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在一个风云时代发展成雄霸天下的李氏王朝经历的种种。他的立身之本、创业之道、赚钱之道、商战之道、管理之道、守业之道、用人之道、学习之道,成为业界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他超凡脱俗的生活理念、感悟成功的妙语金言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他拥有两个伟大的事业。一个是以长江、和黄为旗舰“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以李嘉诚基金会为旗舰的“不断花钱”的事业。他认为,这两个事业实际上是他创新生命的一个整体。
他就是李嘉诚。
如果你仍在商场上奋力拼搏,如果你是个雄心勃勃渴望一展宏图的人,就要像李嘉诚一样思考和行动,关注李嘉诚,研究李嘉诚,学习李嘉诚从而超越李嘉诚……
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享有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以及拥有着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唯有他能够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
他的公司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他统领的“和黄”集团被美国《财富’杂志封为“最赚钱的公司”。
这个人就是李嘉诚。
1.李嘉诚走过的路
李嘉诚出生在龙年,而龙在阐述天道变化与人事进退的《易经》里,代表贤能有作为的伟大人物。的确,李嘉诚驰骋商界,经营的事业囊括地产、电力、电讯、零售以至港口运输,被外界誉为商界“超人”。那么,他又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而成长为香港第一巨富的呢?
迫于生计 初涉社会
祖籍潮州的李嘉诚,父亲李云经以教书为生,膝下有三子一女,李嘉诚为长子。
1937年,由于生活困苦,母亲庄碧琴与李嘉诚的弟妹留在潮州市,而父子二人则到临近的集塘镇宏安乡生活,父亲在当地有60名学生的崇胜小学当校长,并寄宿在学校内。
李嘉诚是校长之子,其学长许幼琨对其很有印象:“李嘉诚小时叫李雨霖,我们潮州人小时与成人后,分别用两个不同的名字,不过校内的人叫他‘李大头’,因为他的头特别抢眼。他对同学、老师很客气,有礼貌,并不因为是校长之子而恃势凌人,从来不与同学打架或过不去。”除上学外,李嘉诚还照顾父亲的起居,父子俩寄住在崇胜小学后面的一所房子,门口雕有一块牌匾叫“读月书斋”。曾是李校长学生的许锡丰说:“李校长教过我算术,他下午在房子午睡时,儿子用风炉煮饭给他吃,一餐一碗饭,吃不饱。”他还记得李校长穿着破旧的蓝色长衫,架着一副圆形眼镜。
李氏父子在崇胜小学逗留两年后,因为逃避日军战火到香港去谋生,那一年李嘉诚只有12岁。而母亲与弟妹随后来港团聚,投靠的就是舅父庄静庵。庄氏那时已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宝号“中南钟表有限公司”,以代理“乐都”表而闻名,生意颇有规模,办公室设于德辅道中的中南行11楼至顶楼。来港3年后,父亲因肺病去世,被迫辍学的李嘉诚,在舅父的店铺当泡茶、扫地学徒,与表妹庄月明很熟。对学问一向热烈追求的他,虽然与叔父李亦居于薄扶林道73号,与香港大学遥遥相对,然而他想继续求学的梦想已遥不可及。
初展手脚 锋芒毕露
不想长期寄人篱下的李嘉诚,两年后离开钟表铺,转做五金厂的“行街崽”(粤语方言,推销员)。他推销铁桶的方法是避实就虚,推销对象尽量避免竞争激烈的杂货店,而改为向中下层的家庭妇女。闲时喜欢打牌的大姑、大婶,成为他的义务推销员,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令五金厂生意兴隆。
之后,他转行推销塑胶水桶,身材高瘦的李嘉诚,每天背着“坚尼地城”厂的产品样本,搭公交车乘渡轮,往中区及九龙四周外,他的推销手法,就是让产品说话。有一次,他为推销新型塑胶洒水器,主动替批发公司的清洁工人洒水,刚巧被负责日用品部的经理见到,很爽快地答应经销他的塑胶洒水器。
李嘉诚18岁时已升为工厂的部门经理,两年后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工厂的日常事务。他所赚的钱全都交由母亲庄碧琴保管,等候时机准备自己创业。
1950年,李嘉诚正式创业,以利中实业有限公司的名义,在皇后大道西501号(明辉药行现址),开设长江塑胶厂生产塑料制品。开业的五万元资金,部分向亲戚借来,包括叔父李亦及堂弟李树霖,前长实老臣子盛颂声,则于1961年加入成为股东之一。公司取名“长江公司塑胶厂”,意为“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除了有幸运之神眷顾外,还有动得快的脑筋。他生产的塑料水壶利润很少,但附近屈第街香港人造花厂,香港第一个搞塑料花的唐鼎康却发了大财,他于是派遣女工到该厂上班偷艺,从而仿造生产。工余时常自修英语的李嘉诚,与一般山寨厂主不同之处,是他时常将眼光放在国际市场,所以大量订阅英文杂志,以了解国际市场的潮流。有一次,他阅读英文版《塑料》杂志,发现有一家意大利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塑料原料生产塑料花,产品即将投入市场,于是他亲自飞往意大利以进口商身份与这家公司打交道,参观生产流程取得塑料花瓣后,还走到当地图书馆搜集资料,回港后便开始研制塑料花,高峰时曾请近一百工人,为赶工时分三班制。
