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作者宋宗元),初名《巾经纂》。
《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
《巾经纂》的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囊括了清朝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记载,上下长达四千余年,共收录五百多个历史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正经/国学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清)宋宗元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正经》(作者宋宗元),初名《巾经纂》。 《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 《巾经纂》的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囊括了清朝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记载,上下长达四千余年,共收录五百多个历史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正经》,初名《巾经纂》。 《巾经纂》在反映宋宗元思想的同时,在传扬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等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正如《燕大书目》中所讲:“其作书之旨,自其善者而言之,可以为立身治国之借镜,颇有裨于学问经济。”它不仅囊括了《资治通鉴》的精华,而且其内容及价值可与《长短经》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实用价值。 《正经》的作者是宋宗元。 目录 1.1 以贤兴国魏文侯 1.2 卫鞅变法为孝公 1.3 守边破敌赵李牧 1.4 约法三章邦入秦 1.5 文武并用贾劝帝 1.6 曹参为相遵行萧何法规 1.7 重农积贮贾谊言 1.8 劝农贵粟举晁错 1.9 智勇退敌汉李广 1.10 以俭治国汉初兴 1.11 汲黯责大不苛小 1.12 匈奴未灭无以家 1.13 平准有法桑弘羊 1.14 复国力霍光掌权 1.15 废无德君汉霍光 1.16 厉精为治汉宣帝 1.17 劝帝纳匈汉扬雄 1.18 治边自信汉马援 1.19 通西域班超智勇 1.20 举奏赃官汉袁安 1.21 虞诩反对弃凉州 1.22 李固患宦官权重 1.23 张纲反贪首权奸 1.24 君舟民水规应诏 1.25 崔耽谈治国之道 1.26 刘陶上议忧民饥 1.27 曹操从政兴屯田 1.28 苟或、郭嘉析汉雄 1.29 苟悦谈为政之术 1.30 仲长统重论治乱 1.31 刘备三顾卧龙出 1.32 刘备用人定蜀中 1.33 刘备托孤惟贤德 1.34 马谡用兵重攻心 1.35 顾雍为相巧治国 1.36 七擒七纵诸葛亮 1.37 诸葛亮作出师表 1.38 杨阜谈滥用民力 1.39 王基谏君以舟水 1.40 邓艾倡两淮屯田 1.41 董允为令摄黄皓 1.42 费茔为政亚卧龙 1.43 为政须奖罚分明 1.44 裴□论“清谈”误国 1.45 裴□谏上从律令 1.46 魏主治贪锢终身 1.47 魏主纳谏罪不言 1.48 宇文泰革新政制 1.49 宇文泰创府兵制 1.50 帝高演拨乱反正 1.51 隋朝开国定新律 1.52 隋初君明臣又贤 1.53 杨坚待老轻府库 1.54 隋初禁官员放贷 1.55 冲锋陷阵李世民 1.56 李世民述事业成功 1.57 李世民智败突厥 1.58 忧边患世民练兵 