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
分类
作者 王宇明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通,既是被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江海文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卷》主要记录了流传在江苏南通市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传说等。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卷》主要记录了流传在江苏南通市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传说等。从城市社区到乡镇街道,或喧嚣的城市,或寂静的村庄,曲折、优美的民间故事,时时刻刻被传唱出诱人的弦音,教育和感染着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的心灵。所有这些,不单是广大人民对民间故事的歌颂和传承,也是人民发自心灵深处的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唱响,本卷收录了《江水不犯海水》、《支云塔为何只有五层来》、《通州无北门》等故事。

目录

神话

五山镇金鳌

山秧子

天地是怎样分的

大圣借狼山

藏剑的山

江水不犯海水

和合神仙

传说

风物传说

通州得名

通州塔四六八

石龟上狼山

秦始皇游剑山

剑山十虎桥

鹧鸪鸟的传说

宝塔葫芦

半千石

支云塔为何只有五层

獭狸庙

蛤蟆井

青香塘

蛇鱼坟

复土地庙

范公堤

通州无北门

烈燕池

通州贡盐

骆宾王咏诗

军山神钟

禹王祠

龙爪阁

蓝印花布

狼山没后壁

军山金人

担塔的扁担

曹公祠和倭子坟

南通跳面

花露酒

钱公祠

长桥

涧桥

王氏保赤丸

三元桥

郑家亮月子

韩湘坝

坐狮子和跑狮子

石港椒盐糕

痘神殿

萃景楼

平政桥

望仙桥

雁滨

陆家锣鼓

唐家闸

嵌桃麻糕

南通童子

贴门神

倒坝潭

关公红脸

名人传说

子路出题考孔子

周仓的飞毛腿

华佗重投师

虎守杏林

巧治瘦骨痨

懒二嫂脱胎换骨

郑板桥西寺题联

冒辟疆慧眼识宝

红英抗租

草鞋讼师袁宝光

黄朝■造反

李方膺两次被黜

陈实功的传说

梦赠神医刀

惩治奸药商

破解毒蕈案

巧医夜啼郎

回春医寓

三遇铁拐李

隆冬治火症

臭味冲财气

穷法治福疮

会晤邋遢神

胡长龄的传说

狼马见君王

胡长龄捉麻雀

状元妻智对乾隆

胡状元尊师

灭门绝户和“蔑门漆户”

