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别人无法剥夺,那就是你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由衷的好奇心,以及由此产生的陶醉感……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学术散文与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內容大体上环绕这样一个主旨,即一个历史学者的生活意义,在于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透过历史的眼睛,来观察现实社会与人生,并运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去激发自己在历史世界中的新发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眼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萧功秦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别人无法剥夺,那就是你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由衷的好奇心,以及由此产生的陶醉感……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学术散文与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內容大体上环绕这样一个主旨,即一个历史学者的生活意义,在于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透过历史的眼睛,来观察现实社会与人生,并运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去激发自己在历史世界中的新发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的入文思想随笔的结集。 全书从历史学的视角,考量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公共问题与社会文化生态,阐发特立独行与自由思考的意义。并以此观察历史社会,观察生活人生,充分展示知识分子的自由个性和公共关怀全书有五部分,一是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二是在国内外学术旅行中写的思想手记;三是人生杂感与人物回忆;四是对历史的意义的思考,对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历史学的思维方法的随想与感悟;五是文化谈话与讲演录。 目录 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知识分子:困境中的沉思者 与乌托邦理想主义告别 当代世俗化潮流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 晋豫之行手记 北京的历史个性 思想碰撞在台湾 台湾南部旅行记 日本归来致友人的信 美国归来随想 追忆恩师韩儒林先生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怀念挚友陈文乔 敦煌往事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小学生活的回忆 经由历史的智慧来理解生活 人生经验与学术悟性 从清末改革谈到当代思想论争 思想史的魅力 历史的魅力在于对文明的感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元蒙史随想:鲶鱼效应与民族生命力 走向静悄悄的革命——从《走向共和》人物形象谈起 一个美国保守主义者眼中的中国变革——与墨子刻对话之 文明、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及其他——与墨子刻对话之二 为什么要反对虚骄的民族主义——《中国不高兴》批判 附录 “思想者是幸福的——萧功秦教授访谈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 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围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钱赚得再多也不会想到买什么高级轿车。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追求什么,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换言之,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则十分单一,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西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人生目标追求上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我过去也隐约感觉到了。就拿我昕接触到的文科研究生与大学生来说,就我多年教学所知而言,其中相当强烈地出于对本专业由衷的热爱而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实在不多。 前不久我见到一位来上海开会的美国女教授。多年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与这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留学生成为好朋友。她现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任教,她说,她希望的是提早退休,这样,她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自由地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因为她现在上课太忙了,最缺少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她还说,她生活很简朴,只要再积一些钱,提前退休以后的生活不会有问题。 这种把学术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在美国并非少见。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的助理教职的收入并不那么有吸引力,然而往往会有数十个博士或博士后宁愿不要去公司赚大钱,而要前来应聘,大学教职竞争非常激烈。我曾向一位美国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获得一个大学文科教职是如此困难,为什么在美国还是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读文科学位呢?这位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有志于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专业,确实以此种学科作为自己由衷的爱好,他们才会做出这种选择。 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并如此真切地感到惊讶。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他无法理解别人追求一种与他不同的价值是合理的、自然的。他的表现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最自然的反映。我用这个例子只想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中国人的价值观分化程度很低。用这个例了可以从反面来说明,什么是“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有一天,我的一个发了小财的初中同学请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吃饭,在开往一家大饭店的出租车上,他突然大发感叹,说我们当中最可怜的就是笔者本人了,他说这是因为笔者现在还在拼命读书。在他看来,在当今中国读历史书又能赚多少钱?对此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我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对他的想法提出反驳,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不同的生活价值态度问题。 这个例子之所以特别有意义,是因为这位朋友在中学时期是全校最杰出的优等生,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教师当作全校高中生的范文印出来让大家欣赏。