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和售票员讨价还价基于的是“边际收益”考虑,学生课外兼职也要发挥“比较优势”,女孩爱漂亮还能提供“外部经济”,当我们轻松学会了经济思维,我们也就能更理性地理解和融入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
当你拥有了这种思维,在社会中游走时,相信你会多遇到一些机会,少踏入一些陷阱。学习这种思维的旅程,就从您眼前这本书开始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董志强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乘客和售票员讨价还价基于的是“边际收益”考虑,学生课外兼职也要发挥“比较优势”,女孩爱漂亮还能提供“外部经济”,当我们轻松学会了经济思维,我们也就能更理性地理解和融入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 当你拥有了这种思维,在社会中游走时,相信你会多遇到一些机会,少踏入一些陷阱。学习这种思维的旅程,就从您眼前这本书开始吧。 内容推荐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人生活,在这个高度分工的世界,已经无可避免地与他人、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普通人的生活,也充满了利益的纠葛,要求我们不断做出判断和决策。那当纷繁的信息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依靠什么来做出判断和决策?靠个人喜好?靠别人评价?靠专家的意见?这些当然都不错,但更好的,也许是造一种经济思维,一种冷静理智分析问题,冷静理智看待社会的经济思维。当你拥有了这种思维,在社会中游走时,相信你会多遇到一些机会,少踏入一些陷阱。学习这种思维的旅程,就从您眼前这本书开始吧。 目录 第1章 经济思维 经济学的重要假设:人是理性的 人们会对制度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在决策中关注机会成本 最优决策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有关 第2章 一个人的世界 选择机会的重要 理性人的行动目标:效用 如何最大化效用 一个人的“宏观”经济 第3章 多个人的世界 交易与价格形成 分工合作 合作的困难 掠夺、协调和制度 第4章 许多人的世界 认识“市场” 市场结构和价格歧视 市场失灵 产权、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第5章 整个经济 如何观察宏观经济 了解货币与金融体系 宏观经济的运行 富裕和平等 第6章 经济学帝国主义 婚姻与家庭 丑陋无罪,美貌有价 人际关系要讲经济学 政治预测的经济学 “常识”背后另有真相 第7章 结束语:理性地融入社会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从这里,我为了解经济学原理找到了一个实用性的目的:理性地融入社会。经济学不是赚钱秘诀,不是逸闻趣事,也不是娱乐观众的花拳绣腿。因此经济学确实不可能有一夜致富的功效,也难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更不会令我们觉得开心有趣。但是,它确实有助于我们洞察许多经济和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人类动机和行为。经济分析就像一把冷冰冰的手术刀,无情地剖开社会这个组织,让现象的本质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面临令人困惑的选择时能够保持一份理性和清醒。 一切社会现象,当剥去其各种粉饰的外衣之后,其背后无不反映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这看来有点残酷。再美丽娇嫩的皮肤,在高倍显微镜下也显得丑陋不堪,但现实就是如此,真相总是有点“残酷”。也可能正因为许多真相残酷,所以许多人才选择了回避真相——但这其实大可不必,若我们明白正是丑陋不堪的细胞组织造就了美丽娇嫩的皮肤,我们也应明白正是看来残酷不堪的竞争造就了美好的社会。许多人厌恶竞争甚至害怕竞争,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自由竞争恰是经济活力之所在。因为竞争,经济变得更有效率,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竞争其实并不残酷,人们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事业、恋人……那些在某个市场上的失败者,并非就陷入了绝望的生活,不能生活下去,而是可以进入另一个更可能发挥其比较优势、更可能成就其功业的市场。可以说,正是竞争让人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 经济学有助于改变我们固执的偏见。譬如,我们常常认为经济萧条产生于人类的恶行(比如逐利中的贪婪与疯狂,或者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家追逐利润与工人阶级消费的凋敝之矛盾)。但事实上萧条也可能是无因之疾,经济没有任何问题,人们的行为都很正常,仅仅由于某些相当偶然的原因,也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如本书第5章引用的国会山合作社的故事)。当然,大多数的萧条的确可以追溯其自然冲击或政策失误上的原因,而且政策失误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但是,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萧条复苏的药方(政策)是不同的,经济学有助于考察这些宏观经济问题,也有助于指导个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做出适当的决策。 然而,我要诚实地告诉本书的读者,本书并非交通工具读物,尤其不适合摆在机场的书店出售,因为它不应属于那一类读物。本书的内容也并不总是有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能很无趣——但对于喜欢思考、喜欢探寻生活和社会真相的读者,这些内容并不会乏味。这些读者,也是我写作本书时的理想读者。 我还要诚实地告诉读者,经济分析作为一把手术刀,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剖这个社会的现象和问题,甚至某些时候也可以帮助我们割掉社会的肿瘤,但正如一个人的健康绝不维系于一把手术刀一样,社会的健康绝不是依赖于经济分析就可以维系的。经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生活现象、社会问题的视角,这个视角的确是深受理性指引的,但是它并非观察世界的唯一视角。 说上述这段话的目的,是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由,常常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被取消的;而理性,则是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步被摧毁的。我至今对博弈论经济学家鲁宾斯坦讲过的一个例子印象至深——一个参加最后通牒博弈的学生,他作为提议者分给对手(回应者)1美元而被拒绝之后,还在抱怨对方没有按照博弈论的“理性”出招,他向鲁宾斯坦说:“他(指回应者)应该接受1美元,拒绝1美元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理性的。”真是可爱的学生,但我希望本书的读者在接受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的同时,不要像那位学生这样可爱。如果你不相信理性假设,或者绝对推崇理性假设,都不妨回头再看看本书第1章“更深入的讨论:人们的选择是理性的吗?理性假设可行吗?”一小节。 我甚至也要诚实地告诉读者,本书中的“经济理论”更多的是根据我个人的偏好所选择的。经济学中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为经济学家,只要他对经济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贯以理论的观点也多如牛毛,以经济(学)为主题的著作也浩若烟海——不可能在一本小书中一一提及。