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白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长之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白是在中国历来的诗人中受到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李白的名字在我国人民中间是这样的通俗,提起他,很少有人不晓得。在戏里,有“太白醉酒”的戏;现在在乡间的酒店里还常见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在小说里,有最通行的小说《今古奇观》里的“李太白醉写吓蛮书”一段;在民间传说上,各地的儿童都知道李白逢见一个老太婆要把一根大铁杠磨成绣花针的故事,——李白的用功,据说就是受了这事的感动。就作品论,凡是认得几个字的,都能背出李白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就名胜古迹论,各地也都争着传说有李白的足迹,这里也说他曾读过书,那里也说他曾歇过脚。李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这样熟悉,印象是这样深刻,所以很多人仿佛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出李白是什么模样儿。

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先生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李白》两书的合集。

内容推荐

《李白传》是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先生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李白》两书的合集。书中收录了《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李白在长安——李白对盛唐的政治之认识》、《李白的诗——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文章。

目录

题记

楔子

 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

 先给李白画一个素描

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

壮年的漫游——学道和从政的矛盾

李白在长安——李白对盛唐的政治之认识

漫游生活的第二期——更多的暴露和批判

天宝之乱和永王磷的一幕——李白的爱国思想

李白的诗——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

简单的结论

附1: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导论

 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与相异

 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异国的精神教养

 游侠

 所谓豪气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胱

李白:寂寞的超人

 李白的情感生活

 李白的友谊

 了解李白之杜甫

 李白之身后

 李白和山东

 李白的风度和勤学

 李白与一般诗人之共同点

 李白之痛苦

附2: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树——谈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试读章节

不过,在说过一切话之后,李白却还是一无所有:空虚和寂寞而已,渺茫和痛苦而已。

他自己的一切,是完全失败了,“我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留别西河刘少府》)

就根本处说,李白不能算矛盾,他有丰盛的生命力,他要执著于一切。但是就表现上说,就不能不算矛盾了,因为他要求得急切,便幻灭得迅速,结果我们看见他非常热中,却又非常冷淡了。一会是“人生在世须尽欢”,一会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一会他以孔子自负:“我志在删述”,一会他又最瞧不起孔子:“风歌笑孔丘”,矛盾多么大!

李白的精神是现世的,但他的痛苦即在爱此现世而得不到此现世上,亦即在想像保留此现世,而此现世终归于无常上。他刚说着:“百年三万六干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酸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说得多么高兴,然而马上感到“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虚无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从来现世主义者必须遇到的悲哀就正是空虚。想到这地方便真要解放了,所以,接着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他作的《古风》:“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曰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和这意思是一模一样的。倘若想起:“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来,当然会有“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的不知所以之感了。

从虚无就会归到命运上去,“良辰竞何许,大运有沦忽”,李白是有道教信仰的人,更容易想到个人的力量之小,大运的力量之大。由现世虚无而解脱固然是一种反应了,由现世虚无而更现世,也是一种反应,所以又有:“人生达命岂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的话。

然而人生既为命运所操持,倘若不然而能够操持命运,岂不更好么?符合了这种理想的,便是神仙,你看:“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华鬓不耐秋,飘然成衰蓬,古来贤圣人,一一谁成功?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便恰恰说明了从受命运支配到要支配命运,因而学仙的心理过程。

但是我们却不要忘了,像李白这样人物的求仙学道,是因为太爱现世而然的,所以他们在离去人间之际,并不能忘了人间,也不能忘了不得志于人间的寂寞的。所以他虽然上了华山,“虚步蹑太清”了,但他并没忘了“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让我再重复的说吧,李白对于现世,是抱有极其热心的要参加,然而又有不得参加的痛苦的,他那寂寞的哀感实在太深了,尤其在他求仙学道时更表现出来,他曾经说:“桃李开何处,此花非我春,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他曾经说:“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宜栖在岩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雷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我们大可以相像吧,这是一种什么况味!

