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凭着多年跟踪报道中国金融发展的丰富经验和作为新闻记者的高度职业敏感性,在书中历数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分析了它们的各种动因和复杂背景,描绘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谈判画卷和决策过程,详述了当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喻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及诱人的发展前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曾经被视为站在金融巅峰屹立不倒的欧美大鳄们纷纷告急,其在中国的业务也受到不小影响,但没有一位金融大鳄宣布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当前强劲的经济势头使然,同时也包含着外资银行与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书围绕着外资银行在华起源、生存和成长展开论述,内容涵盖了外资银行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笔墨着重于改革开放之后,外资银行重回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从最初作为“侵略者”的经济帮手到如今作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催化剂”,中国经济与外资银行都经历了巨变。
现如今,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都正朝着“双赢”的合作模式而共同努力。
本书作者陈澍是一位资深行业记者,在本书中,他以时间为主轴,以银行为联系点,串联起这150多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巨变。在为读者描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长卷的同时,本书也展现出中国百年以来金融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本书中涉及到外资银行不仅包括在华“老牌”外资银行,譬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还包括如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港资银行,他们也对推动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此外,本书还不惜笔墨,着重介绍被许多外资银行家堪称“最后一战”的花旗与法国法兴银行长达两年多时间,竞购广东发展银行一事,其中的利害关系、谈判技巧值得读者细细体会。
序言一 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公使衔参赞黄任刚/1
序言二 原法国法兴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普瓦耶/2
前言 与大象共舞/1
第一阶段 初试啼声/1
清朝末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第1章 开路先锋/2
汇丰:乱世佳缘/2
渣打:合并扩张/7
花旗:后来居上/9
第2章 香江风云/11
东亚:服务华商/12
恒生:错位竞争/12
危机:危险?机遇?/13
第3章 偏隅争雄/15
战火纷飞/15
惨淡经营/17
香港斗法/17
第二阶段 王者归来/23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
第4章 改革开放/24
北京来信/24
重装上阵/27
东亚:渐入佳境/27
汇丰:本土化经营/28
花旗:力争上游/30
人物志 汇丰庞约翰离任,一个时代的终结/32
中国入世/34
新机遇新挑战/36
改革在即/36
多事之秋/37
第5章 中外联姻/39
汇丰:布局中国/39
小试牛刀:上海银行/39
重中之重:交通银行/41
专访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卓曦文/47
花旗:辗转反侧/48
初恋浦发银行/48
竞标建行败北/54
海外上市/58
建行打头阵/58
上市后反思/59
外资入股热浪/61
第6章 大战广发行/66
前世今生/66
外资新猎物/66
500亿坏账/67
引资风云/70
央行暗示/70
平安初试/71
三国大战/72
坏账审计/72
首轮竞标/73
脱胎换骨/76
尘埃落定/81
上报中央/81
国有银行贱卖论/82
花旗出手/83
外资控股激辩/84
调整方案/85
最后的战役/87
专访 法国法兴银行中国区企业和投资银行部主管石斐/92
第三阶段 同舟共济/95
从现在到将来
第7章 扎根中国/96
北京号召/96
本地注册/98
专访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清德/100
更多开放/101
专访 原恒生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符致京/102
专访 法国巴黎投资首席投资官Christian Dargmt/104
第8章 中产阶级在中国/106
富人多少/106
抢夺零售市场/108
业务转型/108
财富管理/109
专访 澳新银行中国区零售银行总监陈元慧/llO
信用卡大战/111
年轻消费观/111
新利润增长点/113
人物志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推动中国银行业转型/115
第9章 多元化发展/118
投资银行联姻/118
瞄准本地券商/118
资本市场开放/119
瑞银携手北京证券/121
花旗联姻中原/122
专访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收购兼并主管顾宏地/123
外资基金入华/124
汇丰试水基金/124
中外基金混战/125
银行入股保险/127
第10章 中国改变世界/130
危机源起美国/130
全球联合救市/135
各国央行出手/135
复苏路漫漫/137
专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138
中国逆市出击/139
保卫银行股/139
心有余而力不足/142
中国主权基金/143
全国社保基金/143
外汇管理局/145
中投出师不利/147
主权基金隐忧/149
专访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风险官兼副总经理汪建熙/150
作者致谢/152
跋语一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叶杨诗明(Christine Ip)/155
跋语二 路透社全球公司新闻总编辑Jack Reerink/156
参考资料/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