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是民国史研究第一人伍立杨全新力作。以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和回忆录作为依据,内容翔实、可靠。采用大幕僚的概念,即把秘书、谋士、纵横家、谋臣、处士、幕宾、参谋、高参、幕僚、智囊、军师等等都囊括进来,内容全面,视野开阔。最有民国味道,且通俗易懂,可读、耐读、好读。
本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蒋方舟有“女看张晓风,男看伍立杨”之评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揭秘民国军阀与幕僚政治内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伍立杨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是民国史研究第一人伍立杨全新力作。以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和回忆录作为依据,内容翔实、可靠。采用大幕僚的概念,即把秘书、谋士、纵横家、谋臣、处士、幕宾、参谋、高参、幕僚、智囊、军师等等都囊括进来,内容全面,视野开阔。最有民国味道,且通俗易懂,可读、耐读、好读。 本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蒋方舟有“女看张晓风,男看伍立杨”之评语)。 内容推荐 《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依循大幕僚的概念,首次将民国军政幕僚整体轮廓进行勾画,论述周匝,得出隽永清晰的印象。凡秘书,谋士,纵横家,谋臣,处士,幕宾,参谋,高参,幕僚,智囊,军师……均在搜索之列,而于叙说之中,则又紧扣谋略一端,回到狭义幕僚的轨道。全书思路开阔,视角独到,行文波澜迭起,不拘常格。论说由点及面,叙事深入,重点突出,旁及背景,点线面结合,渲染得宜,立体感强,味道深郁。由单线的个人生涯描述,进为幕僚群体的面貌和质性勾勒。对名头响亮的幕僚仍能发掘新材料,辅以新视角,描出新境界。论述饶汉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描述蒋纬国则追溯辛弃疾,大开大合,别出慧眼,种种意料之外,无不回环于情理之中。 作者伍立杨长期浸润民国史,大处整体把握,细处细于毫发。尤为珍贵的是,《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以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回忆录作为勾画的依据,可读,耐读,好读。 目录 序一 幕僚群体的精彩勾勒 序二 幕僚史研究的特异之作 引子 第一章 时代巨人及其幕僚 时代巨人之幕僚观 早期最得力幕僚——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 戴季陶:报人生涯也是幕僚作业的一种 志行坚毅源于眼光高迈 力敌万钧的政论大手笔 陈其美的经历和心曲 刺杀郑汝成陈其美表现卓越 陈其美的生与死 吴稚晖:两代幕僚,为国之心可鉴 陈友仁:怨天尤人郁郁而终 同盟会的铁血派——何晏、雷铁厓 第二章 狐狸和狮子:北洋系的幕僚 不像军人倒像学者,王士珍料事如神 纵横家以纵横杀身 第一谋臣勉为其难 幕僚竖子不足与谋 袁世凯的性情左右幕僚行为 袁世凯的亲戚也要杀之解恨 吴佩孚的师爷 军阀荒淫迷信幕僚无为 儿戏般的战事 抓阄决定战斗秩序 冯玉祥的高参 妖气与鬼气:旧军队幕僚的底色 第三章 机会主义者的机会 杨度:烹制恶汤的参谋 章太炎入幕若即若离 性格决定命运:康有为的没落 刘师培:名利场上的政治化妆师 大势不好 策划“杰作”的黑幕僚终成报丧使者 政学系:精于政治算计 行政专才张群 叔孙通式的人物 极端恶劣环境下幕僚无法生长 杨永泰狡智贻害 志大才疏悲剧收场 从马基雅弗利到李宗吾 第四章 