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
分类
作者 陈先义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精神生活多元,娱乐方式多元的时代,此时,文艺批评家应该勇敢挑起自己的社会担当,文艺批评应该振动自己高洁的翅膀来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由陈先义所著,作者以犀利敏锐的批评和分析,试图寻找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的病根。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这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精神生活多元,娱乐方式多元的时代,这同时也是一个低俗常被误读为通俗的时代。彷徨迷惘之中人们期待听到冷静客观的主流声音。此时,文艺批评家应该勇敢挑起自己的社会担当,文艺批评应该振动自己高洁的翅膀来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作者陈先义的追求,《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是《为英雄主义辩护》的姐妹篇,作者以犀利敏锐的批评和分析,试图寻找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的病根,从而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这是一种极有意义的追寻。

目录

读书人语

 未曾彪炳史册的英雄篇章——关于大型革命史料丛书《星火燎原·未刊稿》的前前后后

 共产党人的传世家谱——写在20卷《星火燎原全集》出版之际

 用饱满的激情状写伟大的时代——读李继耐上将两首组诗《复兴之路》、《光辉的八一》

 质朴文字叙说的光荣与梦想——评刘永治将军《军旅生涯50年》

 一位智者的心灵道白——读蔡多文将军随笔集《人生悟语》

 再读贺龙:一代元戎和他数千名族亲英烈——关于《永远的祭奠》和—个家族的英烈群像

 《为英雄主义辩护》题记一《为英雄主义辩护》代前言

 一位将军关于治军和人生的思考——读宋清渭将军回忆录《岁月纪实》

 花开时节说芳菲——读贺捷生散文集《索玛花开的时节》

 元帅之风山高水长——听聂力将军讲述聂荣臻元帅往事

 硬汉是一种人生态度——评吴然《男人颜色·直面海明威》

 关于文化军事战略的智者之思——读乐后圣新著《文化军事战略》

 寻找格桑花那迷人的芬芳——军旅业余作家党益民和他的西藏高原题材创作

 对民族道德传统的热情礼赞——读南飞雁长篇小说《大瓷商》

 民族精神在五星旗下凝聚——评长篇纪实文学《国旗护卫队》

 一部感人肺腑的战地报告——读新闻写实报告《决战唐家山》

 一个军旅作家的英雄情结——海军作家朱秀海和他的小说创作

 军旅文学的又一次集团冲锋——评广州军区作家《木棉红》长篇小说丛书

 赤子之心爱国情怀——范诗银和他的旧体诗创作

 循循善诱鞭辟入里——读蔡申平的《知味人生》

 智者的智囊——读黄亚平新著《参谋方略》

 在生活的底层淘取真宝——读长篇小说《和平时光》

 历史的选择和一个作家的使命

 一个艺术家的心灵实录——读刘广迎的《御云斋随笔》

 读者为何青睐军事类图书

荧屏在线

 勇敢担当起军事题材电视艺术的光荣使命

 一与军事题材电视剧著名策划人李洋对话录

 《士兵突击》的魅力及对中国电视艺术创作的启示

 电视剧名:莫在通俗与低俗之间游走

 军旅电视剧:直面《亮剑》后的困惑

 ——关于军旅电视剧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备受青睐

 ——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持续走热现象漫评

 从屏幕上下来的士兵新偶像——评热播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

 再现中国革命历史的恢宏史诗——评长篇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代人对英雄史观的深层思考——评军事题材电视剧《狼毒花》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讴歌英雄化人物的英雄品格——评33集电视连续剧《勋章》

 展现人民海军发展历史的壮阔史诗一评电视连续剧《沧海》

 在回望昨天中信念更加坚定——评三集纪实专题片《五环旗下的中国军人》

 对人性之爱的热情礼赞——评26集电视连续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

 浪漫情怀和英雄品格——评电视剧《战地浪漫曲》

 “人物戏”的又一成功范例——漫评电视连续剧《彭雪枫》

 触及现实生活矛盾的一次有益尝试——评52集电视连续剧《沙场点兵》

 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评29集军旅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

