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农卓恩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看不透房价?看不透政府行为?看不透我们身边的那些事?看不透才有活透!

  让你一通百通、活得更好的经济学!

从不翼而飞的钞票到预售的房地产;从漂亮的姑娘更爱打扮到大学生就业难;从企业到政府;从罢工到工资;从高考制度到总有一些人更富有。

这一切到底为什么?

——经济学让我们更懂生活!

内容推荐

科学的威力在于其强大的解释能力,即推测力。本书的目的是展示经济学的这些能力。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经济学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一一理性人假设、需求定理、成本、信息费用、协商费用等,并初步演示如何用这些概念去解释真实世界中的事情。同时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去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真实的事儿,包括交易与竞争、投资与消费、商家的行为、合约和制度、政府行为、改革开放的措施以及各种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本书力求在阐述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推出可验证的含义,并把这些含义与事实对照,以验证理论假说的正确性,这是本书最为显著的特点。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经济学的逻辑 一切从稀缺出发

第1章 从稀缺出发

 从稀缺出发

 市场竞争

 非市场竞争

 竞争下谁会生存

 理性人假设

 市场需求定理

 个人需求定理不一定成立

 经济学只擅长推测人们的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成本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

 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没有竞争,我们不知成本为何物

 成本因时而异

 为什么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

 不一样

 “非典”袭来,为何街上一片萧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成本就是价格

 人们为什么寻租

 猜测哪一行的租值高

 固定投入是获取租值的必要条件

 到处是垄断

 什么样的垄断者能够获取垄断租值

 大多数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大腕们为何能够赚那么多钱

 租值也是成本

 租值消散

第2章 信息费用

 从“公共牧场的悲剧”说起

 权利的清晰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人们为什么交易

 为什么熟能生巧:从信息费用的角度看分工

 穷光蛋与富翁的区别

 从信息费用的角度看交易:以看病贵为例

 从合约的角度看交易

 我们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签约费用与执行费用

 度量费用

 固定度量费用和可变度量费用

 监督费用

 竞争有利于降低监督费用

 信息费用的构成

第3章 协商费用

 协商费用:由城市消防说起

 协商费用的度量

 政府在降低协商费用的能力上强于市场

 个人物品

 共买品

 共卖品

 奶粉与共卖品

 共卖品与民间的行业协会

 再说信息费用的定义

 信息费用的度量问题

 市场机制如何降低信息费用

 政府降低信息费用的能力不如市场机制

 一个基于信息费用与协商费用的政府行为分析框架

 用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二篇 经济学解释 我们身边的那些事儿

第4章 交易与竞争

 转让权的交易:从生猪屠宰证的买卖说起

 为啥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仍然那么昂贵

 病人为什么给医生送红包

 政府严厉禁止收取红包的法令为什么无效

 入学赞助费为何屡禁不止

 我们为什么要听从老板的指挥

 为何大学生不去做擦皮鞋的生意

 房地产为什么能够预售

 为什么限塑令在小摊小贩那里不灵

 什么样的水果摊容易短斤缺两

 为什么漂亮的姑娘更爱打扮

 为什么在大医院看病难

第5章 消费与投资

 为何讨价还价

 人们为何需要钱

 持购物卡消费为何较为大方

 为何名牌产品较贵

 为何选择人多的大排档就餐

 大学生为什么接受零薪水

 为什么存在“跟风者”

