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悟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属于80后的“山楂树之恋”首届全球写作大展(SO)温暖亮相7万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长篇小说。起点中文网,MSN中国小说频道榕树下、华夏中文网、天天中文网、第五中文网多家网站热门点击!本书作者文风优美,文笔细腻,对文字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容易打动读者。文章虽说不上跌宕起伏,但是偶有的小小波澜也可以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全文以爱为主题,从女主人公小时候对婆婆、父亲的敬爱,到大学时期对第一任丈夫的宠爱,到婚后对女儿的疼爱,再到对姊妹的相互怜爱,刻画得淋漓尽致,温婉动人,令人在不知不觉间被这一家人的幸福、痛苦、难过和无奈深深地感染。

内容推荐

一个关于爱,关于家,关于温暖,希望和坚强的故事。

她是浮世里的一粒沙;落到地上,开成青花。

青花是一个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普通女子,生长在大时代背景所孕育的一个普通农村大家庭。

机缘巧合,她为爱奔赴一个和她同名的小镇,最终却黯然告别这个小镇和刻骨铭心的真爱。

几十年风雨,她历经爱恨情仇,却从未曾怀疑过爱的力量,未曾停下追寻爱的脚步。

而她最深刻的爱,在女儿林麟身上得以延续。

懂爱的人,终会幸福。

目录

上阕

下阕

后记

试读章节

青花的降生对于这个终日闹腾的世界来说是很平凡而不足道的事情。然而对于地处四川东北部的偏僻村子门河村的年轻夫妻胜利和莲桂来说是天大的事。青花的第一声啼哭使他们一下子升格成为年轻的父母。虽然第一个孩子并未如他们以及孩子的婆婆所愿是个胖小子,但初为父母的温暖和喜悦在一瞬间已将他们的质朴心灵填满。况且女儿实在是太乖,安安静静睡着的样子让二十刚出头的小两口喜欢得几乎不知所措。

在村口小学教书的胜利在屋里来回转了好几个圈,终于想好了女儿的名字。青花。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时间竟如此柔情万分,希望女儿可以成为如青花般淡雅纯净的女子。

然而一生太长,怎去预料。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四处贫瘠。莲桂刚出月子便下地干活。胜利是个文化人,干不来农活,家务事和地里的事一直都全部由莲桂张罗。

青花的婆婆淑珍是个生于清末的小脚女人,家业雄厚,姑娘时代住在与门河村隔了好几座山的李家岭。解放前,淑珍家是李家岭有名的大户人家,起初青花的爷爷是以倒插门的身份来到李家岭的,淑珍父母过世后,家业全部归到淑珍两口子名下,那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于是,在解放后,淑珍被评为了地主,在李家岭成为了广大贫下中农革命的对象。家里的财产被悉数没收,没有任何政治地位,三天两头挨批斗。

淑珍是一个坚强能干的女人,从来不理会平地里起的这些风波,一心一意维护着自己的家业和婚姻。然而命运弄人,早年生育的几个子女竟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夭折了,尤其第二个儿子,眼看着快要成年娶妻了,却从山坡上摔落下来,说走就走了。

后来淑珍不顾生命危险高龄生下胜利,为了离开那个伤心之地,她和丈夫一商量,干脆带着年幼的胜利跟着丈夫回了门河村二社――那是丈夫的王家根脉所在――用手里仅存的一点财产,置了一处房屋,指望可以好好过日子。可命运总是不把玩笑开到底不罢休,不久丈夫又撒手人寰,她便成了门河村的女地主。这个头衔在今后的日子添了不少麻烦。

淑珍带胜利带得小心翼翼,生怕这唯一的苗苗再出什么意外。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承受多少的打击。说也奇怪,胜利在门河村成长得顺顺利利,从小到大连小病小灾都没有,一口气读完小学和初中,刚好又赶上村里的小学招老师,他为人老实,又有文化,于是顺利地当上了小学老师。胜利成为王老师后,教书也深得村里人好评,所有学生都喜欢这个年轻帅气的老师。