皇帝难状元

胡长龄对绝对

胡长龄吟诗作对

张謇的传说

戏抽状元签

叩谢恩师情

巧言答慈禧

怒斥袁世凯

归途识义侠

金表归原主

魁星踩金鳌

南通通光明

取火建通燧

造锅资民生

广生厂榨油

码头三只脚

复兴面粉厂

治水济世人

筑楗保太平

寺庙改学堂

南通建钟楼

建造梅欧阁

义犬墓

鬻字助慈善

拆渡建大桥

庙宇传说

白龙庙

楚奶奶庙

氽佛寺

峨眉山

军山罗汉僧

江海神祠

鉴真遇险狼五山

观音山

“摘发僧”雪藏法轮寺

预卜扬德

军山建寺

化龙点泉

故事

传统故事

癞疤美人儿

下马神

“僧伽鼻”治鬼

世上为啥光棍多

百宝山

书公子和老渔翁

重阳吟醋诗

灶君休观音

拉屎星

蹲半夜

法空伏蟒

萧筱生写《金瓶梅》

簪花缘

十八罗汉

石头和狗子

陈子春

王灵官鞭捣潘烂头

各有一手

蝴蝶仙

雕花匠

阴债

客店闹鬼

靖江人敬大圣

阿弥陀佛

巧对春联

生姜遇辣手

三个女婿

出一计救一命

灶君和灰堆婆婆

老和尚小和尚

十五贯

半鲜

富日安

王鬼儿

巧断案

伴君如伴虎

考相公遇农夫

小和尚智对乾隆

仙人洞

鸽郎与乐妹

动物故事

鲥鱼游不过焦山

银鱼

鹅吃素

闸蟹

龙虾没背脊

苦丫鸟

苍蝇搓绳

蚶子、文蛤

红眼鱼

凤仙鱼

黄鱼肚

梭子蟹

蛤蟆蟹

驼背龙虾

八哥救人

螺儿告状

蚯蚓和蝼蛄

植物故事

楝树为什么没有正头

紫菜

萝卜鼻祖

芦苇上的齿印

美人蕉

金养麦

红娘子故事

歌败吕洞宾

铁拐李服输

为难小篾匠

话柄

观音点化红娘子

俗语故事

五湖四海皆朋友

路遥知马力

黄牛朝着牯牛哭

海水不可斗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一毛不拔

家丑不可外扬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清官明断家务事

医嘱似圣旨

这山望着那山高

县官不如现管

风俗故事

素戒·存仓

初七初八望穿星

二月二带女儿

立夏吃蛋

五月端午吃和菜

立秋吃西瓜

肉店不歇夏

挂天灯

七月半,接玉兔

中秋敬嫦娥

八哥粥

三十夜子打囤子

戒指+

除夕画弓箭

和喜茶

三黄汤、虎头鞋

送红蛋

糖水滚蛋

笑话

牛头不对马嘴

鸡蛋,陈酒,老母鸡

赌徒发誓

苏东坡与“琵琶诗”

四懒汉联诗

“鼠见猫”请舅舅

戒酒

心里话

双大吹

三个女婿

蚊子请客

良心

八大天地

先生昼寝

不像个人

丁奶奶画“一”字

虱子告跳蚤

精明鬼儿

财主失算

时运拜年

借豆酱

附录一 未收入本卷的作品篇目

附录二 民间文学工作者小档案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时的南通大部分还淹没在海水之下,五山只是江海中的几个孤岛。秦始皇在他南巡东游之前,曾派大臣到东海给他找“不死之药”,让他吃了长生不老。可是找药的人没有找到什么仙山、仙药,而是找到咱们长江口外的今天的狼五山,就以为是传说的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了;回去向秦始皇禀报,吹了一通这山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秀,怎么怎么美,反正皇帝佬儿蹲在咸阳都里没见过,随他瞎吹去。但东海三山的美和秀,却一下给秦始皇留下了印象。所以秦始皇结束了苏州巡幸,就从苏州江岸登上海船,不消半日抵达“江海仙山”!船泊在军山下。

这时五山一带尚无人烟,只有少数樵夫上山砍柴,渔民下海打鱼。这日骤见江对岸驶来六七条彩船,旌旗招展,绣屏花团锦簇,心想:这船断非商船,也非一般官家。但怎么也猜想不出这就是当朝皇帝的“龙船”。秦始皇一行,这天晚上就宿在临时搭建的军山行营里。

第二天一早,秦始皇兴致特高,早早起身,用过早膳,便带着随从大臣、太监、御侍,找了一位渔夫当向导,一千人来到剑山。他们从南面的缓坡攀登,当来到剑山顶,从这里举目四望,但见海天茫茫,气象万千。一轮红日正从万顷波涛中跃出,水天一片金红,如熔金一般。再放眼近处:三山青翠,树木葱茏,江水、海鸟,一派生机,令秦始皇龙颜大悦,连称:“海上观日,壮哉!美哉!”大臣们齐颂:“万岁洪福齐天!”

秦始皇从没有机会这样近距离登高望海,又恰逢日出,心里的兴奋难以言表。他今天登山,大臣们要用御辇、轿子抬他,他执意不肯,一身轻装便服,好不轻松自在。兴头上,他唤侍卫:“拿剑来!”金甲武士,捧上一柄宝剑。这剑叫干将剑,是春秋时,干将莫邪夫妻炼就的一对“雌雄剑”。这次秦始皇南游,得到其中的一柄雄剑。秦始皇自小练武强身,臂力过人,武艺不凡,并且生来喜爱收藏天下奇剑。这次在古越得到这把绝世宝剑,心中自然高兴。他要试试今天这把剑到底如何?再者,当着众大臣的面,试剑可以晓谕天下“朕的身体健康,社稷稳固”。这是他藏在心里的想法。他从侍卫手里“噌”地抽出剑来,但见这剑不同于现代光华四射的镀光剑;这剑造型古朴,剑身漆黑。当那柄剑拔出剑鞘的瞬间,从剑身透出一股寒气,让人身上不由激灵打个寒战!那剑看起来不似那种吹毛断发的利剑,但却能削铁如泥,驱邪避疠。秦始皇纵使经多见广,对于这样的一柄剑,也是头一回看到。

