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鸟兽物语(科普大使郭耕动物保护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耕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耕所著的这本《鸟兽物语——科普大使郭耕动物保护随笔》也许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动物保护者,但至少会让你受到深深的震撼。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所知惟一有生命的星球,可她并不惟一属于人类,但愿她不要因人类的贪婪和无知,变成一条危机四伏的泰坦尼克,她只应是一条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度的诺亚方舟。

内容推荐

《鸟兽物语——科普大使郭耕动物保护随笔》是一本囊括作者郭耕十余年从事自然保护活动的科普文集,包括历次在国内外的考察、交流、游历、讲学以及环境教育,特别是在麋鹿苑所进行的科普实践、演讲等。《鸟兽物语——科普大使郭耕动物保护随笔》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哲学的态度,通过“鸟兽物语”、“放飞心灵”、“从善护生”三部分,以散文、游记等方式娓娓道来,传播了动物保护的意义、濒危物种的状况以及相关知识。

目录

第一篇 鸟兽物语

 1 熊的传奇

 2 活熊取胆,禽兽不如

 3 天之骄子的悲歌

 4 悲情六月天昭雪

 5 灭绝历程,逝者如斯

 6 百年沧桑话麇鹿

 7 我看麇鹿的“杀婴”行为

 8 天下奇兽—戴维鹿

 9 吉祥之鹿—白鹿

 10 可怜鸟兽父母心

 11 握别“猴老大”

 12 新戚“大壮”

 13 猿猴漫谈

 14 我国灵长类动物概况

 15 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16 麋鹿·驯鹿·“四不像”

 17 是豹,还是猎豹?

 18 虎在消失,魂在失落

 19 老虎五亚种,多数要绝种

 20 不堪回首的小河故事

 21 野象的哀鸣

 22 斑羚逸事

 23 世界上的鹤类

 24 仙风道骨丹顶鹤

 25 东方之珠——朱鹮

 26 吉祥之鸟——白鹳

 27 春天的故事:麋鹿苑发现野鸳鸯

 28 与鸟为伴,以鸟为鉴

 29 柳殇

 30 麻雀——从四害之一,到保护动物

 31 昆虫唤醒的记忆

 32 湿地生态与中国“龙”文化

 33 牛的故事

 34 动物有爱,人有情?

 35 麋鹿——皇权的象征

 36 为了一只鸨

 37 野外考察识鼠兔

 38 羊年活羊

 39 天地狼心

第二篇 放飞心灵

 1 洞庭观鸟迎千年

 2 爱尔兰风情

 3 我在印度观鸟

 4 芦荡观鸥

 5 德国绿色行

 6 戴维神父在宝兴

 7 寻古探幽凤凰岭

 8 一行鹤阵一首歌

 9 鄱阳湖观鸟记

 10 印度观猴记

 11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2 新疆纪行

 13 夹金山风采黯然

 14 天下黄河一壶收

 15 黄河入海口,观鸟更观鸭

 16 国际观鸟赛,共话爱鸟情

 17 大运会上过足观鸟瘾

 18 大篷车草原生态游

 19 草海给我上一课

 20 广西讲学兼访猴

 21 野生小“蒂皮”来到麋鹿苑

 22 寻找地球故事

 23 川南考察记

 24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第三篇 从善护生

 1 血红雪白太阳湖

 2 大自然会“现世报”

 3 国家生态安全

 4 咱为市长讲麋鹿

 5 办绿色奥运,树生态道德

 6 写在珍妮讲演之后

 7 情系自然的孩提之心

 8 阅读树木,倾听自然

 9 生态旅游——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

 1O 绿色演讲——生态、生命、生活

 11 荒野——此地无价胜有价

 12 以人为本话骑车

 13 过节俭生活,让生命永续

 14 关爱鸟兽,相伴永久

 15 麋角新解

 16 恩怨交加的人兽关系沿革

 17 为什么不应该吃野味?为什么不应该养野鸟?

