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话水浒》将八百多年前的市井风俗拉近到了现在,让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能找到《水浒传》故事里的人和事儿,从而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应该是目前市场上这类评点书籍中最出奇制胜和独具特色的。尤其是那几个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让作者齐光瑞分析得头头是道,令人折服,就看他起的这名字吧:《不是无用的吴用》、《不抗忽悠的方腊》、《典型的中国男人林冲》、《女人的榜样林娘子》、《活不出自我的花荣》、《可怜又可爱的李逵》、《能参透杜甫诗蕴的张横》、《女权主义者孙二娘》、《情商高于智商的史进》、《让宋江玩弄于股掌上的卢俊义》、《一根筋的同性恋患者石秀》、《帅气也可做本钱的孟康》、《潇洒的时迁》、《忧国忧民的李师师》、《性解放的祖师奶奶潘金莲》、《做官莫学宿太尉》、《勤勉敬业的策划大师高俅》等等,从题目上看,就有让人阅读的欲望,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水浒传》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您知道那108条好汉绰号的来历吗?他们的绰号与他们的性格是否有关系?里边都含有怎样的寓意?与他们的人物命运和性格发展是否有照应?这些人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翻版?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启示?……看了这本《活色生香话水浒》,您就都会释然。
《活色生香话水浒》这本书的编撰者齐光瑞先生从最初的爱好读水浒,到研究水浒,并把他的评介文字,用幽默俏皮的语言,调侃的叙事风格,将一些历史典故和自然常识以及民间传说等,巧妙地融入到点评中,并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梁山上的人性、情感和谋略与玄机,同时和当代挂钩,观点独到,发人深思。
才子朱武
看罢整本《水浒传》,我很为朱武鸣不平。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精通阵法,很有谋略,同陈达、杨春一起在少华山落草。史进和少华山绿林好汉来往密切,被华阴县县官得知,包围了史家庄,朱武等3人救了史进。后朱武等人投奔梁山,封为同参赞军务头领,相当于副参谋长。受招安后,朱武随宋江征讨方腊,在昱岭关战役里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胜而归。作为生还的15员偏将之一,大军凯旋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后和樊瑞一起研习兵法,演练魔阵,找公孙胜出家当道人去了。
朱武何许人也?他的别号乃神机军师,且看对他评赞的诗文:
为头的神机军师朱武,那人原是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却精通阵法,广有谋略,有八句诗单道朱武好处: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脸红双眼俊,面白细髯垂。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华山谁第一,朱武号神机。
朱武为地煞第一位,后面连续跟着的都是军官出身的人物,由此可见此人非同一般啊。
金圣叹先生说:“一部书七十回一百八人,以天罡第一星宋江为主,而先做强盗者,乃是地煞第一星朱武。虽作者笔力纵横之妙,然亦以见其逆天而行也。”
据说朱武在早期故事流传中并无此人,是在水浒成书时出现的。施耐庵老先生自个儿琢磨着起这么个名字八成是在影射朱洪武,皇帝乃地上煞星第一嘛,因而,这也就难怪《水浒传》一书出来后便屡屡遭禁的厄运。
虽然贵为72煞之首,但那毕竟是第二梯队,后备干部。在体育系统叫亚军挂银牌,在演艺界那叫二线明星,酬劳还赶不上一线明星的一半。人家那36个人在前边吆五喝六地披金着黄,啥好事都落不下,可他们这些力没少出,劲没少费的人却只能陪太子读书,看人家在前台风光。论能力和心机都不在他们之下的朱武,在这种状态下,其内心苦处那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在天罡星系列里,像杨雄、解珍、解宝、穆弘等论武功和贡献,都不如在地煞行列里的朱武、扈三娘、樊瑞、时迁、孙立、黄信等人。可就是因为老板宋江看上了,加上人家会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加上站好了队,是人家宋江的人,所以就跻身于36强之中。这很符合社会现实。能干不等于你待遇高。