只见他接剑在手,神情凝重,运足力气,把剑抡足,对着身边的一块山石,挥剑砍去。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电光石火之际,大石被戛然切开,山石带着石粉一路滚下山去……直落入山下的海水中,溅起几丈商的浪花,惊得海鸟唧唧飞走。

群臣见状,欢呼皇上龙体雄健,洪福齐天。

这江海边的元名小山,因秦始皇的一剑之缘,便成了剑山的得名。

以前,在剑山的东北脚下,有座“十虎桥”,这桥造得虽说不上高大、气派,但有一段十勇士仗义勇为、献身造桥的感人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这事已说不清何年何月,按朝代推算,大约在宋代以后。剑山、狼山已脱离江海,陆续从水中登陆。剑山东北处有一条被江流海潮冲出的深沟。这沟约有七八丈宽、两三人深,横在山东北像一只拦路虎。沟东的人虽见狼山、剑山近在眼前,但因沟深水急,形同天堑,又无人摆渡,去沟西烧香、会亲的人,需绕到上游七八里过桥。曾有冒险的少年涉水过河,却不幸淹死沟内。百姓们多么盼望这里能造出一座桥来。

是不是就从来不曾有人打过造桥的主意?不是。村落的族长、老人也多次牵头商量过造桥的事,大家也积极地献砖、献料,出工、出钱,可修了两回,不是因为水深,就是因为流急,始终未能成功。

且说剑山冻村有十个小伙子,一个个长得虎背熊腰,五大三粗。可巧他们的名字或外号上都沾有一个“虎”字,如赵金虎、李银虎、张大虎、王二虎,其余六人虽然不挂虎字,但诨号上也有个虎字,如穿山虎、过涧虎、出林虎、大头虎、金毛虎、赛壁虎。但若提起他们的品行,可让人不敢恭维,年轻不学好:常摘人家的豆角,摸人家的香瓜,偷人家的河鱼,拔人家的萝卜,谁惹了他们动不动就砸人家的门窗,捣人家的锅台,尽干些迎风臭十里的事!村里人说起十虎,就像撞见了太岁,碰上了“扫帚星”’,都诅咒他们得瘟病,不得好死。这十虎中的老大赵金虎,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菩萨告诫十虎要改恶从善,做个好人,并送他四句话:莫作十恶虎,从今学做人。善因结善果,百代有人尊。

金虎梦醒后不免觉得心惊肉跳。为了解梦,他跑到剑山庙找老和尚讲了梦境,请老和尚开示。老和尚向他深入浅出地讲了佛法和因果的关系,使他像服了一帖“醒脑汤”,并拜老和尚为师,成其皈依弟子。第二天又把他的一帮虎兄弟拉上山来,再请老和尚说法,最后来到菩萨面前叩头,表示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争做“善心虎”“益人虎”。

这十虎倒也是说到做到的汉子,从此以后,恶事、坏事不沾边,改干些扶孤助寡、急人危难、修桥补路的善事。“十恶虎”大变,令人惊异,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再说,村里第三次筹划造桥,赵金虎代表十虎找到族长,让族长把运石料、砖材的重活、累活交给他们去完成,族长看到这些悔改的后生,自然乐意。十虎一个个如同出山的猛虎,用足了力气,大把大把的流汗。凡他们包下的活均提前完成。不但受到村里的人赞扬,连邻村俊俏贤淑的姑娘也悄悄地爱上了这些“小虎”们。

修桥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不慎有一块桥板落到水里,这块石料是块十分要紧的“镇心石”,缺它不可。此时已是四九天气,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块,落在二米深的水里,怎么捞出?真是道难题。十虎兄弟上前请战,把捞“镇心石”的事交给他们。族长一时也没有其他法子好想,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给每人腰间拴根绳子,每过一个时辰就往上扯,以保证十虎的安全,再让十虎每人喝上半斤烧酒。大虎领着九兄弟,一声号令,齐崭崭,扎个猛子钻进河里,在深水里把石板拴好,然后浮出水面换气,第二次复又钻入水底,一齐用力,终将大石拉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十兄弟被拖到岸上,但见一个个冻得手脚僵直,嘴唇发紫,说不出话来。众人赶忙喂以姜汤,裹上棉被,暖和身子。