事实上,如爱因斯坦所说,很多轰动一时的理论,都如沙粒透过时问的筛子漏入大海,再无声息,那残留在筛子上的少许几粒沙,也不值一提。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充满争议,我大多时候只会选择我喜欢的理论,少数时候会提及一些我不喜欢的理论——但一个人不避厌恶提及其不喜欢的理论,恰恰说明这个理论也许很重要,至少他的反对者都不敢忽视它。不过,这些争议并未严重到对经济学在科学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产生危害,除了争议之外,其实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意见统一的,至少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之间是意见统一的。 至于其他内容,能说清楚的我都在各个章节说了;说不清楚的,我也不可能在这里说清楚。因此我就此打住,愿读者阅读愉快,如有所获,则我更感欣慰。P234-236 序言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太多声音,太多观点,太多争论。 日前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政客们对中国说,你们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要跟我们接受同样标准的环境约束;你们坐拥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国际环保援助资金自然是不应该拨给你们的了。他们的言论站得住脚吗? 国际社会拼命给中国外汇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对汇率问题绝对谨慎,有的人却说,汇率放开就放开啦,最好1块钱人民币等于1个美刀。我们去把老美的东西都买回来!他说的有道理吗? 再看看国内,2007年新《劳动法》颁布,规定单位和员工连续两次续签合同以后员工就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很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说,这样的政策只能使最需要保护的低层次劳动力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如果你只是迷恋韩剧中的美女帅哥,沉迷网游中的种田养鸡,那上面说的这些你也许的的确确并不关心,但如果报纸上有的专家说今年不用担心通货膨胀,到超市你却看到人们十几桶油十几桶油往家里搬,你会不会感到有些困惑呢?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人生活,在这个高度分工的世界,已经无可避免地与他人、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普通人的生活,也充满了利益的纠葛,要求我们不断做出判断和决策。那么当纷繁的信息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依靠什么来做出判断和决策?靠个人喜好?靠别人的评价?靠专家的意见?这些当然都不错,但更好的,也许是靠一种经济思维,一种冷静理智分析问题。冷静理智看待社会的经济思维。当你拥有了这种思维,在社会中游走时,相信你会多遇到一些机会,少踏入一些陷阱。学习这种思维的旅程,就从你眼前这本书开始吧。 曹沁颖 2009年12月 后记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似乎我也有这种感受。 在本书之前,我曾写过两本博弈论的通俗读物。第一本《身边的博弈》是给太太讲博弈论故事写出来的,没想到它成了一本还算畅销的读物:第一版2007年1月出版,随后两年重印了15次;版权远销到韩国;我国台湾的御书房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该书的繁体字版;2009年春天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该书还获得了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果普及奖)”。这一切实在是我当初写那本书时没有想到的。第二本《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是《身边的博弈》续篇,于2009年2月出版,市场反响也很不错,我自己的看法是,该书比《身边的博弈》写得更好,更有趣,在现象分析方面也更深刻。 因为这段故事,我经常收到一些出版社的邀请,希望我为他们写一些通俗的经济学著作。但我一直没有答应。一方面因为觉得经济学通俗著作已多,并不差我这一本;另一方面是我自己从没想过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至今仍没有这个想法,写通俗读物本属无心插柳。作为一个试图以学术为业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比写通俗读物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从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看,著述通俗读物的重任更适合委派给那些功成名就、已有退隐之心的老学者。所以,在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经济学通俗读物之后,我可能好些年不会再在通俗读物上投入精力了。人们从事一项活动,应该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适可而止。现在,创作通俗读物对我来说,已经达到了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刻。也许再过多年,环境和心境都有了不少新的变化,那时如果我对写作通俗读物的兴趣再次回归,我也可能会卷土重来。 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本书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结局可以取得成功。在本书中,我不能保证所有的内容都是有趣的,但却是尽量表述清晰的。我也不能保证所介绍的理论都是正确的,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中至今仍学派林立,谁也不能说服谁;甚至人们还经常开玩笑说,两名意见完全相反的经济学家也可以分享同一年的诺贝尔奖,比如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哈耶克和缪尔达尔两位教授;更何况,在少数地方我还有兜售一些私货,而它们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怎样,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自由竞争总归是好的。所以,我在本书中一样也主张,自由竞争是好的,它对于一个社会也是重要的。而自由竞争的基础,是自由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自由选择对于一个社会至关重要。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生所坚持的理念,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人有选择的自由,而政府没有无视个人选择的自由。我非常喜欢茅于轼先生《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中的一句话:给所爱的人以自由,这是自由精神;也给你听不爱的人以自由,这是宽容精神;两种精神应深深根植于每个公民的心灵。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同的理念。 最后,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臻云编辑,是他促成了本书并宽容了本书写作的不断拖延。感谢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博士生罗子俊和Eddery Lan,我的同事王智波博士,他们阅读了本书手稿的部分内容并提出了一些良好的修改意见。 也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的邮箱是d-zq@163.com。 董志强 2010年1月于达尼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