而现在他却非常真切地把金钱与享受,作为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价值来确认,并相当自然地认为,可以以此作为唯一的尺度,对别人幸福与否或可怜与否来进行评价,丝毫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至少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一元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的价值观如同潮水一样已经渗透在我们活着的一代人中,以至于这种价值优势已经取得可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霸权地位了。 再有一个例子是,去年7月我在旧金山硅谷参加了一个中国新侨民举办的家庭聚会。我满以为这些旅居海外的朋友会由于我这位刚从国内的老乡的到来,而问及有关中国的一些话题。然而在整个聚会中,人们谈的只是各自如何赚钱,刚买不久的房子又涨价了,附近什么地方的托儿所最便宜,等等。 P1-3 后记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学术散文与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内容大体上环绕这样一个主旨,即一个历史学者的生活意义,在于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透过历史的眼睛,来观察现实社会与人生,并运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去激发自己在历史世界中的新发现。 根据我多年的体会,一个治学者要追寻的,是知识领域中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对知识的超越功利的好奇心。我深信,这种好奇心是治学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动力。记得爱因斯坦在他的一次科学讲演中说过,每个孩子都会对收音机里发出的歌声充满无法抑制的兴趣,他会抑制不住这种超越功利的好奇心,总想去打开那小盒子,看看谁在里面唱歌。爱因斯坦还说,只要一个人没有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丧失这种孩子般的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万物始终有一种赤子之心,他就会成为艺术家,科学家,或者诗人。 第二重境界,就是从知识中获得的陶醉感,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年来,几乎每次给大学生与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我都会把自己最喜欢的马克斯·韦伯的一句名言拿出来与他们分享:“假如你们不能从学术中获得陶醉感,那就请你离学术远一点。”好奇心可能人皆有之,然而,历史知识中的陶醉,则是一种并非人人所能及的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些先贤们能在毫无利禄回报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的颠沛流离的恶劣环境中,颜回能不改其乐的原因。 由此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那就是第三种境界——思想力。那是一种经由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把握事物的能力,一种应对人类险峻挑战的理性能力。正是在历史反思中练就出来的“思之力”,他能更深刻地洞察历史与理解现实,并让世人分享他的创获。这就是作为一个学者的人生价值的更高实现。 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经由智慧与知识碰撞而产生的陶醉感,以及学理与经验相融汇而形成的思想力,这三者就是一个历史学者作为思想者的人生的三重境界。在我看来,这样的学者将获得多重的人生愉悦:此心、此感、此力,就是他的人生三宝。我想,无论古今中外,一个真正学者的精神生活都与这三宝有关。 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题是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其中《为什么我们缺乏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一文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回应,并被选入《大学语文》之中,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或许触及到世俗化时代我们国人的一个隐痛。它与我们的文化断层有关,也与我们的世俗化困境有关。 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旅行中写的思想手记。多年来,我习惯于在旅行中写日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曾作为一个青年漂泊者,在中国大地上独身漫游了十二个省,四十余个城市,行程二万里。我至今不曾忘记,在那个风雪之夜,我独身一人攀上峨嵋山的金顸,与一位还俗的老和尚谈人生。即使在那时,我都没有忘记,在那高高的冰雪覆盖的山巅,在零下十几度的孤屋里,去写我的旅行日记。当年那七万字的旅行日记一直珍藏到现在。这种写日记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本书中的山西河南日记、台湾旅行日记以及美国游记,就是我在旅途中运用自己的历史学识进行观察与思考的真实记录,风格上颇不同于一般旅行记。收入本部分的那篇日本游记,曾在不经意间,在网上获得过很高的点击量与跟帖。并非这篇文章写得如何之好,而是国人对这个近邻国家的独特兴趣,也许,还包括某些网友与我的认知存在着认识差距。 第三部分收入了几篇人物回忆与人生杂感。其中《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一文虽然只有两千多字,却凝聚着我对一位已故挚友的怀念,青年朋友们会从中捕捉到那个特殊时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子。 这里还收入了我的小学生活的回忆,该文记述的那种小学生无忧无虑的生活,也许会使当今的少男少女们羡慕不已。它在共和国历史上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一个在性格与知识方向上的可塑时期。一个好的教育制度,能把孩子身上的“勇敢的种子”发掘出来。我要告诉读者的是,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一个时期,我就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之一。 第四部分是我对历史的意义的思考,对历史在人生中的作用的感悟,以及对历史学的思维方法的随想。我在回顾黄仁宇的经历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费而在表格上违心地夸大其词。在同事们面前,他可能会有些孤独,而在内心,他却是充实的。中国未来历史学的巨匠,应该是在这样一些能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人们中诞生。 我深知,在世俗生活中去“自我边缘化”是多么的不易,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人生面临着太多现实的压力。所以,上面这一段话,与其说这是我对更年青的一代历史学家与读书种子们的期待,不如说,是我希望我们共同去追寻和实践的古圣贤的“坦荡”。 本书最后几篇是文化讲演录与思想谈话录。最后一篇访谈录,是对自己治学历程的比较系统的反思与回忆。 多少年前,我从一本康德的哲学传记中读到过这样一句充满诗境的话: 我头顶有繁星闪烁, 我心中有真理永在。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灵里,挥之不去。这句话好在哪里?在我看来,康德作为一个思想者,已经超越了一切俗务;在运思的执著与专注中,一切人间的烦恼都消隐了,于是,只剩下这位伟大思考者与宇宙中的星星之间的直接对话。这是何等的充实!这应该是一个思想者的命运,他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坦荡人生。 虽然处于一个空前的世俗化时代,我们内心已经缺乏古代先贤那些丰沛厚实的精神资源。作为现代世俗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人性中的幽暗面无时不刻地干扰着自己的努力,那种古人的坦荡精神,虽不能至,但仍然不失为我们追寻向往的境界,也许,我们在这一追寻过程中,会使自己多少具有更充实的生命。 萧功秦于上海寓所 2009年6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