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本“未来取向”亲子教育书;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唯一出路;CCTV-12《心理访谈》节目长期特邀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倾情开讲;尚未出版已引发来自教育界专家、媒体、父母高度关注的重要作品;作者作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00册!
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样的亲子教育才能真正将他们导向未来?《家庭成就孩子》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父母如何找到平衡?
作者李子勋在《家庭成就孩子》中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希望所有的读者和家长跟随《家庭成就孩子》一起去发现一种更温和、更贴近自然、更适合自己与孩子的教育方式。
前言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灵
上篇 孩子就是孩子
引言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Chapter 1 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
Chapter 2 要不要给4 岁孩子报兴趣班?
尊重孩子的脑发育
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Chapter 3 所有人都责怪我没带好孩子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要
Chapter 4 怎样才能一步步放开手?
勇敢飞翔的分离期
Chapter 5 儿子这样正常吗?
形似“癫狂”的过渡期
Chapter 6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犯错?
孩子犯错考验父母
Chapter 7 如何防范孩子受伤?
被家长打的创伤
Chapter 8 女儿的兴趣为什么这么广泛?
不要固化孩子的兴趣
Chapter 9 孩子这样发泄是否太过分?
帮他建立内心规则
Chapter 10 怎样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安全学习就自在
Chapter 11 洗手都会生气的孩子
欲速则不达
Chapter 12 爱发脾气的儿子
学会识别情绪
Chapter 13爱哭闹的女儿
情绪是一种能量
Chapter 14 遇事总是爱紧张的孩子
淡化某些观察
Chapter 15 怎样才能让他的眼泪少一点儿?
给孩子的礼物——感恩、敬畏、宽容
下篇 孩子是家庭中的孩子
引言 家庭与孩子的冲突
Chapter 1 婚姻倾斜,孩子走向两极
远离父母的孩子
Chapter 2 母子同盟,孩子不是谁的筹码
儿子不与爸爸亲
Chapter 3 孩子“牺牲自我”,弥合分裂的婚姻
患厌食症的女孩
Chapter 4 父母要甘当孩子成长的土壤
对继父的爱
Chapter 5 是爱,还是不满?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
Chapter 6 父母间隐性的教育竞争
“十恶不赦”的小孩
Chapter 7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
抽动的男孩
Chapter 8 望子成龙,适可而止
关系大于教育
Chapter 9 为孩子减压的艺术
口吃的孩子
Chapter 10 “过渡期”孩子的行为紊乱
被强化来的病
Chapter 11 谁在以爱之名,牺牲孩子?
不停洗手的孩子
Chapter 12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面镜子
强迫症的孩子
结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现在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三大误区。
第一,认为左脑的重要性大于右脑。
其实分布在左脑的重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语言功能,一个抽象逻辑思维功能。这两个功能对我们在如此依赖言语、文字交流的社会中生存,及需要学习理性科学知识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不过要让这个能力真正有效使用就得依靠右脑的综合分析、整合并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左脑能读懂和理解每个文字,却不能明白文字与言语之间的关联,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言语要右脑功能参与才行。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像一个砌墙砖的工人,如果没有右脑为他设计出房子的结构,那他只会砌墙,却得不到房子。
举个例子:语言就像钱币,在没有钱币前,我们拿50斤谷子去市场上交换,要思考特别多,如50斤谷子能换来什么,哪个是我急需的,哪些更划算,满脑子都不会闲着。如果有了钱币,我们只关心能卖一个好价钱就可以了,需要大脑冥思苦想的内容并不多。孩子需要动用全部的神经细胞来工作,因为大脑有34亿个神经细胞,儿童出生以后,这些神经细胞都在等待任务,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把孩子放在不同条件的环境,就会让不同的细胞兴奋。10~15个细胞会形成一种信息反射丛,稳定地处理一个信息,并终身只服务于同一个信息。语言的进入会把一种形象的思维变成抽象概念患维,动用的脑细胞会大大减少,脑力的水平也相应下降。其实人类的思维从来都是图像的、意识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语的,只是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思维时,言语才起到作用。把那些可言语的部分用言语表达,慢慢就把不可言语的内容就丢掉了。所以,能说出来的思维并不是人本体的思维。
第二,智力越早开发越好。
如果这句话是指右脑的开发,那就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产品都是针对左脑开发的,或者是在人文与社会范畴去思考让幼儿更快地适应环境。这些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却不一定增进智慧。在前言里我说过,大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是专门为所有的生命系统准备好的。人类不管怎么做都不如带孩子回到自然的怀抱中。中国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过早的教育可能欲速则不达。生命系统总是从最古老的状态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看看胎儿在子宫里演绎了4亿年生命的进化过程你就知道,大脑的神经丛、脊髓、延髓慢慢长成,之后是右脑的丰满,最后才是左脑与皮层发展。神经解剖学告诉我们大脑皮层只有一个5分硬币的厚度,薄薄的一层,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起的作用不会很大。
