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住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人。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
其出身贫苦家庭,但是他人穷志不穷,早年即志在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鲁迅对皮日休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一蹋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的确,皮日休没有因为生在那个“泥塘”一样的晚唐而失去本身的光芒,也没有因为统治阶层的封杀而失去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他被后人称作是“咸通间的诗史作家”,是“晚唐诗歌最后的璀灿。”
皮日休是我国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无论在政治上、文学上都能与时俱进,乐为人民鼓与呼。
本书为你讲述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的传奇一生。
皮日休,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有唱和集《松陵集》。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他和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其遣作有《皮子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蹋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大唐会昌六年的春天,长安城里传出一个惊人消息:年轻的武宗皇帝因误服金丹,身患重病,已经气息奄奄、命在旦夕!
皇宫内外登时乱成一团。朝臣和宦官们七嘴八舌,各怀鬼胎,讨论着由谁来承继大统、成为新一代天子?
武宗皇帝有五个儿子,是为杞王李峻、益王李岘、兖王李岐、德王李峄、昌王李嵯。除李嵯夭折外,尚有四王。然而,因为皇帝不过三十多岁,又正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法,所以非但没立太子,连皇后也不曾册封。这样诸位王子都是普通妃嫔所生,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是嫡子。
当然,长子杞王李峻已经年届十六,按常理也可以接班登位。
这日朝堂上有人作如是建议。
可是众大臣及内廷宦官们却只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时拿不定主意。
因为,有一个巨大而浓郁的阴影从皇宫之外远远罩了过来。
当皇宫乱成一团糟、大家都六神无主的时候,武宗皇帝的十三叔、光王李忱正在自家王府后花园里散步。
他身材魁梧,神态悠闲,站在花园里一棵海棠树下,聚精会神地瞧着一只数寸长的绿色四脚蛇在草丛中出没。不知他有没有预料到,一个天大的运气正慢慢朝他逼来。运气是一个捉摸不定的东西,祈祷求不来,奋斗挣不来,耐心等不来,痴情寻不来。如果是一个像当皇帝掌江山那样天大的运气,更是人们做梦也梦不来的事情。
那四脚蛇大概是正处于生命的旺盛期,在茂密的草地里摇头晃脑乱窜,捕捉着蚊子,动作敏捷而干练。李忱正瞧到兴头上,它却钻进几片叶子下面,好一会儿不见踪影。这小家伙到哪里去了昵?
这时候远处有太监尖声呼喊着王爷的名字,声音焦虑而急迫。
李忱虽然大致料到了什么,但他决定在找到那个小家伙之前,不离开这里。然而过了很长时间,四脚蛇的踪迹仍没出现。太监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李忱临走时回头望了一眼,终于发现那个小家伙竟已经爬上高高的树干,正昂首仰向天空’,全身纹丝不动,似乎在沉思静虑。
李忱嘻晒一声,快步朝外走去。
李忱虽然是正宗的龙子龙孙,但自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注定与皇位无缘。他是先朝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母亲郑氏出身卑微。上面的哥哥们甚多。而且宪宗早早便立了大哥李宁当太子。后来太子夭折,又立了三哥李恒做太子,这便是唐穆宗。唐穆宗即位后立自己的长子李湛为太子,后来接承大统,是为唐敬宗。
连侄儿都已经当了皇帝,所以李忱就算有皇帝梦的话,离皇族主脉也是渐行渐远了。
唐敬宗却是一个倒霉的皇帝,登位仅仅两年,便在一片乱七八糟的事件中丧命,他的年幼的儿子们也一同被杀得千干净净。于是由他的弟弟、穆宗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江王李昂登基,是为唐文宗。唐文宗当了数年皇帝,垂死之际,亦在一片血光剑影中由他的弟弟安王炎接班,便是眼下这位奄奄一息的唐武宗。三弟兄轮流坐庄,成为李唐皇位传承史中一大奇迹。三兄弟加起来在位不过20来年,都没活过四十岁。
