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楼、戏台、戏园子是京味文化组成部分;而新文化、新艺术从改造旧戏班和演出场所开始;“文革”时期的红色剧场与红色影院;二十一世纪北京影剧院面面观……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当代北京剧场影院史话》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北京剧场影院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柯小卫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戏楼、戏台、戏园子是京味文化组成部分;而新文化、新艺术从改造旧戏班和演出场所开始;“文革”时期的红色剧场与红色影院;二十一世纪北京影剧院面面观……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当代北京剧场影院史话》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内容推荐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是其中的一册《当代北京剧场影院史话》。 目录 第一章 早期北京的剧场和电影院 一、早期的“茶园” 二、戏楼、戏台、戏园子 三、老北京的“戏园子情结” 四、“大观楼”与早期电影院 五、新式戏院和电影院 六、旧艺人的生活情形 七、解赦前夕的北平演出场所 第二章 新中国的文化建设高潮 一、解放初期对影剧院的恢复 二、“青艺”与“人艺” 三、对旧戏班和演出场所的改造 四、新建的一批专业剧场 五、50年代的电影院 六、新中国电影的“第一” 七、儿童剧场与儿童电影院 八、大观楼立体宽银幕电影院 九、遍布全市的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 十、辉煌的1959年 第三章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一、“四不要”礼堂 二、周恩来与文艺事业 三、新中国的电影明星 四、人民舞台的兴旺 五、《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 第四章 “文革”中的剧场和影院 一、“文革”时期的剧场 二、“文革”中的电影院 三、“红色电影” 四、关于外国电影的记忆 五、“内参片” 第五章 春潮喷涌而发 一、体育馆成为演出场所 二、“话剧热”遍京城 三、“内部礼堂”对外开放,电影出现“井喷” 四、“鸳鸯座”与“夜场” 五、带有时代标记的新剧场 第六章 老剧场的困境与出路 一、老剧场的不景气 二、“旧长安”与“新长安” 三、“老舍茶馆”、“天桥乐”和“梨园剧场” 四、传统京剧的振兴 第七章 电影院市场机制的形成 一、电影市场寻找新的出路 二、由一部进口大片引起的改革 三、电影院小厅与多厅影城 四、商业院线 五、数字电影和3D电影 第八章 国家大剧院 一、国家大剧院建设方案的确定 二、大剧院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三、大剧院创造的奇迹 四、大剧院开业前的准备 五、国家的文化标志 第九章 21世纪剧场面面观 一、梅兰芳大剧院 二、小剧场的生存之忧 三、周末相声俱乐部 四、高票价的困惑 五、旅游演出市场 六、中国评剧大剧院 七、“刘老根大舞台” 八、郭德纲与德云社 第十章 新世纪的文化振兴 一、奥运场馆的华丽变身 二、复兴之路 试读章节 从前的老北京人对于戏曲,尤其是京剧经常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姑且称之为“戏园子情结”。不论出身门第富贵与贫穷,不论从事职业高贵与低贱,许多人都能在京胡的伴奏下字正腔圆地唱上几口;而对于京剧中各派唱腔、各路行当和当红名伶,人们更是如数家珍。据专家考证,上世纪20年代时的北京一般文化人收入水平属中上等,平日里的嗜好有下饭馆;听京戏;看文明戏、话剧或电影;泡茶馆;逛琉璃厂买书籍、碑帖、文物等。 过去的老戏园一般临街,门前竖着一个木制单门牌坊,坊额上写着戏园的名号。戏园子不预先售票,通常开戏时间从上午10时一直演到下午5时左右,随到随进,茶资中包含戏资。观众席前面为散座,中间设包桌,后排是军、警的“弹压席”;楼上设包厢。