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改革开放亲历记/口述上海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袁志平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现代上海研究中心联合编著的《口述上海——改革开放亲历记》通过不同身份的当事人不同侧面的口述记载上海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对了解上海近百年的历史、了解上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巨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内容推荐

历史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的。因此,《口述上海》丛书“改革开放亲历记”卷,尽管要反映的是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然而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期与中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亲历记”以在上海发生的对上海乃至对全国、对全世界有影响的人和事为基本线索,以事带出人,并通过具体的人——亲历者来生动地反映事。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力求从老百姓所关注的角度,用老百姓的眼睛,以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来反映上海的改革开放,并试图通过上海这一个窗口,来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样做,是一种尝试。其实,这也是口述史的基本特点和优势之所在。本书所选取的48个口述对象,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在口述者叙述其亲身经历的具体生动的故事的时候,也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目录

改变一代人命运的自学丛书

“四人帮”粉碎后我主持《文汇报》工作

当年理发新秀今日护肝天使

从自学青年到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

直面《伤痕》的心灵直自

惊雷乍响,表达人民的力量

交大,在“第一个吃螃蟹”中崛起

计划生育的昨天与今天

“运10”,我的大飞机梦

上海“全国十个第一、五个倒数第一”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

包产到户不见报的“禁令”是这样冲破的

我与“星期日工程师”

工艺品是这样走出国门的

“037号”个体营业执照持有者

前进进修学院的由来

律师,是这样站上辩护席的

开创中国股份制改革先河的“小飞乐”

中国证券“第一营业部”

第一起特大国际诈骗案代理始末

中外合作旧住房改造的第一个项目

莎士比亚“登陆”上海滩

红楼剧团——传统越剧扬新声

上海的社会保险制度是这样形成的

我为蒋佩玲案辩护

上海第一块批租地块

出入境窗口见证的时代变迁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声锣是这样敲响的

“皇甫平”文章与1991年思想交锋

第一家规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动拆迁,帮我实现安居梦

“太平洋保险”是这样诞生的

回国开设私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第一人

老浦东眼中的浦东开发

应时而生的厂长经理人才公司

一个“收藏记忆的人”

我成为拥有“蓝印户口”的第一批外地人

公交无人售票从127车队起步

上海,我永远眷恋的故乡

我与“庄妈妈净菜社”

见证苏州河上最后一班轮渡

告别最后一家煤球厂

最后一个公用给水站

用诚信和品牌打造理财咨询业

沐浴在“上海绿卡”阳光下

就业援助员的辛苦与甜蜜

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心路旅程

从进城务工者到区人大代表

高校招生架起了“立交桥”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我进入《文汇报》后,第二波高潮应该是两个月后的《于无声处》了。9月30日,当时我们报社专门负责群众文艺条线报道的记者周玉明,从《文汇报》一个不起眼的广告上看到一个信息,说上海工人文化宫里晚上要演出话剧《于无声处》。看到这个信息,周玉明,这个很勤奋的女记者,当天就跑到了“小剧场”去看。

原本她并不知道这个话剧到底讲的是什么。只知道话剧的大概内容是:1976年初夏,老干部梅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身患癌症。梅林之子欧阳平陪她赴京看病,途经上海看望老战友何是非一家。而此刻何是非的女儿、公安人员何芸,正奉命侦缉一个在“天安门事件”散发传单的“现行反革命”,而这个“反革命”就是欧阳平。故事就此展开。

就在那天,看着看着,周玉明的心便被话剧中表现出的一种正义之火点燃了。随着话剧尖锐的矛盾以及剧情的深入发展,她对“四人帮”痛恨的感情被激发了。话剧刚结束,她立即找到导演,要求采访编剧。在分别采访完编剧、导演、演员后,她立即赶回到家里。责任心非常强的周玉明,一晚没睡赶写了长篇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艺部负责人史中兴,把周玉明的《于无声处听惊雷》送到我手中。我很快看完这篇长篇通讯,立即按捺不住拍着桌子说,《文汇报》马上用!此时的我,内心很是高兴,既为周玉明的这篇长篇通讯称好,更为我们在粉碎“四人帮”后,立即作出的设立专职记者采访群众文艺、把“报纸面向群众”这一决定而感到欢喜。这天晚上,我和周玉明还特意赶去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看话剧。话剧《于无声处》情节十分扣人心弦,剧本也很紧凑,四幕剧只有六个演员。虽然话剧只有一个布景,但演出的效果很真实,让人能在话剧中感受到一种正义的力量。

在话剧中,随着剧情的深入,曾参加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活动的欧阳平,出于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愤慨,将编印的诗集《扬眉剑出鞘》进行散发时,原本有些嘈杂的剧场完全安静了下来,当时只能听到观众抽泣、哽咽的声音。

看完话剧,热血沸腾的我,立即赶去后台与编剧、导演以及演员座谈。此时,得知那些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是来自市里各个单位的工人同志,编剧宗福先是上海热处理厂的热处理工人后,我觉得作为《文汇报》,这个在上海甚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报纸,更应该给予他们帮助。