思想家是时代意义上的幕僚 天才的睿智与洞见 针针扎在专制的痛处 第五章 旧军阀与新学生 饶汉祥大笔如椽 饶汉祥后期搭档 诗人幕僚命途多舛 二刘的专业幕僚 学生出身的幕僚汪崇屏 名作家入幕 丁文江与孙传芳 甘介侯:惶惶如漏网之鱼 高宗武的低姿态 第六章 过渡时期的幕僚 樊崧甫的计谋 陈仪与沈仲九 兵学泰斗徒有虚名 第七章 老派幕僚的最后余光 陈布雷的幕僚历程——旧道德的楷模 政论文字的天才 文字文案无出其右 辩证看待幕僚作业 悲凉结局和晚年心境 老派的典型 孜孜不倦的洋高参 第八章 抗战烽火的浇铸(一) 抗战参谋制度的确立 战时幕僚团 抗战期间的幕僚考选 稳健而工于心计的林蔚 涉外高参 蒋介石的战略用心 生下来就是参谋长的料:蒋百里的参谋生涯 帮不了不成器的东西 蒋百里的思想和趣味 第九章 抗战烽火的浇铸(二) 台儿庄的参谋良策 南昌会战参谋之厄 幕僚策划不周战事仓促落败 足智多谋:高级幕僚俞大维的大将风范 幕僚作业及参谋意识的延伸 与大学教授的交锋 第十章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 蒋纬国的幕僚观 气度左右格局 现代辛弃疾 世态如此怪异 专业级的高级幕僚 参谋生涯的印痕 在历史长河的两端想望致意 兵学奇才辛弃疾 第十一章 参谋生涯的最后作业 被搁置的绝境自救之策 舒适存小时候 开启幕僚生涯 舒适存小试牛刀 晚年的学术生活 木马和防火墙:刘斐与萧毅肃 张灵甫及其幕僚的最后关头 第十二章 知识分子:外围与潜在的幕僚 超级智囊王韬 重视潜在幕僚的意见 潜在幕僚不甘寂寞 曹聚仁的感慨 文人吴相湘身上的参谋特质 寻求得失之源:张恨水的战争文字 潜在的变形幕僚 那些文化型参谋们 第十三章 情报幕僚流年不利 这叫打的什么××仗 情报+不会研判= 熊向晖的卧底生涯 蒋纬国锐眼识人 越级指挥之谜 情参人物退台后的作为与衍变 胡宗南的幕僚群 赵龙文的观察与感悟 第十四章 西风残照音尘绝 幕僚的西风残照 白崇禧的东北战略 辽沈战役的幕僚作为 赵家骧勉为其难 幕僚困境无法发挥 舒适存与东北局势 徐蚌会战的幕僚厄运 也只好随波逐流 参谋的危局和宿命 刘毅夫羞愤难当 幕僚长的一腔愁闷 孙立人悲剧,幕僚不成气候 四面楚歌,神仙也难以作为 结语 附录:评论选辑 幕僚命运与百年风云 寻找历史背面人文情怀 烽火淬砺方显历史沧桑 试读章节 早期最得力幕僚——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 中山先生虽以幕僚面目走向社会,却终因社会情绪大为不堪,腐败弥漫,荆榛满目,至难进行。先生感慨风云,悲愤时局,乃毅然变更途辙,挺天纵之大圣,而为有史以来中国民主革命之精神领袖。逐步地,在先生周围,又聚集起志行坚毅、学问湛博的一批青年幕僚,作为先生的助手,负剑海国,戎马仓皇,孜孜矻矻,推动中国革命,向皇权专制发起了总攻。 日本志士对中山先生倾心拜服,“孙逸仙之为人,志趣清洁,心地光明,现今东西洋殆无其人”(《孙中山年谱长编》,341页)。同样,这批青年志士,仰慕先生人格高风,咳唾珠玉,以亲接馨欬为荣幸,愿以头颅颈血,追随先生革命。 他们从长久的历史、如磐的现实深知无法进行些微的改良,因所谓改良,无异与虎谋皮,只能说而永不能行,必以鲜血洗涤人心,予社会以当头棒喝。他们在先生周围,倾吐胸臆,指画大计,扳谈经旬,日夜不厌。 孙中山的旁边助手很多,早期最重要的就是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这三个人,他们是孙先生手下最得力的干部。《马君武集》说,他们三人中,先生最信任朱执信。执信长得身材矮小,从外表看去像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但是他非常聪明,理想也很高。商量事情的时候总理对胡汉民他们还常有争论,但是对朱执信则不然,不管什么事,只要朱执信一讲就行。他的胆子也非常大,自己率领数百兄弟攻打虎门炮台,同时也在战斗中壮烈殉难。朱执信先生有言:“人类更高级之感情,果何所求乎?曰:自由光荣之生,心安理得之死。” 孙先生的坦荡襟怀,是袁世凯都不得不承认的。 孙先生的助手或幕僚中,他们是中西文化相摩相荡中造就的一代知识分子,绝非北洋政客可以望其项背。 