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永平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汉、唐时期,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因而社会生活也异常丰富多彩,作为社会生活重要内容的游戏、竞技与娱乐活动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本书通过对各种游戏、游赏、百戏、宴集、文体娱乐竞技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节日娱乐、庙会娱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等内容的全面系统的发掘、梳理和研究,揭示出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填补此方面研究的不足。

内容推荐

休闲娱乐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那么古时候的人们主要有哪些娱乐项目呢?古代的樗蒲、双陆、杂技、马戏、魔术、斗草、斗鸡、斗牛等都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围棋、象棋、弹棋、蹴鞠等项目都有什么样的规则?

本书通过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对古代比较流行的娱乐项目进行了细致翔实的阐释,包括各种游戏活动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上的流行程度、具体的玩法等等,为我们精彩展示出一幅汉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也使我们对很多现代娱乐活动如杂技、魔术、马戏、戏剧、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间说唱与音乐歌舞娱乐活动

 第一节 讲唱娱乐活动

 第二节 行人南北尽歌谣

 第三节 唐代的音乐比赛

 第四节 舞蹈欣赏与自娱自舞游戏

第二章 戏剧欣赏娱乐活动

 第一节 从俳优戏到参军戏的欣赏与娱乐

 第二节 歌舞戏欣赏

 第三节 傀儡戏欣赏

第三章 杂技、马戏和魔术娱乐活动

 第一节 引人入胜的竿伎表演

 第二节 技艺高超的绳伎

 第三节 争奇斗妍的杂技艺术

 第四节 舞马四百蹄的盛大场景

 第五节 犀象舞成行的热闹场面

 第六节 妙趣横生的猴戏与禽戏

 第七节 五方狮子五色舞与假面游戏

 第八节 神奇多变的幻术表演

第四章 各类球戏活动

 第一节 蹴鞠:古代的足球游戏

 第二节 击鞠:马球竞技运动

 第三节 驴鞠、步打球及肩舆打球

 第四节 亦歌亦舞抛球戏

第五章 水嬉、拔河与投壶

 第一节 罗袜凌波呈水嬉

 第二节 拔河兆丰年

 第三节 投壶游戏

第六章 武术竞技活动

 第一节 武术竞技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骑射与弋猎活动

 第三节 武术器械应用与竞技

 第四节 拳搏与角抵竞技

第七章 博弈游戏

 第一节 樗蒲

 第二节 围棋

 第三节 象棋

 第四节 弹棋

 第五节 双陆、握槊与长行

 第六节 骰子戏、彩选、叶子戏、龟背戏、钱戏、蹙融

第八章 猜射游戏

 第一节射覆游戏

 第二节 藏钩游戏

 第三节 猜谜游戏

 第四节 酒令游戏

第九章 花鸟虫鱼

 第一节 游春赏花

 第二节 斗花、斗草、斗茶、斗香、斗瓜等斗胜游戏

 第三节 斗禽游戏:斗鸡、斗鸭与斗鹅

 第四节 斗兽游戏:斗虎、斗熊、斗牛、斗羊、斗刺猬

 第五节 斗昆虫游戏:斗蝉、斗蜘蛛、斗蟋蟀、斗蚂蚁、钩骆驼

 第六节 宠物玩赏:猫、狗、鸽、鹦鹉、八哥、鹩哥、鹰隼

第十章 活泼有趣的儿童游戏

 第一节 中古时期儿童游戏的特点

 第二节 竹马戏

 第三节 荡秋千

 第四节 纸鸢:古代的放风筝游戏

 第五节 弹弓游戏

 第六节 玩沙土、打仗、捉迷藏、捩晕、打围、钓鱼诸儿戏

 第七节 儿歌、童谣与牧童曲

第十一章 节 日娱乐活动

 第一节 上元观灯

 第二节 寒食、清明踏青

 第三节 端午龙舟竞渡

 第四节 七夕乞巧

 第五节 中秋赏月

 第六节 重阳登高

第十二章 寺观与游戏、娱乐

 第一节 宗教性节 日中的娱乐风俗

 第二节 寺观游赏活动

 第三节 庙会、戏场中的游戏、娱乐活动

第十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

 第一节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

 第二节 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

 第三节 汉唐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

 第四节 汉唐中国与南亚诸国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

 第五节 汉唐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节 纸鸢:古代的放风筝游戏