1.59 计口为率李世民 1.60 世民治国养百姓 1.61 人君之患由身出 1.62 世民治国行仁政 1.63 世民择官重得人 1.64 李世民安边有策 1.65 李世民治国从谏 1.66 李世民改制封建 1.67 李世民居安思危 1.68 李世民治国鉴古 1.69 李世民兼听而明 1.70 李世民以隋为鉴 1.71 世民治国刑宽律简 1.72 世民治国轻门第 1.73 李世民患守成难 1.74 魏征论皇帝必为 1.75 李世民以屋喻治 1.76 李世民睦内安外 1.77 魏征论君臣之治 1.78 李世民患人主少懈 1.79 李世民鼓励史官 1.80 李世民费心争位者 1.81 李世民认为开边必先顺民意 1.82 唐高宗无为而治 1.83 狄仁杰办事严格 1.84 隆基为政识君体 1.85 开元朝制归贞观 1.86 李隆基和边安内 1.87 张说利农改兵制 1.88 唐玄宗安抚流民 1.89 开元之始论私铸 1.90 李隆基灵活赈灾 1.91 李隆基罪己定军 1.92 辅国专权乱天下 1.93 高郢述“民为国本” 1.94 元载计除鱼朝恩 1.95 司马光论择百官 1.96 杨炎奏请国库公 1.97 杨炎奏施两税法 1.98 刘晏理财养民先 1.99 陆贽论治国安邦 1.100 陆贽论有难兴邦 1.101 陆贽论君臣九弊 1.102 陆贽劝帝莫聚私 1.103 陆贽制敌有巧计 1.104 自古用兵本仁义 1.105 严震劝帝勿偏安 1.106 陆贽劝帝忍而兴复 1.107 陆贽论君王坦诚 1.108 李泌谈料敌料将 1.109 陆贽劝帝福勿骄 1.110 李泌议复府兵制 1.111 李泌劝帝勿害功 1.112 李泌安边而屯田 1.113 李泌与帝论天命 1.114 陆贽论均节财富 1.115 杜黄裳建议削藩 1.116 李吉甫奏减冗官 1.117 李绛论朋党无害 1.118 李翱上言谈文武 1.119 裴度论攘外安内 1.120 韦处厚大论治乱 1.121 杜牧献治国良策 1.122 唐文宗受制于宦 1.123 武宗失信杀降将 1.124 唐武宗打击佛教 1.125 唐宣宗反“会昌灭佛” 1.126 孙樵谏复僧尼弊 1.127 杜棕倡赏罚有法 1.128 李袭吉论国富兵强 1.129 朱全忠诛唐宦官 1.130 冯涓为主定良策 1.131 后梁太祖挫功臣 1.132 唐延孝论梁必亡 1.133 郭崇韬策设速胜 1.134 季兴论矜伐难久 1.135 唐澄论国之可畏 1.136 后晋高祖赦大恶 1.137 后周世宗肃军政 1.138 王朴献统一之策 1.139 司马光评论帝王 2.1 吴起兴魏而强楚 2.2 子思谈用人之道 2.3 齐威王奖惩官吏 2.4 齐威王以良为宝 2.5 孙膑奇计胜庞滑 2.6 韩昭侯任贤无私 2.7 燕昭王求贤若渴 2.8 赵括为将害赵军 2.9 毛遂自荐使楚国 2.10 李斯说逐客无益 2.11 刘邦拜韩信为将 2.12 汉高祖谈用人杰 2.13 陈平谈丞相职责 2.14 汉武帝用将御外 2.15 汉武帝令官荐贤 2.16 来歙临终勇荐贤 2.17 郭仅论选补众职 2.18 阳兴公心荐人才 2.19 第五伦巧遇知己 2.20 汉明帝不用外戚 2.21 杨震不受权贵托 2.22 周举谈识别忠佞 2.23 爰延劝君远谗谀 2.24 范滂抵制任甥为吏 2.25 曹操为慧眼所识 2.26 刘备侠义任关张 2.27 曹操说为国失贤 2.28 崔琰毛玢用廉吏 2.29 孙权论将而用贤 2.30 曹操知人而善任 2.31 杜预论官员考核 2.32 李渊用臣巧放权 2.33 李世民广揽人才 2.34 李世民按才授职 2.35 李世民择人有道 2.36 李世民善于识人 2.37 李世民遣臣察民 2.38 李世民慧眼识忠 2.39 李世民敬重魏征 2.40 李世民痛悼魏征 2.41 李世民评点群臣 2.42 李安期大论贤才 2.43 卢承庆三改考语 2.44 刘晓取士德为先 2.45 狄仁杰无私无畏 2.46 武则天首行试官 2.47 李隆基考核地方 2.48 王毛仲为臣干练 2.49 宗切执政尊法度 2.50 