他们和北洋幕僚的重大区分乃是后者长于机变,颇识权谋,甚至务为欺凌,包藏祸心,当其以武力世纪控制行政系统之际,那就不惜为鬼为蜮,翻云覆雨了。声色货利、政以贿成是其最后的依归依托。 而孙先生的助手们,受其影响,哪怕啮雪咽旃,总保持大节的伟岸。 二次革命后的军政府时代,当孙先生、胡汉民移往上海后,马君武等留广东,以译西书、饲家禽过日子。1919年9月,马君武致胡汉民函件:达尔文《物种起源》译成已久,无资付印,在此兼养洋牛,费去三千元,无利可获,养鸡十余只,连日为硕鼠偷其四五,昨夕夜深闻鸡呼救,点灯视之,又少一只…… 胡汉民复马君武函,则全用他并不擅长的白话文字,像书法中的童体,颇有稚趣:来信和大作收到,仲恺、执信都欢迎到了不得,现第三期业已交去,你的大作只好留在第四期……可怜现在社会,难道哪一个不怕米贵,但是民食问题都还没有人想办法解决……你又是一个喜欢研究进化论的人,我唯有祷祝你加工竣稿出版,大家就有好书看了…… 马君武,1916年7月30日代表孙中山会长在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欢送国会议员大会上作演说,他分几方面阐述: 阐述了孙先生的铁道思想实行的主要障碍;出口、进口贸易的多寡受交通制约的关系;五年来铁道建设所受北洋官僚的压制,债务转嫁人民头上的祸端;孙先生寄望于国会种种…… 全文仅八九百字,头头是道,援笔成文,具立言不朽之意。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 但是昏头昏脑的梁启超却对北京的《晨报》说,孙中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因而“无从判断他的真正价值”。 梁启超此类人,气质心胸,实难及中山之万一。中山先生伟大,量如沧海,陈炯明等欲叛变,其迹甚明,多人告之,先生不以为然。认为陈氏必不至于此。至炮轰观音山后,先生对其重新接纳的条件,仅仅是一纸悔过书。而陈氏犹骄悍作态,最后成为孤家寡人。 辛亥革命后,先生自海外归来,抵达香港,胡汉民、廖仲恺迎接;旋之沪,陈其美、黄兴来迎,商建政府,举先生为总统。章太炎放话说: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同志多指其妄言。章氏又撰口号: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盖章以革命名宿自居,耻不获闻大计,其在东京破坏军器密输之举,党未深罪之,章氏仍不自安,阴怀异志。立宪派阳逢迎之,太炎暗喜,辄为他人操戈。 如太炎者,未老而已糊涂,老顽童顽劣之气不改,甚而越聚越深。 马君武说:总理的思想很高超,而这种思想的得来,完全由于他的努力读书。他可以说是手不释卷的人,医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尤其喜欢看战史。中国战史中,他很钦佩李秀成解南京之围那一段。李秀成用兵打杭州,一路扫过去,势如破竹,再由杭州打回南京,终于解了南京之围(《马君武文集》,474页)。 他看过的名著,大部分送给身边追随的助手,马君武就得到他很多的书籍,很珍贵地藏在上海吴淞家里,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连他学生时代积累到后来的藏书,通通挨烧了。 同盟会会章的起草人,是马君武、陈天华、汪精卫三人。(同上书,472页) 中山先生在南京就职期间,气氛热烈,他身边投效革命的年轻人很多。像马君武等,刚从欧洲回来,赶到武昌城下亲冒矢石,又赶到上海欢迎孙先生,再转南京出席会议。“正是三十年华,英气蓬勃。连夜赶回南京,一路叫着中华民国万岁,喊得声音都破。但那时精神很好,一切应付裕如。”(同上书,469页) 马君武说: “民国成立的时候,总理要让位给袁世凯,自己去办铁路,这件事,胡、汪都说不要紧,而我坚决反对,因为我看准了袁世凯是个坏人。但总理去意已决……跟总理出来,大家都是一肩行李,两袖清风。到了上海,我又给总理派做秘书长。 “民国元年总理重到日本去,王亮畴、戴季陶和我一班人随侍在侧。那时候日本的欢迎者热烈极了。