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由仁贵总编。
李用清,晚清名臣一代廉吏,山西昔阳走出的清官。
他因清廉俭朴、克己奉公,被称为“天下俭”,他再次出任封疆大吏,政声斐然,却两度遭贬,花甲之年辞官购田,执掌晋阳书院十年,他的弟子将其治学格言、批语整理成洋洋七万言的修身养德箴言——《课士语录》
《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中收录著名的《大荒记》,直陈光绪三年饥荒惨状,读来令人潸然落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仁贵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由仁贵总编。 李用清,晚清名臣一代廉吏,山西昔阳走出的清官。 他因清廉俭朴、克己奉公,被称为“天下俭”,他再次出任封疆大吏,政声斐然,却两度遭贬,花甲之年辞官购田,执掌晋阳书院十年,他的弟子将其治学格言、批语整理成洋洋七万言的修身养德箴言——《课士语录》 《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中收录著名的《大荒记》,直陈光绪三年饥荒惨状,读来令人潸然落泪。 内容推荐 《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李用清,晚清名臣一代廉吏,山西昔阳走出的清官。他认定“民生为本,廉洁奉公”,“安朝廷在安百姓”,“安百姓在使之不饥不寒”,“舍百姓而为皇上便离了题目”。“要知宰相贤否,但看天下安危”。 光绪十五年(1889年),61岁的李用清到太原晋阳书院(山西大学前身)主政主讲十年,这期间,他的治学格言、批语,已经被后人整理成《课士语录》,至今在大陆和台湾作为教科书流传下来。 仁贵总编的《天下俭(李用清课士语录)》所收除李用清的课士语录外,还有他写的部分文稿、墓志铭、奏折的题目等,也收录了几篇古今人物研究李用清的文章,意在对李用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目录 李菊圃生平志事 李菊圃学术思想 撑柱中流 李用清研究的社会意义 李用清为何两度遭贬 李用清与晋阳书院 课士语录 第一章 修身 第一节 修身为本 第二节 身心修养 第三节 明伦最要 第四节 进德修业 第五节 反身求心 第二章 教学 第六节 为师之道 第七节 教人之方 第三章 为学 第八节 为学要领 第九节 止学为己 第十节 修身立本 第十一节 忠信博约 第四章 读书 第十二节 存养省察 第十三节 戒惧自警 第十四节 书我合 第十五节 痛痒相关 第十六节 读书之法 第五章 为政 第十七节 为政要领 第十八节 治人头绪 第十九节 做官二要 第二十节 教养以治 第二十一节 求才于德 第六章 体验 第二十二节 身体力行 第二十三节 切己反求 第七章 作文 第二十四节 作文之道 第二十五节 作法指正 第八章 做人 第二十六节 守身之要 第二十七节 做人规范 第九章 理财 第二十八节 理财之道 第十章 释经 第二十九节 解释经义 第十一章 交友 第三十节 谨慎交友 菊圃文存 大荒记 说帖 祷雨记 显祖李府君颂磬公墓表 李氏合族新建家庙碑序 书焦烈女纪略后 李氏迁葬文在垴碑记 乐平常家街李氏族谱序 乐平常家街李氏族谱又志 清史留名 李用清传 李用清志 奏陈前署黔抚李用清在黔实事折 贵州巡抚李公神道碑铭 李菊圃中丞墓表 李菊圃中丞墓志铭 方伯李菊圃先生事略 附录一 李用清的奏折 附录二 与李用清有关的奏折 试读章节 李菊圃生平志事 李玉玺 一、家世 菊圃公姓李,名用清,字澄斋,号菊圃,以号行于世。生于清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十月初三日,卒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二月初二日,享年七十。籍属山西省乐平乡,即今之昔阳县杜庄村(按:公之籍贯,《清史稿·列传》云:山西平定州人。《中国名人大辞典》云:山西平定人。其云平定(州)人者,盖以当时之乐平乡,属于平定州管辖之故。民元以后,乐平乡独立为县,并易名为昔阳县。故其籍贯,在清末为山西省乐平乡,民元以后,当为山西省昔阳县)。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巡抚。 公之祖先,系山西省泽州府(治即今之晋城县)七里店人。金时因避兵乱,由始祖脉迁于乐平县(即今之昔阳县)城常家街。明朝又迁来城南三十华里之杜庄村。村民居于南河(小松水)两岸,在东岸者为河东,在西岸者称河西。李氏即定居于河西。河西背后有三条小溪,族人多聚居于其汇流处。其问有一突起之小山丘,邱之上为一四合高房院,丘之西亦为一四合院,总面积不过半亩。庭院以及台阶,没有砌一块加工平正之石,屋顶脊兽全无,纯粹平民农家模样,此即菊圃公诞生之地。以其为李氏最古老之建筑物,故人均称为“老院”。如此参差不齐、倨促不堪不成格局之庭院,一直传至菊圃公,再没有重建,更没有新建,此即翰林院、太史第,亦即贵州巡抚之宅第。即此一端,亦可见公之生平矣。 李氏迁居杜庄,第一座祖茔,即为河西上马石之采树坟。再迁,而为红土垴之松树坟。