李泌千里赴国难 2.51 李光弼治军有方 2.52 令狐彰临终荐贤 2.53 郭子仪善用败将 2.54 常衮辞禄巧荐贤 2.55 沈既济谈选人才 2.56 陆贽论考课贵精 2.57 陆贽主张用人宽 2.58 崔群论治乱用人 2.59 唐武宗私贬大臣 2.60 唐宣宗用人弃舅 2.61 后周世采求臣言 2.62 周世宗用人守法 3.1 李广廉而爱士卒 3.2 赵广汉为官设骺筒 3.3 祭遵克己而奉公 3.4 孔奋处膏不自润 3.5 吴汉为将勇为先 3.6 光武帝勤于政事 3.7 诸葛亮死走仲达 3.8 陶侃为政慎职守 3.9 宋武帝清简寡欲 3.10 古弼为臣勇谏诤 3.11 古弼笔耕巧裁帝 3.12 颜延之清廉谨慎 3.13 齐高帝淡泊节俭 3.14 李谔反对浮华风 3.15 辛公义推行德政 3.16 梁毗抚边为良臣 3.17 李世民谨慎执政 3.18 唐玄宗亲历农事 3.19 德宗帝励精图治 3.20 唐宣宗治国有法 3.21 唐宣宗明察下情 3.22 唐宣宗效祖遗风 3.23 张承业不用公物 4.1 蔺相如忍让廉颇 4.2 触龙勇说赵太后 4.3 苏武不辱完使命 4.4 寇恂不欲两虎斗 4.5 窦建德善用降臣 4.6 李世民缓解矛盾 4.7 卢怀慎功高轻权 4.8 颜真卿勇赴国难 4.9 颜呆卿视死如归 4.10 张巡拒叛退贼兵 4.11 李泌劝肃宗复国 4.12 张巡赴死色不乱 4.13 李泌不计个人怨 4.14 颜真卿为国冒死 4.15 李泌冒死保太子 4.16 李绛力阻圣德碑 4.17 韦澳居官不贪名 4.18 李存勖劝主言和 4.19 郭崇韬为国捐私财 4.20 高从诲见微能谏 4.21 唐主安民厌争战 4.22 刘知远以财赏民 4.23 周世宗爱民铸钱 5.1 赵奢为吏巧治税 5.2 张释之依法量刑 5.3 缇萦年少也救父 5.4 申屠嘉刚正严明 5.5 周亚夫细柳治军 5.6 汉武帝执法不偏 5.7 隽不疑智办太子 5.8 夏侯胜非议诏书 5.9 董宣执法不畏上 5.10 寒朗奏请平冤案 5.11 虞诩抖胆奏权贵 5.12 苏章执法明公私 5.13 范滂志在天下澄 5.14 李膺执法如奔雷 5.15 史弼钩党不诬陷 5.16 诸葛亮执法有宽 5.17 诸葛亮挥泪斩将 5.18 魏明帝重视法制 5.19 魏孝文帝严治贪 5.20 隋文帝严治儿子 5.21 李世民执法不私 5.22 李世民慎用死刑 5.23 隋文帝执法有度 5.24 高祖有私不乱法 5.25 李世民慧眼识人 5.26 许圉师教子无方 5.27 狄仁杰依法办案 5.28 狄仁杰犯颜执法 5.29 唐玄宗法不容情 5.30 李亨战时巧执法 5.31 柳公绰执法不阿 5.32 薛元赏不畏强权 5.33 韦澳执法不避亲 5.34 刘知远严法治军 6.1 盖宽饶刚直公清 6.2 京房开导汉元帝 6.3 韩歆直言终遇害 6.4 钟离以德治百姓 6.5 第五伦反对苛政 6.6 二苟进善势如愿 6.7 乔豫和苞谏刘曜 6.8 萧衍以廉遮百丑 6.9 杜弼智言抨南梁 6.10 宇文邕视学纳谏 6.11 魏征奉上“十思疏” 6.12 魏征巧妙戒帝 6.13 马周为官巧借古 6.14 魏征论国家吏治 6.15 褚遂良秉笔直书 6.16 徐惠劝帝有深意 6.17 李治轻旧臣规劝 6.18 刘仁轨大胆直言 6.19 魏元忠赏罚分明 6.20 陈子昂劝止攻伐 6.21 陈子昂劝止滥刑 6.22 狄仁杰戒造佛像 6.23 武攸宁劝上济民 6.24 辛替否批评公主 6.25 唐玄宗为政放权 6.26 韩休直谏李隆基 6.27 张九龄谏上莫赏名 6.28 颜真卿进谏通天听 6.29 崔祜甫直言谏贺 6.30 陆贽劝帝勇纳谏 6.31 李泌为韩混辩护 6.32 白居易反对鬻官 6.33 韩愈冒死谏宪宗 6.34 刘栖楚大胆直谏 6.35 李德裕献《丹□六箴》 6.36 唐文宗无奈明党何 6.37 萧俨谏高楼唐主 7.1 江乙言兼听则明 7.2 齐襄王勇于纳谏 7.3 汉高祖宽赦季布 7.4 贾山言治乱之道 7.5 汉文帝复用魏尚 7.6 汉武帝晚年悔过 7.7 光武帝不记前仇 