在座谈中,那些演员们还告诉我说,为了这个话剧的演出,他们这些当时还是业余演员的工人同志,不顾白天在单位上班的劳累,硬是下班后从上海郊县的闵行、吴泾,赶到工人文化宫进行排练。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费用,发自肺腑的演出,倾注的都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爱与对“四人帮”的痛恨。

回到报社,我决定把宗福先同志的5万多字的话剧剧本,在《文汇报》上全文刊载。对于我的举动,报社内有些同志不理解。因为,《文汇报》以前从来没有用一个版面刊载过话剧剧本。在我做了工作后,《于无声处》这个充满激情、热情歌颂天安门革命事件的话剧剧本,终于在10月28日开始,连续3天,每天一个整版连载发表。更值得回忆的是,我还和报社的其他几位领导一起商量,在第一版突出地位,用鲜明的标题刊发新闻。

新闻的精心制作,剧本的连续刊载,一时间《文汇报》成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报纸。而且,《于无声处》这个话剧,与两个月前刊载的小说《伤痕》一起,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欣喜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以后,伴随着1978年11月份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话剧《于无声处》更是犹如长了翅膀一样飞向了全国,《文汇报》也一改在人民群众中“灰头土脸”的样子,成了一家当时日发行量达97万份,在全国媒体中响当当的报纸了。P14-16

序言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上海迅速发展与进步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机遇、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上海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锋”的历史转变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上海这个共和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发展成为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并正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城市体现出了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大方面。物质层面主要是指:上海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素市场体系、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和医疗卫生体系、民主政治保障体系等。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上海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显得开放,海纳百川,勇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来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他们显得自信,敢于和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而创造了改革开放以后一个个“上海第一”和“中国第一”。

《口述上海》丛书“改革开放亲历记”卷,以上海改革开放亲历者的亲身体验,反映了上海这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和她的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展现了上海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加快上海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

最近几年,关于上海的解说与研究成为明际国内的热点,了解上海近百年的历史,对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嬗变、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口述上海》丛书,为上海城市历史的记录和研究开拓了一片新领域。丛书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通过不同身份当事人不同侧面的口述,记载百年上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口述上海》丛书“改革开放亲历记”卷,就是在上海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寻访上海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讲述了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过程,以及由此而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上海的各项工作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和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上海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同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分不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要求上海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在实现“四个率先”中走在全国前列。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上海要取得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党史工作者、党的理论工作者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就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即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研究党在上海的历史,同样要以整个上海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用这样的研究加深我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上海》丛书开启了党史研究的新天地,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更具生命力的素材和更加全面的视野。相信它作为党史研究“存史、资政、育人”新的探索成果,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上海的过去、思考上海的现在、规划上海的明天的有益的参考读物。

后记

《口述上海》丛书“改革开放亲历记”卷,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多,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与大家见面了。

历史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的。因此,《口述上海》丛书“改革开放亲历记”卷,尽管要反映的是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然而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期与中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亲历记”以在上海发生的对上海乃至对全国、对全世界有影响的人和事为基本线索,以事带出人,并通过具体的人——亲历者来生动地反映事。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力求从老百姓所关注的角度,用老百姓的眼睛,以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来反映上海的改革开放,并试图通过上海这一个窗口,来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样做,是一种尝试。其实,这也是口述史的基本特点和优势之所在。本书所选取的48个口述对象,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在口述者叙述其亲身经历的具体生动的故事的时候,也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关注和选取的事件主要有:数理化自学丛书的重印与高考制度的恢复,话剧《于无声处》的公演与思想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并通过包产到户不准见报禁令的被冲破、律师制度的恢复、“星期日工程师”的兴起、“中国第一股”发行等,追溯了在对“左”的思想残余的肃清中,人民群众精神振奋,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历程。这些,充分地反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的开始。

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改革开放,我们关注和选取的事件主要有: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诞生,“皇甫平”文章与1991年的思想交锋,上海第一家规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出现,上海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告别苏州河上最后一班轮渡、最后一家煤球厂、最后一个公用给水站等等。这些,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上海正由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跃升为改革开放的“前锋”。上海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发扬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敢为天下先”精神,不断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海正发生着历史性巨变,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奋力迈进。

口述历史有多种方式。《口述上海》丛书“改革开放亲历记”卷基本上采用经过整理加工后,有主题、分层次、分部分的自叙样式,并加上口述前记等,内容忠实于采访录音。

《口述上海》丛书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系列丛书,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俞克明担任编委会主任。在“改革开放亲历记”卷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市科教党委、市房屋和土地资源管理局党委、卢湾区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律师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顾明等为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全书由袁志平负责统稿和初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刚负责复审,俞克明负责终审。此外,吴祥华、姚吉安、姚磊、张丽燕、刘淑蓉、王亚仑等为本书的编撰出版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投注了心血。在此,对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同志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加之我们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同仁积极参与,广大读者积极关心,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使这项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与发展。

2008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