 为什么人们去炒房地产而不去炒香蕉

 大蒜涨价了,下一个是谁

 投资者或投机客: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为什么要禁赌

第6章 精明的商家

 商家为何发放积分卡

 麦当劳奇怪的优惠券

 高尔夫球为何采用会员制

 为什么远销的水果质量比较好

 有趣的捆绑销售

 包厢为何设立最低消费

 为什么一些商家不允许顾客自带酒水

 火车上盒饭价格的变化

 百货公司为何设立收银台

 为什么罢工

 是否能够通过价格战获取垄断地位

第7章 千姿百态的合约

 为什么有企业

 为什么要搞有限责任公司

 为什么要搞股份公司

 为什么要搞合伙制企业

 为什么要搞合作社

 为什么搞特许经营店

 为什么一些导游的工资是负数

 推销人员为什么有基本工资

 为什么计件工资盛行

 工龄长的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为什么高

 为什么一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领股权工资

 为什么老板们瓜分利润

第8章 各种各样的制度

 赶集:为何三日一圩

 为什么有股票市场

 为何存在期货市场

 为什么美国北方反对南方实行奴隶制度

 为什么不再搞人民公社

 农村大包干为什么成功

 为什么要进行国企改革

 国企为何先从餐饮业退出

 国有企业的承包制为什么转向股份制

 股份制为什么在我国兴起

 为什么“公司+农户”的模式在一些地方盛行

 专利制度为什么兴起

第9章 政府的行为

 为什么有政府

 为什么各国政府都要办警察局

 全世界的政府为何大多呈现膨胀的趋势

 各国政府为什么要办传染病防治机构

 为什么低等级公路大多由政府兴建

 政府为什么要兴办学校

 政府为什么要对自来水进行价格管制

 官府为什么要赈灾

 传染病暴发与口罩价格管制

 为什么现代社会不用银元而用纸币作为货币

 货币发行权为什么由政府垄断

 政府为什么对出租车进行管制

 为什么要管制医生的准入门槛

 为什么要实行烟草专卖

第10章 为什么神州会崛起

 古代,繁华的城镇为何坐落江河边

 商铺为什么喜欢扎堆成行

 为什么偏僻山村乘车不难了

 为什么安装固定电话不难了

 为什么我们的住房宽敞了起来

 为什么集资建房成不了主流

 为什么私家轿车多了起来

 为什么昔日贫穷的边关小镇繁荣了起来

 为什么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为什么昔日的荒山不见了

 为什么大银行从偏远农村撤走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做对了什么

第11章 我们的生活

 老面馒头哪里去了

 儿时的夜空,星光为什么那么灿烂

 为什么要搞统一的高考与招生制度

 为什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为什么我们觉得商品房太贵

 出租车司机为什么在早晚六点交接班

 为什么欧洲失业率高

 经济为何波动

 他们为什么富裕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非市场竞争

非市场竞争的特征是,交易的对方不获取竞争的好处。最明显不过的是工程招投标中的行贿例子,竞争的好处被受贿者获得——那个单位的头头,而交易的对方(那个单位)却没能获得这好处。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竞争的某些好处会烟消云散,谁也没有获得。例如,为“走后门”,你请掌管“后门”的亲戚喝酒——你以为对方喜欢喝酒,但其实对方讨厌喝酒。而对方是亲戚,碍于情面,接受你的邀请去喝酒——其实是去受罪,你“走后门”最终成功了,其实是因为亲情,而非那酒。这样,喝酒的钱实际上是消散了——其好处谁也没有得到。下面列举几类非市场竞争的方式:

第一,武力抢夺。这种方式在动物世界里见得多。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是我喜欢看的节目,节目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母狮辛辛苦苦俘获的猎物,会被公狮抢去,那无疑是武力竞争了。因此我猜测,在古代社会,武力抢夺也许是人类社会比较常见的竞争方式。至于为什么在现代社会里武力抢夺比较少见了,我要在第4章阐述。

第二,排队。比如饥荒时财主或官府佘粥,饥民就要排队,谁排在前面就先得到一碗粥,这是纯粹的通过排队来竞争那稀缺的粥了。高速公路人口的收费站——看成是收费站提供收费服务,也是谁的车排在前面谁先获得这服务——免费的收费服务。节假日超市收费台也经常见到排队现象,那也是竞争那稀缺的收费服务了。

第三,考试。考试作为一种竞争方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这些词语,作为中国人都很熟悉,说的就是考试这一竞争方式了。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谁在科举考试中胜出,谁就可以当官。在现代,最著名的就是高考制度了。谁高考胜出,谁就可以读大学;谁分数高,谁就可以读好大学。现在公务员考试也很热门,谁考得好,就能够当公务员。

