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科学上不倦地追寻真理,而且始终把自己的科学活动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毕生奋斗所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本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书中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过地平线(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李四光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在科学上不倦地追寻真理,而且始终把自己的科学活动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毕生奋斗所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本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书中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内容推荐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辞艰辛、呕心沥血,培养了大量人才;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果。李四光率先在我国开拓许多新领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质、构造带地质化学、岩石蠕变及高温高压试验、地应力测量、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是地学方面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穿过地平线》入选人教版教材。 目录 总序 序言 地球年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读书与读自然书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风水之另一解释 地球之形状 人类起源于中亚么? 地壳的观念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壳 地热 地震与震波 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地史的纪元 中国北部之蜒科(即纺锤虫)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古生物及古人类 均衡代偿现象 冰川的起源 沧桑变化的解释 总结地层工作的要点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地形及水道 一个地方的水道乃是直接受那个地方地形的支配显而易见。这两层无妨并作一层说。地形与人生的关系也可从两方面说法:一是间接的影响;二是直接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又可分为几层说:植物群的分布常与地面的高度以及地面的形势有一定的关系。比方在喜马拉雅山脚我们所见的植物是热带的植物,渐渐上山,植物的种类渐渐变更与温带地方的植物相当。到最高的处所所长的植物,却与寒带的植物形态相似。动物群也是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宜于山居,如猴类,虎豹类。有的性喜高原或平原,如驴马等类。有的性喜潮湿,如鹿豕等类。所以居高原平原的人得了驴马等类交通的利器,他们长于骑驭,因之渐渐发生了许多特别的习惯。 为简单起见,我们可将各样的地形概分为二式:一是丘陵式;二是原野式。丘陵式的地方常有山脉起伏,河流萦绕。此种地方的河流往往较深而不易泛滥,便于行船。中国南部,即秦岭以南的地方,属于这种形式。原野式的地方常有广大的高原平原,一起一落。高原与平原接头的地方地形变更甚急,河流较浅,河床极宽,容易泛滥,不利行船。中国北部即秦岭以北的地方,属于这种形式。一地文化的发展,交通的难易,可算得是极重要的原因。所以泥耳河畔,Tigris,Euphrates,以及恒河流域等处,都是古代文化的渊源。中国西北境都是高山,东南一片浩海,所以几千年关在门里,与他族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什么进步。就中国内部而论,南北的情形亦有大不相同之处。南边因为有一条长江,所以近年来新思想发育较快,北边虽有一条黄河,不能利于交通。北部的居民新思想发达较慢,这不能不算一个大原因。 一个大陆上分了许多国。一国里往往又分了许多政治区域。这些国界和政治区域的境界,往往就是地形变更的地方,又可以说是地文区域的界线。请看英伦与威尔士的界线,西班牙与法国的界线,意大利和瑞士与奥国的界线,战国时代各国的界线,三国时代魏蜀吴的界线,现今中国内地18省的界线,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亦并不是绝对的用人工作成的,多少都有天然地形的关系或地文的关系存乎其中。一个国家理想的政治区域,当然应与那一国的地文区域多少一致,因为那样合乎自然的组织,就行政的便宜上说,最为经济,就政策上说,最足以启发各地方人民的特长。 至若地形对于人生直接的影响,可分为身体方面与精神方面两层。山路崎岖,往来行旅必要费许多的精力,且山上的气候往往比平原的气候变更较为剧烈,所以山居的人民往往体力较大,并且富于坚忍耐劳之性。平地的居民锻炼体力的机会较山居的为少,所以他们的性质体格往往较为软弱。这是只就身体方面说的。若论到精神方面,影响之大较身体方面恐怕有过之无不及者。人类是最富于模仿性的一种动物,外界种种的形状,都在他心里留一个印象。这些印象他随时就可拿出来应用。我们何以知道作一个车轮?绝不是因为有了几何学我们才能知道做出一个圆的东西。恐怕天上的太阳月亮早已把一个圆的观念给我们的祖宗了。由此类推,人类所有种种形态上的基本观念,恐怕不由天然界得来的很少。更进一层,人类自己的性格恐怕也不能逃脱天然界种种物象的支配。山象巍巍,所以山居的人禀性应甚沉重。水象清淡,常常流动,近水的居民应该禀性较为轻率而圆通。中国北部风景简单,黄土平原,一望数千百里,所以北方的人民赋性应该较为简单,较为直爽,但不免缓慢呆滞,南部山回水曲,景象随地不同,所以南方人心境应该较为复杂,往往智慧多端,但是不免近于狡猾。同为中国人种,数千年来受同样的教化,而性格竟相差若是。根本的原因大部分不能不归之于地文。 然则地面何故发生种种形势,要根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讲到地质。 土壤,矿产,地盘构造,农业的发展几乎全视土壤的性质何如,不用详论。土壤的性质全视地下岩石的种类何如。岩石的种类又全视当地地质的历史何如。然则农业民族的生活状态与地质的情形有何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想见。不独农业与地质有如此的关系,就是一地的矿产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也往往有极重要的关系。比如欧洲自从工业革命以后需用煤铁日多一日。英国一国煤田甚多,英国的煤层并且常与可采的铁矿互相毗连或相距不远。有这种天然的利益,所以英国的工业发达独早。德法两国屡次交战,杀人数百万,虽然有种种历史上的原因,然而Alsace—Lorraine的铁矿不能不算是惹起这种历史上的大事件的一大原因。日本铁矿甚为缺乏,它现在正在由农业国而变为工业国的时代,需铁很多,自己国里没有造铁的原料,所以只好极力到它邻近的中国来想法子。山西一省几乎全是煤田,现在因为交通不利工业不振,山西的人民还是多数业农,将来我们国里实业发达,山西必有大开煤矿之一日。山西人民大部分必至于抛弃他们祖宗遗传的农业而人于矿业一途。太原也许变成一个中国的伯明翰。矿产对于一个民族的前途又有如此重大的关系。 现在说到地形,各种的岩石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各地岩石构造的情形往往各有特象。这些结构不同,性质不同,构造不同的岩石受了风雨的剥削各应其抵抗力的大小,在地面上成各种形状。岩层如有破裂或折皱的地方,在地面往往也有特别的形象发生。以前所说的英伦与威尔士交界的地方地形忽而变更,乃是两方面地层的种类不同,构造的形式不同所致。东面属于中生世的岩层折皱甚缓,西面属于古生世的岩层折皱甚急。英国中间之所以发生PennineRange挡住西来的湿气,是因为古生世末期欧洲发生了一次地盘大改造,那就是地质家都知遁的Hercynian改造。意大利北境之所以有山脉,是因为第三期的中叶欧洲又发生了一回地盘的鼓动。中国秦岭以北地层折皱较少,破裂甚大,成平台式,所以地表的形状属于原野式:南部折皱甚多,所以成丘陵式。 伦敦之所以为伦敦,有人以为纯系偶然,其实大谬。伦敦地盘的构造像一个盆形,故名伦敦盆地。盆中都是为四边翘起中间凹下的地层填满。那些地层的构造对于造天然喷水井非常相宜。因为有这种天然的便利,所以当初有许多人家积居在伦敦盆地的中间,渐渐繁盛,于是才有今日的伦敦。巴黎之所以为巴黎,也可用同样的理由解释。 不要说这种大地方,就是极小的一个村落,一条道路的存在,只要仔细地考察,往往能找出地下的原因出来。比如一个小折皱;或是一个地层中的小裂缝;或是一层特别的岩石的露头,都可为收集居民的原因。常在实地调查地质的人,都知道这种奇怪的事实。 