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轼叙述一种(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小川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代人杰,如嵇康、葛洪、李白,苦苦寻仙不得一见,身上却有了仙气。这挺有意思。可惜近现代,仙气或神性在生活中消失殆尽。西方哲人界定为“祛魅”,希望人类有朝一日能“返魅”。也许五十年,也许二百年,人类将收敛狂妄自大,重新回到敬畏天地的良好心态中。

刘小川编著的《苏轼叙述一种》始于对苏东坡的原始惊奇,并试图把这种惊奇贯穿到底。

内容推荐

苏轼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中国近千年的文学偶像,正能量传递者。

《苏轼叙述一种》是叙述读者了解、研究、赏析苏轼及作品的重要作品。巴金文学院文学奖获奖作品。

《苏轼叙述一种》是与苏轼同为乡人,同用乡音,同习乡俗的作者刘小川,将用最真实生动的笔触展现这位巨人的淋漓元气与人格魅力。

目录

小引1

— 生活之意蕴层5

二 天才少年13

三 奇人张方平,醉翁欧阳修27

四 初仕风翔39

五 十年生死两茫茫……49

六 医国手55

七 文人与山水71

八 人间天堂,酒食地狱81

九 老夫聊发少年狂89

十 小人发难99

十一 坡仙113

十二 谁能伴我田间饮125

十九 苏轼的诗199

二十 苏轼的词221

初版后记252

再版后记254

我所知道的刘小川257

试读章节

苏轼到陕西凤翔做签判,苏辙送他到郑州。沉默的苏辙骑一匹瘦马,衣裘单薄,在深秋的风中缓缓行进。后来下雪了,白的雪和黄的土地,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早期的诗作中,这可能是最好的一首。飘泊在外的人,读着它会生出相似的感慨。

京城的名人下基层初做官,却跟主要领导闹起了别扭。到凤翔半年后,苏轼碰上新太守陈希亮。陈希亮原是眉山青神县人,王弗的同乡。此人与苏洵也属旧交,按常理,应该照顾苏轼才是,可他对苏轼严格得不近情理。他个子小,眼睛有点斜视,训斥部属喉咙大,动不动就暴跳如雷,部下都怕他。苏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几件事,受到小民称颂;衙门里他人缘好,同事们亲切地称他“苏贤良”。然而陈希亮发布命令:谁也不许叫苏轼为苏贤良。二十七岁的苏轼为此很不高兴:皇帝都对他客气呢,这怪老头却压制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生怕他的才干盖过太守的政绩。有小吏偷偷叫他苏贤良,那陈希亮眼力不济耳朵倒灵,抓过小吏用鞭子猛抽。苏轼宅心仁厚,听小吏声声惨叫,忍无可忍了,要夺太守的鞭子,被人拉开。

陈太守对苏轼说:“你敢对上司不敬,我就抽你!”

苏轼郁闷了好久,想念弟弟苏子由了,写诗说:“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似雨难开。”

中秋节他不去知府厅参加例行宴席,被罚铜八斤。古代钱币分金银铜,八斤铜不是小数。苏轼知道这处罚的规矩,可他就是不去。罚金由王弗带人送到知府。她回家,软语劝苏轼。据她观察,老太守也是一位好人,凤翔十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王弗猜测,老太守也许是故意对他严厉呢。

苏轼听不进去。有两年的时间,始终和陈希亮拧着。

王弗这样的好妻子,深知用什么方式劝丈夫,以她温柔的慧眼看人看事,尽量弥补丈夫的性格缺陷。事后证明,她对老太守的猜测是正确的。陈希亮为官几十年,对训练年轻人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确性子倔,两年中从未向苏轼做过任何解释。后来,他因收受其他地方送来的好酒而下狱,一世清名毁于几个酒坛子,气死在狱中。而苏轼已经有了不少官场体验,慢慢回忆老太守,明白了王弗的那些话语,怅然写道:“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颜色……”

苏轼对王弗的怀念,也是这种情形:王弗走了整整十年,他才细细咀嚼妻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下《江城子》这样的感人肺腑的作品。

人生多少事,事后方知原委,却要么事过境迁,要么物在人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苏轼在凤翔待了三年,作为副手,他并无显赫政绩,公务也说不上繁忙,有的是时间到各地走动,既是体察民情,也可以叫做游山玩水。古人对天地山水,对历史人文,有极大的虔诚和浓厚的兴趣,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浮光掠影的旅游。

