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她是第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她对家庭教育有着惊人的天赋,她对身边家庭教育故事的反思,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这本书写了作者身边的和家庭教育有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做了反思,对指导家庭教育很有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
分类 | |
作者 | 杨杰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她是第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她对家庭教育有着惊人的天赋,她对身边家庭教育故事的反思,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这本书写了作者身边的和家庭教育有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做了反思,对指导家庭教育很有意义。 内容推荐 这本书写了作者身边的和家庭教育有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做了反思,对指导家庭教育很有意义。 作者是家族里最大的孩子,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从小到大,只做了一件事儿一一玩!常常带着一群孩子疯玩,最高纪录是17个。在若干年的玩耍岁月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积累了无数对付小孩子的招数,很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 今天,当她读了教育学硕士考上家庭教育指导师后,回头反思自己以前管理孩子的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上,从中发现很多有益的经验。同时,由于时间间隔不是很长,能很好地回忆起当时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对很多人家庭教育很有指导作用。 从小就被戏称为“懒人”,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却相当地“勤快”、见家长搞不定,就忍不住出手相助、最近十年,持续不断地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绞尽脑汁地琢磨家庭教育难题的破解方略。 读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先是靠小聪明名列前茅,后因贪玩厌学而跌落后五名。高中时代终于觉醒,再次进入前五名,没想到又被生病一竿子打回“原籍”,此后,靠不懈的坚持完成学业,对学生的冷暖处境深有体会。 目录 序言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 楔子 第一章 读懂孩子的心 1.五岁的故事 2.欠揍的小屁孩儿 3.“群魔乱舞” 4.我是懒人我怕谁? 5.谁懂我心伤? 6.最恨作业 7.初中的挣扎 8.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9.“把枪扔了吧!” 10.谁破坏了规矩? 11.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12.我最老的朋友不在了 13.大人和孩子的利益,谁服从谁? 14.恶作剧的往事 第二章 与孩子斗智斗勇 1.看电视的较量 2.“治”好了表妹的失语症 3.谁说我们不爱做作业? 4.让孩子体会真实的后果 5.拍拍后脑勺 6.洗脸、吃饭还要谈判? 7.赢水果的游戏 8.说脏话的代价 9.小小的冲突 10.狠心的我 11.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 第三章 孩子会树大自直 1.不恰当的疼爱 2.孩子会树大自直? 3.小儿科的战争 4.为童年而战 5.童年决定一生 6.反思对弟弟的教育 7.来自童年的忧伤 8.让孩子自己来 9.催出来的慢性子 10.把局限留给自己 第四章 教育全在细节中 1.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2.从建立信任开始 3.把握教育的契机 4.令人惊喜的转折 5.一家人的渐进变化 6.只说五句话 7.正面交锋 8.我不上课! 9.说到做到 10.小事中的转变 11.和坏脾气说再见 第五章 有一种影响了无痕迹 1.史上最“年轻”的父母 2.家庭中的虚假规则 3.说说吃饭这件事儿 4.清晰的规则 5.爸爸的“政治课” 6.处处是课堂 7.孝顺的接力棒 8.有一种影响了无痕迹 9.拜年 10.我的另一个家 11.玩耍的岁月 第六章 内心力量的觉醒 1.再也不能这样活! 2.不要抹掉孩子的优势 3.人生的觉醒 4.战胜自己的一年 5.十年困局 6.考研的不可思议 7.坚持中蕴藏着可怕的力量 8.让坏毛病寿终正寝 9.学外语的一波三折 10.用什么激励孩子? 试读章节 第1章 读懂孩子的心 1. 五岁的故事 父亲是家族的长子,父亲这一辈还是按家族的序列排行。我的亲叔叔和堂叔共六个,姑姑也是六个。 我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孩子,这个位置注定我会得到很多特别的爱。 我出生的时候,一个叔叔结婚,另外一个叔叔和姑姑还都没成家,加上爷爷奶奶,我们这么多人住在一个院子里。 小的时候,家里人多,争着抢着和我玩,很是娇惯,现在想想那时候其实很“欠揍”,而且不是一般的欠揍。 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缠着姑姑和我玩,她有事情,就让我出去和那群孩子玩。当时他们大概正在玩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那时候家里都没电视呢,孩子全在外面玩,很容易动员起庞大的队伍。我印象中当时可能有三五十多个孩子在一个空场上疯跑。那种欢乐的氛围感染了我,我很想玩,就混进去和他们一起跑。 我当时只有五岁,又瘦弱,很快就被发现。最先反对的竟然是我的小堂叔——他只大我两岁。他大概嫌我像绊脚石,不带我玩,也不准我跟着跑。