7.8 郅恽夜阻皇帝归 7.9 唐羌谏荔枝害民 7.10 左雄荐周举有喜 7.11 张敞说化人在德 7.12 曹操能用谩骂人 7.13 蒋琬肚罩能撑船 7.14 唐高祖克己纳谏 7.15 张玄素主张分工 7.16 李世民从谏如流 7.17 李世民患不自知 7.18 李世民广开言路 7.19 李世民举一反三 7.20 李世民晚年纳谏 7.21 韩建不听李愚计 7.22 李存勖远识卓见 7.23 后梁均王不听谏 8.1 郑当时智引渭水 8.2 兄宽为民得人心 8.3 汉武帝治理黄河 8.4 龚遂治勃海有方 8.5 王涣为官恩百姓 8.6 河间王悔过自修 8.7 刘宠为政不扰民 8.8 杜畿为民治河东 8.9 魏德深体察民情 8.10 狄仁杰安抚边民 8.11 柳公绰出使河东 8.12 卢弘宣安抚下民 8.13 张全义安抚流民 8.14 杨行密抚御将士 8.15 徐知诰富民安国 9.1 汉文帝临丧有诏 9.2 韩延寿教民礼让 9.3 汉宣帝不忘功臣 9.4 贡禹劝人君节俭 9.5 刘向上疏言薄葬 9.6 卓茂甄别礼与贿 9.7 马援万里还书 9.8 汉明帝云台储将 9.9 樊准重振学习风 9.10 邓太后监督贵戚 9.11 梁商临终教子 9.12 孙权劝学吕蒙 9.13 晋武帝倡导节俭 9.14 西凉王李嵩诫子 9.15 宋文帝诫弟有书 9.16 宇文邕教子有方 9.17 隋文帝着力培养儿子 9.18 李世民不搞封禅仪式 9.19 李世民纳忠言 9.20 李世民力求薄葬 9.21 李世民严格教子 9.22 李隆基厉行节俭 9.23 宋切反对大修墓 9.24 唐玄宗让后妃养蚕 9.25 唐玄宗不惠公主 9.26 郭子仪善教子女 9.27 元缜上疏论谏职 9.28 唐文宗生活俭素 9.29 唐宣宗戒女勿骄 9.30 后唐明宗戒子学经义 9.31 唐主节俭勤政 9.32 后周太祖戒珍华 9.33 后周太祖遗言薄葬 10.1 卫青功大不骄 10.2 张安世为官谨慎 10.3 疏广辞官还乡 10.4 光武帝反对虚美 10.5 马援女为后有才 10.6 马太后不封外戚 10.7 班超不报复谤人 10.8 毛义为母受官 10.9 邓绥为后仍谦让 10.10 杨震清廉慎独 10.11 薛包有道孝父母 10.12 李固育子善磨砺 10.13 有德之士不为客 10.14 北周初年贤俊辈出 10.15 独孤皇后不搞特权 10.16 杨坚不蓄美女 10.17 杨坚与民众共度灾年 10.18 李世民知人知己 10.19 李世民不骄不躁 10.20 长孙皇后贤良体国 10.21 李泌功成身退 10.22 郭子仪功高不遭疑 10.23 柳宗元爱友胜己 10.24 皇太叔有隐德 11.1 赵高指鹿为马 11.2 鲍宣上书陈时弊 11.3 王莽窃取国家大权 11.4 梁冀谋私取灭亡 11.5 第一次“党锢之祸” 11.6 第二次“党锢之祸” 11.7 刘絮专权贪赃 11.8 宋孝武帝假意求直言 11.9 高欢放纵纵下属 11.10 高洋无法无天 11.11 陈帝国宫乱而灭亡 11.12 杨广极欲游江南 11.13 杨广追求服饰奢华 11.14 杨广阻官论奢侈 11.15 隋流亡朝廷声色犬马 11.16 武后除掉不合流的老臣 11.17 贪官李义府横行霸道 11.18 武后垂帘听政 11.19 陈子昂劝阻武则天提倡诬陷 11.20 武则天手下多无赖 11.21 武则天纵容张宗昌制造冤案 11.22 安禄山范阳兵变 11.23 哥舒瀚兵败潼关 11.24 宦官当政,国无宁日 11.25 元载等三相劝代宗信佛 11.26 元载、王缙争纳贿受诛 11.27 王丕、王叔文党人显贵骄人 11.28 唐宪宗大兴土木 11.29 宪宗骄侈信任佞臣 11.30 宪宗求长生而扰民 11.31 唐穆宗游乐无度 11.32 唐穆宗朝令夕改出师无功 11.33 李篪庇护巧谄之人 11.34 穆宗游戏无度而被害 11.35 唐懿宗侈靡迎佛骨 11.36 僖宗为太监掌上物 11.37 唐僖宗游乐无度 11.38 朱全忠杀人灭口 11.39 李克宁谗言而送命 11.40 后梁太祖淫乱子媳而遭杀身之祸 