 电视连续剧《战争目光》——一部触及当代军事生活前沿话题的力作

 换一个角度写长征——关于电影《革命到底》的新开掘

 聆听历史遥远的回声——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观后

 鼓荡春风的使者——评5集专题片《白山黑水夕阳红》

 平凡故事彰显人生大道理——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

艺海走笔

 30年,在军旅文艺的旋律中倾听时代之声

 表现军营生活“现在进行时”的一部力作——评南京军区话剧《陀螺山一号》

 弘扬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英雄颂歌——评广州军区大型话剧《红帆》

 在生活的前沿谛听时代之声——评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大型话剧《雷霆玫瑰》

 壮美史诗描绘的伟大征程——纪念建军80周年军博馆藏书画精品展述评

 在美的艺术世界徜徉——简评吕世荣的花鸟画创作

 来自基层军营的雄壮之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军“军歌嘹亮颂祖国”歌咏活动漫评

 在嘹亮的军歌声中走向明天

 “双拥”工作的年度艺术报告——评2008年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旗帜高扬春光好》

 为时代喝彩为人民鼓劲一2009年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评介

心灵对接

 关于《亮剑》及英雄主义的话题——与《亮剑》作者都梁网上论剑

 草根明星王宝强——王宝强访谈录

 为“娱乐阅读”现象把脉——“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书”二人谈

 留住那张英雄好汉的脸——评析近年来大众审美的一个误区

 军语文化:不能在时尚新潮中迷失自我——与昊然关于时尚语言的对话

观潮断想

 从汉语“洋泾浜”说文化自信缺失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彰显中国精神——关于2008北京奥运文化的回眸与思考

 “当年”为何常使我们热泪盈眶——从“红色文化热”看当代观众的审美走向

 文艺的思想性永不过时

 留住人性之爱的太阳

 “汶川诗歌”:烛照大众心灵的精神火炬——关于抗震救灾题材诗歌创作的思考

 “因为那是人民的樱桃”

 阅读民族心灵的窗口

 “点击”汶川

 还是耍提倡写好汉字

 两个奥运:留给我们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广场追刘翔》照片看媒体责任

 短信文化里的阵地意识

试读章节

1956年7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30周年一1957年的8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为题的征文。征稿内容自1927年8月南昌起义到1957年8月30年问,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军、作战、练兵、生产、军民关系和参加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史实,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决策,著名战役和战斗经过,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部队生活纪实等等。最后汇编出一套反映我军30年历程的文集。出版这样一套书,还有一个未曾写入征文通知的因素,那就是共和国的领袖们深知,我们这支从南昌城头走来,一路披荆斩棘、屡经战火的人民军队,到1956年尚未有一部系统的军史,这与我们这支享誉世界的英雄部队是不太相称的。趁战争刚刚结束,发动有过战争经历的同志写回忆文章,是做好军史写作的第一步,也是为后世留下一批极为珍贵的革命传统教育史料。

征文开始,千千万万从战场上走来的将军和士兵踊跃响应,从中央军委及总部领导到各大军区野战军首长,以至普通官兵,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纷纷拿起笔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奇观,记录亲历的无数艰险及精彩故事。据统计,有9位元帅(林彪未撰稿)、431位将军(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62位参加过战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先后为丛书撰稿。全国应征稿件多达3万余份,最后由各地择优选送到北京的有11610份。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刘少奇、邓小平亲自参与修改文稿,有篇文章邓小平同志就改了16处之多。元帅们不仅自己写稿,还负责审稿和处理编辑部的各类送审件,彭德怀元帅逐篇审阅了平江起义的文稿。可以这样说,这部书集中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精英、军事精英及广大官兵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主席为丛书题写书名“星火燎原”;郭沫若称赞该书是表现伟大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茅盾称:这既是历史,又是文学

1958年9月,当丛书第一集上下册出版时,总书名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亲笔写了序言。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看了新排出的送审稿清样,兴之所致,挥笔为丛书题名“星火燎原”,从此丛书各集统称为《星火燎原》。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共出版了10集,计635篇文章,360万字,印数达数百万册,这在中外出版史上都堪称一大奇观。丛书用13种文字向全世界公开发行。至于这部丛书的价值,郭沫若同志曾撰文评介,称它是一部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称其为史诗,应该说是恰如其分。一是由当事人写,写的是亲身经历,保证了作品的客观公正。二是故事性强,作者多用亲眼所见的细节记述,读起来分外感人。茅盾撰文称赞:这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在这部文稿中,许多篇章如《突破天险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夹金山》、《九个炊事员》等都是记述革命历史的经典篇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进步,数十年来成为我们进行党史军史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也成为多年来电影、戏剧、电视剧等多类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