杜庄李氏,皆由此两座老坟之祖先繁衍而来。至十九世祖镛声,始三迁葬于城南约二十华里之孟壁村文在垴。以廷献祖为招魂冢,后土在南,明堂在北,盖坟之位置坐南而向北也。长子振魁(二十世)葬于左下,孙用中、用和祔葬于下。次子抡魁,葬于右下,孙用泰、用清、用龄(二十一世)卡付葬于次。 菊圃公之墓,在抡魁墓之右下方,亦即茔地之最东者。东北两面,前方俱为悬崖,以巨石筑弧形厚墙以卫护之。民国28、29年,日军占领本县时,将巨石拆去,在欢喜岑筑为哨房。墓为菊圃公生前所督建。冢顶以石围成圆形,高可三四尺,正中立以石材墓顶。祖镛声,父抡魁,兄用泰,弟用龄之墓,皆同一形式。据云,菊圃公出任惠州知府,回家祭祖时,始为曾祖、祖父、父亲与伯父立碑。碑高不过七尺,宽不逾三尺,文字均为亲自撰写。至于他本人墓表,立于墓之后方,比较高大,是后人为他所建。弟子葆初书丹,御史王廷相撰文。墓志铭为同年状元崇绮所撰。墓之前方,即其子贵阳之墓,与其侄种云、衡云之墓为同列,皆仿其兄弟之墓顶,而围之以石,墓前亦有碑为志。其余诸人,则但有墓而无碑矣。茔地虽属孟壁村,但距南峪村甚近,故族人常称为南峪坟。附近村民咸称为“翰林坟”。 菊圃公的曾祖,即十八世祖廷献,附贡生,亦当时地方上文学之士;祖.父镛声,增生,以其德隆望重,热心公益,端正文风,表率乡里,平定知州颁“敦行励俗”匾额一方,悬之门首,以表扬其功德。父抡魁,增生,其功名并不显赫,而学问却不亚于举人、进士,博闻强记,无所不知。道德文章,均时之佼佼者,菊圃公之学问根底,即赖其庭训以立焉。 清代一品官可以己身之爵位名号,封赠于三代。菊圃公之爵位名号: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贵州巡抚。故曾祖廷献、祖镛声、父抡魁,均赠如公官爵。曾祖母张氏、赵氏,祖母刘氏、赵氏,母李氏、李氏,均封为一品夫人。 菊圃公胞兄弟四人,公为行二。元配三都冯夫人,生一女,适三都王兴运。继配红迪郭夫人,继配南沟毛夫人,侧室阳城县迪底村张孺人,皆先公卒。毛生一子贵阳,国子监太学生,中书科中书衔。以公殁,哀毁成疾,死于丧次。嗣贵阳者,从孙景福(二十三世),曾孙玉玺等是也。 李氏自来乐平,迄未有宗祠之建筑。光绪七年,公乃倡建宗祠,于杜庄河西。族人皆量力捐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财务部分,十之九为公所负担。于是择于西坡之麓,张家坟之西,因地势之高下,坐西向东而建祠焉。祠之工程,计分为三阶段:最高一段,正殿及两耳房,貌似宫殿式之建筑。易破损也;第二阶段为:阶下之南北配房各三问,与山门三间,并左右两侧凉亭各三间,亦即普通四合院形式。最下一段为:山门外,月台下,左右双斗旗杆,南北辕门,与山门对面之照壁。宗祠建成,请大学士倭仁为题“李氏宗祠”匾额一方,悬之山门,并镌之于石嵌之正殿石龛之上,以垂不朽。 宗祠内可以为菊圃公纪念者有三: (一)正殿内北侧,有石碑一方,正面刻有公之墓志铭,碑阴刻有公之年谱。 (二)公之所有功名与官赋牌匾,均悬于各庑檐下。 (三)山门庑下北侧,有石碑一方,上额为“庄严格语”四字,文与字为公亲自撰写。内容大意为:勉励族人,和睦九族,克勤克俭,勿坠家声。其建立宗祠之主旨,约略叙于其中。 此外,宗祠正殿悬有五幅宽布制作之家谱,与墙柜内所藏李氏家族之凋板,皆公所制作,经此四十年之大变乱,恐已失散无遗矣。 二、出身 启蒙秀才——菊圃公于清道光年间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甚喜读书。道光十五年(1835年),公年七岁受书于父亲所设之私塾。每逢大月三十日他即喜欢,小月二十九日即烦恼,以为少读一日书也。其爱惜光阴与读书兴趣如此。同学弟兄等遇家中有不如意的事,则丧气睡觉,或游荡遣闷。公则埋头读书,愈加奋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公十六,已将当时国定课本,四书五经,熟读成诵,了然于胸。对于八股文和律诗作法,已可应付裕如。所以到平定州参加每年一次生员考试,就得中秀才。自是而后,除温习旧课、作文赋诗外,并喜欢研读《小学》、《近思录》之类书籍,以为修身之本。 游学并垣——咸丰二年(1852年),二十四岁,菊圃公偕乐平同乡李家沟李希莲,与城东关李呜凤,游学于山西省会太原府(古并州)晋阳书院。因当时列宪及院中,每月例行课考,榜首前三名为他三人所独占。自是声名大噪,晋人都称为“乐平三李”,即取“龙眠三李”之意。而诸课师对公尤为激赏。 优贡举人——咸丰八年(1858年),三十岁,教官选举在学生员之优行者,贡于朝廷,公得选为优贡第一。当年秋天,参加山西省乡试,又得中举人,故称为“优贡举人”。此后,举业而外,即潜心理学,恪守程朱遗规,作深邃之研究。 P1-3 序言 继绝学 开太平 一部电视剧《于成龙》,让“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走进了华夏的千家万户。当人们在赞扬、感·叹这位廉吏的时候,可曾知道,依然是在清朝,依然是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就在于成龙死后的200。余年,又出现了一位比于成龙还要“廉”的官,他就是在当时的官场上被人们誉为“天下俭”的李用清。 