场内有茶水行、小卖行和手巾把行等。戏园内,售卖各种小食的商贩不停走动;伙计将冒着热气手巾把儿准确地甩向楼上或楼下某个座位上的客人,口中吆喝:“手巾把儿来喽!”消费随时收取,不用计较。台上的唱戏声、乐器伴奏声和台下的叫卖声、观众的叫好声混成一片。从前人们在戏院“听”戏,不兴鼓掌,而兴“叫好”;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常凶某一句精彩唱腔,或某一个优美身段、高难动作赢得台下观众满堂喝彩声。人们边“听”戏、边吃东西、边抽烟,边议论,乱哄哄的。大文人梁实秋曾有一段描述: 我小时候喜欢听戏,在北平都说听戏,不说看戏。真正内行的听众,他不挑拣座位,在池子里能有个地方就行,“吃柱子”也无所谓,在边厢暗处找个座位就可以,沏一壶茶,眯着眼,歪歪斜斜的缩在那里——听戏。实际上他听的不是戏,是某一个演员的唱。戏的主要部分是歌唱。听到一句回肠荡气的唱腔,如同搔着痒处一般,他会猛古丁的带头喊一声“好”!若是听到不合规矩荒腔走板的调子,他也会毫不留情的送上一个倒彩。真是曲有误,周朗顾! (梁实秋:《听戏、看戏、读戏》,载《雅舍杂文》,第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当时有一首哼唱的小调: 微风吹来,多么凉爽。北京的茶园,多么热闹。 有说有笑,还有闹呀;捧角儿的叫声,吓我一跳。 过去,演戏的舞台三面都是观众,无幕无景。台前的柱子上常挂有楹联,宣示本戏园的经营宗旨理念。有的戏院挂出楹联体现出人们旧的伦理观念,如“金榜题名虚欢乐”和“洞房花烛假姻缘”之类;重修后的广和楼戏园,楹联用红底黑漆写道:“学君臣,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来,漫漫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在上下场中间悬有横匾,上书“盛世元音”。京城中有名的文明茶园内有一副对联:“强弱本俄顷,愿同胞爱国正宗,此日漫谈天下事;古今无常理,祝团结文明进步,他年都是戏中人。”经常有人沉浸于剧情之中难以自拔,有人形容为“顷刻驰驱千里外”,“古今悲欢一宵中”。 民国成立后,戏园子改称谓为戏院。20年代时,北京城最有名的戏院当属第一舞台和开明大戏院。第一舞台由京剧名武生杨小楼、名旦姚佩秋与商人集资兴建,开业于民初,剧场建筑和灯光仿照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样式。据资料显示,戏园内设有三层楼观众坐席,一层分池座和廊座,座位是横向长条靠背椅,茶具和食品可放在椅背上方;二层为包厢;三层为散座;全场可容纳观众数量为2600名,剧场拥有过去少见的转台设备和灯光,舞台为椭圆形,台口为镜框式,并在京城各家戏院中首次自由变换由院方出资制作的平面布景片子;同时,使用了大幕,并以天幕代替门帘台帐。过去的剧场将“场面”(即伴奏的乐队)安置在舞台后部,以后逐步移往台侧,第一舞台也是这样。有人将这座戏园子概括为五个第一:京城中第一家拥有三层楼观众席位的戏园子;第一个将方形舞台改为椭圆形舞台的戏园子;第一个没有台柱子的戏园子;第一个采用大幕和实行人工旋转舞台的戏园子。此外,第一舞台还创出了一个“第一”,在京城各戏园(院)中首创男女同厢看戏,开了风气之先。据记载,1930年有一次为江西水灾举行义演,京城中的名伶纷纷登台献艺,余叔岩与杨小楼合演《阳平关》,马连良与余叔岩共唱《定军山》。据说,这场演出,北平几乎所有的老生演员悉数到场,轰动一时。1937年的一场火灾使这座有名的戏院付之一炬,甚为可惜。 1922年9月17日,位于珠市口大街路南的开明大戏院正式开幕,对街就是赫赫有名的第一舞台。修缮一新的欧式风格大门为椭圆拱形,舞台风格介于向前稍突出的镜框式与中国传统三面敞开式之间,黑绒大幕显得十分华丽,观众席是一排排单人座椅,对号入座。开明大戏院是全市第一家设售票房预售戏票的戏院。新戏院开幕后,前来看戏的观众中大多为京城中达官贵人、淑女名媛;门外汽车、马车、包车云集,普通路人根本不敢问津。30年代初期以前,该戏院被视为高级观众专享之所。据《市井生活》一书记述,开明大戏院开幕当日的压轴大戏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这里是梅兰芳最喜爱的剧场。梅兰芳与杨小楼、余叔岩合演传统老戏的票价为一两块银元;梅兰芳演出新戏的票价为两三块银元。1923年1月,梅兰芳在此演出新排《上元夫人》时,票价为三元以上。