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伟编著的《觅玄珠》所要做的,是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阐述法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伦理学。
对终极绝对真理的发现与阐明,本书不是最先的,也不会是最后的。本书只是又一次发现了它,并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再次明确地阐述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觅玄珠/蛊上九园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张连伟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连伟编著的《觅玄珠》所要做的,是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阐述法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伦理学。 对终极绝对真理的发现与阐明,本书不是最先的,也不会是最后的。本书只是又一次发现了它,并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再次明确地阐述它。 内容推荐 张连伟编著的《觅玄珠》系统地阐述了法哲学和法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法伦理学的一般依据和方法,是用以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的基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获得关于生命、神圣、自由、幸福等问题的真正知识,摆脱痛苦,得到幸福。因而,《觅玄珠》不仅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个人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级教材。参照本书,人们可以轻松彻底地理解基督教教义、佛教教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思想体系的精髓与缺陷。 目录 篇首寄语 开篇 觅玄珠 生命的困惑 哲学的反思 文化与反朴 自在者 我是谁 从物性到灵性 自由者 创世纪 情为何物 意义何在 神圣 人生 公理何在 游戏的规则 经济 素质的量化分析与培养 罪与罚 法伦理学原理 试读章节 3.石头记 因而,我仍然需要追寻存在的真实与意义。我坚信,充实愉快而非悲哀无望,才是我生存的原因和目的。我仍然需要证明,我的存在不但是真实的、合理的,而且是美丽的和必要的。我需要证明一切因与果,使我确知,不再迷惑;使我确信,不再犹疑。。 我知道我不能单单从前人的书中寻求、汲取,因为,非相同的境遇就难以有同感,非相同的经历就无我的经验,舍我以外的一切于我无意义。 我为此往返于物域灵界,游弋于鸿蒙大荒。触及感觉谓之思,次第持续谓之维。尽天上与地下,察有形与无形,收集芜杂,未辨精粗。恰遇补天之遗石,岿然独立在虚空,见我徘徊于其侧,便说:“尊贵的客人,请来伴孤独者一叙吧,主人将以衷曲相诉,向客人把真实求证。” 我便与它对坐,说:“多谢主人盛情。” 石问:“请教客人仙乡台甫?” 我说:“姓名何足凭?我号追问者;乡土何足居?彷徨在虚空。来处即是父母,去处不知何处。” 石说:“我没有做过追问者,但我曾经被迫问过。你愿意听我一点见解吗?” 我说:“当然,请赐教。” 石问:“你何以知道我的存在?” 我说:“我用探杖敲击你,当会感知你的坚实;我用火炬照着你,当会看到你的质地。” 石说:“是的,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思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思若无所触及,也就无所感知,或者有所触及,但不能感知,也不成其为思。 主体是绝对的存在意志,它有三个属性,即:实体性、主动性和应激性。所谓实体性,就是其空间组织的不可分割、不可解构。所谓主动性,就是说运动是主体的本性。所谓应激性,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机制,它是实体性和主动性的具体表现。 客体与主体对立,是主体思所触及与所感知,因而,为客者必然也是一类主体,否则,主体的思就没有了意义。思的本质,其实就是主体之间互为主客相互作用,以证其存在真实的过程。 维就是线性,是次第先后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思若没有一定的维度,即使是对于同一客体,思的结果也将是变幻莫测不可确定的。这不但无助于对存在真实的证明,反而会形成对主体存在的否定。 所以说,思维就是存在主体之间相对运动的有序进行。存在的真实性由之得以不问断地被体现证明。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一种待证的意见。我想,关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应该先了解哪一个,才能使其它关系的澄清问题迎刃而解,从而证明以上假设原来竟是一条真理呢?我以为,应该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主体何以能够意识自己的存在。 关于这一问题,我也只能就我自身的经历感受来谈。我在我还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时,虽然你看到的我是如此的庞大,但我却自觉其小无比。这是因为,当时我只是致密的没有内部结构的不可理解的实体,我只有在与别物碰撞的时候,才倏然感知自身的真实。一旦我无所触及,我便无由自知。这就是不可言喻的旷世孤独。 当女娲用锤把我不断敲打时,锤击的震颤倏地传遍我的全身,我为之不禁欢呼鼓舞;当我被投入烈火之中,我感受到在我的身体内,激荡着一种莫名的焦灼与躁动。于是我的身体开始出现裂纹,我想,这也许就是因为激情的冲动而产生的所谓文化吧。 我之所以在这些文化了的地方纹裂,只能说那里是我本身的解理。当火焰裂解我的同时,我理解了自身。 裂纹的显明,也许就是所谓的文明吧,我逐渐地更加文明。裂解了的各部分之间,不断加剧着相对运动,相互的碰撞,使它们再一次裂解为更小的部分。 