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离不开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之江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的重要支撑。西湖区政协组织编撰的“之江历史文化丛书”,对之江地区人文、历史、人物、传说、风物、胜景等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挖掘和整理。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延续之江地区历史文脉、丰富之江新城文化内涵提供重要依据,为打造“品质之江”打下深厚而扎实的文化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之江历史文化丛书(共7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离不开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之江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的重要支撑。西湖区政协组织编撰的“之江历史文化丛书”,对之江地区人文、历史、人物、传说、风物、胜景等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挖掘和整理。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延续之江地区历史文脉、丰富之江新城文化内涵提供重要依据,为打造“品质之江”打下深厚而扎实的文化基础。 内容推荐 “之江历史义化丛书”依托之江新城的山川风物和人文底蕴,凝聚着杭州市特别是西湖区社会各方人士的辛劳和才智,承载着保存、传承、开拓这一方大好山水悠久、深厚而义全新的历史文化的愿景。 这套丛书,包括《之江记忆》、《之江胜景》、《之江风物》、《之江名人》、《之江传说》、《之大往事》、《之江文献》7册。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责任;既是对前人负责,又是对后代负责。但愿这些散发着之江泥土气息的文字,隔着一层层薄薄的历史迷雾,透过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土生土长的面孔、一个个故事和诗章,能让读者感受到整个之江历史命运的脉动,窥见这一方独特山水间的种种人事沧桑和发展变迁,完成一次关于“之江”的人文之旅。编者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挖掘、抢救和真实记录之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研究、开发之江地区提供一套可资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同时,也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进一步丰富之江新城的文化储备,为新城增姿添彩! 目录 《之江记忆》 引言 如歌岁月忆殊荣 毛主席接见上泗民兵代表 朱德四到外桐坞茶村 绿水青山总理情 为毛主席纪念堂赶制杭灰大理石 为毛主席纪念堂开采大理石 喜看之江绘新图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立和项目开发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从筹备到起航 我在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的那段日子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纪实 难忘的之江大道建设 从林司后到五云山下 我的宋城梦 宋城景区初创时 西湖高尔夫乡村俱乐部的发展历程 度假区的岁月——我人生的无悔 初人九溪玫瑰园 记忆中的未来世界 稻花香里说丰年 转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之路 龙心村的“丰产畈” 30年扎根农村搞科研 袁浦实现“吨粮田”的回忆 在钱塘江畔办新农场 元宝沙的变迁 农业机械化在袁浦的推广 治水安澜惠民生 上泗南北大塘建造历程 白茅湖排灌站建设 建造板壁山水库与沿山开渠 回顾上泗地区的改水工作 回顾长安沙的围垦开发 筚路蓝缕育桃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设回顾 中国美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30年 从杭州船校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成长中的西湖职高 上泗地区的第一所中学 记忆中的灵山小学 青山着意添新彩 开发灵山洞 再造锦绣白龙潭景区 上城埭龙坞茶村建设纪实 大清村(谷)的开发与建设 从昔口水泥厂到今日创意园 田野上的新希望 转塘乡镇企业的发展 转塘水泥厂的兴衰 袁浦的运输业 袁浦水产养殖业的开发 九曲红梅茶的发展 铜鉴湖的西湖莼菜加工业 记“万担茶乡”龙坞 从茶农到茶商的亲身经历 创建和谐新农村 亚太地区生态农业第一村 西湖茶场村的发展 南村的新农村建设 袁浦的园田化建设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改革开放以来周浦的老龄事业 