来欢迎的人们和车子,直使路为之塞。据说为日本人欢迎外宾前所未见。”(《马君武文集》475页) 中山先生的伟大,马君武以为,在于勤于求知,他频年奔走革命,稍有空闲,便又浏览各种书报,学问渊博精深。他的主义、政纲、政策等,目光何等远大。他待人接物都是推心置腹,不记私仇。就是公开反对过他的人,表示服从之后,和先前一样待遇。 知人善任。对于用人,并无亲疏贵贱之分,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你能做什么事。所以当时的革命志士,望风影从。因此说“孙君具有一种魅力,能使欧美之士无论其居何种地位,一接谈之后,即倾倒赞美之”。(《马君武文集?孙总理》)“革命事业三事——军事、外交、财政。孙君虽非军事专门家,然其最近十年所专研究者,为战术学,屡起举行革命,富于经验。至于财政和外交问题,则我敢断言,通计中国人才,非孙君莫能解决矣。孙君之真价值如此,日人宫崎至谓其为亚洲第一人杰。”(《记孙文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247页) 柏文蔚记孙中山先生过天津时遗言:北洋军人全不可靠,我们应以广东为革命根据地,组织军队,非根本解决不可。 孙先生实在是不亲干戈之人,如中国症结可以政治解决的话,动刀动枪,实为迫不得已。 胡汉民在临时总统府时期,统筹秘书班子,文件大小他都要过目,四面八方全来求见孙中山先生的他都要先行见面接待,他就睡在孙先生寝室的外间,每天晚上梳理白天的重要事件报告孙先生。孙中山助手中,如陈其美、胡汉民等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幕僚。 他的秘书——整个大秘书班子有庶务长沈某自称内务大臣,招摇于外,强征民间的车马,胡汉民就让江苏都督将他拘捕。沈某的继任者就是应夔丞,他还兼任卫队长,飞扬跋扈,胡汉民也将其抓捕,并欲杀之,被孙中山制止,只是解除其职务。当时的参议院中,同盟会议员籍占大半,执著于三权分立之说,好持异议。譬如有些人说,定都南京那么远怎么控制东北呀,不等于放弃吗?此类言论以章太炎、宋教仁为代表。当时南京如开追悼阵亡烈士大会,章太炎居然撰写对联讽刺:群盗鼠窃狗偷,死者当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毕竟虚言。胡汉民认为这是公开的反革命言论。 有一天,安徽都督孙毓筠派专人来求济于政府,孙中山先生批给20万元,胡汉民马上到财政部拨款,可当时的金库里面只有10个大洋。当时战火纷飞,临时总统府的行政令不出都门半步,政府各部亦仅备员名义而矣。可见当时作为秘书的也真是困难重重。 另外一件事情,则特别显露了秘书班子个人性格的制约,胡汉民说,提倡朴素、简易的民风。当时要地北方将士出文告,由总统府秘书雷铁厓撰稿。胡汉民认为他用词艰深,就说,这个是要让普通士兵都能看得懂的,就像棉被、稻谷一样是非常普通的东西,而不能是罕见的山珍海味。就否定了他的文稿,让另一个秘书任鸿隽重拟。雷铁厓非常愤怒,拂袖而去,并有诗句说,十年革命党,三日秘书官。胡汉民认为这是名士气太重,很难做好行政工作。 关于这件事情,雷铁厓另有说法。雷先生也是老同盟会员,资格几乎不在胡汉民之下。 关于这段时间的秘书工作,张謇推荐了十几个人来总统府做秘书,胡汉民一个也没录用,于是张謇就在上海一带扬言说,胡汉民善于揽权,好像一个第二总统。当时汪精卫对胡汉民说,他们骂你,等于是赞扬你非常负责呢。 张发奎对胡汉民的看法深透入骨,“学问渊博,责任心强,人格完整,私生活也很简朴,但他心胸狭窄没有孙总理的器度”。 至于汪精卫,“软弱无能,作为行政院长,他本身没有主意,不敢对蒋先生进言,却又官气十足,忘了他从前的理想”,到了抗战民族危急之时,他还“把自己对蒋先生的仇恨,放到民族大义之上了”。 “汪氏一去,国民党的分裂遂无法避免,而分共清党也就势在必行。后来我见到蒋总司令,便问他说,汪先生为什么一定要赴汉口。蒋说:我早已料到留他不住,留他不住。蒋氏此话,颇能得到我们的同情。其实,汪氏坚持赴汉的是非问题,颇难定论。汪氏此去,显然是有嫌于蒋氏而出此。他二人彼此了解甚深,绝非我辈外人所可臆测。……今幸北伐胜利,武汉中央请他回国复职,正是千载良机,他自当速去武汉。