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环抱,莲花河横亘村前,黑龙江水滔滔不绝奔流而去。这里流传着几近绝唱的伊玛堪,这里也曾信奉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教,也曾遭受过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如今,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本书的作者将带您走进江畔明珠——街津口。这里呈现给您的既有街津口的历史沿革,又有赫哲人的原始文化形态及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上船歌(街津口赫哲乡纪行)/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孟修//胡凡 |
出版社 |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山环抱,莲花河横亘村前,黑龙江水滔滔不绝奔流而去。这里流传着几近绝唱的伊玛堪,这里也曾信奉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教,也曾遭受过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如今,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本书的作者将带您走进江畔明珠——街津口。这里呈现给您的既有街津口的历史沿革,又有赫哲人的原始文化形态及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内容推荐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目录 前言 船歌悠扬 街津口概况 自然地理环境 街津口历史纵览 清入关前 清朝时期 民国时期 “日伪”时期 解放后 赫哲人的历史文化 赫哲族历史溯源 古赫哲文化形态 赫哲民族文化村 鱼皮制品 装饰 锦帽貂裘兽皮囊 白桦林里歌声扬 新奇的住宅 织网挽弓 全鱼宴 图腾传说 伊玛堪 赫哲传统艺术、体育与科技 文化变迁 赫哲民俗 节俗 婚俗 丧葬 禁忌 族规 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街津口的新农村建设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经济转产 农、林、牧、渔竞争彩 街津山的守护者 旅游业 教育 医疗 新的婚育观 民族大融合 江村旧貌换新颜 江村新貌 告别陋室 农家五“秀” 亦农亦商 鱼皮礼赞 渔家乐 赫哲族奥运“火炬手” 服饰变化 附录 后记 余韵绵长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试读章节 “赫哲”一词始见于《清实录》,“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还有其他一些文献材料将赫哲称为黑斤、黑津、黑金、和真、额真,或是奇勒尔、奇勒、齐凌、麒麟等。而赫哲人对自己的称呼又有所不同,居住在中国境内富锦市以北松花江沿岸的赫哲族自称“那贝”,富锦市嘎而当至勤得利的赫哲族自称“那尼傲”,居于同江市八岔以南至乌苏里江沿岸者自称“那乃”、“那尼”、“那尼傲”,这些都是“本地人”的意思。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一些汉人或邻近民族依据赫哲族的风俗,称其为“鱼皮鞑子”、“狍皮鞑子”等,包含一定程度的歧视色彩。1934年,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根据赫哲族自古使用的自称作为其族称,从此,“赫哲族”一词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国赫哲族的正式族称。 赫哲族曾是一个不断迁徙流动的民族,在千百年来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创造了这个渔猎民族的历史。而最早来到街津口开始人类文明生活的即是从黑龙江上游赫哲部落迁来的赫哲族后裔。街津口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赫哲人迁徙的历史故事。 有些老人说,很早以前,赫哲族的祖先居住在黑河(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上游一带,以渔猎为生,后来由于黑河上游环境发生变化,住不下去了,大家就决定迁移,寻找新住处。他们用大木头扎成筏子,没有任何目的地,顺着黑河沿江而下,筏子漂到什么地方,就在那个地方留下一部分人。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沿黑龙江两岸都有赫哲人的足迹。那些沿江漂流的人,靠着山就以狩猎为生,他们就是后来的鄂伦春人;靠近水就以打渔为业。当时赫哲人人口众多,就逐年沿江向下移动,本来约定好走在前面的人为走在后面的人指示方向,说是在黑河(黑龙江)与松花江的交汇点,扎了沿江而下的草耙,草耙指的方向就是东北方。一次,由于江上风力太大,草耙箭头被风刮转了方向,相反地指向了西南方。这样,走在后面的人就认为先走的人都到松花江上游去了,于是这部分赫哲人调转筏头,溯江而上,但始终没赶上走在前边的人,没有办法,最终只好在松花江两岸居住下来。现在从佳木斯市到同江市,还有一系列赫哲人住过的村庄仍保留下来,如蒙古力、苏苏屯、大屯、下吉利、图斯克等村屯。而从上游顺利迁移到下游的一部分赫哲人中,有一部分来到了街津口,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就是街津口最早的居民。 也有人说一部分赫哲人在松花江沿岸居住下来,没有移向下游是因为黑龙江北岸一个姓尤的大氏族引起的。据说黑龙江北岸有一个叫做“薛尔固”的地方,早年也是赫哲人居住的村庄,曾经被一个尤姓的大氏族占据着,他们凭借着家大势大,每天派人藏在江边,专门劫取由黑河(黑龙江)上游放下来的木筏,强迫俘获的人做他家的奴隶。人们虽然不甘心向尤家低头,但又不是其对手,没办法再向黑河下游移动。无奈之下,也便在“薛尔固”沿江以上各地居住下来,成为了今天沿松花江沿岸的赫哲人的先民。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最早的街津口人是金兀术的后代。据一些老人讲,从前金兀术曾在白城(今天阿城县附近之金代上京会宁府)和岳飞打仗,金兀术被打败,率领余众沿松花江下行,一部分人过了黑龙江,一部分在松花江沿岸住下来,赫哲人就是他们的后裔。当时每年除夕晚间,住在街津口的人家都烧包袱。烧包袱时,先在庭院中燃起一大、一小两堆篝火。大火表示阳火,代表烧包袱者本人;小火表示阴火,就在阴火上烧包袱。包袱是用黄纸糊成“口褡”形,两端各有口,里边装着用金银箔折成的元宝,每次烧十几包。据说烧包袱是祭奠金兀术和白城战殁的亡灵。 这些故事讲述了赫哲族这个古老民族遥远而漫长的历史。而现代文明的考证再次科学地印证了赫哲族多源多流的说法。 有关赫哲族源流的说法众多,主要有多元说和满族同源说两种。