眼看胜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淑珍心里又悬了一块石头。她托了不少亲朋,相了不少姑娘,仍然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时贤惠善良的莲桂出现在了淑珍的视线里。莲桂的娘家和王家同在一个生产队,往上数几辈还沾点亲戚,淑珍出工时,经常能遇到这个长相清秀的姑娘。莲桂干活很拼命,挣的工分赶得上一个壮劳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全村人都对这个地主成份的家庭持有抵触和排挤的态度,但莲桂觉得这个家里孤儿寡母,当儿子的平日又在学校教书,只剩下年过半百的淑珍跟着生产队一起出工,实在可怜,她便总是和淑珍一起干活,帮扶着淑珍,收工后有时还陪着淑珍回家摆龙门阵。淑珍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善良厚道的姑娘,而她渐渐也看出来,自己的儿子和莲桂之间,也有那么一层意思。她心里有了主张,瞅了合适的时机,便去莲桂娘家提亲了。

于是,在淑珍的张罗下,胜利娶了媳妇,这一下,淑珍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一生的牵挂,总算可以暂时了了,对死去的丈夫,也有交待了。看来这个孩子才是与自己有缘的那一个,而门河村,才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归宿。

青花蹒跚学步时,淑珍因病下身瘫痪。这个打击让这个经受住了接二连三打击的刚强高大的老太太,一下子佝偻了背,苍老得满面风霜。风风火火了一辈子的淑珍,无法忍受终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生活,整天吵着要起来走动,却力不从心。胜利和莲桂都发了愁。瘫痪的母亲,幼小的女儿,做不完的农活。没有别的选择,大字不识一个的莲桂扛起了一切,接替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这个贤惠善良的农村女人只知道,丈夫是教书先生,是文化人,家里的事,自然应该由自己承担。

从此,家里家外,莲桂撑起了一片天。出工挣工分,她不比任何一个男人差;在家照顾瘫痪的婆婆,任劳任怨,从不叫苦。这在当时的门河村,一时传为了佳话。

莲桂每天早晨抱着青花在门口目送丈夫离开。蜿蜒的山路,胜利走得百感交集。妻子在身后的目光,是绵绵不绝的温暖力量。

也许是淑珍心中的信念起了作用,不久,淑珍的瘫痪竟有所好转,可以拄着拐杖扶着墙壁勉强行走。莲桂便在每天起床后扶着婆婆坐到院子里的藤椅上,再去出工。淑珍一坐就是一天,看着媳妇忙前忙后,会深深叹气。偶尔她会要求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抠苞谷或是筛米。她向来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半生坎坷,却从未低头示弱。

青花很是依恋婆婆,总在婆婆的藤椅周围玩耍,从不乱跑。太阳落山时,胜利从学校回来,总会看见青花张着小手飞快地扑到他怀里,母亲坐在藤椅上打瞌睡或抠苞谷,妻子扛着锄头,站在屋后的小山坡擦着汗向他微笑。

青花长大之后很久都不明白父母之间的爱情。一个是知识丰富的教书先生,一个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写不来的农村女人。其实后来,包括青花的弟弟妹妹、青花的孩子、青花的侄儿侄女们,都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过。

真的爱情,总是如此平凡。平凡得甚至不需要任何人明白。

青花两岁的时候,这个家庭遭受了一次不幸。胜利和莲桂的第二个孩子,青花的弟弟,出生不久便夭折。胜利安慰母亲,安慰莲桂,也安慰自己,说,或许这个孩子终究与他们无缘。是的,眼泪擦干,日子还得过。

文化大革命在神州大地掀起一阵莫大的风浪。这场风浪一直卷了十年。地主身份使淑珍挨了批斗,还好淑珍并没有别的“罪状”,儿子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办教师,所以这个家庭也没有遭受太多的磨难。胜利因为是地主后代,在学校也被当作典型人物批斗了一番。门河村实在是太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离它所属的河子公社,都隔了几座大山,外界的轰轰烈烈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宁静,质朴的村民们并不懂得那些政治上的风波,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批斗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青花一家仍然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过,这样的时代使青花和她的同龄人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们的学生时代,要学到一些真材实料的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期间青花的弟弟妹妹们陆续出生了。家里变得热闹起来。大妹青荷与青花的岁数隔了五岁,她开始咿呀学语时,青花已经在父亲的学校上一年级了。又过了两年,有了大弟建设。再过两年,小弟建国来到这个家庭。建国要出生时莲桂正挺着大肚子在地里劳作,感受到剧痛后,她扔下锄头挣扎着回了家。一向沉稳的淑珍看到儿媳妇这个样子也慌了神,没等她拿个主意,也没来得及叫人来帮忙,建国便迫不及待落了地。婆媳俩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建国用嘹亮的啼声向她们宣布自己的存在,莲桂才意识到,自己又得了一个孩子。

