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的故事/人文故事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黄复彩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喜欢佛教文化吗?你喜欢听故事吗?你想加深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吗?你想近距离的接触真实历史吗?看看本书吧,这本佛教通俗读物将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你面前,让你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

内容推荐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语言和色彩一起流淌,思想和文字变得亲切,本书让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蔷提树下觉真谛

 降生

 成长的烦恼

 表妹的恋情

 沉思的太子

 生老病死

 苦行林中

 放弃苦行

 悟道成佛

第二章 开天辟地转法轮

 初转法轮

 人性平等,无有贵贱

 教诲如海

 冤冤相报,何时是了

 金撒尼娜的故事

 阿难与摩登伽女

 最后的教诲

第三章 东方大国得契应

 楚王英的奉佛活动

 夜梦金人降,白马驮经来

 佛像的诞生

 西行求法第一人

 方外丞相佛图澄

 道安与淝水之战

 东吴第一僧

 逍遥园里不逍遥

 一枝白莲出尘来

 皇帝僧人梁武帝

 法显西行求法记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

第四章 辉煌篇章誉中华

 首创中国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净土宗的先遣者昙鸾

 三论宗的开创人吉藏

 护法高僧法琳

 玄奘西域取经记

 玄奘少林寺译经

 不爱江山爱袈裟

 师徒相承,华严大兴

 净土宗的承前启后者善导

 南山律宗的创始人道宣

 菩提本无树

 丢掉衣钵又何妨

 江山社稷尽在一算

 掩尽九华一袈裟

 金乔觉九华证道

 鉴真东渡

第五章 余韵霞留绝响

 天下法眼永明延寿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黄帽喇嘛宗喀巴

 走进傣寨的上座部僧侣们

 净宗八祖袜宏

 冤死狱中的紫柏真可

 憨山德清的母子之情

 从辟佛斗士到佛门高僧

 六世班禅巴丹益喜进京

 禅宗巨匠虚云修行三段式

试读章节

【降生】

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喜马拉雅山麓的春天。

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傍晚,刚下过一阵小雨,此刻,金黄的阳光正斜射在加毗罗卫国王宫的金色宫顶上,空气温暖而湿润,曼陀罗花在微风中散发出阵阵醉人的幽香,巨大的婆罗双树上,一只只孔雀正梳理着它们美丽的羽毛,发出声声呢喃和呼唤。

一天的国务终于结束了,此刻,加毗罗卫英武的国主净饭王正轻挽着他的爱妻摩耶夫人,缓缓地行进在那些鲜花和绿树之中。这是他们夫妇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无论国事多么繁忙,陪摩耶夫人散步,则是净饭王每天雷打不动的活动。虽然他们结婚已有20多年了,但已过

中年的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依然像。初恋时一样相亲相爱。

幸福总是属于那些善良而勤勉的人们,由于净饭王的英明和善,再加上这些年的风调雨顺·加毗罗卫国的农业连年丰收,商业逐年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加毗罗卫也迅速成为北印度半岛上的一个强国。身为国主的净饭王和他的夫人摩耶公主不仅有着缠绵而深厚的爱情,更有豪华的七宝轮车和永远也享用不尽的锦衣美食。然而正如哲人们所说,所谓圆满,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20年的婚姻,却依然膝下无子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缺憾。虽然永远不老的爱情使他们每天都像是在新婚蜜月中一样,但头顶上燕子的呢喃,草地上幼羊的呜叫,总会让摩耶公主这位44岁的女人生起一阵无名的感伤。

走出一处园子,眼前的一幕让这对国王夫妇深深地感动了。在一片草地上,一只母鹿正伸开四肢躺在地上,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鹿正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吸吮着奶水,而在她们的身旁,那只鹿父正用舌头轻轻地舔着他们的儿子。

