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90后群体性格的历史见证,是青少年教育的鲜活读本。
本书通过亲身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的青少年讲述的感人故事,表现90后珍爱生命、善良热情、舍己为人、勇敢无畏、坚强不屈、镇定理性、团结协作、乐观向上、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表明了“90后是震不垮的一代,90后是中国未来的担负者”。
书中弘扬了从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用生命换来的90后的优秀品质,力图用青少年事迹教育青少年,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更好地利用90后在抗震救灾中感人事迹的史料价值、教育激励价值和科普价值,使之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主题是通过“5·12”汶川大地震亲身经历过的青少年讲述的200个典型感人的故事,表现90后珍爱生命、勇敢无畏、坚强不屈、舍己为人、镇定理性、聪明伶俐、团结协作、乐观向上、善良热情、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表达“90后是震不垮的一代,90后是中国未来的担负者”。
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读了本书,将会感受到民族的强大、国家的强大。
第一章 90后是珍爱生命的一代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并非不珍爱生命,而是很珍爱生命。越是珍爱生命的人,越不会让生命虚度,而是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因此,实现生命的价值就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要有两颗心:一颗化成顽石,拒绝生活中的伤悲;一颗化成爱心,珍惜身边的一切。
1.01 “5·12”记忆
翻开“5·12”的记忆,或许就是一张绯红的对历史的告白书。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万里无云、朝霞如虹的日子,整天与书本为伴的我也有了一个阳光的心情。是的,多么美丽的一天,天空也清澈得动人。我惊叹生命的美丽,我留恋阳光的娇姿,可我永远也抓不住她的清影,但我的确沉醉在她的怀里。然而,当地震来袭,山河崩摧,我们的教室在剧烈地晃动,这一切的美好便在那一瞬间铸成永恒。
14点28分,大地先是轻微地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同学们已经在准备上课的书本了。化学科代表正一如既往地发着小练习本。我们感到了大地的不安,但谁也不相信美丽会在这一刻消逝,更不相信这一刻面临的是毁灭。当里氏8.0级的强震如一双魔手愤怒地拽动大地,窗户玻璃“啪啪啦啦”作响,我们无法站定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对死亡的恐惧。但我同时也看到了另一种美丽:同学们大都拉着身边的同学有序地往外跑。英冲过来一把抓住我的手就往楼梯口跑去。短短的几步楼梯,却是全校几千人生命的通道,它明白自己的责任,它知道自己身上承载了多少家庭的希望,所以,它挺过来了,它屹立在那里,任无数双脚从它背上踏过。而我和英,手紧紧握在一起,谁也没有放开,谁也没有放弃,谁也没有丢下谁。我知道在那一刻,像我和英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窄窄的楼梯里,没有混乱,没有推挤,我们团结在一起,所以临危而不惧。
跑出教学楼,我和英站在前面的空地上。此时,许多老师仍在不顾危险地疏散同学,我突然感到人民教师的伟大。再看同学们,有的紧紧抱在一起,有的泪水盈眶。我明白,那泪水折射的是感动,或许是死里逃生的喜悦。英冲我笑了笑,那么单纯,那么可爱。或许她从没想过自己会这么做,但和其他这样做了的人一样,她确实做了。那一刻,我懂得何为“生死之交”。在死亡面前,一切的举动都是出自本能,但就是这样的本能反应的都是人性的伟岸。我在心里默念:“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吧……”
地震后的夜晚,我们在操场上守望黎明。晚餐只有一盒饼干,我们分着吃了。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和英摸黑回了教室,掏出两本书借着操场上两个照明灯看了起来。同学们真是青春无畏,我们围起了圈儿,唱歌跳舞,丝毫不觉得是在受苦。
后半夜下了一阵小雨,余震不断。冷了,我们紧靠在一起,因为我们生死相依。
和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里失去生命的同胞相比,我们幸运得多。我们不仅没有失去生命,还获得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我此刻深深体会到“生”是无与伦比的美好。
现在离那段记忆已经快一年了,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我只知道好好活着才是对死者最崇高的礼赞!死者已矣,生者路漫漫。
生命在消逝中行走,生命在行走中富有。我们抓不住时间,但我们可以让瞬间变成永恒。死者活在生者心中,所以他们不是真的死了;生者的记忆里有死者的影子,所以他们勇敢向前。(绵阳中学何香橙)
1.02 放弃左臂,珍爱生命
北京很大,每次独自出门都会迷路。看着陌生的街道和不熟悉的路标,我突然意识到——这里是北京,不是青川。然后,脑海中再一次闪过那些令我难忘的画面,心中带着些微的感慨。
我怔住了。不可思议地看着自己血肉模糊的左臂。我害怕了。
耳边的轰塌声、哭嚎声、尖叫声被无止境地放大,身体上的痛苦直指心脏,它们像是面目狰狞的怪兽,把我逼到了死角,迟迟不肯挥刀,却将那战栗的恐惧紧紧扼住我的喉咙。
我的左臂——我那被预制板压住了的手臂,竟只有血脉、皮肉、筋络与我相连!