厚重——当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位“清正、俭朴、廉明”的清朝官员、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一位求实创新的思想家、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李用清时,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崇高、神圣和自豪的情感。 对李用清的这种情感萌发,源于家兄任永福,他多年做档案工作并担任县档案局局长。一次偶然闲谈时,他讲到家乡有一位清朝末年的进士李用清,高居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逐任贵州布政使、陕西布政使,后在晋阳书院(山西大学前身)任山长,主讲10年。死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课士语录》。可惜他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代,为官一身清廉的李用清,得不到当朝的重用,而一再遭贬,被湮没在历史的混乱烟尘之中。 在家兄那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下,我也参加了对李用清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我发现,李用清无论为官为文为人,都有一股子气,这便是骨气:人若无骨,便难立;文若无气,便是废纸一堆。正如宋朝大诗人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正是李用清一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有时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是,岁月流逝,时代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李用清当时的廉洁执政,如同当今社会的执政为民;当时的铲除恶霸,如同当今社会的打击黑社会组织;当时的禁止吸毒,如同现在的禁毒;当时的修德修身,与当今社会以德治国、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观念如出一辙。李用清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和官僚,当然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所以今天研究李用清,就是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他积极的东西,剔除他落后的东西,全面客观地对他做出正确的评价,以史为鉴,激励后人。 唯责任说话,唯事实说话的个性,定义了李用清一生的轨迹,也注定了他要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正是在这个时期,李用清两度主持边界防务,作为大清封建王朝的忠实维护者,他挺身而出,首先主张禁烟攘外,拯救民族。他所到之处,必是禁烟、禁吸毒的先锋,直到弥留之际,还喃喃“生就争之,生死以之”。 李用清认定“民生为本,廉洁奉公”,“安朝廷在安百姓”,“安百姓在使之不饥不寒”,“舍百姓而为皇上便离了题目”。“要知宰相贤否,但看天下安危”。执政之道“以足民食为第一要义”,“圣贤论政首在足食,民不足食,何以为政?”为了实现其政治夙愿,他整顿吏治,惩治腐败;禁烟除弊,大兴农耕。他说,“官可罢而弊不可不除”。光绪年间,山西遭了大灾,李用清到山西赈灾时,严惩了大同、吉州两个贪官,并为民请愿,向当朝奏书札。著名的《大荒记》,就是李用清以民生为本的真实写照。 李用清廉洁自律,家风勤俭。因此“一切日常杂事,均为家人亲自处理”,“饮食多餍粥”,“衣惟布褐”,克勤克俭,始终保持着农家本色。在郑州黄河决口时,他却将多年积蓄下来的银两全部捐助灾民。 李用清为了百姓的利益,因禁止种植罂粟,吸食鸦片,并惩治贪污腐败的行为,触犯了当地官吏和豪绅的利益,两次遭到参奏,两次遭贬后,便毅然辞官归田。 光绪十五年(1889年),61岁的李用清到太原晋阳书院(山西大学前身)主政主讲十年,这期间,他的治学格言、批语,已经被后人整理成《课士语录》,至今在大陆和台湾作为教科书流传下来。 本书所收除李用清的课士语录外,还有他写的部分文稿、墓志铭、奏折的题目等,也收录了几篇古今人物研究李用清的文章,意在对李用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仁贵 2010年1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他如果生在康熙年间,必获大用;且亦必如汤斌、于成龙之成为理学名臣,而在末世,不能不移疾以去。 ——台湾作家高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