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其熟悉,在于儒家早已在过去的世代里内化于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社会规范、政治结构和人生信念中。说其陌生,在于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被批判,孔子的形象被丑化,经典教育渐次停止,因而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普遍淡漠。多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坛、讲座大受欢迎,这也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的心灵面临精神“缺食”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返回儒学自身,使现代人的心灵涵泳儒家学说,思考现代化境遇下儒学的意义及未来。
绪论
上篇 先秦儒家思想
第一章 孔子的仁与礼
第一节 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
第二节 孔子的仁
第三节 孔子的礼
第二章 孔子的孝道
第一节 《论语》中的孝
第二节 《孝经》论孝
第三章 孔子的命观
第一节 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
第三节 “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
第四章 孔子的人生问题论
第一节 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第二节 孔子与弟子论志向
第三节 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
第五章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
第一节 孟子的使命
第二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三节 孟子的仁政学说
第六章 荀子的性恶化与礼治说
第一节 荀子其人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节 荀子的礼治学说
下篇 儒家思想的流变
第七章 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潜流
第二节 汉初儒家思想走向独尊
第三节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第四节 儒学由汉至唐的主要传播形式——经学
第八章 “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佛、道的挑战与理学的先驱
第二节 周、张、邵、二程、朱熹的理学思想
第九章 “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
第一节 “心学”一派出现的逻辑与线索
第二节 “心即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第三节 “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第四节 阳明后学
第十章 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
第一节 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应对
第二节 梁漱溟的中西文化比较及对儒家真精神的复活
第三节 熊十力对儒家体系的重构
第四节 冯友兰对程朱理学的接续
第十一章 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
第一节 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争论
第二节 争论出现的原因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中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 走向和谐——儒学在建构全球伦理中可能的贡献
第一节 儒家的“天下主义”与国家间的和平
第二节 儒家的兼容并包与各文化间的和解
第三节 儒家的为己之学与人人之间的和谐
第四节 儒家的欲矩合一与灵肉之间的和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