这点在《西游记》中就很有预见性。因为一遇到妖怪捣乱,孙悟空要处理时,有背景的妖怪就都被领导解救走了,只有没背景的妖精才让孙猴子一棍子打死。有聪明的人士不是说了吗?《西游记》中四人物暗喻,唐:是指人的头脑;孙:是指人的心思;猪:是指人的情感;沙:是指人的身体。头脑讲的是理性,做事需要合法合规;心思是天马行空的,上天人地一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情感是有好恶的,爱美爱色、喜好厌恶是自然的事;身体是要亲力亲为,挑担砍柴的体力活自然是少不了。作者是用神怪来暗喻现实社会,有背景的妖怪被领导救走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经常看到大圣就要抡起金箍棒砸下去的时候,空中传来:大圣,住手……然后一番解释,末了,大不了一句:畜生,回去!无论他在人间危害多大,老百姓多么痛恨,掌权的一句话,便屁事儿没有,至于回去如何处理,怎样问责,那就是不公开的秘密了。所以说不在乎你犯什么罪,关键是看你的后台硬不硬。
朱武的神机军师该是名副其实的。他的几场策划均取得不错的效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只是命运不济,又没后台,加之他不会看风使舵,又不拉关系走后门,以及宋江、吴用的嫉贤妒能,所以他只能沦落为二等公民。同样是军师,吴用能在山上呼风唤雨,风光无限,可朱武却暗淡无光,竟然连36天罡都没进去,一生被吴用打压,直到最后出家才得以解脱。
第66回是这样描写的:
中间的便是神机军师朱武。那人原是定远县人氏,平生足智多谋,亦能使两口双刀,出到阵前,亦有八句诗单道朱武好处: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脸红双眼俊,面目细髯垂。智可张良比,才将范蠡欺。今堪副吴用,朱武号神机。
整本书里,他的最辉煌之处是设计大败政府军,又收编了地方武装,让九纹龙史进上了他的少华山。这之后,他便退隐二线了,很是让人惋惜。
有一本叫做《梁山政治》的书,我很喜欢作者的调侃,用赵欣燕老师的话说: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精心设计的故事结构让人爱不释手,每一章都像说评书一样做一个扣子,下一章承接上文,结构丝丝人扣,读来妙趣横生。我喜欢的几个情节设计是:用“黔之驴”典故演绎出的人事危机策略;为了提职安排宋清去端盘子;萧让用借调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职位竞争力;着火的时候裴宣居然不让大家救火;安道全拔箭用剪子而不是钳子。真是可以用独具匠心来形容。
作者赵玉平先生这样说朱武:“如果我本事比你大,那么胜利者肯定是我。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我们常常面对综合实力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在这个时候,就要用头脑来胜利。外部资源不足没有关系,可以用智慧来弥补。智慧策略之一是让你不敢打我。武术老师比我厉害,不过只是身体对抗上的优势,在其他方面,我可以使用我的智慧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狠狠打击他,让他为自己短暂的胜利付出惨痛代价,于是下次他再也不敢造次了。智慧策略之二是你不忍打我,这是一种情感手段,调动对方的亲情、友情、同情等等情感因素,让对方在你面前发不出火,不忍心下手,这是一种收对手之心为己所用的技巧。智慧策略之三是你不知打我。这是一种更加高明的策略。让你看不见站在你对面的人是我,让你迷惑茫然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就是老子说的‘恍兮惚兮此中有道’。天下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无形之剑。学有形之剑不如学无形之剑啊。你明白了吗?自从听了文化老师的教导,我决定学习无形之剑了。有形之剑御三五人而已,无形之剑御天下。所谓的无形之剑,就是智慧的头脑。”
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到位了,全是驭人之术,写出了朱武的神机妙算。要不然,可真的是辱没了他的名号啊!