凤翔境内有终南山脉,山中多庙宇,寻僧访道是苏轼的一大乐趣。有一座开元寺,寺中多佛教题材的古画,苏轼往往匹马而入,一看就是一整天,日落时分方策马而回。他一个人在山林中穿行,身影在草木之间时隐时现。他沉浸于古画,王维的画,吴道子的画,不禁浮想万端,由古画及于人事,由人事及于自然。圆圆的落日照着他的长脸,也照着他云去风来般的沉思。这副形象,单论外形已令人感动,更何况我们还试着进入他的内心。

凤翔天灾严重,要么洪水滔滔,要么久旱不雨。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两个月不见一滴雨,地里的庄稼眼看枯死。心焦的不只是农夫,天灾关系到所有的人。苏轼率众祈雨,每日望着大晴天烧香叩拜。到三月,终于有了点雨水,人们小心翼翼地企盼着,不敢期望过高。好像习惯了无雨的天气,不再相信老天爷了。

暮春的雨,断断续续地下着,有一天夜里,忽然变大了,并且接连下了三天。凤翔人这才欢呼雀跃,额手相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这亭即是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苏轼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

从一开始,所谓仕途第一站,苏轼的眼睛就盯住民间,这使他不可能沉浸于亦官亦文的优哉游哉的生活。凤翔穷人多,衣不蔽体的流浪汉随处可见,他们为何穷呢?苏轼寻思着,看见地方的华屋美宅,不禁大发感慨: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

谁家美园圃,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凤翔城外有个李姓地主,其庄园的富丽堂皇,整个关中都少见。庄园的豪华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北宋的地方豪强,搞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遇灾年,有点土地的人也没法过活,只好打土地的主意。而灾年频仍,实力雄厚的地主就大肆吞并。美仑美奂的庄园,巧夺天工的亭榭,到苏轼眼里却变了味,它是以千家的破败作为代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轼与杜甫,乃是一脉相承。

苏轼的这种“民问精神”非常宝贵,而且他是自始至终的。我今天提笔写苏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种精神的敬意。才华是其次的东西。如果苏轼一到凤翔就同李姓地主打得火热,写帮闲文章,赞美地主的庄园闲适而优雅,讨来几锭银子、一顿酒饭,那么,他的文字再好,也不过如同挖空心思赞美皇帝的司马相如之流。

苏轼到凤翔,盯上了李家花园,横竖看它不顺眼,于是发为文字。一首诗奈何不了大地主,却显示了一种立场,一种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不可或缺的立场。我想它在今天的意义,不言自明。作家当有大视野,大感觉,大疼痛。

苏轼到凤翔,除了同李家庄园过不去,还同太守大人闹别扭。前者富豪,后者权贵,苏轼两者都不买账。当时他二十七八岁。后来一直就这样,看人看事只凭良好的直觉,不计利害。这直觉从何而来?除了后天习得的,我想也是天性使然。想想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先天固有的东西已是分量太足,而后天习得的种种又使它变本加厉。苏轼之为苏轼,盖在于此。

P40-44

序言

值得信任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屹立于巅峰的伟岸旗手,正是苏东坡。

本书始于对苏东坡的原始惊奇,并试图把这种惊奇贯穿到底。

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我家距苏轼老宅仅百米之遥,从小就在他的英灵弥漫处跑来跑去。园林优雅的三苏祠,供着苏家三父子的塑像。1963年,朱德到眉山,这位激动不已的总司令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而陈毅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最喜是苏辛!”

辛,指南宋的辛弃疾。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儿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散文八大家”。而当时的散文,和今天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不是一个概念。

苏轼家境不错,早年幸福。母亲程氏有佳名,原系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她对苏轼的教导,史书多有提及。乳娘任采莲,几十年慈眉善目,以七十二岁高龄谢世,苏轼为她撰写墓志铭。大文豪的巨笔,一生写过的墓志寥寥无几,王公贵族请不动的。母亲与乳娘,双双呵护苏轼的生长。及至成人,先后又有三位女性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宋朝女人,我们终于能知道全名了,不像李白、杜甫、自居易的夫人,只留下她们的姓氏。

王弗、王朝云,有着惊人的美丽,无论是她们的外貌,还是她们的内心。

母亲、乳娘、妻妾,环绕着苏东坡。有趣的,却是坡翁一生以豪放著称。女性的慈爱与温柔,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但并未使他的性格有丝毫走样。他是男人气十足的。他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却比杜甫更快乐。他有很好的遗传:性格像父亲,而父亲又像祖父。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儿的怪老头,酒量奇大,着装古怪,学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口中念念有词,写过几千首永不流传的诗。他最大的爱好是打抱不平,官府不讲理,他会冲到府衙去,有理有据批评州官县官,好像他才是上级。丰年他积谷屯粮,街坊以为他瞅着灾年要大捞一把,因为他永远让自己显得莫测高深,叫别人捉摸不透。两年后果然闹饥荒,他在自家门前贴告示,围观的群众多达数百人。告示写得歪歪扭扭,而内容大快人心:屯积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