闹忙的周浦街市 文化芳香溢泗乡 上泗民间舞龙活动 我们村里的农民篮球队 转塘的群众越剧活动 数字电视进山村 从之江驶向全国的流动舞台表演车 行地集团的前身杭州挂车厂 多彩人生大舞台 在中非当农业专家 从赤脚医生到主治大夫 人武部长20年 18年的妇女主任 坚守袁浦渡口30年 三尺讲台师生情 在钱塘江挖沙 双手采茶表演 后记 《之江胜景》 引言 概述 之江山水 “上泗”之名由来 定山地区 历代对上泗地区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泗 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崛起的之江新城 转塘 转塘概略 历史上的转塘 定山 定山寺 潮王庙 鱼鳞石塘 浮山 浮山头 蜈蚣山 石龙山 白岩山 朱桥 转塘马叙伦墓地 之江文化创意园 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转塘科技经济区 今已湮没的景观 龙坞 龙坞概略 叶婆桥 白龙潭景区 倒吊岭、金字面山、寡吉塘山 百步坎 茶樵古道 白龙寺遗址 大清谷景区 中国杭州龙坞茶村 光明寺遗址 光明寺水库 金莲寺 小和山 龙门山 龙门寺 午潮山 葛衙庄 慈母桥与慈母桥村 双髻山 红顶商人胡雪岩墓地 现已湮没的景观 周浦 周浦概略 铜鉴湖 湖埠 “湖埠十景” 红泥岭(洞) 亚雾洞 娘俩洞 三修庵(西山庵) 双灵景区 九曲红梅茶 板壁山水库 灵山景区 风水洞 慈严院(恩德寺) 云泉山 仙桥洞 前山洞 大坞山 昙山 公馆山与公馆村 磐头 朱家山 社井山 石蟹洞 骆家埭龙潭 葡萄山 烟袅洞 燕子山 周浦的岭与坞 周浦的浦 今已湮没的景观 袁浦 袁浦概略 南北大塘 土堤 沿江休闲农庄 袁浦渡 吴浦渡 三阳闸 今已湮没的景观 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 西湖国际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宋城景区 海皇星生态公园 金都极地海洋世界 曾经的主题公园 附录: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胜景分布图 后记 《之江风物》 引言 古风悠悠孕民俗 新风新韵更迷人——之江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 上泗竹马 上泗舞龙 龙门登高 香市庙会 龙潭祷雨 民间音乐 民间谚语 上泗八节 春节习俗 唱大戏 元宵灯会 端午习俗 立夏乌米饭 打年糕 上泗柴灶 八仙桌 上梁风俗 婚嫁习俗 丧葬礼俗 孩童礼俗 孩童游戏 西湖农民民乐队 西湖开茶节 双浦休闲农庄 龙坞茶村 周浦乡村篮球 之江文化创意 环美院文化 好山好水多物产 古今名品数家珍——之江地区的物产资源和特色产品 杭灰大理石 转塘水泥 钱塘江沙 络麻 水稻 油菜 袁浦蚕桑 樱叶 野菜 西湖莼菜 西湖龙井茶 九曲红梅茶 无公害蔬菜 双浦葡萄 周浦蘑菇 有机河蟹 中得甲鱼 罗氏沼虾 小龙虾 五彩锦鲤 西湖野鸭 上泗野生鸟类 上泗地区的昆虫 西山野猪 周浦糟烧 泗乡腐皮 袁浦喜蛋 上泗农家特色菜 杭州竹篮 龙坞山鞋袜 龙坞纸业 袁浦草鞋 土法制酱 小江藤器 良户鞋帽 转塘铜雕 后记 《之江名人》 引言 白居易:钱塘江水的知音 吴越国主钱缪 罗隐:归葬之江的政治家诗人 苏东坡:与之江山水结缘 婉约词人周邦彦 钱惟善:情系曲江传“十景” 钱塘文章宗田氏 葛寅亮:风裁峻整“三立”人 云栖大师莲池 江浩:啸傲横山一嵌岑 拥书楼主江元祚 陆圻:西泠才子终高蹈 陆培:桐坞青山伴忠魂 龚隹育:慎以持躬,勤以莅事 柴日乾:名震绿林三“绝招” 厉鹗:寄情之江山水的诗人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金志章:草堂最爱伴江声 夏同善:长眠大清谷的光绪帝师 红顶商人胡雪岩 张道:雪浪江麋赤子心 俞明震:不应忘却的诗人 一代诗宗陈j立 画坛领袖陈师曾 报有报格:之大校董史量才 之江才子郁达夫 一介书生陈布雷 朱生豪:之江之滨孕育的诗人和翻译家 之江大学创办提议人司徒雷登 队克勋和他的《之江大学简史》 马叙伦与马氏墓地 词学宗师夏承焘 云间朱孔阳:为人一世,一世为人 钱江大桥之父茅以升 文坛常青树琦君 长忆上泗老区长郑福山 袁正元:袁浦人民的好儿子 郭增麟:从之江走向世界 后记 《之江传说》 引言 地方传说 九溪姐妹树 五云山上五云飞 狮子山 望江山的故事 狮子口 凌家桥有面大金锣 大诸桥 梵村的来历 铜盘岛的故事 白龙潭 慈母桥 龙心村 狮山泉 上泗的来历 石龙山 良户的故事 流芳岭 金莲寺 双流村 江南第一家 白■村的传说 杨村与杨清顶大人 小叔房村的由来 孔家双潭 铜志山 金牛山 金牛洞 桑园地的来历 社井 何家埠与上泗第一姓 石龙山 石龙山与蜈蚣山 鱼头畈与鱼头池 钱塘沙的来历 冯家村米谷铺地 公馆的来历 石蟹治眼疾 三个媳妇破风水 狮子村 “船肚里”的故事 王安埠的由来 人物传说 钱塘潮神伍子胥 华信造钱塘 白居易与灵山 钱大王(三则) 莲池禅师竹篮借水 伏虎禅师 苏东坡智审窃贼 苏东坡劝农养鹅 赵构与三夫人庙 王安寺和尚救康王 杨六郎横山破石关 沈万三五云山请宝 董诰飞笔点“豪”头 董诰葬祖 理安寺和尚戏乾隆 找“天下第一” 乾隆借银修海塘 左宗棠品茗命“旗枪” 鲁班故事两则 何干必巧施退兵计 “别以为箬帽底下无人” 何干必“偷”鹅施教 郑世宪巧惩花和尚 员外选女婿 智选当家人 阿吉大人造磐头 骆素珍巧待乾隆帝 鲍三娘的梳妆台 智夺水源 姚红梅招亲的故事 知县智破“莲花池” 风物传说 西湖莼菜 杭州竹篮 旗枪茶的由来 春江鲥鱼 谷子的来历 酱班草与太阳神 中秋节吃南瓜月饼 八月十八观钱江潮的由来 西山石灰 木鱼与木笃 “龙鳞曲柳”与九曲红梅茶 猫和老鼠排生肖 报丧人手持雨伞的传说 大门上挂镜子和剪刀的由来 丈夫称老婆叫“老娘”的由来 小孩外出身插桃枝的由来 其他传说 朱三与刘二姐 扁担仙的故事 铁拐李试人心 扯罗裙 一份奇特的贺礼 贤德孙媳 癞蛤蟆和青蛙的故事 贪心葬身 后记 《之大往事》 引言 百年岁月回眸 忆之大沧桑变迁 雪泥鸿爪摭拾 孙中山先生巡访之大 之大学生和蒋介石的几次接触 怀念父亲李培恩与母亲郭眉黎 史量才与之江大学 司徒雷登与之大情缘 建国初期乔石对之大学生的教育 我见到过司徒雷登 教师的楷模——殷太素 林汉达教授在之大 廖慰慈与梁漱溟的儿时情谊 “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二三事 秦望之子朱生豪 我所知道的之大校长 忆李培恩校长 之大最后一批赴美留学教师 和林汉达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 之大校歌及其他 廖慰慈别墅 张文昌与之江大学 回忆之大二三事 回忆之大国文系一些往事 之大1937年悲壮的大撤退 小路旁边洋房的住户 倪惠元教授与他的养鸡场 抗战胜利后之大江畔的第一张留影 寻找校长李培恩的墓地 秦望山的风雅 没有围墙的大学 记忆中的“S”路 古老学校历史文化沉淀之地 山麓树荫中的洋房 之大学子投笔从戎记 之大迎来解放的一天 “十间头”轶事 钱江往事 之大情人桥 我所知道的之大实习_[场 之大都克堂的过去 之大体育部与“健美谷” 之大百年华诞与灵芝 钱塘江畔的钟楼 杭城最早的天文台 之大美景小桃源 之江往事三则 忆之大体育教育 忆之大游泳活动 我所知道的之大上清池 我在之大附小演话剧 杭城篮球首次义赛 附录:之江大学(1845—1952)校内主要建筑分布图 后记 《之江文献》 引言 上编 第一章 综览 地利 乡里 邮置 形胜 第二章 山水 山 峰 岭 坞 崖 岩 峪 谷 洞 石 江 浦 渡 湖 溪 泉 池 潭 井 第三章 古迹 村市 桥闸 园墅 寺庙 冢墓 第四章 传略 范平 范叔孙 范元琰 范述曾 徐文伯 罗隐 周邠 周邦彦 朱清 钱惟善 江元祚 葛寅亮 陆圻 陆培 江浩 金志章 张道 张预 第五章 题刻 附录:《之江文献》上编直接征引辑用书目 下编 横山游记 定乡杂著 定乡小识 后记 试读章节 “他是专家的专家,你要多向他学习” 1958年1月3日上午,周总理仅和警卫王长锁两人来到他自己确定的农业生产联系点——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村进行调查研究。在党支部书记卢镇豪陪同下,先后走访了村卫生站、供销社、托儿所和梅家坞小学,参观了茶叶综合实验基地,访问了几户茶农,与农技员交谈茶叶试验工作。 卢镇豪详细地向总理汇报了村里的打算。总理听后,离开座位,凭窗远眺,说道:“茶叶是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它。要多发展一些。”卢镇豪见总理这样具体关心茶叶生产,很是激动,忙把村里的规划和开茶园与绿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告诉了总理。总理听后指出:“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山上面绿化,山下面开荒,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持了水土,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再好也没有了。” 过了一会,总理提议到外面走走。他来到茶农翁双泉家,见翁的老伴郑秋兰老人在家,就和她拉开了家常。他详细询问了她家的经济收入、口粮情况,还来到猪栏旁,看到5头膘肥体壮的肉猪,高兴地问道:“自己杀不杀?”当老人回答:“全部卖给国家。”总理说:“好,支援国家建设。今后要多养猪,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好处。”回到堂前,周总理发现桌上放着许多饭盒子,就问郑为什么有这么多饭盒。郑秋兰回答说:“男人们在修水库,我儿子是操作组长,全组人的中饭由我家集中送到工地去。”“好好好,我看看你们吃什么菜。”说罢,他弯下腰打开饭盒,看到一碗鲫鱼烧萝卜丝,就说,这个菜很鲜,并叮嘱郑秋兰,饭要及时送去,大家修水库,使力气,吃了冷饭不好。 离开翁家,在去茶园的路上,遇见合作社茶叶技术员吴涵芬。总理上前问她干什么工作的,当听到吴回答是技术员,刚从浙江农学院毕业,就风趣地说:“喔!原来是个茶叶专家。”吴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不是专家,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总理接着邀她一起去茶园,向她了解关于茶叶方面的农业知识。总理问她做哪几项试验工作?待小吴回答后,又提出许多诸如“一亩茶地种几丛”、“一年施几次肥”、“一斤最好的茶叶有多少片”、“一担粪抵多少化肥”等问题。总理问得那么细致,那么具体,有些问题小吴一时竞答不上来,旁边的卢镇豪接口代为回答:“一亩茶地有400丛,一年要施3次肥……”总理听了,语重心长地说:“他(指卢)是专家的专家,你(指吴)还要多向他学习呀!” 看过茶园,总理又走进茶农孙芝明家,亲切地询问孙“多大岁数、家里几口人”。总理见孙要出门送饭,便掀开饭篮,看了看说:“菜还不错。”孙告诉总理,饭是“带给我老娘(老婆)吃的”,总理马上纠正:“应该叫爱人。” “梅家坞是我联系的一个点” 梅家坞的村民永远忘不了1958年1月4日这一天。这天,周总理由西湖区委负责同志陪同。于下午4时左右再次来到梅家坞村,专门与村里的干部群众座谈生产发展问题,帮助制定十年规划。 