那天,当胜利披着夕阳余晖匆匆回到家时,他的第二个儿子躺在襁褓里大声啼哭着迎接这个后知后觉的父亲。

建设和建国的幼年都是在青花的背上度过。她背大了建设又背建国。那几年,门河村的老师们都已经熟悉这样的情景:年幼的青花背上缠着背条,背着弟弟,一手轻轻拍打婴儿,一手飞快地做着笔记。偶尔,婴儿的哭声会突然搅乱教室的安静,老师不得不停止讲课,青花便抱歉地放下笔,飞快地跑出教室,跑到山坡上自家的菜地里,找到忙碌劳作的母亲,小心翼翼地解下背条,将弟弟递给母亲。等母亲给弟弟喂完奶,弟弟重新睡着,又小心翼翼背上弟弟,飞快地跑回教室。  即使这样,青花每学期都考第一名。胜利并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在青花看来,他是一个太过严苛的父亲。父女俩在学校里偶尔遇见时,青花都会紧张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胜利是学校教师篮球队的主力,每当和别的学校进行比赛时,青花都会和一群学生一起坐在篮球场边的小山坡上,自豪地看着高大帅气的父亲在球场上无人能及的风采,边鼓掌边装作不在意地告诉身边的小伙伴,那个进球最多,长得最帅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爸爸。小小的心灵便满满充斥了简单的得意。

青花十二岁时小学毕业,到离门河村几里地以外的河子乡上的中学去读初中。这一年她的二妹青梅半岁,青荷和建设都已经在门河村小学念小学。

毕业那天,从场镇上来了个扛着大大的相机的男子,全校的老师都集中起来,校长让全班同学在破旧的土屋教室前排好队照毕业照。站在队伍第一排的青花激动得不知所措,用手偷偷梳理着头发,心里暗自埋怨自己早晨走得匆忙没有好好梳头,两条麻花辫明显太过粗糙。

咔嚓一声响,黑白的影像伴着黄土屋、泥巴地,镌刻在青花十二岁的单纯记忆。

照完毕业照,胜利走到女儿面前,拍了拍女儿兴奋得通红的小脸,俯下身轻声说:“快回家把你妈,还有建国和青荷全都叫到学校来,咱们拍一张全家福。我已经跟那个叔叔说好了。要快点儿。”听明白父亲的意思后,青花睁大眼睛,使劲儿点头,然后便飞奔起来。这条每天都走的山路啊,为何突然变得漫长而无尽头。青花多想下一秒钟就可以带着妈妈、弟弟、妹妹,把全家人的笑脸留在那个神奇的黑盒子里。

青花先跑到屋后的菜地,看见母亲在锄地。她伸手擦擦母亲满额的汗水,拉着母亲就往家里跑。不擅言辞的莲桂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知道一向乖巧的大女儿这样着急肯定有原因,便默不做声地跟着青花一起跑。

……

P3-7

序言

我爱我恨

曾经有个小女孩,总是那么活泼可爱。或许因为某件事之后,这个小孩的一颦一笑就在你的记忆中定格了。可能因为她父母搬家,或者因为你背井离乡。我们每个人都有到过类似的际遇。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将早已定格的画面再次激活。有这种机会的人,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这意味着久别重逢的惊喜。

我就是这个幸运的人。这个小女孩,就是本书作者袁月。她再次出现在眼前,已经是分别十五年之后了。十五年的记忆,又忠实又狡黠。十五年后,她孩童的影子还清晰可见。娃娃脸,依然小巧玲珑。但十五年,小女孩到小女人,变化是惊人的。她大学毕业,青春美丽。她成熟稳重,内敛含蓄。

