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都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千古谜团。比如:史前是否爆发过核人战?特洛伊战争的面纱揭开了吗?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项羽因何不肯过江东?刘邦因何能逃过“鸿门宴”一劫?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吗?居鲁士是战死疆场吗?希特勒是犹太人吗?真的存在史前文明吗?“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过?孙悟空的原型是谁?徐福东渡去了哪里?秦始皇陵墓的九大疑团是什么……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在我们探索之笔的解析中,将渐渐卸去神秘的外衣,展示其精彩动人的内幕,从而激励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和想象空间,获得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提高知识层次,并更加热衷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探索。
脍炙人口的荷马史诗早已为人们熟知。史诗《伊利亚特》和其他一些零碎材料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希腊人(诗中称阿开亚人)对特洛伊的一次远征。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率1188条船和几千阿开亚人,为替其兄弟墨涅拉俄斯抢回妻子海伦而兵临特洛伊城下,经10年的围困,终于用木马计攻陷了该城,凯旋希腊。
古代希腊史家几乎都把特洛伊战争当作历史事实,甚至当作一件具有民族意义的大事,引以为荣。参加战争的英雄们被视为实有其人。希罗多德多次提到特洛伊战争的原因、特洛伊城的所在。修昔底德也认为没有理由怀疑特洛伊之战事是过去发生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远征。那场战争持续了10年。
激动人心的荷马史诗一直牵动着历史学家的思绪。到底有没有特洛伊一些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不过是传说,没有真实基础,要寻找现实各伊城,不是傻瓜便是徒劳。特洛伊战争不应占据青铜时代晚期史上要地位。另一些富于浪漫情趣的学者却力主特洛伊城确实存在。1822年,查尔斯·麦克拉伦在爱丁堡出版了《特洛伊平原地势论》。他提出,希腊时期及其后的伊利翁同普里阿姆的城,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同址。格罗特赞成这个提法,不少英国、德国的学者也以此说为是。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卡沃特在土耳其希萨利克山丘的发掘工作也得出同样结论。1865年,他公布了发掘的一些成果,尽管不多,但震动很大。1868年谢里曼来到希萨利克,卡沃特接待了他。他们都认为冯哈在1864年提出的巴利达格山是特洛伊城址所在的认识不妥。谢里曼是荷马史诗的狂热信徒,凭着对荷马史诗的绝对相信,从1870年到1890年,在希萨利克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谢里曼之后,德普费尔得继续在此进行发掘工作。德普费尔得对这里的文化层进行了分析,分为九个层次。前五层属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其中被谢里曼当作“荷马的特洛伊”的第二层最为富庶,它的实际年代是在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早于特洛伊战争发生时间1000年左右。德普费尔得认为第六层(公元前1800—前1300年)是阿开亚人攻陷的特洛伊城。这一层的居民与前五层显然不同,他们会养马,善纺织,懂得希腊大陆上曾风靡一时的米尼亚陶制作工艺,后来还输入迈锡尼风格的陶器。当时,城中可能有王宫,王宫外有大量房屋。1932年到1938年,美国考古队在布莱根领导下再度发掘特洛伊。他们认为,该址第六层毁于地震,有火山喷发的迹象为证,地震造成的裂缝、建筑物移位等清晰可见。特洛伊遗址第七层(公元前1300—前1260年)才是荷马史诗中的普里阿姆的城。这个城是在第六层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城是突然毁灭的,但不是由于地震,很可能毁于战火。城中房屋密集,屋中有大量可以储备食品和水的器皿,说明曾有许多人在城里避难。一些房中和街道上有众多骸骨,可能是该城被困日久、最后沦陷的证明。当时的刀光剑影兵火混乱是如何震慑人心,可想而知。若真的有过特洛伊战争,只能发生在这里。
但是,谁毁了特洛伊?