我想移开双眼,但却不听使唤,这一刻,我竟是那样害怕。鲜血、死尸赤裸裸地摆在我面前,我想逃避它,一时间,竞泪如雨下。
“白乐潇,也许你快死了。”我开始绝望了。
人总是有这样的能力,总是可以把自己从崩溃的边缘带回到冰冷、残酷的冷静之中。此刻周围变得安静,但另一个自己却反复问:“你想死吗?”
“不,我要活下去!”
活下去?多么卑微的愿望啊,之于这地动山摇。
我试图拉出左臂,却只换回更加剧烈的疼痛。此时的自己就像是一个坏掉的木偶。每动一次,心底就越发悲伤,但却神智清晰。
“救命啊!”大约有几十个人向我冲来。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所占据的竟是可以出去的唯一通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玩笑!
P3-5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这一代中国公民,有时也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
90后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的历史时期,因此,生活条件优越,故而90后自信有余。信息时代飞速发展,90后成了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于是,有人说,90后贪玩,沉迷于电脑游戏。但是,教育不均衡的升学压力、就业困难的就业压力、物价上涨的生活压力、父母攀比的家庭压力、教育竞争的学校压力,过早地全部传给了最底层的90后。90后焦虑增加,甚至茫然、绝望,自尊下降。
因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因此,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对别人关心不足,同时显得有些孤僻。心理上封闭,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的知音,不被人理解,也不理解人。有人说,90后自私,只顾自己享受,不顾他人感受。
因时代变化发展,90后的思想行为与前一辈有很大的不同。非主流成了90后的代名词,衣服穿得非主流,帽子戴得非主流,脸上涂得非主流,嘴里唱得非主流……有人说,90后有着俗气的假前卫,有着稀奇怪诞的征兆。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90后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是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他们普遍地早熟,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人们十分关注新一代的成长,对80后还没议论完,又开始议论90后了。甚至有人怀疑说,90后是最没希望的一代。
然而,90后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以他们的行动纠正了我们曾有的偏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品质,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品质。在地震中,90后这个群体用他们的行动展现了他们优良的品质。地震重灾在学校,学校重灾在学生。这些学生都是90后。他们既是灾难的受害者,又是抗震救灾的活跃者。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一代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在灾难面前,这些天使般的孩子表现出的镇静、勇敢和乐观,让世人震撼。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孩子的面孔是最耐人寻味的诗歌,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澄亮的小溪,孩子的声音是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孩子的梦幻是天上最绚烂的云霞。
汶川大地震检验了我们的房屋,也检验了我们的90后;震垮了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的90后。在抗震救灾中,90后以他们的冷静、理性、智慧、崇高和感人事迹,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谁来担负中国的未来?我们有了答案和信心,也更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语)。
温家宝总理2008年5月23日在看望临时安置在四川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字。兴邦的重担将落在90后的肩上,90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兴邦的希望。90后将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本书通过亲身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的青少年讲述的感人故事,表现90后珍爱生命、善良热情、舍己为人、勇敢无畏、坚强不屈、镇定理性、团结协作、乐观向上、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表明了“90后是震不垮的一代,90后是中国未来的担负者”。
书中弘扬了从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用生命换来的90后的优秀品质,力图用青少年事迹教育青少年,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更好地利用90后在抗震救灾中感人事迹的史料价值、教育激励价值和科普价值,使之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是90后群体性格的历史见证,是青少年教育的鲜活读本。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读了本书,将会感受到民族的强大、国家的强大。
商震
2009年10月8日
“索谷杯”全国青少年“震不垮的一代”大型主题征文活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上海索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读者出版集团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绵阳师范学院、共青团绵阳市委、《绵阳日报·教育周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由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该活动共收到来自四川、重庆、甘肃等地震灾区及上海、湖北、河北、广西等省市182所学校的稿件3165份。组委会聘请了《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邱华栋,读者出版集团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刘兰生,绵阳市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陈霁、刘大军、冯源、张德明和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资建民、梁中杰、张先华等专家担任评委。经过初评、复评和终审,276篇作品获奖,获奖作品占收稿总数的8.7%,36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2009年5月12日晚上,绵阳师范学院纪念“5·12”地震一周年暨“索谷杯”全国青少年“震不垮的一代”大型主题征文活动颁奖仪式在绵阳师范学院隆重举行。《人民文学》杂志社商震副主编宣布评奖结果,四川省人民政府蔡竞副秘书长,四川省教育厅姜树林副厅长,绵阳师范学院党委苏智先书记、魏成富院长,绵阳市人民政府黄正良副市长等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奖,上海索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倪建生先生致辞,绵阳师范学院组织了学生朗诵部分获奖作品。
按此次征文活动计划,根据本书各部分需要,编者对部分作品作了一些修改。把这些作品结集出版,作为90后的历史见证,作为青少年的鲜活读本,能更好地发挥此次征文活动的社会价值,推进精神家园的重建。在此,感谢各地教育局、团委和学校的精心组织,感谢3165名学生的积极参与,并请书中所涉及的作者主动与我们联系,以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