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危险方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约翰·克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约翰·克尔专著的《危险方法》超越了所有的虚构作品。无法想象会有更好的方法来讲述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那场无比激烈的破裂……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描述施皮尔赖因的性格。……克尔的描写手法是惊人的,他不仅将施皮尔赖因从历史的晦暗之中挽救了出来,他还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同时,克尔笔下的历史是值得信赖的,可以被认为是完整地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崛起。

内容推荐

约翰·克尔专著的《危险方法》:

1907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开始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友谊。而在六年后,两人却反目成仇,纠缠在激烈的明争暗斗之中,个人的、情感的、理论的以及专业上的争斗纠结在一起,不可开交。在两人之间,有一个名叫萨宾娜·施皮尔赖因的女子,她是荣格的病人兼情人,又是弗洛伊德的同事兼密友,而后来,她也成长为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精神分析师。

约翰·克尔经过多年的研究,还参考了一些深藏已久、最近才得见天日的资料,完成了这部极具魅力的作品,重构了弗洛伊德、荣格和施皮尔赖因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三角关系。围绕着临床方法与政治手段、神经症与反犹主义、婚外情与尔虞我诈,《危险方法》显得渊博而充满人道主义色彩,以强有力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描绘了一段伟大悲剧的惊人历史。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一个癔症病例

第一章 她父亲的手

第二章 精神病修道院

第三章 荣格的试验病例

第四章 天性虚伪的女人

第二部分 关于神经健康的新学说

第五章 苏黎世学派的兴起

第六章 荣格与弗洛伊德

第七章 关于童话故事的科学

第八章 性与心理学研究

第三部分 运动

第九章 美国之旅与核心情结

第十章 有两片头盖骨的房屋

第十一章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中的唯灵论倾向

第十三章 垂死而又复生的上帝

第四部分 密友事件

第十四章 关于转换

第十五章 一场友谊的终结

第十六章 唯余沉默

第五部分 余波

第十七章 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

第十八章 寻找伟大的命运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六章 荣格与弗洛伊德

……现代的欧洲社会……取笑“老处女”的同时也在谴责着未婚妈妈的

丑恶。这种伪善的、腐败的“道德”具有深远的不道德性,是极端邪恶的。我

们耗尽精力与之争辩,这是富有道德与意义的,从此我们将与它展开一场较

量,为了自由的性爱和未婚母亲的权利……两百万妇女[在德国]被迫处于独身

或结婚的道德限制中。为了证明我们的时代在性道德领域中的伦理已经完全丧

失,将上述两种状况放在一起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伊万·布洛赫,《我们时代的性生活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关系》,1906年

1903年,魏宁格将“解放的妇女”看作是一种仅次于同性恋的性变态。到1907年,这种趋势已然发生了改变。1905年,母亲保护协会在柏林成立,其成员包括著名的学者伊万·布洛赫、维利·黑尔帕赫、维尔纳·桑巴特、马克斯·韦伯及柏林同性恋社区著名的性研究员及领袖人物马格努斯·希施费尔德。关于女性非婚生子、卖淫、患性病及类似情况的统计数据完全可以收集得到,但是这些数据都十分令人震惊。因此,在德语世界,人们开始承认一种新的科学观念,而在早些时候,这些说法只在窃窃私语中流传:当婚姻完全依赖于男性的经济特权时,坚持一夫一妻制会付出可怕的代价。

伊万一布洛赫就当代的性生活问题写了一部皇皇巨著——英文译本有766页,这本书原定于1906年底出版,后推迟到了1907年,他致力于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其论战的言辞充满了愤怒,却也不失德国人的敏锐。仅仅从实践中改变性行为是不够的。这种改变同时还需要是道德的、科学的,并且要与高等文化相互兼容。布洛赫认为如下言论较为合理:“自由的性爱……将在道德上找到它的正当理由,这是发展的必然。”考虑到文化方面的因素,他又提出了如下案例:

在知名人士的案例中,收集这种自由结合以及这种结合所生的“非

婚生”子女的数据,这是一个有趣的工作!而那些婚姻的狂热追求者将  会非常惊恐!……目前,我打算简单地陈述一下自由性爱在文明进程中

的地位,并证明自由的性爱与道德的生活可以兼而有之。有谁敢去责备

让·保罗、古茨科、卡罗琳娜·施莱格尔、乔治·桑或是歌德的不道德行

为呢?