第四,“走后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上大学既不是靠考试——谁的分数高谁上大学,也不是靠钱——谁交的钱多谁上大学,而是通过贫下中农推荐——贫下中农推荐谁上谁就上。初中升高中也是如此。记得当时我初中毕业,躲在教室后门边听那些贫下中农推荐。一位同学起初被推荐上了,但忽然听到一位贫下中农说好像此学生的舅舅曾当过土匪,就这句话使这位同学没有能够读高中,此事我终生难忘。回过头来说上大学。那时,如果主持推荐的人是你的亲戚,你找他帮忙,说几句好话,就被推荐上大学了。这叫“走后门”。这个词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在计划经济年代,“走后门”现象很常见,现在是越来越少了。网上搜索,得出的“走后门”的定义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这个定义我不满意,“个人目的”可以取消,而不正当手段则太过模糊,不知所云。但经济学里没有“走后门”这个词,所以,我也不必要在这里再给它下一个定义了。但依我的感觉,“走后门”中的“不正当”通常似乎不太严重,最多属于违法,算不上犯罪。如果犯罪,刑法就有更确切的名词叫做“行贿”。

第五,行贿。行贿是什么,不需要我在这里哕唆。但为了说明行贿的竞争特征,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行贿例子来说明。例如,几个公司竞争某单位的一个工程,其中一个公司行贿了这个单位的头头,获得了一些内部信息,从而在工程投标中取胜。在这个例子中,竞争的好处并未由工程服务的买方(那个单位)获得,而是单位的头头获得了。

第六。游说。游说,泛指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通过这种方式竞争,通常是游说政府官员实施某种不利于竞争对手而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或法规。比如,美国的大豆生产商就经常游说联邦政府官员,颁布了一些提高大豆关税的法律,这项法律不利于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只要关税足够高,外国竞争者就非败下阵来不可。

非市场竞争的方式还有很多,难以穷举。

上面我分别提到了市场竞争与非市场竞争的区别,似乎市场竞争要好于非市场竞争,但那不是我在这本书中关注的重点,因为回答“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不是经济学的特长。因此,我在本书中所关注的是,现实中非市场竞争随处可见,这究竟是为什么?换言之,现实中人们为什么有时候选择市场竞争,而有的时候又选择非市场竞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不简单,希望你看完本书后会获得一些思考这些问题的崭新视角。P4-6

序言

科学的威力在于其推测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时而刮风,时而下雨,有时电闪,有时雷鸣;水往低处流,袅袅青烟总是往上升……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没什么关系。而在人类社会中,也无时无刻不出现许多令人疑惑不解的事情:一些人贫穷,另一些人富裕;农贸市场里,人们讨价还价;城市里,高楼林立,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解释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我们身边的那些事情。但我要先从一个著名的自然现象人手:为什么树上熟了的苹果往下掉?

相信这个问题会有无数个答案——人人都能解释这个现象。我把这个问题输入到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列出来的回答数不胜数,一些回答令人捧腹大笑——那是搞笑版,另一些答案却很严肃,很有道理。任何一个回答都是一种解释,但一种解释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和采用,可不是依据这个解释是否更有道理来划分的。

让我们考察以下的三种解释吧:

解释1——拉住假说:熟了的苹果,它与树枝的连接脱落,没有东西拉住,就会往下掉。

解释2——物极必反假说:苹果高高在上——在树上待着,过久了,物极必反,就必然走向其反面,掉到低的地方——地上。

解释3——万有引力假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物体之间的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为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当地球引力大于树枝对于它的拉力时,苹果就往地球方向移动,即往下掉。

解释1即“拉住假说”不堪一击。通常人们用反例法去驳倒一个解释。例如,我把一块木板托在熟了的苹果下,结果虽然没有东西拉住苹果,但苹果没有往下掉——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木板上。这样我就把“拉住假说”驳倒了。

解释2即“物极必反假说”,倒是难以驳倒。难以驳倒它并不是因为它很有道理,而是因为它模糊不清,你找不到反例来驳倒它。树梢上的一片枯叶,离开了树梢却不往下掉,而是随风飞上天空,在天空中飘荡。但这样的例子驳不倒“物极必反假说”,因为提出这一假说的人可以辩解说:那是因为这片枯叶在树梢上待得不够久。这就是模糊学说的威力了,你永远驳不倒它。

至于解释3,即著名的“万有引力假说”,人们如何驳倒它呢?要驳倒它,你也必须举出反例。 “引力假说”说,当地球的“引力”大于树枝的“拉力”时,苹果就往地面上掉。树枝的拉力容易观察:苹果熟了,与树枝的连接脱落,拉力就没有了——拉力等于零。但是,“引力”无从观察:你怎么知道引力大于零?另外,假说的后半部分中所说的“质量”,也是一个无从观察的概念。