综括以上种种,我们现在敢下一个断案,那就是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那种势力的作用,常连亘不断。它的影响虽然不能见于朝夕,然而积久则伟大而不可抗拒。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怎样能逃脱这种熏陶孕育的势力?这种势力千变万化,运行各异其方。各地居民受其影响者,各具特殊之性。于是甲地的人民长于某种制造,乙地的人民工于某种美术,倘若各地人民逐渐发挥其天赋的本能,彼此和合,彼此补助,小而言之一地或一国的文化,大而言之全世界的文化乃得尽兴尽量发展。我很希望政治学者社会学者解决种种实际问题的时候,把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一层纳入考虑之中。我并且希望将来有机会根据这个原则来讨论中国的政治区域应如何划分。 P58-62 序言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889年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山村乡塾贫寒教师家庭,中华民族正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尤其在中国海域,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多次失败,中华民族极受屈辱,激起了少年李四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努力奋进,争取到日本学造船机械(附造船机械专业师生合影图1),以求船坚抵御外侮。此时,李四光的学习任务虽然很重,当了解到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决定追随他,立志革命,振兴中华,加人同盟会。李四光自书誓词: 联盟人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重处法。 天运乙已年七月三十日 中国同盟会会员李四光 他献身于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事业,参加了著名的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设立实业部,李四光被推选为实业部部长(南京政府成立改为实业司)(附实业司建设概略图2),不久,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李四光愤然辞去了实业司长职(附孙中山赴武汉合影图3)。他怀着沉重的心情,第二次离开祖国,远涉重洋,走科学救国之路,学习科学技术。李四光深信国家要富强必须有充足的矿产资源,因此到工业最发达的英国选学采矿,后改学地质(附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寓内勤奋学习图4)。李四光大学结业后,毅然拒绝继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出任国外地质工程师的优厚待遇,决心回国,当时,国内军阀混战,万千民众挣扎在痛苦的深渊。在国外苦读近七年,现在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国土,深知国内前进的道路崎岖、险峻,举步维艰……于是他毅然提笔,就在随身携带的八开12行五线谱纸上谱成一首名为《行路难》的小提琴曲——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由此诞生了。这首乐曲的曲调与其曲名是一致的,它低沉的主调中带着亢奋的强音,起伏交错之间伴随着奔放向上的旋律,鲜明地抒发了他回国的坚强信心和为祖国富强拼搏奋斗艰难历程(附小提琴曲手稿图5、图6)。 此时,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邀请李四光去作演讲,李四光应允,作了题为《现代繁华与炭》的演讲。他讲述了繁华(发展工业)与炭(能源)的关系和我国丰富的煤矿资源以及新能源及其开发问题,激发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早日为祖国的繁荣兴盛作出贡献。 1920年绕道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担任地质系教授(附李四光和王世杰、周鲠生等在北大宿舍门前合影图7)。他一面教书,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他的研究全是结合国家的急需,煤是当时的主要能源,因此,为扩大煤矿资源,对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期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的标准化石——蜓(它两头尖尖,中间膨大,最大的只有米粒那么大,一般长3~5毫米,小的不足1毫米,最长的可达60毫米,形状像纺锤,李四光根据人们把纺锤叫筵,所以定名“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首先对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蜒科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延伸到华南,他采集了大量蜒科化石标本,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壳体构造,创立了蜒科化石的鉴定方法与分类标准。他有关蜒的研究,著述甚多,其所著《中国北部之蜒科》(1921年出版)奠定了蜒科化石分类、演化、分布及应用的基础(经伯明翰大学审议李四光对蜒科系统研究的贡献,并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解决了长期未划分的华北石炭二叠纪太原系和广泛分布于华南的石炭纪、二叠纪灰岩的地层问题,并指出太原统、山西统含重要可采煤层,强调蜒与华北找煤的关系。 …… 李四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第二、三、四届当选为副主席。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这位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伟人陨落了,他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从他一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富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正义感,矢志不移的科学事业心和进取心,他在科学上不倦的追索真理,而且始终把自己的科学活动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毕生奋斗所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时值进人新世纪之际,我们和我们年轻的一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李四光教授为我国科学及文化宝库所留下的珍贵遗产,研究他怎样在旧中国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在新中国初创的艰难日子里战胜困难、打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成绩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激情和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为祖国在新时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应有的贡献。我想,这就是我们选编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 马胜云 2010.1.6 后记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889年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私塾教师家庭,1904年公费留学日本,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1907年他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黎元洪篡夺革命果实的行径,辞去政府高官,于1913年再次出国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包尔顿教授学习地质,从而与地球科学结缘,走上了艰巨而又光辉的科学道路。 他于1920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教授。执教期间,他对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蜓科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求揭示石炭纪、二叠纪太原系的地层层序和煤层层位。