在接单方面,李嘉诚也有一手。据业内人士表示,为争取更多订单,他有一次特意安排一班海外买家到石硖尾寮生活区参观,表示长江请的伙计,养活了不少低下阶层,“诚哥预先安排的工人,把大量的塑料花拿回家,当海外买家来参观时,一家大小就在穿塑料花;外国买家见到这么多人以此为生,就会多定诚哥的货,工人也会有钱赚。”可见李嘉诚十分聪明。
令长江接到不少外国订单,更是因为李嘉诚英语十分了得。带领长江赚到第一桶金的,是一位叫马素的美籍犹太人。马素早期跟长江塑料厂订了一批货准备销往美国,其后突然取消,但李嘉诚当时并未要求他做任何赔偿。后来马素介绍美国厂家向长江订货,订单于是接踵而来。李嘉诚后来才得知受惠于这位大恩人,他说:“有时表面看来吃亏的事,以后往往变为有利。”李嘉诚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时虽然是每天工作16小时苦干的日子,但他对肯拼命的员工很关照。据西环一位本地人讲:“那时在皇辅大道西工厂有十几个工人与诚哥同甘共苦,后来诚哥做地产发达后,每人送了一层楼,唯独一个人没有份。”原来不少伙计都很讲义气,曾自掏腰包为公司添置零碎杂物而没有向公司报销,但有一人却没有这么做。结果,后者没有楼分,而其他人中更有一人,特别获李嘉诚照顾,不但送一层两万多元的四百尺楼,往后长实的地盘,如北角赛西湖大厦、薄扶林花园,以至黄埔花园等水电工程,都是判给他做。
危机造就 进军地产
1963年,长江已晋身“塑料花大王”,年营业额逾千万。有了事业的李嘉诚,与庄月明结婚。而夫妇俩与岳父庄静庵关系更加密切,经常一起出席社交场合,如在潮侨塑料厂商会中,庄静庵就担当副理事一职。出外考察后,亦在商会刊物上发表海外见闻。
李嘉诚由“塑料花大王”转做“地产大王”,也是时势与危机造就。1951-1959年,由于内地政局动荡,香港人口由200万剧增至300万,能提供大量廉价劳工,但工厂兴建的速度赶不上需求,租金因而上升,开工厂的人常常为找厂房而大伤脑筋。长江塑料花厂辗转由西环搬到新蒲岗及箕箕湾,终于1961年,向政府投得北角英皇道661号地皮,自建12层高的长江大厦,除自用外,把剩余的单位出租,这亦是长江首次踏足地产业。
1965-1967年,香港发生银行挤兑及暴动事件,楼价狂泻,不少地产商因而焦头烂额,被迫贱价出售未完工的地盘。李嘉诚此时“人弃我取”,在观塘、柴湾、黄竹坑买地建工厦,取名“长德”、“长华”、“长汇”等,全部作收租用途。
潜跃在渊 上市扬帆
搞地产到1970年,长江单是每年的租金收入便有400万,利润较塑料花还好,亦奠定了李嘉诚由工业进军地产之路。而令长江大展宏图的,是由于成功上市集众人之财,令长江于70年代末,已茁壮成一家颇具规模、野心勃勃的华资地产商。
这一切,都得拜李福兆打破垄断之赐。20世纪60年代以前,香港公司上市,要通过香港会进行。这所向来为外籍人士所占据的“私人会所”,华资公司根本望“门”兴叹。及至1969年,以李福兆为首的华人经纪,组成“远东交易所”,为华资企业上市大开洞门。而长江实业于1972年11月,正式在远东交易所挂牌上市,每股3元,集资8400万元。时来运转的李嘉诚,股票超额认购65.4倍,股价一日暴涨1倍至6元。同期上市的地产商,包括新鸿基、合和、恒隆和大昌,合称华资地产“五虎将”。
长实上市集得资金后不到一年,全球遇上1973年石油危机,而香港地产一片低潮,却成为李嘉诚拓展业务的好时机。他见工业蓬勃令赚到钱的工人作置业打算,于是开始涉足住宅楼,且改变只租不卖的策略,以增加现金回笼。1975年,长实向太古以8500万,购入未完成的北角半山塞西湖地盘,这个长实首个参建的大型楼盘,两年后完工出售时,获利6000万元。食髓知味的长实,继而参与发展沙田第一城住宅项目。
P4-8
他经营着世界最大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输电线;享有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以及拥有着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唯有他能够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
这个人就是李嘉诚。李嘉诚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华人首富,从小辍学并走向社会,靠卖塑料花起家,利用炒地产完成了原始积累,并通过地产经营成为享誉数十年的华人首富。而更为值得人学习的是他的慈善义举,不久前,他一次就捐了78亿港元给公益慈善基金会,累计捐款总额逾140亿港元,如此手笔,可照汗青。
李嘉诚是个神话,更是个超人。有港人的地方,就有李嘉诚的名字;或者现在说,有华人足迹的地方,就会有李嘉诚的名字。他名噪一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还因为在香港他创下华资财团吞并外资财团的先例;他是华人入主英资财团的第一人。