会议在梅家坞小学简陋的礼堂里举行,会议桌是用6张小学生课桌拼起来的,凳子还是小学生上课时用的凳子。周总理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坐在小学生的课凳上,议论起梅家坞第一个远景规划问题。会上,周总理先一一询问并记下与会者的年龄、职务、家庭状况,接着又十分详细地询问了梅家坞村解放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和合作化以来的变化。然后,总理就梅家坞村的生产和建设等问题谈了许多看法。他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不久就要公布了,一个国家发展要有计划,一个村同样也要有计划;梅家坞应以茶叶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水力发电成本低,要办水力发电厂;茶园要向电气化、机械化发展;要发展家庭畜牧业,要把家庭养猪与集体养猪结合起来。”总理又指出,“要勤俭办社,勤俭持家。社里要关心社员生活,改善住宅,搞好村子规划,同时要兴办福利事业,搞好卫生工作,办好学校,抓好文化教育。” 后来,梅家坞村把周总理谈话要点整理为12条,内容涉及科学种茶、粮食生产、多种经营、田地安排、水利建设、山林绿化、畜牧生产、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道路、山地公园共12个方面的问题。中共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根据总理指示,派人到梅家坞村具体帮助制定了1958—1968年10年生产发展规划。(《之江记忆》)P13-14 序言 “城”,对杭州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5000年前,杭州先民就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美丽洲”建成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吴越国时期,杭州从一个山中小县发展成为江南大市,开创了“地上天宫”的西湖时代;南宋时期,杭州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会。杭州造城史上的上述三个高峰,也正是杭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鼎盛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杭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造城史。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仍然是杭州发展的“牛鼻子”。为此,就必须做好城市群和都市经济圈、城市、新城、城市综合体等四个层面“城”的文章。做好新城文章,是做好其他三篇文章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杭州落实“保老城、建新城”和“两疏散、三集中”方针的重要载体,对于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拓展发展空间、推进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杭州沿钱塘江规划建设的“十大新城”之一,之江新城的定位是以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居住天堂、创新创业中心、生态示范基地为特色的“品质之江”。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不仅是西湖区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杭州市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有效载体:不仅将为之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高之江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供强大动力,而且将为西湖区乃至杭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供一个广袤空间。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从“建区”到“造城”的历史性跨越,打造一座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西湖特质的之江新城;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保护方针,以构建具有之江特色的“3+1”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之江地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毫不动摇地坚持品质导向,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坚持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整治、保护、改造、建设、开发、管理”六位一体,把之江新城打造成“强、大、优、美、高”的“品质之江”;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体制创新为根本动力,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体制,对整个之江新城和之江地区实行“一条鞭”管理,把“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社会共享”、“办事不出新城,资金自求平衡”真正落到实处。 