短暂的重逢,不足以平滑十五年的跨越。见面的氛围,也不足以枝枝叶叶。迷,还是迷。遗憾,还是遗憾。直到有一天,一封电子邮件到了我的邮箱,在邮箱里读到《青花》这篇小说。而文字,是了解一个人变化和成长最好的方式。从这篇文字,我读出了她年少的努力,她青春的执着,以及她对生她养她的亲人的深情。

每个人都会做各种各样的梦。甚至我们会几年几十年,反复做同样的梦。好梦怕醒来,恶梦怕迷住。这些梦总是不断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在现实和梦境中不断挣扎。好梦恶梦,都希望有人倾听。其实,很多感情,很多人事,何尝不是跟做梦一样。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我们希望彻底忘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我们希望永远铭记。或者为了忘却,或者为了铭记,最好的方式是写出来,让文字来负载我们沉重的心灵。

文字是一只只船,让我们的梦依托其上,轻轻地温柔地靠岸。

有的文字,是为自己而写。有的文字,是为所爱的人而写。如果这些文字,能让所爱的人梦境里不再沉重,梦境里充满光亮,能让所爱的人,感到一觉醒来脸上还留有微笑,这种爱,就有了智慧和高度。《青花》就是这样的文字。

青花,既是人名,又是地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和养育她的那片土地在不知不觉中浑然一体,于是这片土地,就有了人一样的血脉和灵性。

我爱我恨,皆由我生于斯长于斯。

赵婕

后记

光芒

数年来都很喜欢那一句简单的歌词——确定了飞翔,就不再收回翅膀。每次听到都会有莫名的想要流泪的冲动。

是什么时候确定想要飞翔,似乎已经是很模糊的记忆。有一些不完整的画面总在脑海里以狡黠的姿态循环往复,画面里的每张面孔并不清晰,却都是微笑着的。当这些画面都动起来的时候,会发出童年熟悉的老水车“咯吱咯吱”的声响,好多岁月就在水车下,跟着每一滴水珠,欢快地一去不复返了。

童年居住过那种老式的居民楼,采光效果非常不好,而我的家在一楼,每天的白天黑夜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对那间房子的印象已经很浅,却始终记得在并不明亮的白炽灯光下面,抱着钟爱的书籍,坐在墙角入迷于自己小小的世界。窗外有叫卖糖葫芦的声音,楼上有时会有打骂孩子的动静。

不久前跟一个友人说起最近的心愿——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有间小房子,嘈杂或安静都无所谓,每天看很多一直都没有时间看的书,晨晨昏昏,仿若无止尽。说完之后自己愣了一下,童年那幅画面恰到好处地跳了出来。原来,早在孩提时代,已经实现这个愿望。长大后,却成为伸手无法触碰到的梦想。

写《青花》大部分是在深夜进行,我一直是个生活作息很规律的人,严谨而固执,不喜欢日夜颠倒,总是力图让自己阳光而健康,像个从未改变过的好孩子,不管是不是假相。《青花》让我矛盾起来,笨重的笔记本成为我夜晚唯一的良伴,屏幕闪着荧荧的光,静默而无邪的模样,等着我对它哭,笑,倾诉。有时候它会死机,任凭我怎么摆弄也不愿恢复工作,我便愤怒地合上盖子,将它扔到一边。然而到最后总是我妥协,从床上爬起来,重新开机,坐在它面前等待,仿佛总是很漫长的等待。

从六十年代贫困的四川农村,到二十一世纪数座城市的悲欢离合。

迷了路的小女孩在夜幕中的山路奋力奔跑寻找回家的路。

爸爸亲手制作的让小女孩骄傲无比的风筝在蓝天里飞得很高。

破碎的机器猫存钱罐无助地躺在地上。

老式的收音机在黄昏时分播放九十年代初期的流行歌曲。

我总在自己敲出的一行行字面前,茫然无措起来。一次次陷于回忆,一次次勒令自己出来,到最后分不清那些遥远的故事里,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0后们开始喜欢怀旧。生于八十年代后期的我,也越来越热衷于此。像是要翻出尘封很久的画卷,拂去年华尘埃,期待着依然能够惊喜地看到每一笔墨迹和色彩。有一次无意间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篇很热门的帖子,点进去就再也没有平静下来。每一个八。后,对那些图片和事物都会无比熟悉。那是我们水晶球般珍贵的小时候,从水晶球的任何一个部分窥视进去,都会看到无数的小小影子,折射着渺微却恒久的光芒。