如今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遍及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李嘉诚是香港市场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常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成功过的佼佼者。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从少年创业到目前60多年的从业过程里,他几乎抓住了命运赐福的一切机会,并利用发挥至完美。
李嘉诚成长、创业的年代,环境有着巨大的机会、也有着巨大的风险。每一次动荡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压力,给无数的小业主带来了灾难,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在时代的轮盘赌上转眼破产、输得精光。李嘉诚让人叹服、着迷、羡慕之处,也正在于他有如神助,避过风险,而把握了机会。
凡是跟李嘉诚共过事的人都对他的能力有着极深的印象,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甘于平庸、寄人篱下,做一个小小的打工者。他在刚刚步入商场时表现出一种学生的心态,除了像学习功课一样地努力工作外,李嘉诚将他认可的做人准则放到工作中,放到处理与他合作的老板和工友的关系中。以诚待人,是他对环境的姿态,也是他的做人方式,李嘉诚因此在商场上获得了很高的信誉。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相容。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成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这种中国传统美德是李嘉诚为人处世的基础,并由此延展为他从商的准则。他是一个性格开朗、豁达豪爽、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人。可以说,李嘉诚事业成功的关键之处,就是他的为^处世。
李嘉诚曾在公开场合谈到,他很害怕被人单纯定位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因为他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在李嘉诚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两个字:“知止。”李嘉诚之所以在为人、处世、经商等方面均高人不止一筹,成为商界的终极教练,“李氏止学”是其唯一的压箱秘密。
怎样打造财富人生?怎样守住财富人生?是所有商人都日夜思考的问题。
“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早有深思,悬挂在办公室中的“知止”两字,字迹道劲,刚健有力!其意何在?不言自明!
李嘉诚是一位“知己之可行”的智者,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和可靠性;同时李嘉诚还是一个“止己之不能行”的智者。也因为此,李嘉诚才能成就如此伟大的财富神话。
经商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高超的经营能力去巧妙运筹。李嘉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经营本领,他目光独到,独辟蹊径,所以能走过一道道关坎,把自己变成强中之强。武林至尊,杀敌于无形;商海至圣,不战而屈人。二者异曲同工。李嘉诚的经商之道,仔细探究,不难从中发现其高超的商谋韬略。他独到的商业智慧,为当代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标,为独自奋斗和摸索的商人指明了方向。
对更多的朋友来讲,与其羡慕李嘉诚成功后的日进斗金、风光无限,不如审视他备尝艰辛的创业及壮业的过程。任何值得称道的成功都是过程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本书全方位透视了李嘉诚作为成功商人的商学理念和法则,揭密了李嘉诚高人一筹的商业智慧和他独一无二的生意经。如果你仍在商场上奋力拼搏,如果你是个雄心勃勃渴望一展宏图的人,就要像李嘉诚一样思考和行动,关注李嘉诚,研究李嘉诚,学习李嘉诚从而超越李嘉诚。
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的这点时间和精力是绝对超值的,本书甲的商学精粹、做人处世、用人管理等,不仅仅为经商做生意人专用,而是一切胸怀理想、渴望成功的人所共享。相信这本书会为你带来超值的回报,成为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