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丛书之一的《河北香河卷上》,具体收录了:《泥捏的爹鹿变的妈》、《石狮子红眼》、《智化和尚访杨永》、《冯梦龙细察行乐图》、《袁枚申奇冤》、《火烧洋教堂》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上) |
分类 | |
作者 | 陈建伶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丛书之一的《河北香河卷上》,具体收录了:《泥捏的爹鹿变的妈》、《石狮子红眼》、《智化和尚访杨永》、《冯梦龙细察行乐图》、《袁枚申奇冤》、《火烧洋教堂》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北香河卷上》,具体收录了:《泥捏的爹鹿变的妈》、《石狮子红眼》、《智化和尚访杨永》、《冯梦龙细察行乐图》、《袁枚申奇冤》、《火烧洋教堂》等故事。 目录 上卷 燕赵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影响 廊坊传统文化古韵悠长 千载古郡文海飘香 神话 泥捏的爹鹿变的妈 精卫填海 布谷鸟 五谷为什么只秀一个穗 传说 风物传说 香河城为什么像北京 铁佛堂 安头屯 扁城——枳根城 义井 七郎塔 运粮河的传说 真武庙 陈半仙与收入寺 姚少堂与青泉寺 潮白河与青龙湾 竹马会 神幡 周元罗汉钱 十九罗汉 石猴盗酒 石狮子红眼 螺蛳王 碗墓 红庙 乞儿亭 人物传说 王二奶奶的传说 王二奶奶其人 王二奶奶和燕山老祖 王二奶奶和皇太后 王二奶奶不怪 王二奶奶堵决口 龙潭渡 寻鸡毛 张策的传说 笑和尚三戏张策 张策三让张殿华 戏洋奴 会武友 张策灭徒 张策剃头 大枪刘报仇 深山拜智能 蹶子腿康文胜 踢木桩 踢石槽 踢肚子 智化和尚访杨永 王四碰碑 佟大劲斗神力王 铜头和尚 小和尚赶庙会 生铁佛 名人传说 拜鲁班 鲁班显圣 菜淡 鲁班砍榫 罗成装死 王怀女挂帅 刘河间恶治药王爷 唐王三请张古老 刘伯温降妖 沈万三 一字千金 冯梦龙细察行乐图 刘罗锅子三对乾隆 刘罗锅子送寿礼 过目记账 借钱修坝 沙河深 陈则廉三折李鸿章 杜二滚子 京东八大怪 见死不救的祸神麻 “野巡按”李春荣 浑天黑地芮疯子 半截旋风杜永春 癞观音康月英 万里飘车四拐 瞎蝙蝠张三 酒肉花和尚 清官传说 袁枚申奇冤 假女婿 知县审“皇上” 借官审岳父 罗汉赊酒 姐妹坟 智捉玉面狐 义和团传说 水灌洋耗子 火烧洋教堂 炮轰魁星楼 痛杀洋毛兵 铜菩萨 火神爷 大铁船 枣核镖 柳红英 铁老黑 试读章节 七郎塔 北宋年间,香河一带叫做淑阳郡。在淑阳郡城东南二十里远的地方,有个小村子叫于辛庄。这个村子虽不大,但能工巧匠可不少。这天,一股辽兵正在这里烧杀抢掠,杨七郎带兵赶到了,把大伙儿救了下来。自打那时候起,乡亲们就天天盼,夜夜盼,盼望着常胜的七郎能够再回于辛庄。 谁知不久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杨家将遭了奸臣潘仁美的暗害,那七郎被潘贼绑在了百尺高竿上,乱箭穿死了!乡亲们听到这消息,大人小孩一个个都哭起来,直哭得太阳都躲进了云彩里,半天空响起了霹雳。 正当大伙儿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看样子有二十六七岁,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老少乡亲们,为了让咱们的后辈儿孙都记住杨七郎,咱们给他修个塔吧……”大伙儿一瞅,原来是村里有名的小鲁班——史春。他的话正说在了大家的心坎上,大家流着眼泪答应了。 史春和几个老工匠开始操持建塔。他们一边各请能工巧匠,一边筹备砖瓦木料。谁想到在辽兵进犯时逃跑的淑阳太守潘继宗溜回来了。他本是潘仁美的侄子。这小子五官倒是挺端正,肚皮里却满是坏水,没拉过一泡人屎,‘老百姓恨透了他,背地里都叫他潘狗子。辽兵每回过来,他闻风就溜,完了事他再回来充英雄,到处吹牛皮。这次回来他一再声扬,他们潘家为“抗辽保国”立了大功,皇帝已传下了旨意,要修什么“潘家庙”。他到处张贴告示,要老百姓出钱出物出人。 百姓们早就恨透了潘家,背地里都点潘仁美的名字骂,谁还肯为他们家修祠盖庙呢?潘继宗的狗腿子闹腾了好几天,一块砖头也没捞到。 潘狗子见大伙儿不买他的账,憋了一肚子火,整天在后堂里摔桌子打板凳的没好气。这_天他自己正在喝闷酒,一个当差的慌里慌张地闯了进来:“报太爷,于辛庄的老百姓要在庄南给杨七郎建塔!” “什么?”潘继宗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心里说:“给我们潘太师修家庙没钱,给杨七郎建塔,倒挺上劲。