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离不开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之江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建设之江新城、打造“品质之江”的重要支撑。西湖区政协组织编撰的“之江历史文化丛书”,对之江地区人文、历史、人物、传说、风物、胜景等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挖掘和整理。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延续之江地区历史文脉、丰富之江新城文化内涵提供重要依据,为打造“品质之江”打下深厚而扎实的文化基础。 是为序。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平 2009年12月28日 后记 2008年初,杭州市西湖区政协发动、联络、组织之江新城地区的乡贤前辈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开始编撰“之江历史文化丛书”。在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两湖区教育局、文广新局、转塘街道、双浦镇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下,伴随着钱塘江上20多个月的潮起潮落、日升月落,终于编撰完成了这套丛书并顺利出版。 “之江历史义化丛书”依托之江新城的山川风物和人文底蕴,凝聚着杭州市特别是西湖区社会各方人士的辛劳和才智,承载着保存、传承、开拓这一方大好山水悠久、深厚而义全新的历史文化的愿景。值此丛书即将付梓奉献给广大读者之际,特别要感谢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区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众多单位的积极配合。衷心感谢杭州各界的文史专家、学者安蓉泉、宋涛、史及伟、陈一辉、林正秋、王其煌、顾志兴、项文惠、辛薇等,他们不仅对丛书的编撰给予具体的指导,而且在繁忙中审阅书稿并提出宝贵的修订意见。尤其是王其煌、顾志兴两位同志,具体承担丛书执行主编的工作,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把关。同时感谢丛书各册的主编,包括《之江记忆》和《之江传说》主编应志良、《之江风物》主编陈博君、《之江胜景》主编俞宸亭和副主编龚玉和、《之江名人》主编沈建中和洪尚之、《之大往事》主编张鹏程和张鹏搏、《之江文献》主编洪尚之。感谢参与丛书编撰的之江围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办公室和转塘街道、双浦镇等单化的相关负责人蒋敏、高宇红和郑顺祥等。还要感谢担任之江度假区采写组稿任务的龚玉和、周佳丽,转塘街道的王洪根、郑雪荣、葛以华、孙晓永、郑福金、孙强强,双浦镇的马建荣、袁瑞浩、胡雪莲、葛素芳、袁亚雅、柳再春、黄宝玉、柳山寅、黄玉宝、马校泉、陈家强、冯赞玉、许桂华、范仲林、陈舂仁、陈维元;感谢参与审稿的杭州市社科院的方晨光、李辉、尹晓宁、沈芬,市委党史研究室毛雷,市历史学会盛久远,以及为我们提供线索、稿源和图照的热心人士刘敦礼、曹云、单金发、金永炎、郑仕根、赵小珍、应杰、裘乐春、赵仪、万维泉和郭秀勤等。 本套丛书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原政协浙江省委员会主席刘枫欣然为丛书题写书名,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为丛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原杭州市副市长华丽珍、原市政协副主席卜昭晖、市政协副主席董建平亲自撰写存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期间的回忆文章,在此,谨向各位领导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周为军对本丛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但对文稿做了精心的编校和提升,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套丛书是集体智慧的结品,我们再次向所有为丛书的出版做出努力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撰水平和资料来源,本书难免会有疏漏甚至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杭州市西湖区政协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