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龙协定》的实质是与会各方就“山区少数民族内政的完全自治”和加入缅甸联邦达成了共识,而缅甸1947年宪法还规定了掸邦、克耶邦这样的少数民族邦在十年后可以通过全民公决方式决定是继续留在缅甸联邦还是脱离联邦。因此,对于《彬龙协定》和1947年宪法,缅甸国内外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不同的。对这些问题,祝湘辉博士根据大量的史料尤其是缅文资料,运用历史学个案研究方法,结合民族学的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他本人的看法。因此,这是《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的建立》这部著作对于深化山区少数民族与缅甸现代化民族国家形成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研究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建立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发展进程,二是哪些因素驱使多个民族建立一个联邦国家的问题,三是缅甸联邦建立的外部条件,即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外部因素,它包括英国政府在山区少数民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缅甸本部地区的政治态度。
《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的建立》这项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山区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历史渊源、殖民化进程和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涵盖的时间范围为1824一1945年。这里又分为三个阶段:1.对山区少数民族基本概况的介绍;2.三次英缅战争后山区少数民族的殖民化进程(1824—1897年);3.进入20世纪后英国殖民者对山区的行政制度建设(1897一1945年)。
第二部分,论述山区少数民族政治意识的觉醒和争取独立进程中的政治主张,涵盖的时间范围为1945—1948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论述了二战结束后各山区少数民族的政治力量和组织的崛起,以及他们对待本民族独立和与缅甸本部联合建国的不同态度(1945一1947年);第二阶段阐述了彬龙会议(1947年),这次会议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三大山区少数民族掸、克钦族和钦族基本上同意与缅甸同时独立并加人联邦;第三阶段是制宪会议阶段(1947—1948年),几乎所有山区少数民族都取得参加制宪会议的共识,会议部分解决了克伦族问题,并最终解决了克耶族问题。1947年制宪会议制订了缅甸联邦宪法,迎来了1948年缅甸的独立。
研究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几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并叙述了作者的观点与见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论述了山区民族与平原民族的区别,认为山区的民族主义是有别于缅族民族主义的一种“次民族主义”,并对民族主义的双刃剑的作用作出了评析;第二,论述了昂山对山区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民族思想,充分肯定昂山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取得的成就,同时对其民族思想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第三,论述了英国政府对缅甸政策的变化,包括对“分而治之”政策的历史由来和发展,以及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的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缅甸政策的转变,实事求是地对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作者最后在结论中指出,缅甸政府与山区少数民族应该建立一种经济上共同发展、政治上权利平等、尊重民族个性的新型民族关系,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缅甸的民族问题。
《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的建立》由祝湘辉编著。
导论
1 研究的动因与意义
1.1 研究的动因
1.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一些相关概念
2.1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2 一些相关的概念
3 有关山区少数民族研究现状
第1章 山区少数民族的起源、发展与地理分布
1.1 山区少数民族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1 掸族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2 克伦族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3 克钦族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4 钦族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5 克耶族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2 山区少数民族的特点
1.2.1 古代缅甸的民族关系
1.2.2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民族关系
1.2.3 日本统治时期的民族关系
1.2.4 二战后至独立前的民族关系
1.2.5 吴努政府时期的民族关系
1.2.6 奈温政府时期的民族关系
1.2.7 新军人政府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2章 山区少数民族殖民化进程(1824—1897年)
2.1 三次英缅战争及其后果
2.2 英国殖民者对掸族实施的政策
2.3 英国殖民者对克钦与钦族山区的统治
2.4 英国殖民者对克耶族的统治
第3章 山区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的发展(1897—1945年)
3.1 《1898年缅甸法》与掸邦统治制度
3.2 双元政制与掸族联邦计划
3.3 《1935年缅甸政府组织法》和山区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
3.4 日本占领和casb时期的山区少数民族
3.4.1 英国殖民者在缅甸的军队建设
3.4.2 日本占领时期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3.4.3 casb统治下的山区少数民族
3.5 英国的《白皮书》与史蒂文森的山区事务指导处计划
第4章 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1945—1947年)
4.1 克伦族的民族独立运动
4.1.1 克伦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克伦族政治组织的建立
4.1.2 克伦族的建邦要求以及英国政府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态度
4.1.3 克伦中央总会加入行政委员会及其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决裂
4.1.4 克伦族的伦敦请愿
4.1.5 克伦族的抵制运动与克伦民族联盟的分裂
4.1.6 萨尔温问题与克伦族分离主义的发展
4.1.7 吴努的解决方案——克伦事务委员会
4.2 怀疑与徘徊:掸族的政治态度
4.2.1 掸族的政治觉醒与政治组织的建立
4.2.2 掸邦土司对掸邦前途的态度
4.3 从分治走向联合:克钦族的政治态度
4.3.1 克钦族政治意识的觉醒与政治组织的建立
4.3.2 曼坑村会议:英国对克钦族前途的态度与克钦族的斗争
4.3.3 自由同盟对克钦族前途的态度
4.3.4 克钦族的政治态度:与缅甸有条件地联合
4.4 积极参与合作:钦族的政治道路
4.5 一波三折:克耶族的政治道路
第5章 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彬龙会议(1947年)
5.1 会议的第一阶段以及各民族的政治态度
5.1.1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态度
5.1.2 掸族:两条不同路线的联合
5.1.3 克钦族与掸族双边会议:确定与缅甸本部联合的原则
5.1.4 钦、掸、克钦族三方会议:确立少数民族联合的原则
5.2 彬龙会议的第二阶段——昂山与山区少数民族的谈判
5.3 山区少数民族的参与和联邦的建构
5.4 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基石:《彬龙协定》
第6章 山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1947年宪法和1948年缅甸联邦的建立
6.1 宪法制订的原则
6.2 掸族:传统封建制度与现代国家原则的冲突
6.2.1 掸族土司与自由同盟的分歧
6.2.2 自由同盟的解决方案:宪法规定的联邦与邦的分权
6.2.3 封建土司与掸邦独立总会的冲突
6.2.4 联邦与邦的财政收入分配
6.2.5 惠尔的《联邦政府》与1947年缅甸宪法
6.3 克伦族:在民族自决与国家认同之间
6.3.1 1947年宪法与克伦族问题
6.3.2 克伦族的民族自决运动
6.4 克钦族和钦族问题的解决
6.4.1 克钦族和钦族问题
6.4.2 佛教国教化问题
6.5 克耶族:从“独立克耶族联邦”到缅甸联邦
6.6 194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6.6.1 194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6.6.2 1947年宪法的特点
6.6.3 1948年缅甸联邦的建立
第7章 几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7.1 民族主义的双刃剑:两种民族主义与缅甸联邦的建立
7.1.1 平原和山区:两种民族
7.1.2 两种民族主义与现代缅甸联邦的建立
7.1.3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7.2 理论与现实的困惑:昂山的民族思想分析
7.2.1 昂山在解决山区少数民族问题与建立现代缅甸联邦进程中的作用
7.2.2 昂山民族思想中的缺陷及其对后来执政者的影响
7.3 从“分而治之”到推动联合:剖析战后初期英国对缅政策的改变
7.3.1 “分而治之”:殖民者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7.3.2 剖析二战后英国政府对缅政策的改变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