 18 我行我素

 19 观鸟,身心之乐;关鸟,天人之祸

 20 以仁为本的“东方护生诗画”

 21 鸟兽悲歌

 22 小话剧:《我对地球的贡献》

 23 活报剧:《动物法庭》

 24 环保拍手歌

后记

试读章节

1 熊的传奇

我对熊这种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可谓情有独钟,它们真是既可爱,又可怜。在所著《鸟兽的绝唱》一书中,我专门给熊写了一篇文章:《濒危的熊》。世界上现存的熊共有7类,它们大多分布在北半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靠南分布的熊,体形越小。

请看一下块儿头有大有小的熊家族:最大的是棕熊(780公斤),白熊次之(700公斤,也有人认为白熊最大),然后是美洲黑熊(220公斤)、亚洲黑熊(150公斤)、懒熊(140公斤)、眼镜熊(140公斤)、马来熊(60公斤)。

在动物世界中,熊可算是最皮实、最可爱,却又憨态可“惧”的猛兽。人类对熊的敬畏,由来已久。美洲土著人把熊作为力气和勇气的象征,认为,灰熊和黑熊决定季节的变化。古人把熊奉为神明,甚至捧上了天,在星座中,有大熊和小熊,小熊星座的尾部直指北斗,成为古代航海家确定方向的航标。

熊在中国的古籍中出现很早,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引用了大量的动物名称,如大家熟悉的“关关雎鸠”(《国风·关鸠》);在《小雅-斯干》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又“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可知,华夏先人曾以“熊罴入梦”作为祝福养儿生子的吉祥语。古代“熊”特指黑熊,“罴”特指棕熊,就连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之豪迈诗章。屈原在《楚辞·招隐士》中有“虎豹斗兮熊罴咆”之句,以喻将士勇猛,有如熊罴之旅。

印第安人认为,佩戴熊牙可增长智慧,但是,他们也许不知道,熊牙剖面的环数可揭示一个秘密:熊的年龄,熊的平均寿命是30岁。大约3万年前,欧洲人就与一种头大如盆的熊——洞熊,共处一洞,从法国南部的洞穴化石可以得知,洞熊比今天最大的棕熊还大2倍。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熊共有7种,可是,1902年,出现了“第8种熊”:特迪熊。那一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参加一次狩猎活动,始终没有收获,当地人为了取悦总统,便把一只密西西比灰熊拴在树下,请总统射击,当总统举枪欲射时,熊的充满灵性的眼睛与罗斯福相对而视,刹那间,罗斯福似乎良心发现,放下了枪,因为,他觉得,如果杀死这只失去公平决斗机会的熊,那是猥琐可耻的小人之举。总统的举动震动了政界,也启发了商家。纽约的一家玩具店,干脆设计了一种以这只灰熊为模式的小熊“特迪熊”。慑于熊的威力,古罗马军队冲锋在前的士兵都穿着熊皮,以壮军威。今天,人们仍能看到英国白金汉宫的戴着几尺高熊皮帽的皇家卫队士兵,这是古代武士假借熊威的遗风。

其实,最该告诉大家的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不足100年中,就有3种熊因人类的过度猎杀灭绝了,它们是:北非熊(1870年灭绝)、墨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堪察加棕熊(1920年灭绝)。北非熊是我们所知非洲唯一的一种熊,可今天,非洲大陆已经是熊迹全无、熊风不再。因此,眼镜熊,即安第斯熊,便成为分布于南半球的唯一一种熊科动物了(应该知道,澳洲的袋熊,乃是叫熊不是熊的有袋类动物)。

作为同是哺乳动物的熊,与人类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性。眼位朝前、上下肢有分工,前肢作为手掌,后肢支撑身体……它们虽然看上去是小短腿,好像笨拙不堪,但实际上,熊在奔跑中,简直是风驰电掣,时速可达30英里。我相信,熊与人最无可争议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没尾巴。

北极熊的耐寒能力是人类望尘莫及的。25万年前,北极熊从棕熊的一支进化并北迁,随极地气候的变冷而日益形成了一身保温功能极高的皮毛。北极熊的毛呈极透光的白色,中空结构,每根毛都堪称是精密的光纤加热器,不断为身体吸收热量,同时,黑色的熊皮也在不失时机地吸收热量。我们称熊为“熊瞎子”,是由于熊的视觉不甚发达,故需直立而望,但熊嗅觉要比人类强百倍,北极熊能够嗅到距它15米远的海豹的气味。除北极熊是肉食为主外,其他熊均为杂食,甚至会利用植物,自疗伤病。