但就是这样一套史料价值很高的丛书,也不能不留下永久的遗憾,那就是由全国各地各部队挑选出的11610篇优秀稿件,能够入书的只有635篇,一大批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样生动感人的篇章成为“未刊稿”被永久地藏之于“秘室”。至于原因,据亲历其事、已年近90岁高龄的《星火燎原》老编辑黄涛同志回忆:当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军野战军的篇数平衡,有的部队篇数过多,即使文章很好很重要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比如因为反映一方面军的稿量大,连刘亚楼这样的名将的稿件也不得不删去了;二是政治因素影响也是重要原因。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一批老同志如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的文章因政治原因被列为“暂不刊用”或“后排”,此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被批评的老同志也照例被列入“不刊用”的名单。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性用纸紧张,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审核《星火燎原》书稿后,决定大大压缩出书规模,并在定稿后将丛书交由全国各省市自行印制发行,由各地共同解决纸张困难问题。这样,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史料记述及英雄事迹,成为了未曾写入史册的辉煌。P004-006

序言

隆冬季节的一个周末,我和老伴儿沿着八一湖边漫步,忽然,一阵雄壮昂扬的歌声,从少年英雄纪念碑方向传来。我循着歌声信步走去。不远处,少年英雄纪念碑十几米高的雕像前,一幅景象把我们吸引了——

就在雕像前的数十级台阶上,依次站立着一排排白发如雪的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大概都在60岁上下,雄壮的歌声正是从他们这儿传出。十几级数1O米长的阶梯,已经站不下歌唱者的队列,顺着两侧草坪正向高地伸延,歌者的人群一直延伸到纪念碑后的高高的山坡上。粗粗概算,这支唱歌的队伍足有千人之多。听歌声,有五六十年代的《红梅赞》、《歌唱祖国》、《英雄赞歌》,有《我们走在大路上》,有《七律·长征》,还有《冰山上的来客》等那些传唱久远的抒情歌曲。站立倾听,当老人们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红莓花儿开》几支前苏联歌曲以整齐优美的旋律演唱完毕时,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他们.的歌声是那样充满韵味,那样富有激情,我想这些老人哪是在唱歌啊,他们分明是在用歌声回首青春岁月,是用歌声回望他们经历的那个时代啊!我猜想,这必定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成员也肯定是文艺团体的退休老同志们。不然何以有如此优美雄壮且显得训练有素的歌声呢?

我走进歌者的人群,细作询问才知道,这些白发老人,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相识,他们来自周围各个不同的小区大院,全部是自发前来的,且全是普普通通的市民。据说,这样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已经坚持了数年。队列第一排的前角处,有一位86岁的老太太,她是被人推着轮椅来的,是队伍中年龄最高的老人,但每当旋律响起,她那伴着旋律打着节拍的双手,她张张合合嚅动的双唇,让人能感到老人一颗回到青春时代的心。推轮椅的小姑娘是老人的乡下亲戚,她告诉我:每天来唱歌,已经成为老人晚年生活的必修课。逢上雨天雪天不能前来时,老人就显得郁闷,就显得不乐。而只要听到八一湖边的歌声,老人就显得兴奋,就看上去特别快乐。

2009年的冬天是许多年来北京最寒冷的冬天,据说即使在气温最低的零下十五六摄氏度的那几天,这些穿着各色羽绒服的老人们依然聚集在这里歌唱。在冬日的阳光下,一群白发老人,一曲又一曲荡人情怀的歌曲,组成了北京城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他们的歌声,在北京的上空,在大都市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间回响,诱发着人们对飘然逝去的昨天作冷静而客观的思考和回忆。

