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孩子要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在其漫漫人生路中,如何才能保证孩子茁壮成长,在工作和学习中更上层楼?根据唯物主义哲学可知,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孩子自身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在父母的教育征程上,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外部条件?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每个为人父母都必须找寻的答案。
由高建忠编著的这本《藏起一半的爱(做个幸福快乐的家长)》将为你揭开家庭教育的诸多谜团,将帮助作为家长的你找到答案。
母亲的爱是由胳膊圈起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父亲的爱是由胸膛筑成的,孩子靠在上面怎能不心安?但是,父母的爱有时却浓烈得让孩子难以承受。父母到底应该怎样爱孩子呢?是轰轰烈烈,还是细水涓涓?
由高建忠编著的这本《藏起一半的爱——做个幸福快乐的家长》将教您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家长。
《藏起一半的爱——做个幸福快乐的家长》将告诉你:父母可以是孩子驶向未来这艘船的舵,但绝不能代替孩子成为舵手。藏起一半的爱,父母爱得轻松;藏起一半的爱,孩子脚步如风。
第一章 做家长难——有目共睹
纵观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鲜见从“人”的角度对膝下的儿女加以关注。尽管我们远有《颜氏家训》,近有《曾国藩家书》,但在某些家长眼中,孩子要么是用来教训的,要么是用来光耀门楣的。
从隋朝开始,中国有了科举制,一直到清末,这项制度才被废除。但是,制度虽然被废除,其于一千多年间所产生的影响,早已经深入人心。
古时,如果谁家出了状元,身着红袍,头戴红花,骑高头大马游街的场景不仅令其家人头上如有了光环一般,就是其所处的一乡一郡也被这光芒笼罩,光泽千里。现如今,如果哪个地方接二连三地出了状元,那个地方几乎就是旅游胜地了。
其实,在科举制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千多年里,状元也不过出过七百多个。到孔庙去看看刻有明清两代历届进士的石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名字我们闻所未闻,尽管名字在石碑上,却很少能出现在被人关注的视线里。那些被后人因敬仰而不断抚摸的名字寥寥无几,而且其中有很多根本不是状元。
换个角度说,从隋朝到清末,中国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其进步也绝对不是靠这七百多个状元推动的。把范围再扩大一些,把所有的进士都加在一起,他们也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唯一力量。更何况,这其中有以死明志者如黄观、文天祥,更有祸国殃民者如严嵩。
我在这里并不想否定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毕竟它打破了世袭制,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客观上延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一项制度执行一千多年而不能相时而变的话,必然造成对这项制度的自我否定。毕竟,科举制在长时间内选拔的不是人才,而仅仅局限于文才,而文才的范围又仅仅限定于古代先贤的思想。科技、文学、军事方面的人才的选拔一直没有得到弘扬。再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怀着极强的功利心理以求金榜题名时,科举的初衷就不再成为众多学子的追求,而科举的漏洞则成了他们所要攻克的目标。于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一心钻营的势利眼应运而生。
记得当年我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家里人的冷静令我当时颇感失望。他们对我即将远行的担心胜过了他们对我飞黄腾达的向往和期待,倒是街坊邻居的狂喜弥补了我当时无限膨胀的自尊心。等我真的上了大学,尤其是时至今日,我非常理解父母当时的冷漠或者是对惊喜的有意掩盖。他们的理智和时下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暗合:结果是失败者的终点,也是成功者的起点。
也许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才被我们定义为不食人间烟火。他的众多诗篇让我们觉得他的成长和长时间作为社会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无关,他那么执著而毅然决然地表现着自我、展示着自己的真性情。他似乎不那么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笔下是个什么样的评价,也不看重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绵薄之力,只是让后人在倍感压抑的时候,通过读他的诗篇而一吐为快。
我个人觉得李白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诗,而是他的诗篇里所流露出的对自我的关注和肯定:我不是谁的工具,我不是谁的标尺,我不去左右谁,但谁也不要轻易左右我。我是渺小的,但我不是卑微的。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李白非常相似。陶渊明厌恶官场的世俗恶臭,毅然皈依于田园,把酒赏菊,悠然余生。他认清了自己,把握住自己,坚持了自己。
李白有句名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今,知道这两句诗的人很多。只是人们在知道这两句诗的同时,甘为蓬蒿,并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蓬蒿中最高的那一枝。
我曾经在北京一所著名的中学任教,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我妈妈最近很招人烦。”
我问:“怎么了?” 他说:“自从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妈妈逢人就说我考上某某中学了,甚至在人家不理睬的情况下,她还要自说自话,不管怎么拐弯抹角,最终还是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当有人回应说:‘哎呦,那你的孩子不就是北大清华的苗子了吗?’这时候我妈妈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我相信,像这位家长的表现,在生活中大有人在。在很多时候,孩子成了家长们获取得意的谈资,而孩子个人的悲喜就被忽略掉了。而另一个副作用是,某某名校这几个字有可能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包袱。
名校出英才,也出庸才,这恐怕是原因之一。
P3-6
孩子是父母的牵挂,是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期盼。柔石说:“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朵。”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如一朵怒放的杜鹃,姹紫嫣红、羡煞旁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甚至事事反其道而行之,家长越来越难做,教育孩子越来越力不从心。
《诗经》有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可为什么有些父母为孩子倾注一腔慈爱,收获的却只有失意和沮丧?为什么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做家长真难!”这是一些家长的“口头禅”。面对“不争气”的孩子,他们无计可施,只能如此长吁短叹。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教育孩子遭遇困难,为人父母也要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性格、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等等。
英国有句谚语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我们也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时常大呼小叫,如何能要求孩子温文尔雅?如果父母总是不学无术,如何能要求孩子学而不厌?父母不能宽以待人,孩子自然斤斤计较;父母不能做到严于律己,孩子自然放任自流。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标杆,要求孩子上进,父母自己首先要力争上游。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先生本意是想阐述子女对于父母的重要性,但如今不少父母将此话奉若神明,穿凿附会地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可以通过子女来实现。而实际上,孩子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常常跟父母的要求和期盼相距甚远,由此导致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朽木不可雕也”。这也是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教导无方”的原因之一。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孩子要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在其漫漫人生路中,如何才能保证孩子茁壮成长,在工作和学习中更上层楼?根据唯物主义哲学可知,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孩子自身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在父母的教育征程上,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外部条件?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每个为人父母都必须找寻的答案。
本书将为你揭开家庭教育的诸多谜团,将帮助作为家长的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