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老档案,这样读历史才有趣!战争是最好的历史书,讲述巨轮覆没的国家之痛、男儿之痛!
本书通过解析历史档案,勾勒出了一幕与以往认识不同的甲午战争长卷,侧重于军事和人物刻画,生动再现军事、政治、外交中的诸多细节。全书配有大量珍罕的甲午战争照片和美术作品,书后附有首次披露的全套民国参谋部版甲午战争战场形势图,是近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一部重要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沉没的甲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悦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照片+老档案,这样读历史才有趣!战争是最好的历史书,讲述巨轮覆没的国家之痛、男儿之痛! 本书通过解析历史档案,勾勒出了一幕与以往认识不同的甲午战争长卷,侧重于军事和人物刻画,生动再现军事、政治、外交中的诸多细节。全书配有大量珍罕的甲午战争照片和美术作品,书后附有首次披露的全套民国参谋部版甲午战争战场形势图,是近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一部重要著作。 内容推荐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本书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目录 序言 谁任其咎 导读 俯瞰甲午 第一章 朝鲜太上皇——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袁世凯 第二章 天朝上国的家底——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力解密 第三章 丰岛迷雾——一段被扭曲的历史 第四章 上将星沉——奉军将领左宝贵殉国始末 第五章 兵败后勤——平壤失守的真相 第六章 将军倒在战场之外一卫汝贵之死 附 卫汝贵家书之谜 盛星怀之死 第七章 失落的亚洲第一——甲午战争前的北洋海军 第八章 从历史档案解读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谜团 附 昆明哪堪换渤海一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真相 第九章 北洋海军的洋烈士 第十章 方伯谦其人其事 第十一章 甲午日谍大案 第十二章 远东直布罗陀的陷落 第十三章 李秉衡征东 第十四章 血染炮台——威海卫的陷落 第十五章 海殇——丁汝昌之死 第十六章 湘军上阵——吴大澈出塞 第十七章 泣血春帆楼 附 秋风宝剑孤臣泪 第十八章 保台记 参考书目 附:甲午八大战役经要图 中日陆军将官一览表 中日海军将官一览表 试读章节 1894年6月6日下午6时,天津塘沽码头人潮如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古北口练军、武毅军等部910人登上招商局的“图南”号商船,踏上了援朝的征程。同一天,遵照李鸿章的指示,中国驻日本公使汪凤藻向日本政府通报,“派兵援助,乃我天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李鸿章根据袁世凯此前报告的“日本必不会多事”的判断,认为完成了1885年《天津条约》的义务,知照日本后就不会旁生枝节。 但是,就在照会发出后不久,仿佛是这次派兵举措过于仓促草率而连带的后果,一连串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6日早晨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后,很快一封来自日本的电报到达天津,汪凤藻报告日本派回国述职的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带领20名警察前往朝鲜。至下午,汪凤藻又致电,告知听说日本将要向朝鲜派出军队。突然听到这些消息,李鸿章预感事态有变,但仍故作镇定,回电汪凤藻加以抚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商为词,究有限”。 实际上,6月1日郑永邦从袁世凯口中得知清政府有意派兵后,日本政府就已经计划将之作为挑起战争的借口,而预先准备了。2日,日本内阁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如果中国出兵,日本就以保护使馆为名首先派遣一个旅团的兵力进入朝鲜,同时命令海军常备舰队舰只向朝鲜仁川、釜山等重要口岸集中。3日,朝鲜政府正式发出向中国求援的文件。4日,杉村濬从朝鲜发回报告,“袁氏派其书记官通知我,昨夜朝鲜政府已就请求援兵一事发出公文……据我推测,援兵可能有一千五百名左右,即将由威海卫派来,对此,我政府是否也要立即出兵。”日本政府遂下定战争决心,为适应战时指挥需要,于5日在广岛成立战时大本营。6日,当中国公使递送照会时,驻扎在广岛的日军混成旅团已经在集结中。 和日方设计缜密、环环相扣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东学党事变开始,为巩固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加强清政府对朝鲜的藩属控制、积极促成朝鲜向中国乞援的袁世凯,对日本将会就此事有何反应,完全没有考虑。而连朝鲜国内事态发展动向、形势判断都完全得自袁世凯的李鸿章,更是两眼漆黑。 在由李鸿章转告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将要带领武装警察返回朝鲜的消息之后,正在为中国军队已经出发赴朝而欢欣鼓舞的袁世凯,这时才感觉到一丝不妙,流露出“大鸟来,虑生事”的担忧。紧接着,6月7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理衙门,告知日本遵照《天津条约》的约定,也将派兵进入朝鲜。同日,日本外务省照会驻日公使汪凤藻,对中国派兵照会中提及的“天朝保护属邦”等文字内容表示异议,认为中朝间的所谓藩属关系不被国际法承认,朝鲜属于独立国家。 日方数管齐下,袁世凯、李鸿章步步被动。在朝鲜以往的几次变乱中,表现得异常勇武敢为的袁世凯,以匹夫之勇面对错综复杂的外交军政攻势,显得力不从心。 8日上午,袁世凯致电李鸿章,称东学党溃不成军,援朝清军“似可撤兵,庶得体而免生枝节”。紧接着,李鸿章又收到一份袁世凯来电,称刚刚收到日本驻朝使馆代办的密信,告知日本派兵人朝目的是“调护使馆”,“无他意”。