在维也纳,一个由内科医生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正以弗洛伊德为中心,聚集在星期三心理研讨小组,这与德国不稳定情绪的膨胀有些许关系。他们虽然都是犹太人,却很少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局外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积极地建立自己的家庭,所有这些人都在著名大学受过教育,少数人甚至获得了当地杰出医生的美誉。从专业角度来看,他们与新北德运动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是没有障碍的,而在后来几年,这个群体也确实加入了马格努斯·希施费尔德一方,并编制了关于性发展的调查问卷。

然而,问题在于维也纳的文化背景。由于在公共及私人事务上的极端虚伪,维也纳已经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公共礼仪传统。奥古斯特·福雷尔曾在学生时代来维也纳访学一个学期,之后就被维也纳的道德状况所震惊,而布洛赫认为将他书中的一整个部分(包括100个案例的描述)用来形容维也纳婚姻生活的悲惨状态都是合理的。虽然将维也纳的不道德状况看作是弗洛伊德主义能够首先扎根于此地的唯一理由是说不过去的,但汉斯·萨克斯指出,合乎时宜的双重意识作为维也纳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与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主流的性道德观的改变席卷了整个德语世界,那么维也纳将是最后一个受到影响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也是最少的。

荣格来访

1907年3月的第一个周末,荣格偕妻子与年轻的路德维希·宾斯万格一起来到了维也纳。多年之后,已是老者的荣格,将弗洛伊德称为“我所遇到的第一个真正重要的人”,他更愿意将自己第一次见到弗洛伊德的情形看作是自己开始聆听并向长者学习的一个重要时刻。人到老年之后对自己的慈悲确实可以歪曲记忆。事实上,在这次谈话中,荣格说得比弗洛伊德多多了,至少在谈话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如此。欧内斯特·琼斯有幸在……

P125-126

后记

在人类尝试着进行自我认识的道路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绝对是我们无法避开的两个巨人。1907年,两人展开全面合作,精神分析学派迅速在欧洲崛起,成为当时整个学界举足轻重的一支异流。1913年,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合作关系宣告破裂,欧洲精神病学界对此一时众说纷纭,流言四起,但精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势头却并未受到抑制,它的触角开始伸向多个研究领域,其影响力逐渐波及全球。著名小说家茨威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著名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以及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等人都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时至今日,精神分析学派依然在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以及医学等诸多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精神分析极为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与理解。

2011年6月,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危险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发布预告片,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精神分析早期历史的关注,在这一股力量的推动下,约翰‘克尔历经八年时间艰苦创作的传记作品《危险方法》在漫长的十八年之后(本书首次出版于1993年)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部被书评界称为“无法超越”的作品,“完整地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崛起”(美国《先驱报》语),“使我们得以洞悉早期的精神分析师所遇到的性伦理困境,以及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和荣格主义理论形成的、与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美国《纽约书评》语)。通过这本著作,人们诧异地发现:精神分析的历史记录居然有意回避了一位被隐瞒了将近五十年的陌生女士,她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女精神分析师之一——萨宾娜.施皮尔赖因博-士。这位俄国女士曾经是荣格的病人、情人和同事,也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魂如此接近,解读这段历史使我的内心形成一股强烈的冲突,因为接近真相的过程既是珍贵甜蜜的,也是晦暗压抑的。

约翰·克尔对历史资料的处理和描述是严肃、谨慎、坦率而又准确的,因而它也是令人畏惧的——这就是真相的力量。在对弗洛伊德、荣格以及施皮尔赖因三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做出深入探究和精准描述(其详尽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的同时,他还极为全面地描述了欧洲精神病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涉及到了大量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沙可(又译“夏尔科”、“夏科”)对癔症患者的治疗、贝尔南(又译“伯恩海姆”)对催眠的研究、布罗伊尔与弗洛伊德关系的发展、布洛伊勒(“精神分裂症”一词的命名者,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院长)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魏宁格(《性与性格》一书的作者)的自杀和剽窃事件、弗利斯和阿德勒等人与弗洛伊德关系的破裂、威廉·詹姆斯和斯坦利·霍尔与美国精神病学的发展等等。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叙事手法,约翰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施皮尔赖因的故事与早期精神分析的历史——一个巨大而又无法避免的悲剧,一段深深影响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隐秘往事。

发生在这三位主人公身上的故事,我在此文中不再赘述,约翰·克尔先生已经做出了最佳的描述。我最后还想提到的一点与“移情”有关。移情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会将自己对早年重要抚养者的某些情感转移到当前的客体(尤其是心理治疗师)身上,或者说,人们会在他们与当前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与早年重要抚养者交往时未曾得到适当处理的某些情感。专注研究“自恋”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将自恋移情分为了以下三种:理想化移情(将对象高度理想化,并向对象的人生方向发展)、另我移情(将对象看作是另外一个自己,并加以欣赏)和映射性移情(不断通过对象向自己做出的反应和行为来完成对自我的肯定)。

根据这种分类,我认为施皮尔赖因对弗洛伊德应该是理想化移情,对荣格则是理想化移情和映射性移情的混合;荣格对弗洛伊德是理想化移情,对施皮尔赖因也存在着理想化移情;弗洛伊德对荣格是另我移情,而他对施皮尔赖因则不存在移情,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利用了施皮尔赖因而已(但是施皮尔赖因的才华及其构建出来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弗洛伊德)。当这些移情带来的幻梦完全破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精神都遭到了重创。施皮尔赖因由于荣格的抛弃而陷入精神崩溃,荣格则在“背叛”弗洛伊德之后发作了严重的精神病。而弗洛伊德的情况又如何呢?