现在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引力假说”是牛顿发明的。虽然假说不能直接观察,但牛顿能从这些假说出发,推出了许多可以观察的含义。比如一个著名的含义是在高中物理里学到的“自由落体公式”:在地球上的自由落体下落的距离=4.9×下落时间的平方。你可以验证这个公式是否正确:因为物体下落的距离和下落的时间都是可以观测的。人们目前无法在地球上找到能够证明这个公式是错误的反例来。

由于一直找不到反例,而由这假说推出来的许多含义,却不断地被事实证实,因此,相信“万有引力假说”的人就越来越多。人们运用这一假说又不断地推出了更多可验证的含义——各种各样的规律,这些规律都被事实一一验证是正确,时至今日,万有引力假说就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卫星上天、人们飞向月球、推测哪一天有月全食……无一不是根据这一假说而完成的。

反观假说2“物极必反假说”,倒也很有道理——毕竟它是一个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哲理,我们驳它不倒。但这样的假说由于没有能够推出任何可观察的含义,我们就不能用它来进行推测,在科学上就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物极必反”这样的假说的作用,充其量就是用来做“马后炮”,即“事后诸葛亮”而已:当股票价格跌下来之后,股评家说“涨得太高,必然下跌”;当天气下雨,“事后诸葛亮们”说:前几天天气太热了,物极必反,雨就下来了。

可见,所有解释,在我看来都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推测能力的,另一种是不具有推测力的。换言之,我认为科学上所说的“解释”,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而只有解释力大小之分。牛顿的三大定律,你可以不知道它们的道理何在——至今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仍然很多,但你不敢不信服它们。原因很简单,现今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建立在物理学这三大定律之基础上的,它那强大的推测能力,使得对科学一窍不通的人,也不得不信。

这强大的推测力,就是科学的威力。

那么,经济学有推测力吗?本书正是要用事实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有解释力的经济学起源于200多年前,由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创立。经由马歇尔、哈耶克、科斯、弗里德曼、巴泽尔、张五常等一大批前辈,以及活跃在全世界各个高等学府教授经济学的学者的不懈努力,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摩天大厦。当然,我也有幸参加了这座大厦的建造,为传播经济学知识做出了一些贡献——本书就是增加这贡献的一种尝试。在本书第一篇中,我将简要地介绍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珲和分析框架:存第二篇中,我将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分析框架,解释与人类行为有关的现象,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将把重点放在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上——重点在于演示经济学的推测能力。

但是,在介绍经济学——有推测力的经济学——那完整的逻辑体系之前,首先让我尝试一下,用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原理——需求定理,来演示经济学是如何解释我们身边的事情的。下面的例子,是大学讲台上经济学教授们讲得最有趣的一个开场自了。

钞票为何不翼而飞

人来人往的马路上,躺着一张百元钞票,没有风,没有雨,不一会儿,百元钞票不翼而飞。

为什么钞票不翼而飞?这样的设问,我几乎每年都做过不下四次。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毫无例外地都会回答:

“行人假说”:因为钞票被行人捡起来拿走了,所以钞票不翼而飞。

这一回答简称“行人假说”,算是一个解释吗?当然。这回答已经解释了钞票为什么不翼而飞这一问题,因此,算是一种解释。但是,我进一步问:我上面已经对解释进行了一个归类,把解释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有推测力的解释,另一种是没有推测力的解释,这一解释,即行人假说,属于哪一种解释?显然,这一解释毫无推测力。它能解释什么呢?什么都不能推测!接着,我又给出这样一个现象:

钞票为何一动不动?

人来人往的马路上,躺着一张百元钞票,没有风,没有雨,钞票旁边站着两个警察虎视眈眈地守着钞票。过了一会儿,百元钞票仍然在原处。

“行人假说”能够解释上述“钞票一动不动”这一现象吗?换言之,这一回行人为何不把钞票捡起来拿走呢?显然,“行人假说”这一回不管用了。为什么“行人假说”不管用了?原因是这一假说是用事实去解释事实:用“钞票被行人捡起来拿走了”这一事实,去解释“钞票不见了”另一个事实。