11.41 蜀主奢纵无度 11.42 后唐庄宗纵诸伶而乱政 11.43 孔谦乱政令 12.1 严延年违母教滥杀而亡 12.2 陈汤料事如神 12.3 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 12.4 王莽改革货币失败 12.5 班超但愿生人玉门关 12.6 张衡主张禁绝宣传迷信 12.7 宋文帝教子不懂“习其险艰” 12.8 南梁朝臣鱼龙混杂 12.9 高欢一生都是乱世英雄 12.10 北周帝国的宫廷政变 12.11 斛律光功高震主 12.12 北齐君昏臣奸,改革受阻 12.13 张雕改革招忌,身死家亡 12.14 伊娄谦以德报怨 12.15 官僚主义困扰隋朝政府 12.16 裴矩的西域政策劳民伤财 12.17 杨广狂妄自大 12.18 李密对战时粮食一再失策 12.19 李渊纳谏不尽虚心 12.20 王世充急不可耐做皇帝 12.21 王世充叶公好龙 12.22 李世民治国尺有所短 12.23 李世民由明君渐变为昏君 12.24 李世民宽容下属无心之过 12.25 刘仁轨以德报怨 12.26 娄师德忍辱为官 12.27 豆卢钦望沽名钓誉 12.28 唐朝天下重归李家 12.29 司马承祯道破天机 12.30 太平公主失算李隆基上台 12.31 李隆基再次政变终掌全权 12.32 姚崇反对国家弃武拜佛 12.33 张九龄据理力争 12.34 安禄山装傻卖痴以求宠 12.35 马嵬驿兵变 12.36 唐朝廷权力斗争又趋激烈 12.37 陆贽论君上之权惟不自用,乃能用人 12.38 唐德宗复赵光奇家而掩大过 12.39 唐德宗喜用佞臣 12.40 杜黄裳小节不修误相事 12.41 曹华诱杀降卒 12.42 牛僧孺行姑息偷安之术 12.43 唐宣宗不以爱好乱法 12.44 蒋伸论人思侥幸谋官天下易乱 12.45 黄巢率军人长安憎杀官史 12.46 后梁太祖不用唐卖国贼 12.47 后梁主不用敬翔旧臣而亡国 12.48 郭崇韬以门弟论人遭怨望 12.49 石敬瑭以权术自固 12.50 赵德钧卖主求荣遭斥而死 12.51 桑维翰以爱憎伤政事 12.52 晋主滥赏优伶坏朝政国法 12.53 后汉将相因酒令而失和 12.54 江文举因言害贡举 试读章节 夏天,四月,癸未日(十七日),昭帝在未央宫驾崩。没有儿子来继承帝位。那时,武帝的儿子只余下广陵王胥,大将军霍光和群臣商讨将立何人的时候,大家都支持广陵王。文陵王原本由于品行失检,被先帝所废,因此霍光内心觉得很不安。在郎官中有人便上书说:“从前周太王废弃了长子太伯,却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文王也舍弃了长子伯邑考,而立武王为后。这都是要看如何处置才是适宜的,如果适宜的话,哪怕是废长立少,也是可行的。像广陵王这种人,不可以继承大统。”这些话正切合了霍光的心意。霍光就把郎官的奏章出示给丞相杨敞等人看,而选拔了这个郎官担任九江太守。当天就奉了皇后的诏令,命行大鸿胪事少府史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中郎将利汉等人前去迎立昌邑王贺,派了七辆传车,飞速去载他到长安的官邸来。 昌邑王被立为皇帝之后,荒淫嬉戏,毫无节制。原先在昌邑的官吏,都征调到长安来,而且常常不依资历,就升迁了他们的官爵。从前的昌邑王相安乐,就被提升为长乐宫的卫尉。龚遂见到了安乐,就流泪对他说:“大王立为天子之后,日渐骄傲自满,而且不再听从我的劝谏了。如今还在昭帝的丧期,就天天和左右近臣一同喝酒作乐,看虎豹相斗,还召集了作为前导的革车和九旒的旌旗,到东西各处去盘游,所作所为都有悖于常理。古制宽大,规定大臣能够隐退:如今却欲暹不得,想佯装发狂,又担心被人看穿了。像这样下去,将来恐怕要牺牲了生命,还要被世人所耻笑啊!这该怎么办呢?您,是陛下做昌邑王时的丞相,应当要极力去劝谏才对啊!” 王梦见有苍蝇的粪便堆积在西阶东边,大约有五、六石那么多,用大的屋瓦覆盖着,就问龚遂这是什么原因。