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及其以后的文学趣味》(作者寇国庆)从文学趣味分歧上审视《讲话》发表后(1942—1966)的政治文化实践运动的实质,书中具体分为工农大众趣味的精神资源与现实需要、“文摊”文学成为经典、十七年文学的美学实践、文学趣味的反思与批判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延安时期及其以后的文学趣味》(作者寇国庆)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从文学趣味分歧上审视《讲话》发表后(1942—1966)的政治文化实践运动的实质,以及政党在提倡工农大众美学趣味上的政治介入对文学创作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探究这一时期文艺上围绕趣味问题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延安时期及其以后的文学趣味》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前言
文学趣味作为意识形态
文学趣味的变迁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工农大众趣味
第一节 颠倒的历史、颠倒的趣味八
第二节 工农大众趣味的精神资源与现实需要
第二章 赵树理方向:新的趣味标准的树立
第一节 “文摊”文学成为经典
第二节 榜样的力量:“赵树理方向”对解放区作家的影响
第三章 文学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 斥“反动文艺”
第二节 对国统区文学进行定位:“反动文艺”及其他
第四章 十七年文学的美学实践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终结与开端
第二节 批判小资、小市民趣味
第三节 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毫无意义”与“低级趣味”
第四节 坚守与抵抗门
第五章 文学趣味批判
第一节 文学趣味、认同、阶级意识
第二节 文学趣味的反思与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