与此同时,沉浸在幸福中的净饭王忽然听到了妻子一声轻微的叹息。他侧过头去,正看到摩耶夫人那双垂泪的眼睛。

“王后,你身体不舒服吗?”净饭王说,“让我们赶快回宫去吧。”

“陛下。我不配做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我甚至不如这头母鹿。”

听了夫人的话,净饭王真是不知所措。他只得安慰夫人说:“快别说这样的话了,我有你,也就够了。”

“不,你需要一个太子,你早该做一个父亲了。”

为了安慰妻子,净饭王将摩耶夫人拥入怀里,一边深情地吻着夫人,一边用最甜蜜的语言回忆着那一个个缔结了他们爱情的夜晚。在净饭王充满爱恋的亲吻之下,摩耶夫人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不快,开始沉入到他们新婚的快乐之中。

不知什么时候,眼前一道白光掠过,远处,一头白色的大象走了过来,一直向他们所在的草地走过来。啊。多美的大象!摩耶夫人在一阵惊叹中猛然醒来,,原来,刚才的一切,是她躺在丈夫的怀里所做的一个奇妙的梦。从梦中醒来的摩耶夫人异常兴奋,她立即把梦中的一切告诉了净饭王。不想净饭王也告诉妻子说,就在刚才的梦中,他也看到了东方天边上的那道耀眼的白光,而且在梦中甚至还有一位天神告诉他说,当花星闪烁在东方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就要诞生了。

不久,加毗罗卫国传来一个震惊全国的消息,美丽的摩耶夫人怀孕了,加毗罗卫国就将会有一位尊贵的太子了。

美丽的摩耶夫人是邻罔拘萨罗国国王的女儿。按照加毗罗卫国的习俗,摩耶夫人需同到她的娘家生育她的孩子。就在临产前的一个日子里,无数的随从驾着香车宝马载着摩耶夫人一路向拘萨罗国走去。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清晨,当浩荡的车队行进到蓝毗尼花同的时候,摩耶夫人被同中的景色陶醉了。如絮的白云存蓝天上游动,一对对孔雀在摩耶夫人的香车宝马上空盘旋着,无数的翠鸟放出动人的歌喉,鸣唱着一首首欢快的歌曲。摩耶夫人让人将她搀下香车宝马,伫立于一棵婆罗舣树下。就存这时,她的腹中一阵疼痛,在万分的惊喜之中,摩耶夫人知道,那孕育了14个月的小生命就要降生了。于是,摩耶夫人依持着那棵婆罗双树,完成了她做母亲的伟大使命。惊慌的人们连忙把摩耶夫人围在当中,这时,人们看到一个男婴正躺在一朵沽白的莲花之上。大地在微微震动,天空飞来一朵五彩祥云,一抹甘露圣水降落在太子的身上,沐浴着太子的身体。这时,人们看到太子正缓缓地从莲花上站立起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朗声而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人们永远地记住了这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记住了这一天,这一天是公元前565年(也有说是公元前563年)四月初八。这一天,释迦族一个叫悉达多的孩子(意为“成就一切”)诞生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做“浴佛节”。人们还知道,这位加毗罗卫国的王太子、后来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差不多正是东方大国中国的另一位圣人孔子诞生的时候。

【成长的烦恼】

清澈的阳光洒满加毗罗卫国王宫的花园,和风轻拂,百灵鸟在蓝天上鸣唱着醉人的歌曲。刚下过一阵雨。花园里那刚刚被翻耕过的花陉上有一股新鲜的泥土的芳香。

又一年的春天来到了,大地在生长,万物在生长,这个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也已经长成一个12岁的少年了。

