及家庭的处理方法,让妈妈们懂得一般症状该如何应对,哪些情况需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帮助每位妈妈都能成为小宝贝的“专职保健医生”,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兰政文
201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