然而,怎么样呢?神仙也未尝不仍是渺茫,也未尝不仍是虚无,所以在有一个时候,便连这一方面的幻灭也流露出来了,他说:“石火无留光,还如世中人,即事已如梦,后来我谁身?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那么,便只有酒了!酒者是糊里糊涂,一笔勾销罢了,那么,还能怎么样呢?就只有寂寞和虚无了!

同时,李白是深感到天才被压迫的痛苦的,“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这些现象更都与他的本怀相刺谬。他所愿意的是天之骄子,他愿意受特别优待,他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敬重,可是呢,“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置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又是一种痛苦了。

他颇痛苦于没有真正同情者,没有真正合作者,“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结果他反映在别人心目中当然是如他自己所说“白,■崎历落可笑人”了,这也就是李华所谓:“嗟君之道,寄于人而侔于天,哀哉”(《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了。他之常想归隐,不也正因为不能和庸俗协调,所谓“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么?

一般人越发看他相远了,越发不能理解他,因此不能亲近他,但是一般人却反而以为是他不近人情,甚而以为是他不愿意和人接近的,这真令我们诗人太委屈了。他已经很感慨于汉朝的严君平,“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只是果然如此,也还公平,不过在李白却并不是如此,他其实是:“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可说所有李白的痛苦,都没有这一一句话说得清楚的了!凡是诗人,无时不想用他自己的热情来浇灌人世,无时不想用他自己的诚坦表白自己,然而人们偏偏报之以冷水,偏偏报之以掩耳不理!

我们总括了看,李白的痛苦是一种超人的痛苦,因为要特别,要优待,结果便没有群,没有人,只有寂寞的哀感而已了;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种永久的痛苦,因为他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的把握,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这种痛苦乃是应当先李白而存在,后李白而不灭的,正是李白所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愁是万古无已的了;同时李白的痛苦又是没法解决的痛苦,这因为李白对于现世在骨子里是绝对肯定的。他不能像陶潜一样,否定一切,倘若否定一切,便可以归到“达观”了;他也不能像屈原的幻灭只是现世里理想的幻灭,但屈原却仍有一个理想没有幻灭,这就是他的理想人物彭咸,而且他也果如所愿的追求到了。李白却不然,他没有理想,名,他看透了,不要;他要的只有富贵,可是富贵很容易证明不可靠;那么,他要神仙,便是神仙也还是恍惚。那么,怎么办呢?没法办!在这一点上,他之需要酒,较陶潜尤为急切,那么就只有酒了,也就是只有勾销一切了!P250-254

序言

《李白传》是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先生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李白》两书的合集。合为《李白传》,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的建议。起初我们有点犹豫,认为这不太符合长之先生的初衷,斟酌再三,还是同意了。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长之先生在1937年撰写的。当时他从清华大学哲学系刚毕业,他的师长张荫麟先生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一说受托于国防设计委员会)。主编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也就是后来成就了他的代表作的《中国史纲》一书。张荫麟先生编撰该书的步骤是先拟定纲目,然后由他组织专家共同编写。汉以前,他亲自执笔;唐以后,准备由吴晗先生负责;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化,由千家驹先生负责,而王芸生则负责写中日战争部分。但这一计划最后并未完全实现,至1940年2月,张荫麟先生只完成了他自己执笔的东汉以前的部分。写作过程中,张荫麟先生曾经征询长之先生的意见,希望长之先生能撰写杜甫的一章。但长之先生此时正沉浸于浪漫主义精神中,便对张荫麟先生说,为什么不写李白呢?张荫麟先生表示李白是浪漫派,在中国文化和诗歌史上并非主流,不能单独立章。长之先生生性倔强,写作也浪漫而自由,他拒绝了写杜甫。为了与张荫麟先生较劲,他偏偏要写李白。1937年春夏之际,长之先生写成了充满着青年和浪漫气息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抗战期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来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及海外都有版本。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长之先生以德国古典文艺美学为利器对于李白的分析,其中不乏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所以尤重李白精神人格的分析,比如他说“李白的价值是在给人以解放,这是因为他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故”。“他要求得太强烈了,幻灭、失败的也太厉害了,于是各方面都像黄河的泛滥似的,冲决了堤岸,超越了常轨。”再版本更引了尼采的《大树之语》,把李白的浪漫精神与尼采的超人精神作了联系:“越乎人与兽之上,我生长;我要说,——可是没人说给我。我长,我长的寂寞了。我长这么高——我等待,——可是我什么也等待不着。是这么近了,我离云端——我静候着那第一次的雷。闪!”由于长之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本是“要合并起来写的关于中国古代五个大诗人(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李商隐)的一部大书的一部分”,故《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在评论李白的时候,处处以这五个大诗人交相映照。抛开《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在理论上第一次系统地采用德国文艺美学的观念,在观点上又多所发明,抛开文笔上浪漫热情并富于诗意不论,大概以五个诗人的坐标渲染界定李白的艺术特征,较之过去在传统上只是李、杜相比较,大概是李白评论史上最大的突破了。