遂说:“陛下所读的《诗》中不是已经说过了:‘那飞来飞去的苍蝇,由于会变黑为白,使干净的变成脏乱,因此应该让它远远地停在那园圃的篱笆上,不能让它飞到室内来。同样的道理,一个和乐平易的君子,也不应去听信谗言。’如今陛下左右的谗人很多,就像是这些苍蝇的粪便啊!因此应该注意进用先帝大臣的子孙,去亲近他们,使他们成为陛下的左右近臣。假如不忍舍弃从昌邑来的那些故旧,而信用了谗言阿谀的人,必定会有灾祸发生。希望能转祸为福,把那些人统统都加以废弃,我就是该先被弃逐的一个。”王不听从。 太仆丞河东郡人张敞上书进谏说:“孝昭皇帝早逝无子,大臣们都很担忧,就去选贤举圣,要来继承宗庙,当向东去迎接大王的时候,就担心进京太迟。如今天子以壮年才即位,天下百姓无不拭目倾耳的期待着,急盼看到有些什么善政美俗。结果却是辅国的大臣还没受到褒奖,从昌邑来的那些后进小臣却先得到升迁,这是最大的过失啊!”王也不听信他的话。 大将军霍光这时就觉得十分忧心烦懑,便私下为这件事情单独向平素所亲近的旧属大司农田延年询问计策,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重臣,既然知道这个人不可以担当重任,为什么不去报告太后,建议另外改选贤能的人来拥立呢?”霍光说:“如今就是想要这么办,不知道古时候曾经有过这种事情没有?”延年说:“伊尹辅佐商朝的时候,曾经流放了昏庸无道的太甲,来安定国家,后代的人都赞许他的忠心。将军如果能也这么做,那就是汉朝的伊尹了。”霍光便引荐延年在殿中供职,委任为给事中,以便随时商讨国家大事,暗中又同车骑将军张安世策划商议。 当王出游的时候,光禄大夫鲁国人夏侯胜便拦在车驾前面进谏说:“上天长久的阴舞而不下雨,这预示人臣将会有谋逆的事情发生,会对皇上不利。如今陛下外出,是想要到哪里去呢?”王很生气,指夏侯胜妄作妖言邪说,便把他捆绑起来,交给官吏去审理。官吏把这件事报告了霍光,霍光没有依法处置他。后来霍光认为是安世泄漏了他们的说话,就去责备安世,其实安世是一点也没泄漏什么,因此便把夏侯胜找来追问原因。胜回答说:“《鸿范传》里说:‘一个当国君的人,假如处事多失,不得中道,就威风遭受上天惩罚,使得天气时常阴箍,不能放晴。君乱且弱,下激良怒,因此就有下人讨伐皇上的灾祸。’由于不敢明言下人将要讨伐皇上,因此只说是‘臣下育逆谋’。”光同安世听了,都大吃一惊,因而更加重视熟悉经术的人。侍中傅嘉也多次进谏,王也是把嘉捆绑了,拘押监狱里去。 霍光和张安世已经商议好了,就命田延年去报告丞相敞。杨敞听了,十分惊恐,不知该说些什么,吓得汗流浃背,只是恭敬的应诺而已。延年站了起来,到了厕所去。杨敞夫人连忙从东厢跑出来告诉杨敞说:“这是国家大事,如今大将军已经商议好了,命九卿来告诉你,你不赶紧答应,同大将军同心协力,还在那里迟疑不决,是会首先被杀害的啊!”延年从厕所回来,杨敞夫人便向延年参进言语,同意了这个计划,说是:“遵奉大将军的命令。” 癸巳日(二十八日),霍光集合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开会。霍光说:“昌邑王德行昏乱,唯恐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宁,怎么办呢?”群臣听了都惊慌发愣,吓得面无人色,不敢说话,只是恭敬的应诺着而已。田延年就站起身来,走上前去,离开了座席,手按着剑,说:“先帝将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将军,把治理天下的重责大任也委托给将军,这是由于知道将军是既忠心又贤能,能够安定刘氏的天下。如今自从昌邑王为帝以来,下面的群众对他的行为十分不满,因而人心不安,议论纷纷,国家将由此陷入倾亡的危险境地;况且汉朝的历代帝王所传用的谥号,所以都加有一个‘孝’字的缘故,就是为了要使子孙能永远保有天下,使祖先能够享受到子孙的祭祀。如今如果汉家因此而亡国绝祀,那么将军纵然也因此而死,又有什么脸去见先帝于九泉之下呢?因此今天所讨论的事情,应当赶快有一个决定,不得再推托迟延,群臣中如有犹豫不决,迟迟才答应的,请允许我马上用剑杀了他!”