远古,人们不知道熊的冬眠习性时,往往对熊的突然消失大惑不解,而随着春暖花开,熊又陡然冒了出来,简直不可理喻,觉得总有一天,人的祈望,也会像熊一样神秘地出现。冬眠,可不是谁都会玩儿的把戏。熊在冬眠中,能使自身的毒素无害化循环,而对其他动物来说,这可能也就意味着病人膏肓,甚至一命呜呼。现代宇航科学家对熊的冬眠本领大为欣赏,希望能够弄清其中的机理,也让宇航员在漫漫的太空旅行中美美地大睡一场。

北美西部牛仔曾以面部留有熊的爪痕为荣,认为这种历险标志,对女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当然,更多的人认为,熊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猛兽,可事实上,在北美每年遭熊伤的仅有2~3人,这与车祸致死的人数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其实,熊只在生命受到威胁、家园遭到侵犯、后代被追赶、领域被打扰时,才去实施“正当防卫”的,由于力大过人.又往往“防卫过激”,但肇事之源不在熊,而在人.人的“贱招”,才招致熊的还击。我们对野生动物必须敬而远之,请给熊留点空问吧。美国黄石公园曾发生多起狗熊伤人事件,原因是游人喂熊,使熊产生错记,把食物与人类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有人突然不喂食物时.熊却旧情难忘,认为你背信弃义。便怒而挥掌,或老拳相向。这种现象与四川峨眉山的猕猴被人喂出了心理疾病一样,所以,与动物的关系最好是。爱我就别理我”。

对熊的保护.大概从罗斯福高抬贵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对熊的伤害和虐待仍然时有发生。美国犹他州的一些狩猎爱好者每年要杀死约300头野生黑熊,尽管本届冬奥会的吉祥物就是黑熊。中国政府早已将我国的3种熊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马来熊被列为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R)级、国家一级;黑熊为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V)级、国家二级;棕熊为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级,国家二级。但目前仍有约6000只被称为。胆熊”的黑熊、棕熊,被无罪关押在养殖场中,处以终身监禁,被活活地抽取胆汁;2002年初,竟发生清华学生向北京动物园5只无辜黑熊、棕熊泼硫酸的卑劣事件;2000年,青岛动物园一名饲养员与人怄气,却迁怒于熊,先后毒杀两只马来熊(全国饲养总数仅几十只)。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竟发生在以文明白诩的,号称有知识、有才智的年青一代身上,发生在所在校打着“厚德载物”绿色大旗,却公然以实验之名暴殄天物的大学生身上.我都感到作为一个所谓文明的人类,耻辱!但这类伤熊.乃至伤害生灵的诸多事件,作为一种警告信号,不能不令人沉思和反省。据悉.美国对死囚犯的调查中,发现80%的人有过虐、杀动物的经历。看来,我们的教育不能说没有问题,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说没有疏漏,我们东方传统固有的“好生之德”、“敬天惜物”思想,虽不能说已经失传,但却被国人远远地抛弃和忽略。孔子曰: “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之故也。”何其精辟!

曾作为生态科学家的约翰·穆尔,由于多年野外考察,如承甘霖地接受着山河、鸟兽的熏陶和教育,其中包括一只熊。一次,在山中独行,无意中与一只棕熊遭遇,人熊对视,约翰·穆尔紧张地握着枪,思忖着:完了,熊肯定要吃我。出人意料的是,这只巨兽竟倒退几步,看了看他,又倒退几步,然后,不急不缓地消失在莽莽山林中。

P3-5

序言

为了绿色,奔走呼唤

郭耕

我是一位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教育的科普工作者,现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教授级高工、副主任。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理事、专业杂志《野生动物》编委。2000年“地球奖”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首都劳动奖章”、“科普大使”称号的获得者。

1987年,我放弃了原来学的经济学专业和经商生涯(当时因业务突出而获“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改行从事动物保护工作。在进修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函授课程的同时,先后做过金丝猴、黑猩猩等动物的饲养员及灵长类研究室主任;曾作为中国猴类专家在国外工作;曾多次参加动物救助活动,几度赴秦岭、岷山、邛崃山等地进行野外考察探险,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创立动物保护教育基地,主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迁地保护中的公众教育”课题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推荐在印度进行环境教育国际培训与交流;近年积极从事户外观鸟工作,反对捕杀、食用、笼养野鸟之陋习;勿食野味,莫以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断送后代人永远的生态之需……长期的动物保护实践与环保志愿活动,多方面地与国内外自然保护同人合作、交往,以及对中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社会、环境状况的深切关注,使我成为一名有特殊经历与风格,以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教学为主的科普工作者。