风筝,古称纸鸢,是我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就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人们又发明了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八《纸鸢》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关于韩信发明风筝的说法未必可靠,但是风筝发明以后却经常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当作军事通讯工具。据《南史》卷八十《贼臣·侯景传》记载: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包围了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攻破了外城,梁简文帝萧纲和文武百官均被困于台城内,与城外援军隔断了音讯。“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以射下之,其危急如此”。这是见诸记载的最早的风筝。

由于军事战争的需要,纸鸢发展得很快,到唐代时纸鸢已能高飞达百余丈。据《新唐书》卷二一o《藩镇魏博·田悦传》记载:田悦叛唐,派兵围攻临沼城。城内守将张丕求救,“急以纸为凤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唐军得纸鸢,上书:“三日不解,临沼士且为悦食。”于是唐军派出援兵,击溃了叛军,解除了临沼之围。这表明唐代的纸鸢制作和放飞技术已经相当精湛。

唐人非常喜欢放风筝,他们经常在闲暇之际,去郊外和空旷之处放风筝娱乐。诗人刘得仁《访曲江胡处士》诗就说:

何况归山后,而今已似仙。卜居天苑畔,闲步禁楼前。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

描写了一个家居曲江畔的处士在明媚的日子里放飞纸鸢的情景。

放风筝是一项深受唐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路德延《小儿诗》就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描写的就是少年儿童们用竹条制作了一只燕子形状的风筝,将其放上天空的情景。元稹《有鸟》诗也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诗人借咏儿童放纸鸢,风吹线断,纸鸢跌落泥潭,讽喻那些爬得高、跌得也重的势利小人。唐荣的《纸鸢赋》也生动形象地叙述了爱游玩的孩子们制作风筝和放飞风筝的过程:“代有游童,乐事未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这里叙述的是制作飞鸢形象的风筝,它可以像鸟一样飞入空中。“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于掌握之中”。放飞风筝时用一根丝线连接,就可以使之俯仰皆如人意。“其上同绮翼之迁乔,其下若驯驺之就唤。……野鹄来迁而伴飞,都人相视而指看。……向若劳力,高风莫吹。安有忘于寥廓,必不出于藩篱”。风筝上下翻飞,连高飞的鸟儿也误认作同伴而与之偕飞,都人仕女则纷纷举头观看。杨誉的《纸鸢赋》叙述的也是少年儿童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情况:

相彼鸢矣,亦飞戾天。问何能尔?风之力焉。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小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纤篾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殷然而髡彼羽翼,邈尔而引夫圆吭。膺系纤缕,趾续长绳。……于是扇以扶摇,纵诸寥廓。绚练倏闪,翕赫忽霍。瞬息而上千寻……彼都人士,瞻伫城隅。初指冲天之鹤,远言拂日之乌。望有尘埃,谓翻形而载旆;听无音响,疑避影以衔芦。始回翔于元气,终出入于高衢。

从这篇赋所描述的风筝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唐代风筝的制作程序已与今天基本上相同。

到五代时期,纸鸢还曾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被使用。如李家明《题纸鸢止宋齐丘哭子》诗曰:

安排唐祚革强吴,尽是先生作计谟。一个孩儿揲不得,让皇百口合何如。

这首诗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代吴,南唐中主李璟采纳宋齐丘的建议,将吴宗室“无少长杀之”。宋齐丘一直无子,晚年得一子而又夭折,悲恸不已。李家明于是作了这首诗,将它书写在一只纸鸢上,乘风将其放飞到宋齐丘家上空,然后扯断了风筝线,风筝掉落到宋齐丘家。齐丘见其诗,惭愧难当,这才止住了哭声。

五代时期,人们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后人又称“风筝”。据明陈沂《询刍录·风筝》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汉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关于李业“放纸鸢于宫中”事,在《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李业传》中也有记载。由此可见,风筝发展到五代时期已经是非常成熟了。