用事实去解释事实,不可能有推测力,因为事实千变万化,我换一个事实,你的假说就无能为力了。

初试牛刀——尝试用需求定理进行推测

需求定理是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定理,它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不亚于物理学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地位。它是怎样来的,以及它的威力如何,我在后面会再详细阐述,这里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目的是想向读者演示一下经济学是如何运用这一定理进行推测的。

教科书上的需求定理是这样说的: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则反。这是说,如果某物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就会变小;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上升。

价格是一种可观测的‘变量,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当然,现实中有时没有价格,但如果没有价格,我们就用代价来代替它,代价也是现实生活中可以观测得到的东西。换言之,完整的需求定理是这样表述的:

代价越大,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则反。  ‘

需求量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经济学家造出来的词语,没有经济学就没有这个词语。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不用这词语的。

经济学教科书是这样来定义其含义的:某物品的需求量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该物品的数量。

显然,需求量是一个意图上的东西,而且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既然是一个意图上的量,人们是看不到它的——你怎样能够看到人们的意图是多少呢?

但是,有了这定理,我们就可以解释“钞票为何不翼而飞”了:

百元钞票的用处比较大——可以买很多东西,捡起来拿走钞票的代价是弯腰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代价比较小。这样,“把钞票捡起来”这个事情的代价很小,按照需求定理,我们可以推测说:“把钞票捡起来”这个事情的需求量很大。需求量很大,亦即愿意去做并且能够做这件事情的人就很多,有很多人愿意拿走它并且能够拿走它,它就自然被拿走了。

然后,如果钞票旁边站着两个虎视眈眈的警察看着钞票,那是警察守护着钞票了。这时,行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去取那钞票。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取走这钞票的代价是被警察抓住——这代价可不小。代价大,需求量就小——那意思是说没有几个人胆敢弯腰捡起那张钞票的了。这就解释了“钞票一动不动”这一现象。

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用需求定理这个经济学原理,解释了钞票为何不翼而飞,并且还用这一原理进行了这样一个推测:如果钞票旁站着几个警察,钞票会继续待在原地不动。

何处是尽头

解释世事可不容易,就以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为例,演示一下解释现象的困难程度吧:我们身边总看到一些富人,因此,我们时常禁不住在心里问道:他们为什么比我富裕?

这个问题,似乎人人都可以做一些回答,但你把这些回答归结起来,就会发现答案千差万别,千奇百怪。

比如,以一个城市郊区的农民,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却比一个偏僻山区的农民富裕得多,原因是前者有祖传的房屋出租,租金收入丰厚,后者虽然也有祖传的房屋,但没有人租用他的房子,他一年辛勤劳作,还吃不饱饭,家贫如洗。

现在我问:郊区的农民为什么比偏僻山区的农民富有?你可以立即回答说:是因为郊区农民有房屋出租收入。

但我进一步问:为什么城市郊区的农民的房屋可以高价出租,而偏远地区农民的房屋却无人问津?你也不难回答:因为城市里有很多外来打工者要租房,而农村没有外来打工者。

我又继续问:为什么城里有外来打工者而偏僻农村没有?你大概也不难找到答案:因为偏僻农村没有那么多的活干,而城市有。

我再追着问:为什么城市有活干而偏僻农村没有?你怎样回答?

我可以一直问下去,直到你回答不出来为止。相信很多做过家长的人有过这种经历: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就某一个问题不断地追问父母,到最后很多父母往往山穷水尽,答不出来。

所以,问题的解释是有层次的,起初可以找到一个浅的答案,但追问下去,层次就变得越来越深,总有回答不出来的时候。那么,何处是尽头?人家要求我们解释一个现象,我们回答到什么层次的原因,才算是回答了人家呢? 答案是,你不仅要找出一个说法来解释这现象,而且这个说法还可以至少解释另一个其他的现象,你的说法能够解释的现象越多越好。这样的一个说法,科学上被称为“理论假说”,而“这个说法还可以至少解释另一个其他的现象”则包含“由这个假说推出一些可验证含义”和“观测这些含义是否与事实相符”两个内容。

理论假说

理论假说由“理论”和“局限条件”构成。“理论”是由一些概念、假设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来组成,是人们头脑想象出来的东西,比如以上提到的需求定理就是一个理论。而“局限条件”则是真实世界里的东西,是可以被人们观测到的东西,比如前面讲到的“钞票为何不翼而飞”的例子中,“没有风、没有雨”以及“人来人往”就是局限条件了。