霍光道歉说:“九卿对我的责备是对的!天下人议论纷纷,对政局都感到不安,我霍光是应当受到责任的。”因此参与会议的人都叩头请求说:“天下人民的生命安危,都关系在将军一人的身上,我们都将听从大将军的命令!,, 霍光就和群臣一起进见太后,向太后详细的陈述昌邑王不可以继立为帝的情形。皇太后便乘车到了未央宫的承明殿,命各处宫门的守卫,不准让昌邑王手下的群臣入宫。当昌邑王去朝见了太后回来,乘车想要回到未央宫的温室殿去时,在宫中黄门内工作,归少府黄门令管辖的宦官们,每人都各自把持控制着一扇门,在昌邑王进去之后,就把门关起来,其他昌邑王手下的群臣们都不准进入。昌邑王说:“为什么关了宫门?”大将军霍光跪着说:“有皇太后的诏令,不准让昌邑王属下的臣子们进宫!”昌邑王说:“慢一点儿来,何必弄得这样吓人呢!”霍光命人把昌邑王的臣子们都赶到了金马门外去。之后让车骑将军张安世带领禁卫骑兵去逮捕了二百多人,把他们送到廷尉的特别监狱去。还命令从前在昭帝宫中的侍中和中常侍们看守着昌邑王。霍光又警告那些侍中和中常侍们说:“要小心的看住他,一旦让昌邑王突然间死了或是自杀了,那就要让我对不起天下人,使我担了一个杀害君主的罪名。”昌邑王这时还不清楚自己会被废掉,就告诉左右的人说:“我那些原在昌邑王府居官的臣僚侍从们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大将军都把他们逮捕起来了?”P19-21 序言 《正经》,初名《巾经纂》。作者宋宗元,字鲁儒,号悫庭(一号光少,又号梅花铁石主人),清代元和(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享年七十岁。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宋匡业为当朝贡生,性爱梅,咏梅诗成帙为《咏梅诗集》。乾隆三年(1738)宗元中举人,先后任直隶成安、良乡知县、天津清河道、光禄寺少卿。辞官归乡之后,将早已荒废的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的万卷堂买下,重新扩建成一座私家宅第花园,以为奉母养亲之所,并沿引“渔隐”旧意,以“网师”自号,更名为网师园。在园中梅花铁石山房潜心著述《巾经纂》20卷、《识字略》10卷、《网师园唐诗笺》18卷等,今均有传本。 宋宗元生活于“康乾盛世”。清朝初期,出现了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但清朝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强化思想控制,在文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和怀柔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仍然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约束民众。在此形势下,一些儒学之士在尊儒重道的同时大谈明哲保身之道,这就使得明朝后期冯梦龙的《智囊》等所谓的“智慧”之书盛行起来,各种类型的翻刻本、增补本不断出现,如《智囊补》、《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等,但大都创意不多,内容也无所增益。《巾经纂》则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为这种智慧之书的压轴与创新之作,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卷首又题“续智囊补”。 《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全书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帙,每帙又分四目,成为卓鉴、远猷、伟度、慧力、仁方、政术、粒民、折狱、师谋、经务、讽谕、说辞、控驭、妙应、利导、沉几、穷变、处嫌、释纷、奇谲等二十类,每类各为一卷,共二十卷。