虽然放风筝游戏在唐五代时期已经比较常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风筝一直称为纸鸢而不叫风筝。“风筝”一词,虽然出现于唐代,但在当时却另有所指,是指悬挂于殿塔檐角的风铎。风铎因响声颇似击铎之声,又是因风而鸣,所以称为“风筝”。唐诗中有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句,都是指的风铎。另外,司空曙、鲍溶、高骈等人还专门写有《风筝》诗,从其诗意来看,也都是指的风铎。

放风筝是一项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不仅对明目健体有好处,而且还能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增加生活情趣,使人健康长寿。难怪这项活动历数千年而不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

P363-365

序言

游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的历史甚至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因为在自然界不仅人类懂得游戏,而且某些动物也会游戏。但是动物的游戏一般只是一种自发的、低级的、简单的嬉戏,只有人类在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明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所以人类游戏具有动物游戏所不具备的文明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特征。

游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往往把游戏归人“闲暇生活”,和劳动(或工作)一起构成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游戏。童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游戏,人类正是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告别了童真而走向成熟的;游戏在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与进步而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愉悦、欢乐与享受。

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识中,对游戏存在有某种误区,即经常把游戏与贪玩划等号,将游戏与工作相对立,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无足轻重、聊以消遣,甚至是销蚀人们进取心的事物。尤其是在倡导“学而优则仕”为人生价值观的中古社会里,勤奋读书被视为“美德”,游戏娱乐被视为“懒惰”和“劣行”。韩愈在《进学解》中就谆谆告诫人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众多的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把许多一事无成、甚至败家丧国者与随心所欲、毫无节制地沉溺于嬉戏娱乐相联系,这些反面“典型”再经过“层层累加”地无限放大,最终成为教育和警示后人的生动样板。于是游戏被贴上了诱使人们“堕落”的标签,而完全忽视了它作为人们的正当权利与要求,可以使人快乐,带给人“美”的或精神与情感方面的享受与满足,结果在社会上就形成了“重工作,轻游戏”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学术研究的殿堂中,游戏很难找到其应有的地位,更少有学者愿意下功夫进行深入的研究。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事工作劳动的时间在逐渐减少,享受休闲娱乐的时问在不知不觉中增多,对游戏的看法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在西方社会,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就非常重视对游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关于游戏的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游戏已经成为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在今天对游戏已经不得不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这个探索人的本质的领域,已成为历史学、社会学等等正式研究的对象”。那种将游戏看作是“不务正业”的传统观念,以及好像“成功者一定不好游戏,好游戏者必定一事无成”的思维逻辑,正在被关于游戏娱乐的一系列现代新学说所取代。甚至还有许多学者将游戏的重要性提高到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地步。像荷兰著名的文化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提出的“文化的游戏起源论”就很有代表性,他相信“游戏先于文化”,“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兴起而展开的”,游戏是构成文明的基石之一,人类社会的文化正是在游戏的氛围与形态中发展的。

在国内,随着学术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游戏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如著名文化学者蔡丰明先生就认为游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它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具体方式,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活动”。

可以说游戏正在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游戏和休闲问题开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异常灿烂辉煌的游戏文化。这主要体现在游戏项目众多,涉及的领域广泛,并且自成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文化性格”,即非常重视游戏的休闲、娱乐、健身和教化功能,大多数游戏项目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处处体现出“寓教于乐”的游戏理念,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表现方式和人文色彩。

中古时期是中华游戏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不仅传统的游戏方式和内容得到了继续流传与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还酝酿、孕育和发明、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游戏竞技项目,并将其发展成熟,最后定型,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中华游戏娱乐生活的视域,对东亚文明和传统的形成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许多现代文体娱乐活动的内容,如杂技、魔术、马戏、戏剧、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等项目,都能从中古时期的游戏中找到影子。因此研究中古时期的游戏,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中古时期的游戏,首先必须明确其所指的时间断限。关于“中古时期”,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看法。本书所说的“中古”,主要是指从汉至唐这段时期,大致包括中国古代史上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阶段。但是为了真正搞清楚各种游戏的来龙去脉,在具体研究中,大都需要向上追溯至先秦时代,甚至远古时期,向下则延伸至五代宋初。