《李白》是长之先生在1951年春节期间所写,是年11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这是长之先生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他经历了抗战的洗礼,学术和思想走向成熟的学术成果。有趣的是。它的创作初衷同《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样,也缘于史学的动机,出版后被收入“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具有传记的性质。此期间的长之先生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充满了热望和理想,此期间还没有发生后来高校的三反五反运动。他参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到四川参加土地改革,同时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译有《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在学术研究上满怀憧憬,是年除去撰写了《李白》外,他还写了童话《龙伯国》、《大理石的小菩萨》,同年由文化供应社出版。《李白》可以说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在生活安定、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创作的。

较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显而易见是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勾画李白的画像的:其中也谈李白的道教立场,却着重讲了“学道和从政的矛盾”;也谈李白的从政经历,却更多地讲了“李白对盛唐的政治之认识”,“天宝之乱和永王磷的一幕——李白的爱国思想”:也谈了李白的诗与谢眺的关系,却把重心放在了“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李白》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的补充,不如说它扬弃了过去更多从个人性情的立场谈李白,而是试图从政治、国家、人民的立场谈李白,表现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李白》虽然只是一个小册子,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却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李白的研究乃至古典文学界的应用提供了范例。单纯从李白传记的立场来看,《李白》起到了与《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互为补充,相为表里,从不同的方面更准确丰富地勾画出李白面影的作用,作为姊妹篇,确实可以构成李白传记的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

建国之后,长之先生曾经多次表示要对于他以前写的《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韩愈》、《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著作重写的愿望,也就是说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从新撰写它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长之先生的愿望,只在李白的传记上得到了实现。

有的评论者认为,建国之后,长之先生抛弃了原有的文艺理论立场,采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是个人的屈辱、倒退,失节。我们不同意这种简单的说法。实际上长之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从抗战后期就开始了的,是一个逐渐吸收并扬弃的过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高等学校三反五反运动后,伴随着武训传及其电影的批判,伴随着批判胡适,批判胡适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乃至“反右派”,最后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确实政治介入了文化,知识分子(包括长之先生)在政治的压力下。或屈服于淫威,或谄媚于权势,失去了学术尊严,但这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应用不是同一个概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好,西方的其他学派文艺理论也好,在学术上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不应该有正统非正统之分。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是工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不能简单地加以臧否。庖丁解牛一定是尝试了多种工具,多种刀法后的结果。世界是多元的,解读世界的方法和理论也一定是多元的。假如世界上不是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我们对于宗教的认识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立场、多维的角度,我们对于李白才有了更加准确丰富的认识。

当然,《李白传》同时收有两个版本(《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作为附录收存的)毕竟有点特殊。虽然是同一个作者,写同一个传主,毕竟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落,用不同的文艺理论撰写的,两者之间很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站在另一立场上看,又未尝不弥足珍贵:艺术家的创作有发展的轨迹,学者的研究难道也没有一个演变的轨迹吗?假如我们从学术史的立场来审视,那么,《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不仅提供了一个学者从青年到壮年在风格、思想上演变的范例,也提供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古典文学领域中以德国古典文艺美学为利器向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利器的研究转变的范例。假如李白有知,没准也会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为其同时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精彩写照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