他恐吓我,驱赶我,在那么多孩子面前取笑我是“小麻雀”,我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我躲在一剁矮墙的后面,看一群孩子疯跑疯闹,他们多快活啊!那伤感的体验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心里朦朦胧胧地在想:小叔叔,你不知道我很难过吗?如果你们嫌我小,不带我也行,就让我跟着跑也好啊。如果你怕碰倒我,告诉我在边上跑也可以啊,我会听话的,可是,你为什么不和我玩呢?为什么吓唬我?还在那么多孩子面前羞辱我? 之后很久我都为这件事情绪低落,我那时候还太小,还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家里那么多人都没发现一个孩子的心事,那是我第一次不愉快的体验。 因早早有了被排斥的体会,我就想,以后要是我在跑,有更小的孩子要加入,我一定同意。我会照顾他,或者让他在边上跑,总之不会像小叔叔那样做。反正我不要让别的小孩子不开心。 之后,我的弟弟妹妹、堂弟堂妹、表弟表妹陆续降生。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游戏圈子,在一起玩了很多年,发生过很多开心有趣的事情。因这些孩子很少有同岁的,玩游戏就有参差不齐的感觉,所以我们分组的时候都是大小搭配,尽量照顾到所有孩子的感受,让每个孩子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你相信吗?我真的就做到了这一点。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我自己做了教育咨询才发现,一次带十几个孩子玩,并能保证友好相处,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快乐,其实蛮有难度的。每当想起,心里都会偷偷得意五秒钟。 五岁的故事和后面的经历,让我坚信如下的理念: 一、爱孩子,就慎重地说每一句话。就算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和体验,千万不要因为没发觉,就当一切都不存在。不要随意地批评和责备孩子,哪怕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最习以为常的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说你你没听见啊?”、“再不乖就没人喜欢你了”、“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稚嫩、更敏感。 二、每个孩子都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调动。我身边的大人都奇怪,我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能让孩子言听计从呢?我当时也说不清。我对孩子很乐观,我相信他们内心有善良和积极的东西可以激发出来,不像大人那样,总觉得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捣乱分子。我坚信就算他们把事情做砸了,但都有一个良好的初衷。 三、每个孩子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高矮不一,性格各异。玩的时候,我总是留心所有孩子的表情,如果发现谁被冷落了,我就会想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参与进来。孩子虽小,但也很懂得领情,知道我对他好。 四、玩耍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我一直很庆幸生长在农村,虽然那时候没有好的经济条件,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群孩子在天地间疯玩,上山、上树、上墙、上房,下河摸鱼,用最简陋的玩具,玩出尽可能多的花样。孩子们喜欢我,是因为我最能玩,和我在一起,总有新奇的体验,当然,也会有恶作剧什么的。 P13-15 序言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 尹建莉 我和杨杰是好朋友,年龄相差十几岁,因而叫“忘年交”。之所以能在交往中忘了“年”,实在是我们比较有缘分。 第一次认识她是在北师大很有名气的学生社团“农民之子”的一次例会上。那天,她是活动主持人,我是旁听者。我之所以心血来潮去“旁听”,是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年轻人,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尤其这样一个心系农民的社团,它到底聚集了一群怎样的年轻人呢?于是看到了杨杰。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成熟、大方、稳重,感觉她对场面有很好的控制力。活动结束后,我们随便聊了几句,算是认识。 我认识不少年轻人,很多人令我欣赏,但“代沟”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不会太多地交往。杨杰却成为少有的例外,这例外是缘于另一次小小的契机。 有一天,我们在北师大服务楼前相遇,本来是随便打个招呼,却由一个话题开始,越说越亲近,越说越贴心。这个话题居然是我们共有的一个痼疾:头痛。我们的头痛是一种经常发作的、天昏地暗的痛,和平时别人说的头痛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周围人大多难以理解其痛苦——可见我们平时不但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还承受着无处倾诉的孤寂。那天,也许是我正在头痛,或是她正在痛,我们一下子就这个话题热聊起来,终于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理解和倾诉的对象,不多说两句不行! 我们竟然站在那里聊了一个多小时。 单单一个头痛当然不会让我们说那么长时间。话题七拐八弯,越谈越多,越谈越远,欲罢不能。具体说了些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不得不说再见时,我们感觉彼此已像老朋友一样,熟悉而亲近。 我们怎么会从一个简单的病痛聊成交情久远的朋友呢,我想这就叫投缘吧。她身上有一种让我十分欣赏和喜爱的气质,似乎可以用聪慧、踏实这些词来形容,但不够;她对许多事情有着超越同龄人的了悟与洞察,同时也有足够的淡定与把控。