研究中古时期的游戏,还必须搞清楚“游戏”的概念及其含义,但这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尽管我们都很清楚什么是游戏,但却很难给出它一个比较精准的解释,有人曾统计过游戏共有一百多种不同的定义。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游戏概念,除了对游戏的外延理解不同之外,主要还是表现在对游戏内涵的把握上通常是见仁见智。有一些娱乐活动比较好界定,如捉迷藏、猜灯谜、划拳行令等,都是大家所公认的游戏活动;还有一些活动,如唱歌、跳舞、演戏、变戏法等,算不算游戏,就会在认识上产生很大的分歧。此外,游戏对不同的人群来说还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对杂技魔术艺人而言,他们所从事的各种表演活动并不是在游戏,而是一种获取生存资源的职业、工作或劳动,但对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所进行的表演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对观赏者而言也是一种在获得文化娱乐享受过程中的游戏活动;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游戏的内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如现代意义上的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像踢球(古代称蹴鞠)、相扑、游泳、马术、射箭、武术等等,在中古时期就都属于游戏活动的内容。

所以古人通常认为,游戏就是游乐嬉戏,通俗一点讲,就是游玩娱乐,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或手段,能够达到休闲、娱乐、健身目的的所有一切精神文化娱乐活动,都属于游戏。正如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游戏概念所覆盖的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各种各样的儿童游戏,也包括成人的竞技、比赛、娱乐、赌博、典礼仪式、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玩笑幽默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本书所研究的游戏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大致可分为智力技巧型、力量运动型和观赏娱乐型三类,包括各种民间说唱与音乐歌舞娱乐活动、戏剧欣赏娱乐活动、杂技、马戏与魔术娱乐活动、各类球类游戏、博弈游戏、猜射游戏、儿童游戏、节日游戏、斗兽游戏、宠物赏玩、武术竞技、游赏活动等等。这些游戏大多是以中古时期流行十分广泛的文娱活动为内容,以社会各阶层中所广为喜闻乐见或自发参与的表达形式为标志的各种游戏、竞技、娱乐活动。

当然,由于中古时期的游戏活动内容极其丰富,绝不是本书所介绍的这几类项目所能全部囊括的了,还有许多重要的游戏类型,如文字游戏、图画游戏、数字游戏等,或囿于篇幅,或因为相关资料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涉及,只好留待后来不断修订与补正了。

游戏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游戏作为中古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演变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游戏、竞技与娱乐活动的正常开展往往得益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墨子曾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也就是说“找乐”是以实现了温饱安居为前提条件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的生存环境都不具备的社会,人们能有心思花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游戏娱乐方面的享受。中古时期,秦汉与隋唐都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曾经出现过令后人倍加推崇的“汉唐盛世”局面,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促使城市进一步繁荣,并且带动了一批中小城市和工商业集镇的大量兴起,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水平,自然就产生了对文化娱乐生活的强烈渴望;其间虽然也曾出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战乱局面,但是在局部区域和特定时期还曾形成过相对安定与短暂统一的社会环境,如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西晋短暂统一全国与“太康之治”局面的形成,北魏统一北方与东晋南朝局面的形成,即使是在混乱之极的十六国时期,也曾有过前秦短暂地统一北方与凉州偏安河西一隅的相对安定区域,社会经济也并非完全遭到破坏和停滞不前,而是还在不断地处于缓慢恢复与发展之中,这就为游戏、竞技与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其次,游戏、竞技与娱乐活动的广泛开展还得益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亲自参与。由于游戏具有鲜明的愉情逸兴特点,所以深受历代统治者的普遍喜爱。不管是有所作为的帝王,还是平庸荒唐的君主,他们无一例外都对游戏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具备欣赏各种娱乐项目的政治权力、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他们可以通过征召、购买或雇用各种艺术人才来供其享乐。从汉至唐,在历代宫廷和各级官府中都云集着大量的音乐、舞蹈、戏剧、魔术、杂耍等各类艺人,通称为“百戏伎人”。汉成帝时,仅乐府“倡优伎乐盖有千人之多也”。到唐代,宫廷艺人的数量更是惊人:“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另外,游戏还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有不少游戏在中古时期还是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游戏活动的开展。他们或亲自参与,或经常观赏,能够充分地享受到各种游戏活动,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快乐。俗话说“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汉武帝好游乐,经常“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结果在他的带动之下,当时社会上侈靡成俗,游戏成风;唐中宗也好游戏,唐代马球运动特别盛行,就和他的提倡是分不开的,“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他们的带头倡导,极大地推动了各种游戏活动的普及与开展,游戏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拥有大批的爱好者与知音。不管是简单游戏、抑或是复杂游戏,甚至是儿童游戏,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在辛勤劳动与工作之余尽兴游戏的情景。