他和蒋氏斗法很久,吃亏已多,现在在上海一无凭借,自然不敢和蒋氏盘桓。俗语说:给蛇咬过的人,看到草绳也害怕,正是汪氏这时的心理。汪氏武汉之行,既有其个中玄妙,又不足为外人道,所苦的是我们这批赤胆忠心、希望党内团结、完成革命的同志。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汪氏出来领导,而他却浇了我们一头冷水,未免太失望了。”(《李宗仁回忆录》,第32章) 李宗仁此种看法,多少暴露汪精卫性格弱点,只适合在幕僚地位辅佐,不宜做主官以控制全局。问题是中山先生辞世后,汪氏心理却已膨胀,个性、智力和时势、他人形成剧烈拉扯,他的悲剧也就到来了。 伪政权时代,他被周佛海等人先后拨弄,实在是有苦说不出。硬着头皮去做,往往事与愿违,一切都是那么地勉强、支绌。所以他晚年要说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何处不怨尤。 胡汉民、廖仲恺、汪兆铭、蒋介石……之属,当中山先生去世后,他们谁也不服谁,各有所长,智慧无法像孙先生般予以超越,德量更无法像孙先生那样涵容服人。几个便打杀开来,而蒋介石以权谋手腕领先,其余便各各分化。至汪投敌,意气成分很多,唐德刚先生《书缘与人缘》对汪兆铭有一大处把握的总评:“汪精卫这个大汉奸,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罪恶是道德大于政治的。其实他的伪政权并未做太多的坏事,他抗拒日寇在中国大陆征兵前往南洋作战,且不无可记者。汪氏之劣迹,是他破坏了民族道德——他不该以国民党副总裁之尊,于抗战最艰苦阶段,谬听老婆之言,反身投敌……他们一旦投敌,乃把我们这个黑白分明的民族道德弄得一片模糊,使当时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在道德上莫知所适;而人类渣滓的汉奸,则个个手舞足蹈,理直气壮起来。汪氏在历史上的罪恶,莫有大于此者。”(广西师大版《书缘与人缘》,118页) 作为幕僚助手胡汉民等人固为一代精英,但他们毕竟在孙先生身边工作,较之孙先生的超常睿智,他们的事功就大为逊色。孙先生的谋略,是从大处着眼,以总的关节来带动诸般细节,而不是在个人意气上运用工夫,斯于大局无补。 因为营救汪精卫一事,孙先生就批评了胡汉民等人。 那时汪精卫因刺杀案被捕。同志悲哽,于是胡汉民、陈璧君、黎仲实等派人进北京,或以金钱疏通,或谋劫狱,想将汪精卫从牢狱中予以搭救。 孙先生就在槟榔屿秘密会议前,批评了他们。先生说:“余对于革命职责,断不容忧伤憔悴以死……我意再起革命军,即所以救精卫也。夫谋杀太上皇可以免死,在中国历史亦无前例,况于满洲?其置精卫于不杀,盖已为革命党之气所慑也。”(《孙中山集外集》,149页) 事实上正如孙先生的判断,一年后清廷不支,不仅释放汪精卫,还要赔礼道歉呢。而胡汉民等人欲以传统方式营救汪精卫,小处着眼,费力费事,反而于事无补。 至于廖仲恺和胡汉民两人之间,中山先生对之如何呢?他对他们是辩证地运用。虽然对廖特别推重,但他在前方督师的时候,后方留守的要职,委胡而不委廖。他北上的时候,代帅的交椅,授胡而不授廖。不知者以为廖不如胡,其实先生自己自有定夺。他说:“我如果把大权交给胡,廖可以服从;如果把大权交给了廖,则胡一定不服,广州从此多事矣。因这两句话,就可以使我们知道廖、胡之为人了。但中山死了以后,广州的大权,落入鲍罗廷手中,既不属于胡,亦不属于廖,不过在事实上,廖比较尚握有重权,胡则仅一空洞之外交部长及中央党部之工人部长而已。他既非外交人才,更不善于做工人运动,这不过鲍罗廷和他开开玩笑而已。廖则以党代表及财政部长之尊严,俨然为广州新政府之中心矣。本来在官位上是廖不如胡,至此反胡不如廖矣。胡汉民非肯屈居人下者,此中山在日,早已洞若观火,中山既死,汉民失势,岂肯罢休?故广州从此多事矣。中山远见,诚可佩也!”(杨新华《廖仲恺与胡汉民》,《现代史料》第二集,上海,海天出版社1934年版) P6-11 序言 幕僚史研究的特异之作 来新夏 中华数千年政坛宦海,其正面出场人物之背后无不拥有数人、一伙人,甚至数百人者隶于麾下,为幕主的各种情事理清思路,擘划献策,通谓之幕僚。