当我臻于一定的文明程度之后,外来的作用形式与作用量,就能够在我的体内,以特定的分子运动几率波的形式持续存在,于是,我的意识中就产生了记忆的功能。当我身体内,产生了第一个打破测不准律而具备了连续的位移轨迹的、具有粒子象的几率波系之后,我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主体意志。我于是不但能够在与别物的相互碰撞中获得实在感,并且能够对此感觉滞延回味,而不必再渴羡那不可间断的外来刺激。这就是主观时间的产生机制,同时也是主观时间的本质。独属于我的这一空间,由之成为一个世界。 然而此时我又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即:清晰的自我意识毫不迟疑地告诉我,真实的我是那个使我拥有思维能力的具有粒子象的小精灵,而整个此身竟成为与我对立的尊客。这与我冥然潜在的记忆显然不符。因此我不得不继续进行不断地求证,直到主观时间与宇宙的时间完全合拍。于是我便成为最终精湛灵明的我。你若见过那璨晶翠玉、温琥润珠,当会领略到这难以言喻的境地。 但我此时的状态远远不是理想的状态。孤独者要使自己久处孤独而不伤于寂寞,并在相互作用中不受伤害,仅如此时我的文明状态远不足恃。他必须成为以自身的绝对存在为原因,以证明自身存在的绝对性为目的的绝对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返朴归根,但熔岩重凝决不能算是。所以我也曾因见金刚石的生成与和氏玉的长就而自惭。 我于是重新检视自身的每一分子,发现它们与本初的我全息地相似。它们是否也有更为细腻的解理呢?如果能使我的这些分我再次文化而至文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于是我便这样去做:我,占据这一空间的所有实体的形而上的灵魂,不断增加我的熵值,直至熔融于太虚至境无所别识。于是,我便与这无限的宇宙同为一体。嘘,此境难言,所谓浩茫无际、沛然莫御,那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 我被这神奇石头的表述所震撼,这与我以往的思路完全不同,但它对形式与概念的定义却使我无法反驳。这决非是我以形式逻辑或抽象思维的方法所能达成的境界,这是意会神契、全息体验的结果。它打破所有藩篱隔膜,把一切具象作为不同的意境,乃使我略悟太一之化分,万物之格式。 P23-26 序言 本书所要做的,是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阐述法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伦理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法哲学和法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法伦理学的一般依据和方法,是用以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的基础理论。 诚然,要做到健全、完善、规范地司法,就必须要有健全、完善、自律的人。本书内容,有助于人们认识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获得关于生命、神圣、自由、幸福等问题的真正知识,摆脱痛苦,得到幸福。因而,本书不仅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个人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级教材。参照本书,人们可以轻松彻底地理解基督教教义、佛教教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思想体系的精髓与缺陷。 也许有人会因作者对这本书的推许而嗤之以鼻。说:“什么什么什么?关于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这不是终极的绝对真理吗?这么说,哲学研究和伦理学研究可以就此停止,后人只须惊愕地看着阁下的理论,再也无事可做了。”马克思在评论黑格尔的时候,好像就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所谓第一原因,不过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康德所说的本体、《圣经》宣称的“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自在者。而一切存在者的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存在,存在得更真实,更美好。 发现并阐明终极绝对的真理,确认并宣称这就是终极绝对的真理。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达不到这一高度,就总是感到不完善,就总是觉得有缺憾。我们所有努力的结果,总是难以与我们的目标相符合。我们的前途总是一片茫然,我们总是惶惶然,不知该往哪里去。在人类历史中,有许多璀璨一时的文化,就因这一缺憾而悄然衰亡。也有许多文化体系传承数千年,而今仍然受到世人尊崇,灿烂夺目如盛放的鲜花,其原因就是拥有终极绝对真理。 对终极绝对真理的发现与阐明,本书不是最先的,也不会是最后的。本书只是又一次发现了它,并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再次明确地阐述它。 但是,前哲的智慧并不能代替后学的思维,并且,教育也并不能真正地传授知识。教育只能给学生指点一个参照系,让他们借以认识这个世界。前人的学说,就好像化学实验室里的瓶子上的标签,后学者可以参照标签认识瓶子里的东西,但认识标签并不代表认识了标签所标注的东西。知识来源于体验。“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除此之外,任何描述,都不能使我获得这一知识,只能帮助我们获得这些知识。所以,即使绝对真理已经被某个人发现并阐明,后学者仍然需要亲自发现并阐明它。有人说:“我们现在思考的,前人都已思考过。”这话不错,但是,我们却并不因此就不再思考。《圣经传道书》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也不过是垂暮者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叹息。后来者谁又知道以往如何?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本书作者张连伟,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学历高中肄业。