最后,游戏、竞技与娱乐活动的蓬勃发展还得益于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游戏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爱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许多历史悠久的游戏活动,如骑马、射箭、摔跤、游泳、跑步、举重等,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很流行;同时,由于各地环境、风俗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游戏娱乐方式。中古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有力地促进了游戏活动的兴盛与繁荣。汉唐时期,外来的音乐舞蹈和魔术杂技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胡音”、“胡乐”与“胡舞”在社会上非常流行。汉灵帝好“胡空侯(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到唐代,胡化更是盛极一时,元稹在《法曲》诗中就说:“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⑥王建的《凉州行》诗中也有“洛阳家家学胡乐”的描写,可见跳胡舞、奏胡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他如马球、斗鸡等许多游戏活动的盛行也莫不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关。H.E.且哈比(H.E.Chehabi)和艾伦·古德曼(Allen Guttmann)就注意到马球运动在古代社会曾经风靡于欧亚大陆,从拜占庭帝国到中亚的波斯,再到南亚的印度,以至东亚的唐宋帝国、朝鲜半岛、日本等地,都曾经流行过这种非常惊险与刺激的竞技运动。高德耀(Robert Joe Cutter)也考察过斗鸡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游戏之一,曾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古代的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柬埔寨(扶南)、日本、巴厘岛等都很流行。中外文明的不断接触与交往,必然也会加深游戏领域内的相互了解、吸纳与影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互动与共生发展的格局,对世界游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游戏活动的意义非常丰富,它能具体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它的正常开展与流行,还可以反映出王朝的盛衰荣辱,对中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视开展对游戏活动的研究,不但能够更好地全面认识中古社会,从而增强对历史的立体感受,使中古史的研究更加形象生动、充实丰满,而且还可以正确看待与客观评价游戏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由于本人的学识及能力有限,书中定有疏漏与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对古代游戏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至1988年,我在随罗元贞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以《唐代游乐活动研究》为题,对唐代游戏作过一次比较认真的研究。后来,在牛致功、吴宗国、胡戟、马驰等诸位先生的关心与帮助下,加工修改成了一本约十万字的小册子,改名为《唐代游艺》,于1995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年来,我曾开展过许多课题的研究,但始终对游戏史的关注情有独钟,其问还曾不断写过几篇有关游戏的文章。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始终对这些研究感到并不满足,随着新史料、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与应用,在我心头萦怀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重新写一部有关中古时期游戏史的研究著作。

2006年,我申请了一个有关中古时期游戏研究的科研项目,得到了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的资助,重新开始了对游戏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的研究终于告一段落,写成了一部约65万字的书稿,为了出版的需要,我又对全书进行了大量的删节,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也是该项目的最终成果。在拙著即将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大力资助;其次,要感谢中华书局的支持,特别是责任编辑娄建勇先生的努力,使我得以梦想成真;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刘冬梅女士,她在我写作过程中,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帮助我订正了许多失误之处,尤其是在我心烦意乱、几欲动摇之际,她还默默地承担起了大量的家务劳动,不但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而且还给予了我许多精神上的鼓励。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广泛参考了许多体育史、戏剧史、音乐舞蹈史、杂技史、风俗史以及社会文化史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论著,为了避免掠人之美,笔者在行文中尽量注出,遗漏之处敬请谅解。本书所引用的图片资料,除了部分是自己拍摄的之外,还选自一些相关的书籍与画册,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王永平

2008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