这些都是真事,史料记载明确。

过了三十余年,苏轼在杭州办“安乐坊”,为中国第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看病不收钱,救活了几千人。祖孙二人行事,仿佛商量过。其时苏序已去世多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眉山这小城,各种各样的古怪人物层出不穷。随便挑一个,都足以写成一本精彩的厚书。倒是最近这十几年,人的行为模式突然趋于单一,欲望、意志、趣味,看似各自流溢,实则积为一潭,逼近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模式。个性被设定、被掌控,个体的局部反抗几乎毫无意义。个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的反面。究竟是谁,谁在设定人的喜怒哀乐呢?谁在制造那个标准化的“现实通道”?我重读享誉全球的哲学家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他主要研究美国,副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结论已如书名。他令人信服地指出,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其实受制于新型的极权。那是一个试图用资本的逻辑掌控一切的国家。对外的丛林法则、穷兵黩武,有其内在的动因。

中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毕竟时间短,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以避免西方人的严重异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的伟力会自然生发。眼下的回归传统、以民为本,见证了古老的文明重获新生的伟大力量。

而作家有义务推波助澜,把活生生的传统带到当下,把一批又一批精彩人物写在纸上。

后记

《苏轼,叙述一种》动笔于十二年前,2001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得巴金文学院颁发的随笔奖,是当时惟一一本获评委全票通过的书。2005年,此书被上海《小说界》杂志拿去转载,影响更进了一步。2007年,眉山出了一本市内普及性读本《眉山苏轼》,基本上采用了初版的文本。

几年来,此书在互联网上的流传也比较广。不断有读者对我说,喜欢这本行文轻松、篇幅也不大的书。读者形容它像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有别于携带重装备的大部队。

今年这次修订,在初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约三万字,并在编辑的建议下添上了每一节的小标题。

从1965年到1974年,我家住在眉山县下西街,距三苏公园(古祠堂)仅百米之遥。那地方是儿童戏耍的天堂。每当父亲找不到我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去公园看看。

我妈妈1994年年底就去世了,享年才六十五岁。妈妈生前很爱看书。谨以此书敬献给妈妈的在天之灵。

哦,写下妈妈这个词,多少次泪飞如雨……

四十多年前我就读的眉山城关一小,隔一道青砖古墙并一溜修竹,就是占地百亩的三苏公园。公园的南大门外,还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公园坝坝”,小学生中学生,在草地上打滚踢球放风筝看电影,乐翻了天。如今填满了硬梆梆的钢筋水泥。小学生驮了大书包过马路,必须东张西望,脑袋扭得像拨浪鼓。车,太多了,太强势了。汽车水泥欺负人,尤欺少年儿童。

苏轼之能成长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庞然大物,其早年生活的饱满度太重要了。《品中国文人》这一系列,我品读了历代四十多个大文人,涉及几百人,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活得蹦蹦跳跳,既能读又能玩儿。

以前的人凡事投入,较真,而眼下的人目的性强。人去盯目的,盯来盯去盯出了功利二字。功利赫然在目,过程就缩小,甚至被取消。以前的人做事,是先把事情做好,其它的等做好了再说。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倒过来了。这个倒转是可怕的。

隐藏在“倒转”背后的算计性思维,强化了功利,丢失了过程,也就丢失了生存的饱满。生活趋于瘾头化,而瘾头一旦抓空,人就不可逆转地活向无聊。例如许多四川人,不打牌他就打瞌睡。走到风景名胜,他还是摸牌算牌……形形色色的算计型思维的源头在西方。咱们漫长的古代,这种东西未成气候。眼下是个大难题,而破解难题尚有契机。

有些富于价值的生活方式一旦丢失,几百年找不回来。

人生诸事,惟在操心的过程中方能呈现感觉的丰富性。而感觉的丰富性乃是一切生活质量的前提。

苏东坡、曹雪芹这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以后不大可能出现了。回望文化先贤有了紧迫感。把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带到当下,而带到当下的前提是辨认当下。不知今,焉知古?

尽力而为吧。每天早起干活,写下千余字,和当年一样写不快。在这铺天盖地嚷嚷“‘陕”的年头,我们来较量慢功夫。

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的袁艺方女士,她的厚爱使此书的修订本得以面世。艺方也是拙作《王之道》的编辑。

《苏轼,叙述一种》初版时曾载有天麻先生的短文:“我所知道的刘小川”,现附于书后。

作者

2012年11月23日于忘言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