得到日本驻朝公使馆的保证,袁世凯又立刻胆壮气扬,朝鲜国王因为听闻日本将要出兵,派人告知袁世凯,“请华兵毋遽下岸,尤毋须进兵”,袁世凯则信心万丈地称中国自有办法通过外交阻止日军派兵,如果不能阻止,中国会增兵与日军抗衡。同时,他电报李鸿章,改称“不能因倭调兵遽停进云”。 此时,运送中国派朝军首批部队的“图南”轮船刚刚抵达袁世凯指定的登陆点——牙山湾,尚未实施登陆。如果袁世凯当机立断,命令其留在海面上静观时局变化,必然会让借口中国出兵、自己也可以出兵的日本陷入被动。但是袁世凯对局势判断错误,未能踩下刹车,反而一脚踏中油门。 9日,聂士成率领的援韩清军先头部队在牙山踏上朝鲜土地。同一天夜间10时,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带领武装警察和海军水兵队数百人登陆仁川。听闻日军登陆的消息,袁世凯寄希望于朝鲜政府和列强驻朝外交官帮助劝阻,但全部无效,10日下午6时,大鸟圭介率领日军冒雨进入了朝鲜首都汉城。 P46-48 序言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或多或少见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的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原本从近代化赛道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中国的台湾问题,追根溯源也都会讲到甲午,这是一段距离今天既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 提起甲午,很多人都喜欢追问,那场战争中国究竟为什么失败了?谁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从过往的岁月流痕中找寻这些题目的答案,为今天和未来提供镜鉴,以免我们再犯祖先们曾经犯过的错误。本书写作之初,得到这样的命题,我备感沉重,也深知这远不是几本乃至几十本书就能完全解释透彻的问题,但作为一名甲午战争历史的研究者,我又觉得有必要不揣简陋,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触和体会,让更多的人知道。 既往的某些甲午战争史研究,往往给人一种模式化的印象。大到战争全局,小到战役局部,其论调总是倾向于将广大清军将士定义为爱国者,战争失败的原因或者是朝廷高层“投降派”的懦弱无能,或者是军队、地方上有奸臣、胆小鬼偾事掣肘,再或者是清军不懂得团结、发动人民群众,从而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胜利。这种一度非常流行的说教式总结,在今天看来显得近乎苍白无力。 而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的种种迹象愈来愈明显,国人对于自身历史的关注度也愈来愈高,对于这场在近代史上曾扭转整个民族命运、意义深远的大战,自然不能再局限于以往刻板的认识。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过往的失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又何谈崛起和光明的未来? 甲午战败的根源,曾引发无数专家、学者的激论和探究。公允地说,这场失败实际上缘于中国近代化改革的不彻底,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领域都没有彻底近代化的中国,输给了完全近代化的日本。世界在以一种赤裸裸的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中国,适者生存,只有彻底近代化才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找到一条生路。 本书对此战中所有重大事件均有评述,将它们联缀到一起就可呈现一幅完整的甲午战争全景长卷。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每一篇中都有所体现,诸如卫汝贵是被冤杀、平壤之战败于后勤、丰岛海战“济远”舰尾炮退敌是造假事件、威海保卫战中山东巡抚李秉衡的掣肘举动、刘永福在台湾保卫战中的表现究竟怎样,几乎都是带有颠覆性的新结论。 书中一大鲜明的特点是,引用了范围极为广泛的原始史料,包括清政府的官方文书档案;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回忆;时人的述评;同时也本着知我莫如敌的宗旨,大量参考了战争另一方——日本的档案。近年来,借助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沟通桥梁,甲午战争新史料的发现有了急剧性的扩展。而在史学界,过去一味偏重中国单方面的史料、较少综合运用日本和其他相关第三国资料的研究现象,也逐渐有所改变。 有人说,缺乏史料的历史研究,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些或早已存在、或新近挖掘的细节既是历史研究所必需,同时我亦深切希望,它们可使读者诸君在回顾这段历史之时,能产生亲身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跳动之感。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史属于军事史范畴,以往的研究限于条件,很少能涉及和结合甲午战时的军事技术知识,而一个没有军事技术知识支撑的军事史研究显然会存在很多盲点。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正致力于弥补这一缺陷。一些既往已有成论的历史问题,在导入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后,出现了许多结论性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在本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出版方将本书定名为《沉没的甲午》,甲午年对于那时的中国,的确是一个九州沉沦、万马齐暗的岁月。原本举国皆醉、沉浸在天朝上国虚骄气里的中国社会,遭遇了当头棒喝,这段中国在近代化改革道路上跌倒的挫折故事,拿到正处在现代化改革道路上的今天来看,或许能让人产生更多的感触。 陈悦 2009年12月3日于山东威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