可验证含义

由理论假说推出一些可验证含义,是科学解释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前面讲到的。‘钞票为何不翼而飞”的例子中?我们提出的用以解释“钞票为何不翼而飞”的理论假说是“因为捡取钞票的成本低,所以钞票被别人拿走了”,然后从这个理论假说出发,我们推出了这样一个可验证含义:如果捡取钞票的成本升高——钞票旁边站着两个虎视眈眈的警察看护着钞票,则钞票不会被别人拿走。

验证之道难行

观测含义是否与事实相符,是科学里所说的“实验”这一步骤了。自然 科学里的实验,往往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而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所以,实验大多只能在现实社会里进行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难以进行实验,只能验证,即观察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现象是否与由理论推出的含义相吻合。正因为不能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经济学家要验证理论假说,比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要难得多。

举一个例子吧:英国在一百多年前崛起,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很多人研究认为,英国的强大是因为它的制度比较先进。如何来验证这个理论假说呢?很难,原因是“制度”这个东西很难准确地观测,正因为很难验证,所以,西方有一个学者,就因为做了一个比较巧妙的验证而名声大振。他是这样来验证的:

英国强大之后,向海外扩张,对外搞殖民统治,很多国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于是,英国的很多制度也被殖民者带到了殖民地。但是,英国的殖民地中,有的经济发展很快,有的则很慢。按照“英国的强大是因为它的制度比较先进”这个理论,英国的殖民地只要移植了英国的制度,就应该有比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问题是,如何知道哪一些殖民地移植了英国的制度,哪一些没有移植呢?

这位西方学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了一种病,这种病是由于水土不服引起的。这样,这位学者假设:凡是出现水土不服的病的殖民地,殖民者不愿意长期在这里定居,从而也就不愿意把英国的好制度移植过来。应该说,这个假设是比较有道理的。在这个假设下,只要找到没有这种水土不服病的殖民地,就知道哪一些殖民地移植了英国的制度,哪一些没有移植,然后再比较这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就可以验证移植了英国制度的殖民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否快于未移植英国制度的国家了。

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我不断地演示如何解释我们身边看到的各种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现象,那是第二篇“经济学解释:我们身边的那些事儿”,而在接下来的第一篇“经济学的逻辑:一切从稀缺出发”里,我先简述经济学的一些对解释现象有用的理论。

后记

一门学科要受人尊敬,推测力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在本书中曾反复强调,而且也身体力行,用了上百个例子来演示经济学的推测力,但绝大多数是马后炮——都是属于事后解释之性质,真正做出事前推测的例子很少。记得在第11章的“为什么要搞统一的高考与招生制度”中,我推测现在的这种统一的行政主导的高考制度必将被一种新的、非行政主导的、非统一的高考制度所取代,这算是做了一个事前推测了。但要验证这一推测是否准确,可能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知道。到那时,恐怕已经没有人想起我曾在一本小册子里做出过这一推测了。

这就是经济学的为难之处。之所以有这种难处,原因是经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推测的科学,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太多,特别是在短期内的影响因素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记得在2008年,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看到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我曾经在朋友们面前推测说,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和股市都将大跌。可是,想不到中国政府出台2009年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这一刺激计划,连续降低利息和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天上突然掉下来的巨额货币,如滔滔洪水,无处可去,只好涌入股市和房市,使得股价不断上涨,房价更是持续上扬。这是我最近的一个最为失败的推测案例了。据说“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也在股市中栽过大跟斗。

但是不管多么难,既然投身经济学这一行当,就要为提高经济学的推测能力而努力奋斗,这本小册子,算是我为推动经济学向着有推测力的方向前进而做的一个初步尝试了。另外,我在新浪网上还有一个博客,名为“解释的乐趣”,主要内容是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评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博客看一看,相互交流。

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普及经济学的常识。几个月前,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颜诚若编辑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本给非专业人士看的经济学书籍时,我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原因是我强烈地感觉到普及经济学的常识真是太重要了。

考虑到可持续性和有趣性,我考虑准备搞一个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学解读,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的历史。首先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吧,因为那段时期是中国最有活力的时期,书的名字就暂定为“春秋兴亡之经济学解读”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