其实,朱武不是不知道他在梁山上的尴尬地位的。看看在收服卢俊义,他来挽留劝酒时说的那句话:
卢俊义坚意要行,只见神机军师朱武,将引一班头领直到忠义堂上,开话道:“我等虽是以次弟兄,也曾与哥哥出气力,偏我们酒中藏着毒药?卢员外若是见怪,不肯吃我们的,我自不妨,只怕小兄弟们做出事来,悔之晚矣。”
这一句“我等虽是以次弟兄,也曾与哥哥出气力”的话就把心中的怨气抖搂得一干二净。可牢骚毕竟是牢骚,任何一个单位,都有不平的事。在这人才济济的梁山上,还没轮到你朱武说了算。自然,宋江掌权者翻了下白眼就让朱武彻底没有下文了。
可朱武就是朱武,说他比吴用高,就高在他能洞悉一切,从小处着眼。在宋江招安无着无落,急得火上房,还指望让被他打败的高俅替他说话时,是朱武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
神机军师朱武道:“兄长昔日打华州时,尝与宿太尉有恩。此人是个好心的人。若得本官于天子前早晚题奏,亦是顺事。” 这才让宋江想起九天玄女之言“遇宿重重喜”来,从而找到宿太尉,再投李师师,让风流女人吹起枕头风,如此双管齐下,方令招安成功。
这就是朱武,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儿的,因为他知道:在辩论时,沉默是一种最难驳倒的观点。可在关键时刻,仅寥寥数语就化解危机,大事可定,指点江山。
在昱岭关,朱武先生还导演了一场能写进军事教科书的战役,他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成竹在胸:让时迁、林冲等相互配合,一个攻心,一个猛杀,双管齐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看看:
卢俊义听了大喜,便请军师,计议取关之策。朱武道:“若是有此路径,觑此昱岭关,唾手而得。再差一个人和时迁同去,干此大事。”时迁道:“军师要干甚大事?”朱武道:“最要紧的是放火放炮。你等身边,将带火炮、火刀、火石,直要去那寨背后放起号炮火来,便是你干大事了。”时迁道:“既然只是要放火放炮,别无他事,不须再用别人同去,只兄弟自往便是。再差一个同去,也跟我做不得飞檐走壁的事,倒误了时候。假如我去那里行事,你这里如何到得关边?”朱武道:“这却容易,他那贼人的埋伏,也只好使一遍。我如今不管他埋伏不埋伏,但是于路遇着树木稠密去处,便放火烧将去,任他埋伏不妨。”
能人的闪光点在于他不事张扬。高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世事洞明,能把握机遇。当一切如愿,被利用结束之时,也就到了卸磨杀驴之日。朱武先生和明初的刘基刘伯温一样,预见到了这一点,于是便和樊瑞一起研习兵法,演练魔阵,找公孙胜出家当道人去了。不知是不是刘伯温受了他的启发才告别朱元璋的。也或许是作者施耐庵先生听了刘伯温的故事,才杜撰出朱武这样一个文学形象来的。
一阵清风吹走了满天的乌云,自己的前程也不再有任何的羁绊,真是善哉,妙哉。
朱武同志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单位不得志不怕,要紧的是要坚持自己,小心行事,最终肯定会有阳光灿烂那一天的。实在没出路,就走他娘的!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回家卖豆腐。不受他那厮的鸟气,活出自我来!
P53-57
谈古论今 喻世明理
——序齐光瑞的《活色生香话水浒》
朱伟光
读书要有味儿,评书要有趣儿。
同样的一部书稿,每个人读后都有其自己的感受。若是这感受是别人想说但说不出来,且观点鲜明,阐释得当,喻世明理又能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记录下来,这真的应该说是所有受众都十分渴望的幸事。而今我手头上就有一部这样的书稿——齐光瑞先生就是用他那夸张的笔触,诙谐的语言,纵横捭阖,通贯古今,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将他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先生的名篇《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通过对原著的分析、考证并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神兼备,纤微毕具,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对那些人物又有了重新的认识,知道他们为啥叫那些个绰号和各自的经历,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对我们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多次读《水浒传》的读者,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他的朋友,我真的很高兴接受他的邀请,在他的书前写上几句话。
《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许多水浒英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或有这样的人物,其事迹也不一定与书中的故事皆相吻合。小说说的是发生在宋朝的故事,但熟悉作家写作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作家在写作历史题材作品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糅进去,从而也会让任何一个读者在读书时会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我国古代的伟大名著《水浒传》最具备这个特点。我想恐怕这就是《水浒传》的积极因素所在,也是封建统治者要把它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吧。
正是基于此,齐光瑞先生在读《水浒传》这本书时,才会有这么多的联想和感慨,才会有《活色生香话水浒》一书的问世。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在《大阴谋家宋江》一文的最后,作者说:
这样的大阴谋家,简直是罄竹难书。不过,他倒给我们以警醒:要想国家强盛,必须彻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像宋江这样的占着国家权力和机器部门的人士,只要他花钱似流水,只要他有子女在国外读书,只要他有好几套住房,只要他经常出入星级酒店,那就一定有问题。慷国家之慨,饱个人私囊的家伙,一定要把他揪出来,扒下他的“画皮”。不然,如何平民愤?