就在悉达多诞生不久,野外生育的风寒永远地夺去了摩耶夫人的生命,为了让悉达多更好地成长,摩耶夫人的胞妹摩诃公主主动承当了养育太子的重任,于是,摩诃公主自然也就代替了她的胞姐,成了加毗罗卫国的又一任王后。对于净饭王来说,悉达多不仅是天神赐给他晚年的一个莫大的幸福,更是释迦族未来的希望所在,是振兴整个加毗罗卫国的希望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英勇、顽强,希望他的儿子有一国之君的凶狠和残暴。作为一个国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当外敌侵犯的时候,那将是一场莫大的悲剧。然而令净饭王渐感失望的是,在悉达多太子的身上似乎一点也看不到上述的性格。12岁的孩子,不仅身体看上去相当瘦弱,性格也似乎十分懦弱。一朵白云的飘飞,会让他沉思良久,一只蚂蚁的死亡,也会让他伤心落泪。有时候,当净饭王把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分送给将军和大臣们做奴隶时,悉达多会禁不住对父王的做法提出异议,他会睁着一对澄澈的眼睛责问父王说,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些战俘?当然,这样幼稚的问题常常只是引得父王或将军们的一阵大笑。父亲会告诉他说,孩子,你将来必须也要这样,除非你不再是加毗罗卫的国王。每当这时,悉达多就会在心里说,我决不做这样的国王。如果我真做了国王,我会让所有的人一律平等,我会让杀戮从我的国家里从此息灭,我要让一切生灵都获得自由和解放。

当然,沉默而少语的悉达多并没有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沉思着,痛苦着,渴望着。

此刻,悉达多太子正坐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对着天上不时飞过的大雁,忘情地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一只小鸟从他的眼前飞过,突然,其中的一只小鸟不时地带着剪刀般的尾巴俯冲到那块刚刚翻耕过的花陉上,悉达多终于看清了,那只小鸟当飞离花陉的时候,嘴里便有了一条小小的虫子。这是一个刚做了母亲的小鸟,出于母亲的职责,她不得不一次次地俯冲到这片翻耕过的土地上,为她的孩子寻找新鲜的美味。

母鸟的行为让12岁的悉达多深深地震惊了,呵,他说,原来是这样,可怜的虫子,为什么你会成为小鸟的俘虏。就因为你比小鸟更弱小吗?悉达多再也看不下去了,他走过去,走到那片土地上,他要护卫在那些可怜的虫子的身边,他不能再让小鸟再对这些小生灵痛下毒手。小鸟愤怒了,十几只小鸟开始对这个多管闲事的孩子冲过来。他任凭小鸟们一次次地啄痛他的脸颊,啄痛他的双手,他不会去伤害它们,他也不让它们去伤害地下的虫子。他胜利了,小鸟终于飞走了,飞到另一块可以觅食的地方去了。

正在悉达多感到得意和快慰的时候,平静的天空一阵哨响,在他的不远处,一只小鸟重重地摔倒在那片翻耕过的花陉上。他终于发现,刚才一次次将可怜的虫子当做口中美食的小鸟,此刻正被什么击伤,痛苦地躺在那片新鲜的泥土上。可怜的小鸟朝悉达多睁着一双无望的眼睛,仿佛正期待着悉达多的救助。悉达多连忙找来药水,轻轻地涂抹在小鸟的伤口上,悉达多说,可怜的小鸟,你怎么了?呵,可怜的生灵,原来你也有被别人欺负的时候,那么,那个让你受伤的又是谁呢?

像是回应悉达多的疑问,这时,从花园的另一处传来他的同父异母弟弟提婆达多的叫喊。

“悉达多,悉达多,你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了吗?”提婆达多气喘吁吁地跑了来。

悉达多什么都明白了,原来义是他,这个整天惹是生非的弟弟,悉达多说:“呵,我可没看见什么小鸟,可是你,为什么整天都要伤害那些可怜的小生灵呢?”