10年来,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译写节目脚本数十篇,频繁地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动物保护科普宣传,经常在大学、中学、小学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进行题为“生态、生命、生活”的科普讲座,并为大学生物系讲“灵长类行为”、为大学旅游专业讲“生态旅游”课程。多年来,笔耕不辍,在各种报刊、书籍中发表自然保护文章近百篇。我认为科普不仅有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普及,更要有科学精神和素养的教化,因此,在我“口诛笔伐”、奔走呼唤中,既普及生态知识,又弘扬生态伦理,更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科普风格,先后被一些报刊、团体、学校聘为特约撰稿、科学顾问和校外辅导员。

为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物多样性理念深入人心,为更多的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我利用各种手段、各个场合、面对不同团体开展科普活动,并自诩为“全天候”科普工作者或称“四不像”:在讲坛上人称“教授”(像老师不是老师),在编辑部人称“作者”(像作家不是作家),在媒体上人称“专家”(像专家不是专家),在麋鹿苑对游客讲解时人称“导游”(像导游不是导游),甚至被单位领导戏称为“环保神甫”,对此,我既感到荣耀,是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认可,又感到压力。一个合格的科普工作者必须博采众长、深入浅出才能成为科学与大众的纽带,才能努力成为野生动物的代言人。

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我有幸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被邀请与会并发言,当我作了“围绕物种灭绝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告后,与会的众多科学家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自然保护的科普工作非常重要,还委托我主笔起草了“拯救物种,保护自然”之宣言。

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我创意建造了诸如知识翻板、绿色名言牌、保护指南牌、绿色地球迷宫、触觉听觉游戏、世界灭绝动物墓区、中国传统护生壁画、动物行为模仿游戏、动物之家系列等科普设施。作为固定展览“麋鹿沧桑”的文字撰稿,并编写、组织了自然保护宣誓、环保拍手歌、动物角色扮演等环境教育活动。1999年12月,中国科协、中宣部、科技部将麋鹿苑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人也被授予“全国科普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12月的全国科普大会,又授予麋鹿苑“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荣誉。为了中国的绿色文明,我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写,更多的课要讲,更多的节目要做,为无告的自然请命,为无辜的野生动物申诉,我的自勉是“杜鹃啼血声声呼,不信绿色唤不回”。我编写或参加编写的书籍《世界猿猴一览》、《灭绝动物挽歌》、《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鸟兽的绝唱》相继出版。《世界猿猴亲仔图》也即将付梓。尽管仍然两袖清风,甚至有些疲于奔命,但是,为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利,为了子孙后代的永久利益,我觉得这样的努力与付出,既充实又崇高,毕竟作为一名新长征突击手,我是在进行一场为全球生灵的解放、弘扬生态伦理的绿色长征。

当然,无论干什么,要想有所作为,都不能单枪匹马,包括这本书的完成,应感谢的人真的很多。如果没有北京市科协白鹤等的慧眼推荐和科普创作基金资助,如果没有北京出版社的大力协助和责编刘可的精心编辑,就不会有本书的神速问世。无疑,如果不是父母对我的辛勤养育及贤妻的理解,如果不是麋鹿苑领导、同事们的各种支持,也很难写成本书。尤其是书中的一些重要插图,或承蒙朋友们的出手相助,或采用了他们精彩的照片,恕我无法一一告之,只好在此将拍摄者的名字隆重列出:戚汉君、侯朝炜、孙明玫、羿峰、严峻、奚志农、李春望、宋连峰、沈军、赖芸、苏世东、郭全、陈英、张旭光、李爱华、胡云峰、黄景文、韩洪文、张桅、谢宝刚、康大虎、李霭君,还有自然之友、地球之友、绿家园、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包括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环保同人及一贯帮我摇旗呐喊的传媒界人士,趁本书出版之际,一并致以深深谢意!当然,如果没有自然之教化、鸟兽的启发,我的创作灵感终会枯竭。所以,对衣食父母大自然。我更是感恩涕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鸟兽无语而我呼唤!为了万物,为了绿色,为了未来,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愿望,作为一介书生,我一生无悔、笔耕不辍,将环保进行到底!