后来又把这项研究延伸到华南,因为华南石炭纪和二叠纪灰岩分布广泛,蜓科化石丰富,他采集了大量蟆科化石标本,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壳体构造,从而建立了蟆科化石分类标准,该标准被广泛接受和采用。他有关蜓的研究,著述甚多,其所著《中国北部之蜓科》(1921年出版)奠定了蜓科化石分类、演化、分布及应用的基础,解决了长期未划分的华北石炭纪、二叠纪太原系和广泛分布于华南的石炭纪、二叠纪灰岩的地层问题。在地层学方面,他还和赵亚曾于1924年首次测制并详细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层剖面,这一标准剖面后来被广泛应用,并用来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华南的早古生代——晚前寒武纪地层进行对比。 1921年他带领学生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东麓首次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此后,在长江中下游、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和华南其他地方,开展进一步凋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证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庐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经他根据调查的大量资料鉴定后,确定了鄱阳、大牯、庐山三次冰期和两次间冰期,后又提出鄱阳冰期之前还有更老的亚冰期存在。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生产实践上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在他致力于华东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工作时,发现这些地层,北方主要是陆相碎屑沉积,夹有海相灰岩,而在南方则主要是海相灰岩。这表明从北往南,海水加深。经他对大陆上海水进退规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种假说:大陆上海水的进退有可能由赤道向两和由两极向赤道的方向性运动。这种方向性运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反复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所引起的。从而提出构成大陆的岩石受到长期地应力作用会发生刚性和塑性形变,他根据多年野外工作经验,发现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切形变(构造)现象,它们的方位,对地球自转轴来说,是有规律的。他指出:一切具有成因联系的构造形迹,经常按照一定形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体系,即构造体系。他把构造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纬向构造体系;在中国境内有三条东西走向的构造带,即天山——阴山东西构造带,昆仑山——秦岭东西构造带和南岭东西构造带。第二,经向构造带;第三,各种扭动构造,包括山字形构造、多字形构造、入字形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和旋扭构造,其中规模较大的扭动构造体系是中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的新华夏系,以及各种旋卷构造等。并建立了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和步骤,他提出,岩石对应力作用的反应,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力学性质,应力作用的时间长短以及岩石所处的物理条件,特别是所在地的热状态。李四光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思想,先后较系统的发表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中,对这样一门边缘学科,他觉得用“地质力学”这一词更为确切。 1927年,李四光应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邀请,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并首任所长,任职20余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带领全所人员,辗转数千公里,坚持地质科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他对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辞艰辛、呕心沥血,培养了大量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不依枫洋人,不迷信权威,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果。 李四光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同时还担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聘任、财务、庶务委员会委员和仪器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协助蔡元培校长为北京大学校务建设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筹办了武汉大学,任过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代校长、教授,京师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1949年初,他数次给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地质学家、解放后曾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写信,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广州,为新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保留了一支队伍及设备。他本人拒绝国民政府的高薪,冲破重重阻挠,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怀抱,从此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李四光回国后,接受中央的委托组建全国的地质机构,规划地质科学研究、勘探与教育事业,并开始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后又担任部长。在任21年中,新中国的地质队伍先后在各省、市、自治区迅速发展起来,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并为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为了使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建议在我国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础上,他先后在地质部组建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及十几个专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扩建了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资料馆和图书馆;为适应全国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对地质院系进行了调整和扩大,主持了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的建立。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李四光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成长费尽了心血,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当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1949年以前找到的石油储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建设的需要。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究竟如何?到哪里去找?对此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极为关切,曾垂询地质部长李四光。