卷前皆有小序,后面各段采录纪传体二十三史事实,段后皆附作者论断点评,有的还于卷末会通全卷宗旨。当然,书中前后体例并非完全一致,个别地方也有剪裁失当之处,尤其是所转述的史实与原文,间或略有文字出入。 《巾经纂》的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囊括了清朝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记载,上下长达四千余年,共收录五百多个历史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举人物既有帝王将相、奸雄大儒、富商大贾,也有戍卒小吏、僧侣道尼、市井百姓。所录故事上至经国济世的远猷奇谲、排兵布阵的用兵之道、断案决讼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化险为夷的应变能力、为人处世的方法技巧。所有这些人物事迹大多真实可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精彩的智慧长卷,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与人生。 《巾经纂》内容广泛,基本上是谈论怎样用行为修养来统揽处世的方法和经验,及如何处理政事和治国理民,几乎涉及了从政处世的各个方面。既有初入政坛的远见卓识,交往过程的辨别奸恶,图谋进取的深藏不露,处理事务的深谋远虑,事前筹划的周密细致,又有为官时的宏伟度量、宽容气度、博爱胸怀、从政技巧、理乱之术、用兵之道、驭人之术、用人之道、言辞应对,以及断案、救荒、理财、进谏、平叛、诡智、奇谋等。此外还有怎样避免遭人猜疑暗算,如何因势利导、平息纠纷等相当丰富的内容。 《巾经纂》在反映宋宗元思想的同时,在传扬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等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正如《燕大书目》中所讲:“其作书之旨,自其善者而言之,可以为立身治国之借镜,颇有裨于学问经济。”它不仅囊括了《资治通鉴》的精华,而且其内容及价值可与《长短经》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实用价值。 《巾经纂》取材主要来自正史,汇集从政处世谋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而且作者的议论又杂采经史子集所载古人行事,叙述历代经典,糅合儒、兵、法诸家思想。这些记述议论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巾经纂》选取史书记载的典型事例,不以阴谋诡计、歪门邪道鼓惑人心,提倡博爱、宽容的为政之道,弘扬-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为人处世风尚,而且作者的议论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出发,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记述议论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立身原则和借鉴规范,值得我们加以全面总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很多知名人士的优秀作品及资料,在此给予衷心的感谢。受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