帝王将相有谋臣策士,州县官吏有师爷西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幕主各类事务之生死成败,得其益者可独步青云,诸事顺遂;受其害者可亡事偾事,毁灭事业。幕僚阴影,徜徉游走于历史滚滚潮流中。若推衍幕僚谋士之声华,明文具载,当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翻覆捭阖,既成就国君霸业,复博取个人利禄。此后各朝各代,皆有其人,为士人一大出路,而当兴乱纷扰之际,其人尤显活跃。有清一代,幕士鼎兴,名幕迭出,有的几成专业,故世有“绍兴师爷”之说,绍兴吉昌镇师爷馆所存师爷档案是为师爷史研究之依据。 民国以来,世事纷扰,各类幕僚群起鼓噪,虽稍有著述可资探索,但穷原竟委之作,终称阙焉。 伍君立杨,精研民国史事,前者所著《铁血黄花》《读史的侧翼》已为民国史研究增益多多,问世后学林视为别具一格,为史学研究开辟新路。近闻其《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业已问世,不禁为之一振。循读全稿,凡北洋及国民政府时期政军各界,涉及之幕僚达百余人之多。其中有世人所知者,有世人未详其究竟者,有从无知其人者,而立杨多方罗掘,不可谓不广,所列诸人不仅叙其生平,亦评骘其功过。史料之有据,分析之深刻,可称鞭辟入里,为民国史中具有卓见特异之作。读其书不只补民国史史事之缺漏,亦为当世当政之网罗人才,使用幕僚增有益之历史经验。鉴往知来,伍君可谓善研史者。 (来新夏,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有理由希望领导干部及其秘书班子、机关的研究室人员,更应当读一读这本书,领导者要虚怀若谷,采纳幕僚的良策,勤政为民;也要善于识别其中的奸佞、宵小,他们出馊主意、坏点子,以权谋私,危害国家、社会,从而把领导者拖进深渊。一部幕僚史,千年鸿图录,壮哉!但是,一部幕僚史,也有千年耻辱柱,哀哉!为政者千万别掉以轻心。 ——王春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循读本书全稿,凡北洋及国民政府时期政军各界,涉及之幕僚达百余人之多。其中有世人所知者,有世人未详其究竟者,有从无知其人者,而立杨多方罗掘,不可谓不广,所列诸人不仅叙其生平,亦评骘其功过。史料之有据,分析之深刻,可称鞭辟入里,为民国史中具有卓见特异之作。 ——来新夏(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 伍立杨一直坚持的是以性情见性情的历史写法,因而他不注重僵死的历史资料和后世所谓学者的研究,而更注重亲历者的讲述,包括时人所作野史的记述。他以此绕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泥沼和散发着冬烘气的学院派陷阱,抄近道逼近了真切的历史现场,唤回了具体情境中的活灵魂。阅读这些活的文字,我们也清晰地听到了伍立杨的心跳和叹息。 ——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本书几乎涉及了民国史所有重大事件和人物,但伍立杨抒写的,始终是作为现代幕僚的文人群体如何在大事件背后,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小故事。在狭义的幕僚生活轨道中发掘新材料,为宏大历史故事勾勒立体的雕塑,抒写个人的心情和境界,是此书曲折有致的一个亮点。 ——段从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华南师大教授) 目下,坊间有关民国政界文艺界名流的传记、回忆录及史论长篇层出不穷……本书虽则同样刻写民国史与民国人,却另辟蹊径、独树新义,除却将聚焦点集于“民国幕僚”此一特殊群体之外,更以扛鼎之笔力、卓异之识见,对幕僚人物进行细密之分析、严谨之论证,文笔之外更有史笔支撑,著者之史识、史才在在可见。 ——张咏(青年学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