李四光分析了中国油气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质条件,对中国天然油气资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提出关键是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应打开偏居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油气普查工作,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油气区,作为勘探开发基地。1954年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大地构造型式的特点和含油远景(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指导了石油勘探工作。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指出新华夏系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李四光为祖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在担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期间,为发展全国核能事业,寻找铀矿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深感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在能源方面光靠石油和煤是不够的,也易于造成资源浪费,是十分可惜的。因而积极提倡在我国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加快打开地下热能宝库。 李四光担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和全国地震领导小组负责人时,在山西、甘肃、四川、广东等地区发生地震后,都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是1966年邢台发生强烈地震之后,非常焦虑,深感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很严重,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这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的这些思路和方法已为地震预测预报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还率先在我国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质、构造带地质化学、岩石蠕变及高温高压试验、地应力测量、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是地学方面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李四光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副院长期间,协助郭沫若院长积极筹划和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并曾筹建地质研究所、南京地层古生物研究所,兼任初期所长;在他建议、推动下成立了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综合考察委员会、自然博物馆,并担任过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还关心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亲自考察青岛海洋研究所。他担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时,认为改进数学教学工作对科学事业发展关系重大。在他逝世前一年,还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及清华、北大等校数学教师新编数学教材。他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开拓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早在1922年与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嗣后担任了较长时期的会长、理事长。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李四光在重庆同爱国科学工作者一起团结大后方的科学工作者,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李四光任监事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作为中国科协的创建人和新中国多项科技事业的组织者,李四光不仅团结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还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和全面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竭尽心力。 李四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第二、三、四届当选为副主席。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这位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伟人陨落了,他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从他一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富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正义感,矢志不移的科学事业心和进取心,他在科学上不倦的追索真理,而且始终把自己的科学活动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毕生奋斗所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时值进入新世纪之际,我们和我们的年轻一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李四光教授为我国科学及文化宝库所留下的珍贵遗产,研究他在旧中国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在新中国初创的艰难日子里,怎样战胜困难,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成绩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激情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为祖国在新时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想,这就是我们选编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李四光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积极投身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同盟会创建会员之一,在辛亥革命中建立了功勋。后来他献身地质科学,致力于造福人民,成为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著名的地质学家。他把一生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和革命建设事业,奉献给人民。 ——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李四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他毕生所奋斗所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教益。我认为至少有下列几点,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一、学习李四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学习李四光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品德。三、学习李四光严谨的创造性的治学精神。四、学习李四光急国家之急、造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品德。 ——科学家钱学森在“李四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