桥梁竣工这天,十虎披红戴花,被人们拥上桥头剪彩。这桥也就被称为了“十虎桥”。P30-33

序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磋商,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乒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北部。她东濒黄海,南11盏长江,适当江海交汇之处,称江海门户;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扬州毗连;北与盐城接壤。全市总面积8000.65平方公里,人口755.75万。其中市区面积120.65平方公里,人口42.85万。

南通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城,已有千年历史。先前,则是孤悬于江口海域的沙洲。史籍载:“(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太平寰宇记》)。后来,江海横流,沧桑巨变,沙洲与大陆涨接,这里便成了祖国东疆一块不断向东延伸的新生陆地。这一地域,向东,是浩瀚的大海和沿海而居的东夷族群;向南,长江彼岸便是吴越古文化区域;向北,与齐鲁文化区域相毗邻;向西北,则是古楚和中原之地。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凭借着开拓者无畏的胆略和勇气,追江赶海,“辟我草莱”,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块新生的蛮荒之地,驾舟捕鱼,张网狩猎,垒灶烧盐,开荒垦殖,把一个原本麋鹿驰奔、凫鸥栖飞、荒无人烟的江滩海涂改造建设成良田万顷的丰饶之地。

南通,既是被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江海文化。

南通在漫长的“五方杂处”的岁月里,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汇聚到了“江尾海端”,与当地固有的本土文化交揉融和,造就了江海文化的特殊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和力和融通性,它既有吴越和荆楚文化的古宗教影响,也有东夷信仰的遗绪和齐鲁理性文化的浸润。

南通的山水人文独具江海特色,以狼山为首的五座山峰连成“狼五山”,矗立于长江北岸,在浩瀚的长江水面与广袤的苏北平原之间异峰突出。狼山不高,因长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因平原而高峻。山上古塔禅寺,长年香火缭绕;名人胜迹,随处可觅,浓缩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通濠河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如今南通城变大了,变高了,濠河便穿城而过,绕城而走,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神奇与灵秀。自古文人雅士流连名山大川,亦诗亦画,南通山水同样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痕。特别是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潜心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创办了包括中国第一馆——“南通博物苑”在内的众多中国第一,同时又集聚了一大批优秀文化名人,如表演艺术家赵丹以其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南通的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曾为收集南通民间文学资料,历时数年,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这些资料,有少部分已经选入《中国民间文学十套集成》,但还有大部分的珍贵资料仍散落在各县(市)民协和个人手中,有的甚至已经丢失,有的尚未整理,尚未出版。

市文联、市民协积极响应中国民协启动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工程。在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羌怡芳女士的亲自推动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卷》编纂工作历时一年,已告完成,一县(市)一卷,一套七册。编纂中参用了《南通的传说》《南通民间故事选》《张謇的传说》《黄海的故事》等文集中的部分小故事以及部分民间文艺家的作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编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卷》,最大的困难是既要有人来做,还要他会做、肯做。而现在既熟悉南通风土人情,又擅长民间文学写作的人是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加是凤毛麟角。值得称道但又令人扼腕的是,30多年前参加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一批老民间文艺工作者,尽管都已是年逾花甲、古稀的老人,但他们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立即重披战袍,又回到了第一线,继续担纲着《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卷》各分卷的主编。老骥伏枥,笔耕不辍。赤诚之心,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在各县卷本文稿基本完成以后,市文联还将各县卷本的7位主编们集中到市区宾馆,专心致志地又对文稿进行了复审。复审小组依据各地语言的共性,分成3个组进行交叉审看。南通和通州语言相似,海门和启东同为吴语区,便相互审看;海安、如皋和如东同属如泰方言区,便采取驴推磨的办法,三家循环审看。最后,再相互交付勘误记录以及建议修改的章节,并交流审看心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中心副主任、《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副总主编王锦强先生,还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天时间专程来南通对编撰工作给予了现场指导。事实证明,兼听则明。这种“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协力同心,取长补短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给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评价是十六个字:“不求回报、含辛茹苦、坚忍不拔、默默劳作。”称赞他们是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是默默的行动者。评价得感人肺腑,动人魂魄。其实,我看用这些话来评价这些老民间文艺工作者也非常贴切。他们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特异功能,鞠躬尽瘁的动力靠的是自己的文化良心和文化情怀。正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文化财产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应该抢救他们!应该给他们记功!应该向他们致敬!

编者

2009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