“睡去,感到生命之美丽;醒来,感到生命之责任!”

后记

——郭耕,一个“四不像”者

的发言:科学道德与环境教育

现在,人们喜欢说这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会成为什么样的力量,实在值得反思。“每一份文明的记录,恐怕同时也是一份野蛮的记录。”这句听似刺耳的话,其实充满哲理。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一些所谓的杰出发明,尽管一度辉煌,备受赞誉,可是,从对生命的关照、从对整个时空的视角来评判,有多少令人眼前大受其益的发明,竟无异于制造永远的祸端。

DDT的发明便是典型的一例。1948年,瑞士科学家保罗穆勒(1899—1965)因发明DDT而获诺贝尔奖。这种全名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化学制剂,在控制战后疫病、灭杀昆虫方面显示了神奇的功效。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人们发现它是破坏生态之链、毁灭动植物种、危害健康导致病患的罪魁祸首。地球千载不变的燕语莺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万物萧疏的“寂静的春天”。

难道科学发明会有错吗?当然!DDT的发明可以说是科学家诸多败笔中的一次。现在,尽管全世界已禁用DDT,但其残毒仍然顽固地滞留在大自然的循环中,连远在南极的企鹅也在劫难逃,其血液中就发现有DDT的残留物。其实,随便一项“科学”的发明,无不隐含利与弊的双重性。

每一位发明家都面临造福与造孽、急功近利与从长计议、不仅要杰出更要伟大的选择。关键在于是否以“仁”为本、善待生命。而对环境的保护就意味着对生命的善待。任何一项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明创造都应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任何一位发明家都必须履行科学对社会的责任、遵守道德规范、抵制有损公众利益的研究,否则,科学的“双刃剑”势将落在我们的头上。毕竟,没有文化的技术是危险的技术,缺乏道德的科学是邪恶的科学!1999年6月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科学大会上,英国一位核物理学家就尖锐提出,科学家是否应为人类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

前不久,清华大学某生制造的伤熊事件,既令人愤慨,更发人深省,它可谓一种警告,一个信号:我们(社会)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否则,这么一个高才生,怎么会如此高智商而低情商、有才而少德?

我是一个环境教育工作者,西方叫Environment Educator。我们的环境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是,我们不仅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才有识的、合格的社会公民。更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有德有情的、合格的地球公民。德才兼备是我们的期望;无德无才,是我们的失误;但有才无德则是我们的悲哀,因为,科学知识掌握在有德者手中,会造福;科学知识掌握在缺德者手中,就会造孽。

那么,何为有德者呢?一位哲人说:“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人和动植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这个人才算是有道德的。”西方强调敬畏生灵,东方强调厚德载物,异曲同工。

诚然,圣雄甘地曾言“人类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善于改造自然,不如说是善于改造自我”。只要我们勇于痛改前非,甘愿以人文关怀和环境伦理指导、约束技术行为,将发明创造的负面影响尽量限制在较低水平,以天地良心之大智慧控制投机乞巧的小聪明,人类的文明就不至于“从砍第一棵树开始,到砍最后一棵树而结束”。

所以当我们在向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战胜自然、征服世界的武器时,千万不要忘记提醒他们,如果自然被征服、被毁坏,那么,我们自己也就失去生存的根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怎么对待自然,自然终将怎么对待我们。这也是先人在100年以前给我们的教诲。

但应如何对待自然资源,难道就不能触动自然吗?不是,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既然要生存,就要消耗自然资源,但如果是为了生存,那是无可非议的,若是为了奢华的要求,过度开发资源,就是过分。古人讲:取之有度,用之以节。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好比银行中的一笔巨款,若仅消耗其利息,就可长久地享用,若贪图一时痛快,大笔提取、大肆开发,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古话中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恐怕就不幸言中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环保的本质是选择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所谓“俭约其行,高尚其志”。可惜我们却往往陷入一种见利忘义、寅吃卯粮、要钱不要命、聪明反为聪明误的误区。

有一种动物叫麋鹿,即“四不像”,我说,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我也是“四不像”(教师、作家、导游、专家)……最后,我愿从麋鹿这种动物的角度。敬告世人:人类称我为麋鹿,但愿,恃才傲物的人类,自己不要“迷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