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狭隘,心胸开阔
心胸开阔也就是有一种包容精神,是对人对事宽容、不狭隘、不固执、不产生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心胸开阔的人往往有远大的理想,有丰富的见识和宽大的气度,心胸开阔的人比心胸狭隘的人学习更好,生活更好,朋友更多,做事也更易成功。
但是,很多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狭隘心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交往,成为其身心发展的障碍。心胸狭隘之人由于气量小,在学习和交往中也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一个读小学四年级,年仅10岁的小姑娘叫陈芳。她平时很争气,很要强,二年级就担任了班干部,三年级做了少先队大队长,平时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活泼、开朗、能歌善舞,亲友邻居、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六一”节,学校组织节日旅游,每个同学要交100元费用。她向父亲要钱,父亲对她说:“我们厂子不景气,一个月才收入几个钱?你能不能和老师说说,能不去咱就不去。”
陈芳立即掉泪了:“那多没有面子呀。”
心烦的老爸回了她一句:“你说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100元,够咱家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就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她趁父亲午睡,竟悄悄走到后阳台,从六楼纵身而下……
一朵娇艳无比的花就这么被“狭隘”摧残掉了!
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究其根源也是心眼小——心胸狭隘。他们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稍遇挫折、坎坷和不如意就出现过激行为,导致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给家庭、社会带来损失。
中国学生的狭隘心理具体表现为:
思想狭隘,认识偏激
心胸狭隘和见识少密切相连,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少,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看问题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固执己见,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稍不如意就生气,导致情绪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莽撞。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等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导致伤人的过激行为。学生中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行为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行为狭隘,交往面窄
狭隘和自私好似“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结果落得门庭冷落。心胸狭隘之人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结果导致自负心理的增强和交际圈的大大缩小,必然会带来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胸狭隘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消极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
但狭隘心理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它的产生主要在于后天的原因。
首先,封闭的生存环境最容易导致人的心胸狭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性格、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人与环境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越开阔;一个人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同环境的交流越少,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狭窄的空间范围塑造出狭窄的心胸,过少知识经验的输人导致偏激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们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群体嬉戏、追逐、游玩的机会,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玩具、糖果,还是父母的宠爱,他们都完全独占,因而,很难培养出“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等精神,也不懂与别人分享的乐趣。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极易形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目光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为了这些.学生放弃了班务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总之,为了登上金字塔尖可以放弃一切。诸多的放弃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大大缩小,最后只能退缩在作业、练习、书本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结构残缺,眼界狭窄,个性偏激,心胸狭隘,人情冷漠,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失衡心态又极易造成“意识狭窄”,出现狭隘的思维。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