身处反腐前线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你们一定要切记:反腐败,任重道远啊。
《活色生香话水浒》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奇,能和现实结合起来,一下子就将八百多年前的市井风俗拉近到了现在,让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能找到《水浒传》故事里的人和事儿,从而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应该是目前市场上这类评点书籍中最出奇制胜和独具特色的。尤其是那几个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让作者分析得头头是道,令人折服,就看他起的这名字吧:《不是无用的吴用》、《不抗忽悠的方腊》、《典型的中国男人林冲》、《女人的榜样林娘子》、《活不出自我的花荣》、《可怜又可爱的李逵》、《能参透杜甫诗蕴的张横》、《女权主义者孙二娘》、《情商高于智商的史进》、《让宋江玩弄于股掌上的卢俊义》、《一根筋的同性恋患者石秀》、《帅气也可做本钱的孟康》、《潇洒的时迁》、《忧国忧民的李师师》、《性解放的祖师奶奶潘金莲》、《做官莫学宿太尉》、《勤勉敬业的策划大师高俅》等等,从题目上看,就有让人阅读的欲望,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再看他的语言。篇幅所限,仅举《风光的柴进》一文中的部分:
悲哀吗?一点也不。冤枉吗?没看出来。看到的就是柴进同志太有点耍牛X装横。因此,我说,做人千万不要太骄横,没人家政府官员罩着你,你算个啥?你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都是干革命的同志,同处一个战壕的战友,凭啥你就要比别人高一等?前任领导照顾你,那时你会溜须给他送礼了,现在村里来了新人,到我这儿想送不好使,早干吗了?要依法办事,公正处理……呵呵,冠冕堂皇的理由海了去了,有怨气你也没处诉。回家钻被窝儿找老婆说,老婆都小瞧你。
可喜的是,这一挫折教育了柴进同志。他就像是彻底地洗了一回脑。长了很多的见识,最明显的,是不耍牛X装横了,逢人就笑,只说好听顺耳的话。真应了那句“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了。溜须拍马成了他的强项,于是,好处就来了:上梁山排名排到了前列。打方腊,他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几句话就把方腊哄得高兴,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柴进同志清醒了,却把领导干部弄晕了。方腊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亲爱的领导同志,尤其是一把手,请你一定要小心你身边口蜜腹剑的人啊,说好话,奉承你,大多是居心不良之辈。虽然不一定是卧底,不一定对你老婆、你女儿感兴趣,但一定是有其个人目的的,简而言之,就是对你手中的权力感兴趣。不是要置你于死地,那就是要颠覆你。
记住:能干的人大多是正直不会来事儿的,会来事儿的人大多阴险不能干。要想单位往良性上发展,那就看你怎么处理这两种人了。因为这两种人,哪个单位都有,也是任何当领导之人都离不了的。
风光的柴进柴大官人,真是一本活教材啊!
还有他针砭时弊、快人快语的议论,如在《厚道的大哥晁盖》一文里,作者在分析完晁盖的厚道后感慨:
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那唯一的感觉只能是伤、伤、伤!谁把谁真的当真,谁就为谁真的心疼,真心离伤心最近,感谢宋江的绝情与狡猾,终于让晁盖学会了死心。在多次伤心和失望之后,晁盖同志终于醒悟了,于是,厚道之人也有了聪明之处——晁盖同志最大的闪光点体现在他的临死前,他在告别世界前,明确规定:对不起了,宋兄弟,请把活捉史文恭的人推上来,坐第一把金交椅。呵呵,你有理由和我装,我就有本事让你受伤!这临终遗言让宋江有了忌讳,想顺理成章地接班,不好使!