这一信息,肯定会使许多人看低了这本书的价值。因为就普通人的普通智力,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一个乡村穷木匠,怎么竟然是基督呢?一个整日逐利的商人,怎么就成了天使(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呢?所以,有此想法的人是可以原谅的。 促使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首先是作者的一种执著心理。《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先知约拿得到神谕,要他向世人宣扬预言和真理,然而约拿不愿意为神工作,就乘船逃往外国,神让风浪阻止他,直到他愿意为神工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所谓神谕,应该是指一种关于某项义务的积极的执著心理,是一种精神强迫症。心理学上有一个俗词叫“约拿情结”,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心理。不过,因为这种心理往往能够使人成就高尚的事业,所以一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态。但它总是使人陷入痛苦,造就悲剧性格,甚至分裂人格。有这种心理的人,通常会因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受人称赞,并且他本人也可能因而获得一种叫做悲壮的美感,但他注定与快乐无缘。 本书作者的情结与约拿情结相似。所不同的是,约拿对神谕是明了的,而本书作者,只是因为一次民间所谓的“失魂”经历,便对“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执著追问。这使他多年无法快乐。因为贫困,他曾多次要求自己放弃追问,一心一意赚钱工作。但是,一个其实来自心灵却好像来自天外的声音,却总是不断打扰他的生活。“你是谁?”“你干什么来了?”这使他无法安心工作。并且疾病也缠上身来,使他不得不中断辛勤的劳动和致富的幻想,决定顺从命运,弄清自己到底是为了履行什么义务才来到了这个世上。于是,他选择了哲学与思索,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最初,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自私的,只不过是要借助于表达,来认识世界和自己,并没有立志要给社会做什么贡献。当今时代,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书很没有市场。作者曾和几家出版社接触过,都认为出版此类书籍是赔钱的买卖,已经成名的著作尚且无人问津,像黑格尔、斯宾诺莎,甚至马克思的作品,若让个人掏腰包来买,也一定卖不出几本。所以出版此类新书,作者要先垫三五万元出版费。既然研究已经很费心,再举债出版印刷来赔钱,干这种事情若非傻瓜定是圣贤。其实也难怪,电台、报纸、书刊、网络等媒体上的舆论,国家的行政方针,大学的教育方针,无一例外地注重利润。国家越来越像公司,大学越来越像技校,虽然也有几位学者呼吁以人为本,然而现实的回应,却是把以人为本的精神召唤,转换为以人为本的物质追求。哲学家想让人明白:“人要作为人,而不应仅是作为生产力。要做作为人的生产力,而不要做作为生产力的人。”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现代人似乎更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另一个命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于是,哈佛的爱默生、梭罗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哈佛的企业管理学硕士教程(MBA)才最有用。哲学和哲学家应有的品质,与时代的流行音相左,他们的落寞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当本书作者真正认识了终极的绝对真理之后,他便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人是宇宙的良心,我是此心的良知。我要让这良心觉醒,因为我已经觉醒。”于是,那本来无可奈何不得不然的义务,便成为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江泽民主席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社会”的宏愿,打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 《立法法》、《监督法》、《行政赔偿法》等有关政府自律的法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国家精神的觉醒。作者深深地感到:“中国龙终于破蛰了,中华民族真正要崛起了,我当为我的祖国和我的民族奉献些什么。”这是促使作者写这本书的第三个原因。 理论是对理性思维结果的表述,所以较多地使用了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这就使得一般人难以读懂。读理论书籍,就像吃槟榔,必须嚼到一定火候,才能品出美味。这就要求读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人其实很少,多数人不但文化水平不高,求知欲望也不强烈。且高深的道理,内涵必然丰富,就像子夏评论孔子的学问一样:“夫子之墙高三仞,不得其门而入,则不见宫观之盛,苑榭之美。”因而高深的道理既非一目可以了然,也就难以一言简而明之,何况高深境界本非寻常人能至,其美妙也非寻常人能享。所以本书只是写给少数人读的:这些人愿意了解关于高深道理的精确描述,又能领略严谨逻辑的大方优雅,并且希望体验拥有完美品质的乐趣。 作者的遗憾是,他也许只能让极少数人完全读懂此书。这当然与作者的表达能力有关,而另外两种原因,则是作者无可奈何的。这两种原因是:一、读者的认知能力,二、传播方式的局限。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主要是受知识结构的制约,包括阅历、经验和文化程度。庄子说:“井蛙不可与语海,夏虫不可与语冰。”