李忱眼看着侄儿们在腥风血雨中出入争斗,骨肉相残,表面上对那个皇位越发不感兴趣了。二十年来,他言行谨慎,超然世外,凡事袖手旁观。然而由于他的母亲、野心勃勃的郑太妃在皇宫内广结人缘,遍撒财赀,宦官们对这位皇叔是敬重有加。
李忱跟四脚蛇告别之后,来到前院,竟是皇宫内的太监宣武宗皇帝圣旨,立他为皇太叔,行监国大权。
有唐一朝曾有皇太子、皇太女甚至皇太弟的封号,都是为储君专设的。至于皇太叔这一个奇怪的称号倒是前所未有。 原来在朝廷上一片混乱之中,郑太妃的心腹、宦官马元贽见机行事,高声提议,立德高望重的皇叔、光王李忱为皇太叔,可稳定政局、保住李唐江山。其他几名权势大的宦官立即响应。
朝臣们大多是平庸之辈,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头为年幼的杞王李峻说一句话。于是大家一起作弊,乘皇帝昏迷,矫皇帝旨意,称诸皇子均年幼,诏立光王李忱为皇太叔,权当军国政事。李忱来到政事堂之后,几番推让,说皇帝尚有数名王子,皆可接位。大臣们交头接耳,不知皇叔这话是真是假。那马元贽当众大声喝道:“皇叔亦是先皇嫡系,国‘家亦需要一位英明君主。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叔继承大统,有何不妥?”大殿内外,顿时鸦雀无声。李忱环顾四周,再无反对之声,这才欣然应允。
几天之后,武宗皇帝驾崩。李忱整衣谢过天地祖宗,便在侄儿的灵柩前接位,名正言顺地成了皇宫的新主人。他择了个良道吉日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改元为大中,是为唐宣宗。
宣宗李忱即位时,年方三十七岁,年富力强,稳重沉着。一个从权力圈子之外走来的成年的皇帝,既出身皇宫,又熟悉民情,又有能力充分行皇权治理军政大事,当然是一个好皇帝。
可惜,他的母亲却不那么光彩。郑太妃原是宪宗朝宰相李琦的侍婢,宪宗到李琦家串门,看上了她,李琦便卖个人情,将郑氏奉献出来给主子当了后妃。宪宗的正宫皇后乃是当年拯救大唐天下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出身高贵。这郭皇后便十分瞧不起郑氏,从没给她好脸色瞧。
不过,一朝天子_朝臣,如今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了皇帝,郑氏名正言顺地也当上了皇太后,便把数十年的积怨发泄出来,在后官处处与郭太后作对,又传播谣言说郭太后当年毒死了宪宗皇帝,把郭太后气得半死。后来渐渐地郭太后的钱粮衣饰也短缺起来。郭太后出身名门,历经五代皇帝,养尊处优,被皇族诸王推崇备至,何尝受过如此虐待?便一纵身跳下勤政楼,了结此生。郭太后死后理应附葬宪宗陵墓,宣宗皇帝却将她葬之景陵外园。有太常官王皋再三上书曰:“太皇太后系汾阳王孙女,事宪宗为妇,与陛下亦有母子名分,身历五朝,母仪天下,万不可废正嫡大礼。”那宣宗在自己母亲郑太后挑唆下,非但不准奏,而且将王皋贬为句容令,赶出京城。
不过,除了为母亲出气,打压郭太后之外,宣宗皇帝在其他方面倒是英明之至。对于皇亲国戚的管理尤其严厉。
郑太后有个弟弟名日郑光,名符其实真是光棍一条,一无是处。郑光一步登天成了国舅爷,借着姐姐的势力找皇帝要官。宣宗却在此时显出了治国之才,宁愿给亲舅舅金银财宝、却不肯给他一个官儿,以免他延误政事、残害百姓。
宣宗皇帝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郑颢。一日郑颢病了,皇帝特派中使到驸马府中问候女婿。万寿公主却在慈恩寺中观戏。宣宗闻听大怒,召来女儿,面斥道:“朕家女儿何得如此骄放?怪道士大夫家每不欲与朕家联婚。小郎有病,汝应不离左右侍奉汤药。何得自去观戏?且入寺观戏亦非妇道!”万寿公主吓得诺诺连声,从此收敛许多,谨守妇德。
皇帝的次女永福公主美丽妖娆却娇气十足。一次用膳时,因菜蔬不合胃口,竟大发脾气把筷子也折断了。皇帝本欲将其嫁与朝中的大臣于琮,见女儿如此顽劣,喝道:“如此性情,怎么可以为士大夫妇?”于是改将四女广德公主嫁给于琮。大唐李家的公主们远从太平公主开始,便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惯,在宣宗皇帝严格训导下,公主们将许多恶习渐渐改了过来。 宣宗皇帝特别喜欢以学识晋升的进士,经常问朝廷的臣子是否进士出身,如果有以进士出身来回答的,宣宗必定大喜。他会再接着问当时的考题及座主的姓名。假若碰上优秀人才参加进士考试偶然落榜,他就一定要叹息好长一段时间。皇帝还在宫中自己题名为“乡贡进士李道龙”,自诩为进士。进士及第出身的大诗人白居易死后,宣宗作诗悼念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十艮凸,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既然如此英明,属臣们当然不敢怠懒。以首辅、中书令令狐绚为首,朝廷上一时名臣云集,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位礼部侍郎裴坦,虽然才学平平,却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本书故事便从他开始。
P1-4
从愤世嫉俗到惊世骇俗,本书成功塑造了一个千余年前的愤青形象。
——高洪波
在大唐帝国迅速没落和黄巢政权瞬间崩溃的大背景下,皮日休孤独而倔强的身影是那样发人深省,引人警觉。
——张石山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