布莱根认为是阿开亚人及其同盟者。芬利却指出,布莱根没有拿出什么证据或提示什么迹象说明有过那样的阿开亚人联盟或特洛伊同盟。他认为修昔底德的话也不足以证明特洛伊战争的实在性。他说,修昔底德所能故的也不过是坐下来,想一想怎么看待传说,而我们倒比他强,可以靠考占材料,靠埃及、北叙利亚和赫梯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芬利问道,当的希腊大陆上,曾经繁荣昌盛的迈锡尼文明已到了最后阶段,在自身难的情况下,怎么能抽出兵力大举远征呢?所以,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再考虑。芬利认为特洛伊遗址第七层之陷发生在公元前1200前1190。若有过特洛伊之战也应在第七层,但这层的情形与荷马的描写差距太大。这层初期没什么大变化,有一些迈锡尼Ⅲc风格的陶器,随后有新人来。新人来自色雷斯或多瑙河流域。希腊人没有在特洛伊立足,战后也没有开辟新商路。所以,芬利主张是北方来的人或加上部分阿开亚人的帮助毁了特洛伊。有人认为芬利汪据不足,走得太远了。另一种意见是,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阿开亚人趁赫梯衰弱之机,企图通过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远征,取得以前想占而未能占的小亚沿海地区。远征以攻陷或掠劫一些城镇而告终,没有实现初衷。阿开亚人此行的最重要之举是包围并攻陷了特洛伊城,从而构成荷马史诗的主题。阿开亚人因无力征服更大地区而回师。还有人认为是阿齐杰瓦与阿苏瓦的政治斗争,导致了特洛伊的陷落;还有人设想是一场大风毁了特洛伊。
说到此,都是以大体肯定希萨利克的遗址是特洛伊城为前提的。近年有人对特洛伊城的所在提出了怀疑。有人设想,若特洛伊第七层没毁,也可能不会把它当成特洛伊了。他们把眼光从东转向西,自伊奥尼亚海岸到亚得里亚海岸,去寻找特洛伊故地,有人已宣称找到了……
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争论远未结束。有人期待考古新发现。P15-17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纪,回首过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迷雾重重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历史长河犹如一面镜子,记载了每个种族发展史的瞬息万变,也记载了人类的耻辱与光辉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杰与鬼雄层出不穷,真善与丑恶泾渭分明。当我们用心逐渐靠近这些人、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历史中沉淀的无数荒城古冢、残垣断壁都似乎虚无缥缈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它们却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可以追寻史实的蛛丝马迹。历史可以造就英雄也可以毁灭英雄,人世的沧桑与岁月的磨砺都可以使人类的历史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回顾过去,任何时代的历史都是由战争和流血冲突谱写出来的,而在历史长卷里的每一卷中都会给后人留下很多谜团。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历经沧桑巨变,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类驻足过的痕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历史,从中国历·史到外国历史,从宫廷到政坛,每一个画卷都留下了人类历史的足迹。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都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千古谜团。比如:史前是否爆发过核大战?特洛伊战争的面纱揭开了吗?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项羽因何不肯过江东?刘邦因何能逃过“鸿门宴”一劫?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吗?居鲁士是战死疆场吗?希特勒是犹太人吗?真的存在史前文明吗?“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过?孙悟空的原型是谁?徐福东渡去了哪里?秦始皇陵墓的九大疑团是什么……人类的这些令人迷惑的历史疑团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们随着时间的迁移也在不断演变着,有的已经被我们解开,谜底已经浮出水面,有些还依然笼罩在“谜雾”之中,向我们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地探索与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更加顺利地找到相关证据来充分证明一直困扰着我们人类的历史谜团。但是,尽管如此,新的发现也必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新的挑战,因此,要想解开人类历史未解之谜还需要我们更加细心与耐心地迎接挑战。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在我们探索之笔的解析中,将渐渐卸去神秘的外衣,展示其精彩动人的内幕,从而激励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和想象空间,获得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提高知识层次,并更加热衷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探索。
徜徉于历史画卷中,我们会发现历史是厚重的,它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无比充实;历史是隽永的,咀嚼后会使我们豁然警醒,受益终生;历史也是轻盈的,纳入它的节奏,会使我们的生命脉搏与时代一起律动。希望本书可以带你览尽世界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编者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