当我觉得和十岁的小表妹沟通有些困难,当我惊异于家族中的孩子们在我看来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日新月异的思想,当我看到长辈们一日日老去的容颜……

我是如此迫切地想要用文字来抓住一些什么。语言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幸好还有文字,不会褪色。将心中关于爱的故事,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献给和我的外公外婆一样出生于四十年代的老人,和我的爸爸妈妈一样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中年人,和我一样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和我的弟弟妹妹们一样出生于九十年代或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以及出生于任何年代,所有相信爱的人们。他们,或是曾经有过青春,或是正在享受青春,或是正在盼望青春。可是爱,不分年月。我一直笃定地相信着。

再过些年,家族中的孩子们长大一些,他们会在书架上发现这本书,开心地嚷嚷:“姐姐,这是你写的书。”他们会在阳光灿烂的午后,细细地阅读每一个文字,渐渐理解那些遥远的年代和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故事,并为之思考和感动。如此这般,便是莫大的纪念。

有很多读者问过我关于这本书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我只能落到俗套里,故弄玄虚地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完自己却忐忑起来。分得清分不清,其实已没有多大关系了。我只不过想讲一个关于很多很多爱的故事而已。

感谢给这个故事镀上光芒的所有人。你们让我的梦想开始发光,并有了继续飞翔的力量。

亲爱的妈妈,多年来我们总在彼此惦念,至今我依然像个不听话的蒲公英一样不愿意落下来,没有办法让你感到安心。这本书,为你而生,你是它最大的意义,亦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毋庸置疑。

阿零,最终构思这本书时,你是第一个听我描述这些故事的人。成都的暮春,很深的夜里,我们挤在一张小床上,我讲,你听。然后你兴奋地说:“妹儿,从你的描述中,我已经可以看到这本小说美好的未来。”你的这句话,真的好重要。

杨欢,很多年前,我最迷茫孤独的日子里,是你照亮我灰暗的天空。你使我无比坚定地相信友谊,相信终会有希望。这些年,无论与梦想怎样背道而驰,但一切如初。

昀昀、汪汪、鑫鑫、洁儿、嘉儿、翌宸、秋哥,你们给予的光芒,我们彼此明白就好。翌宸说过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嬉笑怒骂终成回忆,渐渐只能相互挂牵。至少我们终究还有相互挂牵的幸运,无论是怎样的散落天涯。

谢谢起点中文网和华文天下,是你们将这个故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铅字。

谢谢所有阅读此书并提出意见的网友。

还有天堂里的祖祖和弟弟,真的好想念,想念到无法言说。他们说,你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嗯,那我就相信吧。你们在天堂能闻到《青花》的墨香吗?会开心地微笑起来吗?天上人间,这个大家庭相亲相爱。你们知道的。

继续行走,便会继续看到光芒。

回过身看那些爱恋,都是如此温暖的痕迹,几乎不忍再驻留。

林悟

2009年9月24日于四川达州

书评(媒体评论)

记忆里的曾经发生着故事,故事的那些语句叫人感伤,或是花开雨散般的华美,亦或是纯水般的平淡,却总深深地让我感动着,并为之静默,泪水交织……

——小廖

平平淡淡的身边的事儿,写出了青花的辛苦和幸福,让人读到平凡人中的不平凡。

——小六珞雨

那些隐藏其中的小暗号,那些似曾相识的心情终是让我泪如雨下。祝福林悟,祝福林麟,大步往前走吧,幸福在屁股后面跟着呢!

——海洋星

她的文字就像一碗白水豆腐,看似简单,却能品尝到个中滋味。

——神笔马良

“人生不是电影。人生,比电影辛苦多了!”……作者的文字透露出一种纯净、希望和坚强,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人生多么辛苦,我相信,用 颗纯净而坚强的心,为了梦想而努力,即使最终达不到希望的高度,但是至少,尊重了自己。文中几个性格鲜活的女子,虽然命运各有不同,却都认真执着、热爱生活,纵然辛苦,终能幸福。

——不能不爱zly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7: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