我们虽然见面和聊天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感觉每次说说话,彼此都有收获。 我们的话题逐渐由漫无边际,向一个中心聚拢,这个中心就是:家庭教育。我们都在感叹当下家庭教育的不得法,感叹教育界对家庭教育毫无道理的漠视,都想在这方面做点什么——这是我俩真正的兴趣点,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基础和催化剂。 那时,她就给我讲过几个她在此书中写到的故事,我听得心中暗暗赞叹:这个年轻女孩子,真是个做老师或做家长的天才啊! 杨杰毕业后去了南方,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联系着。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借助于彼此的鼓动和鼓励,我们最终都把工作方向确定为家庭教育。虽然我们都是家庭教育这个领域里默默无闻的“新手”,但胸腔里都有一股蓄积的气流,不放不行了,于是我们又前后脚开始了教育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家长论坛”邀我到论坛开设专栏,我以为这个邀请是来自于前几天刚在这里开设专栏的杨杰的推荐,但杨杰说不是——天下之大,坛主居然就率先找到了我们两个,让地处一南一北的我俩“共聚一坛”,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再一次印证了我和杨杰的缘分! 我的书先于小杨——平时习惯这样称呼她——的书出版了,这使我有了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荣幸地获得为她的书作序的机会。认真地看了小杨的这一叠书稿,对于一个“天才”的感叹又一次不由自主地轻轻发出。 小杨在书中讲了一系列故事。有她自己成长的故事,也有她从小到大如何“教育”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本来平淡,因为有了她的参与而显示出不一般来。她用自己的“方法”,改变了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向和结局;那些受她影响过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未来的境遇和命运,似乎被这个女孩子轻轻地拨弄了几下,得以扭正了方向。 那些遇到小杨的家长和孩子是幸运的。本书的出版,会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与小杨“相遇”,给更多的人带来这样一份幸运。 我非常喜欢小杨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和大家分享她的教育心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又想到了一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法则:如果你想要告诉别人些什么,讲故事比讲道理说得更明白。她的书,既真实又有趣,既有方法又有原理。她是真正爱教育懂教育的人,用她对教育良好的感悟,炒出了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营养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消化。我相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家长或教师,都会从中受益。 人们说,有些人是为一些事情而出生的。李白为诗歌出生,许海峰为射击出生,李小龙为中国功夫出生。杨杰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是,我非常想说,或者说想预言的是,她是为教育出生的。凡事喜欢就是天才,杨杰是我见到的对教育真正充满热爱,真正执着和坚持的人,所以我相信她将来一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在读小杨的书时,不知为什么,“小魔女”这个词一再地出现在我的感觉中,可能是我被她的一些“方法”折服了吧。一些教育中的难题,到了她的手上,怎么就被她整得那么服帖呢,她有什么魔法吗?“小魔女”之“魔”和“天才”之“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或是一个事情的两种说法。用这个比喻作我这篇序言的标题,是我对小杨的赞赏,也是我对她的祝福。 愿她的故事越讲越好!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看楼主很轻松地对付小东西真是让人崇拜! 杨杰,加油,受你的启发,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内心世界,尽量让小家伙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天涯网友留言1 将楼主的文章细细读来,真如清泉细流沁人心脾。 我在乎的不全是楼主教育孩子的技能,而是流淌在文字中的爱——一种充满亲情和责任的爱! 楼主的智慧在于对孩子心理体贴入微的洞察与把握。 ——天涯网友留言2 杨杰,我非常喜欢看你写的这些小故事,生动有趣还有意义,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珍贵的知识!!!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我打算以后就用你这里教到的东西教育我家孩子了!!! ——天涯网友留言3 不得不回的好贴 没有空洞的说教,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孩子无私的爱我已经打印出来,我儿子4岁半,我感觉和他也是在斗智斗勇 教育孩子用蛮力或者武力是没有用的 多一点点心思,从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行为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好! ——天涯网友留言4 我本身就是从事早教行业的,看了杨杰的帖子真是过瘾 把教育理念和儿童心理分析得深入浅出,最重要的是可操作性强 更特别的是还结合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试问有多少人梳理过自己的成长轨迹.性格成因? ——天涯网友留言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