面对这一批冬日寒风中引吭高歌的老人,我在思考:他们本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月,本该在家里享受含饴弄孙的晚年之乐了。但他们却一天不落地来这里。他们是纯粹为了娱乐吗?我想是,可又不完全是。因为从他们精选的那些年代歌曲里,从他们庄重而认真的表情里,我分明感受到他们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些歌曲,几乎是清一色的“红歌”,充满蓬勃向上的阳刚之气,抒发对英雄、对祖国、对生活的赞美,表达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是在唱歌吗?不,他们是在用歌声对历史回望,他们在用歌声表明他们这代人对充满激情的那个年代的珍惜。他们在呼唤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了精神,我们的民族便没了生机,便没有希望。作为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青年时代在激情中度过,他们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走来,他们也的确遭受过因为党的政策的某些失误带来的磨难,饱尝过许多年的贫穷。然而,当我们客观地辩证地来看待那段历史时,我们不能不说那代人从来没有因为贫穷和生活中的某些委屈,就放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就动摇对党,对祖国,对生活的坚定信念,那种对精神信仰的坚定追求,成为一代人鲜明的时代符号。也正是那代人对理想的孜孜以求,我们整个民族后来才能够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清醒,才能把错误和失误变为今天快速发展的财富。才有了今天傲然世界的不俗实力,我们国家才有了举世刮目相看的巨大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天,当世界正以羡慕和惊奇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巨大变化时,当汽车的增加以惊人的数字跃居总量世界第一时,当我们许多人随时可以品尝过去只有达官贵族才能享受的美宴大餐时,许多人突然感到我们缺少点什么,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我们缺什么呢?我们缺少了信仰的力量,缺少了高尚理想带来的精神的无穷张力。相比昨天,我们的确富足了,我们可以说衣食无忧了,而许多人在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今天,却陷入了精神上的贫困和苍白。金钱的泛滥使精神沉睡,官场的庸俗使理想失色,市场的失信使社会畸形。所以,当一些人有了权,便去滥用谋私,便去寻找额外的贪欲,便去追求花天酒地的享受,官场上便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不惜抛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裸官”,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以包二奶为荣的丑类。所以,当一些人有了钱,便只会摆阔斗富,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便会挥金如土地去满足自己的奢侈和淫靡,便会忘记今日中国还有一部分生活在贫困上的同胞。

对此,有理论界的朋友大声疾呼:要防止中国人的精神系统“死机”,信仰和理想不能丢失!这并非杞人忧天,对缺少信仰的忧虑,不仅来自上层建筑领域的理论家、知识分子,更来自北京街头的市井平民,来自手握方向盘却忧国忧民的出租车司机。八一湖畔的老人们不是在用歌声表明中国老百姓拒绝精神麻木的决心吗?他们在用歌声唤回丢失的精神,也在用歌声拷问着21世纪的中国的世道人心。这就是眼下中国的民意。

当然,在社会大众对精神信仰的呼唤中,也还有另外一种不和谐的声音,那就是还有一些人公开地蔑视精神、蔑视思想。公开地鼓吹享乐主义,公开地表明娱乐至上。并且大张旗鼓地宣传要以远离思想、抛弃精神为荣。有人公开宣扬:我们应该很浅薄地生活,生活嘛,就是满足生物本能和生理快感,什么精神思想那是当官的事,老百姓不必关心。所以,追求享受追求金钱,成为一些人的时尚。所以,对他人冷漠,对集体冷漠不再被鄙视。所以,把情人小蜜带到酒桌宴会,成了一种新潮。所以,当一位草根出身的所谓艺术家,一朝成了名,便忘记了草根百姓,以声言买飞机的形式来向社会摆阔。

匪夷所思的种种现象,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备感精神缺失的危机。

就在2009年的岁末,一部名为《三枪》的电影,成为远离思想的艺术标本。当遭到民众的痛批之后,一位被少数人奉为“大师”的著名导演公开宣称:我拍的电影就是只给人笑声,我是不要什么精神和思想的,何必那么累。表面看,此话好像替百姓言声,其实骨子里是在欺骗社会。为了检验这位大师的自我标榜,我特意进影院看了《三枪》,不仅没有什么笑声,相反的是无数的批评和责骂。它不过是用几个“无厘头”的瞎编乱造的故事去挠观众的胳肢窝,去骗取老百姓的血汗钱。像这种作品,不仅蔑视了精神和信仰,也蔑视了观众最基本的审美判断。让人忧虑的是,这些所谓艺术家,正趾高气扬地以“家”的名义滥用人民给他的荣誉,炮制一些于社会无补的低档作品和精神垃圾。当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大呼上当时,那些号称拒绝思想和信仰的艺术家们正在窃笑着躲在豪华别墅里数票子呢!这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现实。

庆幸的是,在饱尝了远离精神抛弃思想的苦恼之后,很多人正在觉醒,社会正在为追寻我们曾视为珍宝的丢失的精神而努力。这本书,以这些年的热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为实例,试图为追寻精神的队伍摇旗呐喊,试图为激活我们的理想信仰献一份绵薄之力。如果这些篇章能够给精神信仰的追寻者以启发或启示,我将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愿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去呼唤和守卫我们精神的明朗天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