现在大量的儿童智力发展机构在研究,我们怎样在儿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岁以前,在他未形成人类文化分类和抽象思维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右脑刺激和知识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国家在发出这样的声音,不要过早刺激左脑。我们的研究发现,人要承受未来的复杂性科学。人类现在的科学是一个静态科学,或者是初始动态的科学,它并不能真正影响这个世界,我们总是抽象出一个东西来,把它当成科学,但是现实中它又不存在。我们相信未来的科学发展一定是一种复杂性、非线性结构、非因果关系的,这种科学是动态科学。什么是动态和静态?我们从深圳到广州,我们的科学会告诉我们,我们开多少时速就可以在什么时候到达广州,这是科学,是理性结构得出的结论,它说你可以2小时15分到达广州,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科学是抽象出来的一个静态,不管什么科学都需要在实践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关于儿童方面的。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来自内部,由他的视觉、知觉模型生成,不是靠文字阐述的线性逻辑,但线性逻辑对儿童形成知觉模型是有影响的。知觉模型不是抽象的,是以真实的方式发展儿童的知觉,就像儿童看妈妈的脸是不需要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感觉就可以了。知觉模型的内容比较深,这都是科学研究的结论。
第三,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就会变得聪明。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同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就是因为假定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采用西方的因人施教的补偿系统,很多孩子学习不好不是不聪明,而是难以适应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施教方式。每个家庭都隐含着很多信息系统,一种好的智力引导方式应当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寻找,并结合一些孩子喜欢并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智力发展呢?家长最好仔细读读下面的文章——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P18-21
人类原本对世界有一种质朴的认识,是以自然本真的方式去接受自然。在儿童未曾被语言羁绊以前,自然在儿童的眼中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现的,这是远比成年看世界更加美妙,自然且丰富多彩的。生命源于自然,所以一切自然蕴涵的信息对生命都是滋养。自然是不需要儿童努力去适应的,因为它和孩子是一个整体。需要孩子适应的是人类科学与文明建立的社会与环境,尤其是城市生活与人际环境。每位家长都要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教导孩子全部的努力都旨在把孩子推向人类社会。如果人类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属性与安排使然,情爱、语言、艺术、家庭、城市化……生命以一种唯美的方式表达着它的高级形式。但要算上战争、杀戮、砍伐森林、灭绝动物、化学污染等,我们是否有勇气说自己依然属于自然呢?如果人类社会早巳背离了自然的安排,那么父母努力教导孩子学习话语、交际、竞争、科技,正是逐步地让孩子远离自然。客观来说,这样的努力的确为孩子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的先机和好处,但如果引导得过早、太快,有时也会让孩子冒很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他与自然隔离,身心失去自然气息的滋养,变成一个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如果生命不是外星来客,人类的孩子出生以后,一定带有一种自然的知觉与感受在触摸自然,父母让孩子在成长中多少保留一些儿童的心态和知觉,也许是人类尝试回归自然的一种努力。
社会现实对人类有一种异化的功能,看看机器人就知道科技发展的结果,如果不重新臣服大自然,人类会越来越生活在一种自己制造的限制里,很多科学幻想作品揭示人类未来悲惨的境遇,没有鲜花、绿树、青草,没有动物与美妙的风景,人类蜗居在科技建立的机械城堡里与自然完全隔离。开玩笑地说,应当让艺术家来领导人类,因为艺术家正是坚持自然视觉与美感的人。我们真的要让科技发展得缓慢一些,甚至知识够用了就应该把科学家冷冻起来,或者把一些科学的疯狂者放逐到美丽的海岛上,让他们赤身裸体地回归大自然,重新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儿童都可能被教育成为未来科技疯子,也可以被父母塑造成与自然和谐、懂得享受生命幸福的人。
本书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本书不会强调那些被很多学者早已说得很滥的育儿知识,因为任何信息,即便非常正确,被多次重复对人的认知也是有害处的。需要记住的是本书未提及的东西并不代表我认为不好或者无效,哪怕我对一种说法充满批评,对它说“不”也不是否定,而是旨在补充,让它回到一种对人无害的状态。并存的学习方式是我希望大家采用的,世界与生命太过复杂,没有什么说法可以替代其他的理解。读本书时一定要警惕头脑中“非此即彼”的逻辑,因为世界并非二分,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我在很多大中城市的“市民大讲堂”做过亲子教育的讲座,常常看到几千位父母充满渴望来听课,我很感动,在此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愿所有的读者和家长和我一起去探索一种更温和的、更贴近自然的育儿方式,让我们共同去感恩并奉献我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与赞美!谢谢朋友们!
李子勋
2010年10月10日
李老师的书很平和易懂,说得却是养育孩子的关键问题。没有枯燥的说教、更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堆砌。李老师的分析总是很透彻,又让人耳目一新;李老师的解决方法也总是温和而实用,他是真正把孩子当作孩子来养育和呵护的专家。
——北京读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