看来这老百姓是那属豆子的,不榨挤不出油啊!”他立刻坐上大轿,带着师爷和衙役们奔于辛庄来了。 有向灯的,就有向火的。潘继宗要来的消息,早有人传到了于辛庄。这工夫,大伙儿正在村南清理塔基。史春的媳妇秀莲是个聪明贤惠的女人。她听到这个消息,对史春说道:“这潘狗子为了盖家庙都急红了眼,今天来了,决没有好心眼,大伙儿得多防备。”史春一撇嘴道:“他修他的庙,咱建咱的塔,与他有什么相干?”大伙儿也都说:“对,咱们不管他!” 不一会儿,太守的八抬大轿到了,衙役们两边一站,活像城隍庙里的牛头马面。潘太守一下轿就笨猪似地扭到了人群前面,狼嚎似地叫了起来:“是谁想给杨七郎建塔?” “是我!”史春胸脯一挺,走了出来。 潘狗子看了看史春,见小伙子长得挺精神,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连忙问道:“你是什么人?” 师爷走过去扒着潘太守的耳朵说:“他就是有名的小鲁班。” “噢,原来你就是史春。”太守眯着眼睛问,“你知罪吗?” “我们安分守己地过日子,有什么罪?” “本府三番五次下帖子请你,你装不知道;杨七郎是朝廷叛臣,你倒给他建塔,还说无罪?” “什么,杨家是叛臣?”史春一听,火冒三丈,“辽兵来了,你们跑得连影都见不着,是杨家将拼着性命,才保住了大宋江山,救了我们老百姓。到头来,他们倒成了叛臣,你们成了功臣,还有天理良心吗?” “好哇,你敢辱骂本老爷!”潘继宗气得胡子都撅了起来。他冲衙役们一挥手,“绑了,连这些工匠一块带到府里去!”然后又回身对师爷说:“去各乡操置车辆,将这堆砖瓦木料运进城内!” 师爷连声:“遵命!”众衙役也早就蜂拥而上,将史春绑了起来,并围住了工匠们。 他们刚要把人带走,只听背后传来一声喊:“慢着!”潘太守一回头,见人群中走出一个漂亮的小媳妇。潘狗子眼都看直了,忙问:“你是谁呀?” “我是史春的媳妇。史春不知好歹,请老爷不要和他一般见识。城里不是给官府修庙吗?我看只他们几个人和这堆砖料也不行。等我劝劝他,让他把各乡工匠和用的料儿都安置齐了,再去城里,也省得大老爷麻烦。” 一句话说得潘太守像吃了凉糕,心里说不出来的痛快:“好哇,小娘子,我看你心眼倒挺开通,明天就随史春一起进城吧。”他说着转身对史春等人说:“明天如果人料不齐,就别怪我不客气!”接着又狠狠地来了一句:“量你也逃不出我的手心!”说完他吩咐打轿回城。 潘狗子一走,史春埋怨开秀莲了:“你怎么能答应了他呢?”秀莲冲他使了个眼神,把他叫到一边悄没声儿地说道:“你怎么这么糊涂?现在如果硬来,狗官会狗急跳墙勾来兵马,塔反倒建不成了。先把他支走,我们乘今天夜里,齐下火龙关,一宿把塔建起来,等狗官来了,生米做成熟饭,他有什么辙呢?”史春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这天晚上,各乡的工匠嘴还嚼着饭,就悄悄地来到于辛庄聚齐了。秀莲和妇女们点起了灯笼,把工地照得跟白天似的。史春一面指挥着工匠们动手,一面亲手塑起杨七郎的神像来。这一夜,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连小孩们都跑来搬砖弄瓦了。 到了天亮,一座玲珑宝塔在村南立起来了。塔上端端正正地刻着四个大字:“七郎神塔”,塔门内塑着七郎神像。 早上,潘狗子还在床上做着好梦,想着于辛庄的小媳妇。忽然,一个班头跌跌撞撞地进来报告:“听外边传说,夜里杨七郎显圣,于辛庄村南边一宿工夫出现了神塔。”潘继宗一听,“腾”的从床上滚了下来,一跺脚,骂了声:“他妈的,上当了!” 潘狗子急火火地点起兵马直奔于辛庄。谁知刚走到半路,探子跑来报告,说前面辽兵又过来了。潘太守吃了一惊,也顾不上什么塔不塔了,夹着尾巴就往回溜。 这会儿,于辛庄的乡亲们正围着宝塔欢天喜地议论着,猛听得一阵呐喊,抬头一看,只见大队辽兵像潮水一样地涌来了,想躲也来不及了。一时间,孩子们吓得哭爹叫娘,顿时乱成一团。 那大队辽兵一见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纷纷搭箭射来,那箭像铺天盖地的蝗虫一样。 正在人们急得没着没落的时候,只见塔顶上突然冒起一阵白光,白光中,七郎端坐在乌骓马上,手里拿着丈八长矛,朝天一举,辽兵的箭就纷纷从半空跌落下来。 塔下的人们禁不住欢呼起来:“杨七郎,杨七郎!”在喊声中,只听得乌骓马一声长嘶,跃下塔来,七郎纵马横矛,向辽兵杀去。乡亲们一见这情景,人心大振,纷纷抄起了家伙,连孩子也捡起了半头砖,呐喊着随着七郎冲去…… 自打那以后,辽兵再也不敢到淑阳来了,这七郎塔的故事也就在这一带传开了。 讲述:周万仓 记录:尹俊如 P35-38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