说的就是阅历和经验对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文化程度对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教所谓的知见障,二是人文自私,三是自我执著。 佛教的先辈们在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时发现,一个人的知识很少时,认知能力就低;知识增加,认知能力也提高。知识与认知能力表现为正相关。但是,当知识多到一定程度后,认知能力往往不再随知识的增多而提高,有时候,原有的知识还会成为再认知的障碍。佛教称之为“知见障”。关于知见障的本质和突破知见障的方法,本书在“认识论”部分有所说明。 所谓人文自私,就是基于人文主义形成的人类整体的自私,突出表现在对除人以外的事物进行评价时,总是以人的感官需要为评判尺度。什么是感官需要,就是看着悦目,听着悦耳,闻着香,吃着好滋味,触摸着舒适。读一读《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植物、动物、矿物的各词条,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文自私。一般人对人文自私是不自觉的,有些人能自觉到人文自私,但认为是应当的。因为人文自私,人们往往宥于主观,难以真正客观地认知事物,因而也就难以认识真理。只有认知能力达到了能够理解自私的本质,并能以无私成就自私的人,也就是老子所谓“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人,才能突破人文自私对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关于自私的本质和如何突破自私的束缚,本书在“法理”部分有所说明。 自我执著是人认识绝对真理的最后一道障碍。自我执著,就是人固执地认为“我的存在与别的存在有区别”,这是相对性、的最基本表现。人如果不能解脱这一执著,就无法真正认识存在与本质的同一性。他探索的目光,就不能穿透相对性的迷雾,因而也就不能发现绝对的真理。人摆脱了自我执著,也就达到了“天入合一”的境界,人达到了这一境界后,他对事物的认知就会像体验自己的身体一样真切明了,这就是完全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圆觉”。 传播方式的局限,首先是语言的局限。汉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许多中国人不懂中国话,已经是事实而不是笑谈。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对话倒显不出什么,较好的表情达意和思想交流,在很多人之间已经显得有些困难,即使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例外。这种情形,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理念有关。这一点从《现代汉语词典》这一部影响中国语言极巨的辞书中就可以较明显地看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词典在注解中把许多传承千年的词汇不加深究地简单斥之以迷信,例如“灵魂”一词;或者把词语的原始含义忽略,只录取其引申义甚至歧义,例如“道德”一词。就这样,当谈到“灵魂”时,一句迷信就轻率地阻止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因为认定了“道德就是行为准则和规范”,遂使活泼生动的道德教育,变成了戒律和信条的简单灌输。实际上,道德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给予和接受告诫、规范和限制。 “迷信”这个词,说不清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说一个人迷信,无异于说这个人“老眼昏花视物不清还自以为是”、“执意把梦里的事当成真的”。这种不加深究肆意进行的肯定或否定,通常称为武断,是一种与理解相反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自古就为智者所不取。智者通常是审慎的,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谈论“鬼”这一概念时,就不是简单地斥之以迷信,而是一边说明这一概念的真实所指,一边说明人们对这一所指的误解和迷思。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汉语中好像既没有“科学”一说,也没有“迷信”一词,只有“正见”、“偏见”、“正论”、“谬论”一类的说法。如果说“偏见”一词还留有商榷的余地,“迷信”一词其实就是拒绝再做深入的探讨。当然,一味指责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们不够智慧似乎失于偏激。新陈代谢是永恒的规律,中国先哲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应该“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要“作新民”就一定要“去旧布新”。不弃去旧的,也就难以建立新的。新生事物,包括新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逐步完善。因而,汉语在新的探索发展过程中走点弯路,也就情有可原了。母语尚且如此,作者就更不敢用外语去表述了。不过,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旧文化,从而能汲取旧文化中的营养成份,以更好地发展新文化。这虽不敢说是“通古今之变”,但或许会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完善有所启示吧。 传播方式的局限,其次是因传播关系造成的。本书所遭遇的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在一个崇尚功利的时代谈论性情,在一个蔑视权威的时代谈论神圣,这好像什么呢?然而,臻于完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命,使命使然。作者还是认真地完成了此书,但愿它对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有所帮助。 张连伟 2008年8月30日于张家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