由此,让我们有所悟:当二把手的,千万不要锋芒太露,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一把手不提防你,他才能向上级推荐你,你才有机会接班,或另有重任。若是貌合神离,他给你浇上一点醋,你就废了。试想:那么有心计的宋江同志摊上了晁盖这样厚道的一把手还得到了这样的临终嘱托哩,若是碰上高俅之类的阴谋家,那他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这样的语言,如此的调侃,怎能不吸引读者的眼球,又有哪一个读者不爱读?因为读这样的书,既学知识,又放松心情,还能获益匪浅,受到教育。这书里的文字几乎都是大实话,但却蕴藏着绝对的哲理,是俗语,但又透着灵气,调侃式的语言,轻松随意的叙述,把一些现代词汇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都囊括了进去,读之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此书虽说是每个人物单独成立的短篇随笔小品集合,但它以《水浒传》一书为本,以历史为事实,传史之真,证史之实,辨书之误,调侃中讲故事,说现实,串历史,从而使《水浒传》一书更深入人心,梁山一百零八将更有人性,出场的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看看齐光瑞的这本《活色生香话水浒》,您一定会对金圣叹的说法表示赞同的。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驻黑龙江省记者站站长,博士,高级记者,新闻理论学家,国家社科规划评估专家,黑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自小我就听姥姥、小舅和母亲讲过“武松打虎”、“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江州劫法场”、“黄泥冈劫道”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鲁智深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侠仗义,小李广花荣英俊潇洒的百步穿杨,豹子头林冲武功绝伦的万夫不敌,行者武松大义凛然的江湖纵横,人云龙公孙胜孝顺忠义的呼风唤雨,黑旋风李逵的豪爽快意和鲁莽傻气,都是那样地鼓舞斗志,让人心潮澎湃。一直到我13岁,伟大领袖评水浒后,全国都开始评水浒批宋江时,父亲出门买回来一套《水浒全传》,才让我如此零距离地和那些江湖英雄们一起挥洒着快意恩仇。
几次重读,合上书,脑海里就涌现出那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他们是那样真实,那样真切,那样挥洒豪情。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热血男儿。英雄好汉们那种结拜的生死与共,那种不打不相识的洒脱豪迈,那种敢爱敢恨的酣畅淋漓,那种快意恩仇的豪气和磅礴,每每想起都会有一股热流从心底涌出。不能不大喊一声:“快哉!”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此书时,就有了思索,于是,没事儿时,就把这些想法随时随地地记上几笔。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的这本呈现在您面前的书。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本无厘头的调侃式编撰的随笔类评论文集。把这些历时二十几年散落的文字,按照人物的需要重新组合起来还真的是很费一番工夫的。但总体上来说,我还是尽量把握,不让它出格,使其老少咸宜,都能接受。因为,我一直以为:《活色生香话水浒》虽是戏说乱侃,但毕竟是随笔式的点评类文集,既要有新意,出看点,还要尽可能地点评到位,有点文学色彩,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史实,因为戏说不等于是胡说。
2008年,有家出版公司在我的博客上看到后就和我联系要给我出书,我很高兴地整理了一下,取名《戏说水浒人物》,交给了出版社。但后来觉得要是这样结集成书,会有单薄之嫌,便撤回了书稿,重新修改润色成现在的模样。主要从这些英雄好汉们的绰号人手,并同现实进行联系,试图用自己浅薄的认识,能让年轻人从中华传统的历史文化荣耀中获得启迪,在新时代的奋进中努力塑造现代人的新形象。与时俱进嘛!不知这样做读者是否喜欢,还有待您的教正。
为确保本书的知识性、史料性和准确性,临出版之前,我特意花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以保证本书的调侃性和趣味性。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了北宋及中国历史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充实了我的头脑,也拓展了我的视野,这是作者最大的收获。因而,我也就尽可能地将这些知识充填到本书中,让读者和我一起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谢朱伟光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拔冗操刀为本书作序;也感谢邱雯老师能不辞辛劳地为本书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把关、校对;还要感谢张建华先生和王诗群女士,是你们的赏识让我有将此书扩展完成的动力;以及同样对水浒感兴趣和对五花八门现实社会有独特见解的喻鹏、海滩、戏雪、荷风等网友,是你们那独具见地的观点和大力支持,为这本小书增了光、添了色;更感谢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及樊庆标先生、耿芸女士、张静芳女士的辛苦劳作。当然也要谢谢所有为本书无私奉献尽过力的朋友们。没有你们,本书不可能这么快地和读者见面,让我这浅显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共鸣。谢谢,真诚地谢谢!
因此书的观点毕竟是我一家之言,且大多是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有许多观点都有待商榷。我愿以此书就教于各位专家、老师,并愿与同道者共勉,因而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多多拍砖,为我指出不足,以利再版时能臻于完美。
齐光瑞
2010年10月17日于冰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