提婆达多不想和这个哥哥哕嗦,在他的眼里,这位将来要做国王的哥哥根本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家伙,一个见到虫子都心疼的人,将来还能做一个征战世界的国王吗?提婆达多已经发现了悉达多身后的小鸟,他冲过去,就要夺回他的战利品。悉达多又哪里肯让他再去残害这只刚刚复苏的小鸟,于是,二人你来我往,眼看一场二人之战就要发生,这时,从花园的另一处走来了净饭王和摩诃姨母。

“到底为了什么,弟兄俩闹起了战争?”净饭王说。

于是,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各自说起了自己的理由。净饭王终于明白了两个孩子发生战争的因由,净饭王说:“原来是为了一只鸟。那么,需要我来为你们断断这小鸟的归属吗?”

两个孩子停止了争夺,都希望净饭王能断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来。

净饭王说:“小鸟是提婆达多射得的,小鸟应该属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高兴得跳起来,就要伸手去抢小鸟。然而净饭王义说:“但是,那只被提婆达多射杀的鸟儿已经死了,而眼前这只小鸟是被悉达多救活的,那就应该属于悉达多,这该是没问题的吧。”

提婆达多见父亲只向着长子,知道今天不能争得上风,只得气咻咻地离去了。看着仍然苦着一副小脸的儿子,净饭王说:“呵,悉达多,我可爱的太子,现在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吗?”

是的,父亲把小鸟断给了自己,按理说自己是赢了,应该高兴才是,可悉达多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望着手中这只奄奄一息的小鸟,悉达多在心里发出一句又一句疑问:为什么强大的总要欺负弱小的,这世界为什么总是免不了弱肉强食?

……

P2-8

序言

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人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的传人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儒学及玄学相互排异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意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佛教的一些理论如“苦空无常观”与中国黄老的“无为论”产生共鸣,而佛教的“不敬王者”和“三世因果”论又与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发生抵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佛教最终还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上层集团的青睐,并逐渐向下层社会传播蔓延,从而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形成鼎立之势,影响并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直到今天,我们从中国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各领域,都不难看到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佛教两千多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这些杰出的人物在浩瀚的历史大河中演绎了一幕幕惊世骇俗的生动活剧,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长期以来。由于佛教文化传播形式本身的局限,再加上历代社会的政治偏见,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消极”和“迷信”的误读阶段,佛教也一直成为被漠视被打击的对象,从而使得这一流传两千多年的文化现象难以被更多的民众所认识和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某种悲哀。

我并非佛教研究的专门学者,我对佛教的介入,一开始是因为文学。首先进入我文学视野的是佛教中的现实人物,我也正是通过这些在一般人看来难以接近的佛门人物而开始我佛教题材的文学创作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触摸到佛教的边缘须角之后,这才对佛教的博大与精深而深为叹绝。我自叹对佛教的认识为时太晚,再加上自身的种种局限,我已无法对佛教的某一领域作专门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不能从某个角度去领略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十多年来,正是凭借着我对佛教文化理解的逐步加深,我的文学观似乎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的确是我当初所未曾料及的。

让更多的读者通过文学和故事的形式认识看似古奥的佛教,这工作过去曾有人做过,将来仍会有人继续去做。就像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的战士,我相信所有一切与我一同做着这一工作的同仁都会觉得,这实在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战场,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而所获者,则是永远也细数不尽的文化硕果。我相信所有与我一同做着这一工作的同仁。也都会从中获得非同寻常的精神愉悦。

然而这并非一本能够听凭作者随意虚构的文学作品,唯有在依据佛教史实和佛教基本论点的前提下对人物和事件作文学的描绘,这才是本书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为了达到史实和故事的相谐与统一,本书选择佛教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以及在佛教史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为端口,书中六章,均依照佛教史的发展进程,使其脉络清晰,疏而不漏,这对于那些对佛教有着广泛兴趣却又无法深入研究的普通读者来说,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一位资深历史学家在他的晚年说过这样的话:我应该重新去补佛教这门课。佛教文化的博大,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难以究竟的。对于生活在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中的人来说,现在去补这门课应该是为时未晚。

让我们一同努力!

作者

2009年仲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