当时,梅剧团一日演出的包银为450块银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 随着新式戏院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始施行,许多戏院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布每日上演的剧目和演员阵容;同时在戏院门口也用木牌将一周将上演的戏和演员写出预告,上面写着“吉祥新戏,风雨无阻”。位于前门外香厂胡同的新明戏院,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京城中各戏园(院)首先使用“戏院”称谓,并实行看戏买票,凭票入场,对号人座。剧场内的座位分成包厢、池座、廊座三种,座椅上写有排号座号,观众购票时可按座位图挑选座位,并同时得到随票出售的戏单。对于一些因没钱买不起票的戏迷来说,只有想方设法溜入场内,人们将这种行为称为“听蹭戏”。 在戏剧舞台上,许多过去的陋俗或恶习随着社会进步被摈弃,舞台的布景和演员的行头也更追求清新、飘逸。如梅兰芳先生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图案、织绣图案运用在演出之中;马连良先生提出行头做到“三白”,即领口白、袖口白、靴底白;他还要求全体演员,包括龙套在内,上台之前一定要剃头,令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此外,在城南天桥附近,聚集许多民间艺人,分布有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的茶园、戏园,以演出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等民间艺术为主。在这一带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的是建于1918年的城南游艺园。当时有一位名叫彭秀康的江西籍国会议员常来南城一带游玩,看到天桥西边的河边有一片绿荫空地,同时又觉得有钱可赚,便筹资用很短时间建立起了这座包括多种娱乐项目的游艺园。园中不仅有京剧戏台、木偶剧场、电影院、魔术场、杂耍场、文明戏,还有旱冰场、保龄球、露天电影、茶座等。其中最大的是京剧场,二层楼的观众席,男女不分座,京剧不论文行、武行、龙套,一律由坤角(女演员)担当。由于票价便宜,每人花上两毛钱门票,就呵以在园内随意看戏、娱乐,因此卖座很好。但因游艺园建筑质量很差,开幕没几天就发生了大门口彩色牌坊被风吹倒,压坏了20多辆黄包车的事件。后来,在京剧场内发生了塌楼事故,一位名叫燕三的京城名媛从楼上掉下来,当场摔死,赔了许多钱,游艺园也被当局封闭,元气尽失,一蹶不振,终于在一片萧条中关门歇业。 1919年2月另一家仿照上海大世界建造的游艺场所新世界在城南香厂开业,与城南游艺园花园式布局不同,新世界是一座四层船形大楼,设有当时很少有的电梯(据记载,上世纪20年代初,只有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和新世界有电梯)。楼内有曲艺、杂耍、露天电影、文明戏、中外百货、西餐馆、咖啡馆及屋顶花园。大楼的一层有一部分是专营南、北大菜的“小有天饭店”,另一部分是剧场,专门演出京剧;一代名伶孟小冬及苏兰舫、金凤奎、张玉凤、胡振生等名角曾在此登台。有人描述,开业当日,观众爆满到将座椅踩坏的地步,甚至发生因抢乘电梯而被拥挤致死的事件。 P12-17 序言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共和国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过程中,亲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顺利的舒畅,以及挫折的伤心和迷惘。然而,我们都已走过来了,我们毕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我们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的收获。我们抚今忆昔,怎不激动和感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