弗洛伊德对荣格的另我移情也许可以看作是他向永恒的死神发出的有力挑战:如果他的王储和继承人继续贯彻他的理论和思想,那么,他也就借着这个“儿子”的生命复活了。弗洛伊德的这个幻梦自然也走向了破灭,他一边恼羞成怒地侮辱并仇恨着荣格,一边又深深地陷入了失望。然而,移情的破灭也并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施皮尔赖因最终留下了震撼人心的理论和故事(虽然我们在最近这些年才接触到了这些历史事实);荣格也终于脱离弗洛伊德,成为了属于他自己的大师;当时已经年老的弗洛伊德也从这段关系的破裂之中恢复了过来,将精神分析学派推上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巅峰。那他向死神的挑战就此结束了吗?显然没有。这位伟大的斗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死神的自由:他选择了安乐死。在经过无数次的癌症手术治疗之后,他将自己的医生叫到了床前。他说:“我想,时候到了。”他选择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死亡方式。这种勇敢和他在最终时刻来临前表现出的从容,是属于他自己的伟大胜利:不再寄希望去追逐虚无缥缈的永恒的生命,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终将而至的永恒的死亡。

回想自身,我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也是一种理想化移情,它带给我的幻梦也在阅读和翻译这本著作的过程中生生破灭了,留给了我一片空虚,以及这种令人恐惧的空虚所带来的深深思索。死者长已矣,我们不能苛责他们为何掩藏这段重要的历史,但是精神分析学界在弗洛伊德已然去世几十年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性地忽视了这段历史,恐怕还得归因到精神分析学派内部普遍存在的理想化移情上面。2004年,克雷格·查尔奎斯特博士(美国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在亚马逊网站评论此书时说道:“这本可读性极强而且研究极为深入的书已经出版十余年了,居然没有任何一位精神分析师、荣格主义者或者弗洛伊德主义者在这里对此书进行过评价,这难道不是一件奇事吗?”

对偶像历史的回避,就是对自身的回避。唯有清醒地承担移情破灭带来的剧痛,才能真正地返回自身。

精神分析的作品一向以深奥晦涩著称,即使是德语国家的读者也会对这些艰深的作品望而生畏。这部著作引用了大量的精神分析作品以及弗洛伊德等人的书信内容,而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材料的处理和阐述也极具水准,这给翻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虽然翻译文本已然经过了数次校对,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译作必然存在着许多纰漏之处,还望诸读者不吝指导。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宁教授在此书翻译过程中所给予的指导,感谢我的妻子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也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杨群和王妍所提供的帮助。

成颢

2013年1月

南京邮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瑰丽无比的文化史诗,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部堪称典范的无畏之作。若你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充满兴趣,且来读一读这本书吧,你必会有所收获。

——《旧金山纪事报》

这部著作对我们目前关于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行了十分珍贵的修正。……使我们得以……洞悉早期的精神分析师所遇到的性伦理困境,以及那些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和荣格主义理论形成的性问题。

——《纽约书评》

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本书像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从另外一些方面来看,它又像是弗洛伊德或者荣格某个著名病例的历史。…… (克尔)以其非凡的笔触描绘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自我理解的方式,将它的社会背景及人际情境重新创造了出来。

——《旧金山纪事报》

这本书超越了所有的虚构作品。无法想象会有更好的方法来讲述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那场无比激烈的破裂……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描述施皮尔赖因的性格。……克尔的描写手法是惊人的,他不仅将施皮尔赖因从历史的晦暗之中挽救了出来,他还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同时,克尔笔下的历史是值得信赖的,可以被认为是完整地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崛起。

——《先驱报》

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如此详尽地将其阐明,这本书相当之渊博,应当受到大家的欢迎。……一对于施皮尔赖因而言,这是一篇弥足珍贵的悼诗。在传记文学领域中,这本书必将成为经典。

——《欧洲人》

最重要的是,克尔恢复了施皮尔赖因的名誉。……幸亏有克尔,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贡献才得到了重新评价。……-施皮尔赖因和荣格之间的联系具有真正的罗曼史的一切特质:甜蜜而苦涩、心醉神迷、嫉妒、敬慕以及极度的痛苦。

——《星期日泰晤士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