P17-18 序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后声 二○○九年九月十日 后记 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其流域面积约18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基本同步,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对中华文化,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始终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探究,不仅有着学术上的广阔空间和前景,而且有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近代以来,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剧烈,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的界江,但无论怎样界定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时空范围和内涵,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都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重点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以及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学者对长达3200多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研究并不系统和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巨大成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特别是2000年刘东辉同志《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边界、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和生态等单项问题,少有对3200多公里长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进给予整体透视和文化形态的系统梳理,也缺乏对边界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典型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个缺憾。 从2007年冬天开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厉声主任的建议和策划,我们在黑龙江沿边界地区选择100个左右村屯,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考察当地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同时,还注意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情况,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调研报告,在建国6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奉献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厉声教授曾会同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其他领导和研究人员,几次来黑龙江与我们反复商谈、设计调研方案,并确定了调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廓清历史原貌,梳理文化形态,查找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发展理论,以推动黑龙江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此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陆续奔赴江边,在实地考察寻访、收集整理资料、客观研究总结等过程中付出了诸多艰辛。 在丛书付梓之际,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 感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教授,他在提出了开展百村调研的建议后,又多次亲赴黑龙江,对调研考察方案的设计等多方面工作给予了具体而精心的指导; 感谢我们的老校长、省委宣传部衣俊卿部长和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他们对调研工作的肯定、关注与支持使调研课题被列为2008年黑龙江省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 感谢调研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村屯那些质朴的乡亲们,他们的热情帮助和积极配合使调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感谢天津绿洲燃气公司总经理陈亚明先生,这位20年前从黑龙江大学毕业的成功企业家的慨然相助,使调研考察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感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小娟女士和副总编辑刘剑刚先生,他们对边疆文化建设事业的忠诚与执著使得本丛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繁复的编校工作,如期出版问世; 最后要感谢参与调研考察工作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和研究生们。两年来,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奔走于从洛古河口到抚远三角洲长达3200多公里的黑龙江右岸。他们在考察调研中表现出来的对边疆文化事业的热爱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歌可泣。 我们的调研工作仅仅是开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不少缺憾和不足,但我和课题组的同仁们会努力坚持下去。我们坚信对边疆地区历史沿革进行切近考察和客观的概述,将以雄辩的历史回声构筑21世纪文化戍边的新长城;对边疆地区文化形态的透视和梳理将描绘出黑龙江边一幅意蕴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画卷;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尽记录和对今昔对比巨大变化的具体展现就是歌颂改革开放在黑龙江地区伟大实践的光辉史诗。 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悠远、宏大、深邃,永远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段光达 记于国庆60周年之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