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雨中一处小小的村庄,雨中的田野,雨中,披着蓑衣的人,在田间躬身劳作。田野,在青山的倒影里。
雨歇的时候,劳作的人站起身来,他若有所思,手中碰巧捏着的,或许只是一个空空的螺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拾螺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汪兴隆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暮春时节,雨中一处小小的村庄,雨中的田野,雨中,披着蓑衣的人,在田间躬身劳作。田野,在青山的倒影里。 雨歇的时候,劳作的人站起身来,他若有所思,手中碰巧捏着的,或许只是一个空空的螺壳。 内容推荐 十五夜,月亮升上天空,母亲坐在门口对我说:“在圆圆的月亮里面,有—棵菩提树,树下有—位老人,坐在那里打草鞋。”接着,念月亮儿歌:月光光,荷宝箱,猪衔柴,狗烧火,猫咪蒸饭气呵呵,鸡公洗碗铃铃响,猢捌挑水井边坐,一坐坐出个大窝窝,窝里栽上几株禾,收成够养老婆,老婆养不起,只好养猪婆,猪婆养得肥又大,它若不下崽,冬天牵到街上卖,卖了几块大银元,一家人留下好过年。 目录 记得儿时骑竹马 怪癖的祖父 寂寞的父亲 母亲是童养媳 天·九·斧三把车 儿歌 偏方 死得做官的爹,死不得讨饭的娘 叉鱼 野猪 遭遇老虎 风吹鸡蛋壳 武功 外甥欺负舅舅 老屋 兴昌大哥 远游 耕读偶记 我的私塾先生 贵生 清明祭扫 行桥小学 壮丁 日本鬼子窜扰 一个残酷的笑话 穷年乱世活命难 耘禾 鼻屎管菊轩 夜半大火 起新房 谋出路 二道贩子 漫长的路途 乏善可陈的农校生活 文化教员 百发叔 各人头上一块天 剿匪 大生产运动 土改斗争 部队生活速记 老班长郅习水 刘教员 学文化 桂花桥畔 堂姐 转业还家 最好的时光 回家后的新打算 终身大事 一个恐怖的故事 阿莲 三面红旗 健康糕 秋溪中学点滴 吴健民 徐景庸 支农 口里没味,来个现场会 风波 身不由己 香花毒草 红旗战斗队 “四旧” 游街 差一点成了土匪 看守瓜园 苦大仇深 邓文征 贫宣队工宣队 株连 家业 母亲去世了 老来福 种养 老伴的劫数 临川一中 岳母 老打工仔 老岳母去世了 乐乐幼儿园 发财记 菜园 老棺材 最快乐的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家世居江西临川的乌顿汪村。 族谱记载,大约隋唐五代时,先祖由安徽歙县,经婺源迁居此地,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乌顿汪村是一处山峦围合的弹丸小盆地,山水清秀,物产饶益。村庄鼎盛时期,曾哺息生民数以干计,后来渐渐衰落下去,到我记事时起,整个村落人丁已不足百。 我没有见过祖父。听我父亲说,祖父、太祖父三代单传,祖父脾气怪异,祖母生下我父亲,几年之后便被祖父赶走了。祖父认为,孩子不要多,有一个传后即可。他靠一己之力将我父亲拉扯大。 祖母许氏被赶出汪家后,嫁至邻县南城乡下一个名叫伏牛的村子,在那里生了一个儿子,叫进宝。进宝长大后,在南城的盱江上撑船谋生。站在汪家村南面的山脊上,可以看见南边流过的盱江。盱江流过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向下游渐次注入汝水、抚河、赣江,最后汇入鄱阳湖,通过长江入海。 小时我见过这个同母异父的叔叔,他曾来过汪家,看望他从未谋面的哥嫂。那时他二十几岁,还未成家,他对我说:“下次来汪家,给你买小飞机玩。”我对他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母亲叫我喊他“叔叔”。没过多久进宝叔突然生病去世了。父亲听到弟弟生病去世的消息,心里很悲伤,跑去伏牛村,为他同母异父的弟弟料理后事。 我没有见过祖母,只听父亲说过她老来可怜,其他什么都不知道。祖母伏牛乡下的婆家家境贫寒,丈夫在她生下进宝不久就去世了,她老来孤苦伶仃,四壁肃然。后来祖母也去世了,父亲再一次跑去伏牛乡下,为祖母料理后事,并将她的灵柩从伏牛抬到汪家的祖坟山上安葬。 祖父性格特别,讨厌本村人,他说:“死了也不葬在汪家的祖坟山上。”他生前给父亲交代,他去世后,要葬在莲花岗南面的山坡上。莲花岗在汪家村的西南面,是西侧面前山的中峰,属南城地界,道路很不方便。听说那里风水好,有不少外县异乡人死后都葬在那里。清明扫墓时,我曾看到那里古墓累累,在向阳的山坡上,新坟旧坟整齐排列,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大馒头。 祖父的坟墓在向阳山坡的东侧,坟头未立墓碑,只放了一块大白石头为记。坟墓正前方,对着南城县北门的万年桥,万年桥东面的山上,有一座古塔。清明扫墓时,如遇晴天,我和父兄站在坟前,可以清楚地看见那座古塔的影子。 母亲回忆起祖父的时候,也认为他性格特别。“农忙时,他很少去田间劳动。他养了几只母鸡消遣,每天在家中守着母鸡下蛋,有时他会饶有兴趣地说:‘如果不守住母鸡下蛋,家里大黄狗就会去偷蛋吃。”’父亲对此从不多说什么,大概因为祖父年岁已高,父亲以为做儿子的应该让他在家享受一点清闲罢了。不过祖父有个嗜好,那就是喜欢喝烧酒,每年家里都要为他用稻谷酿制一缸烧酒。那酒的度数很高,可以点着火,所以叫烧酒。农忙时祖父看到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时,也会去田间帮助收割稻谷。他去田间劳动,大热天也从来不带茶水,只用小酒壶装一壶烧酒,放在田头草丛里,口渴了,便去喝上一口,这样就解了渴。我父亲不喝酒,他说“烧酒麻麻辣辣,叫人难以下咽”。我也不喝酒,感觉喝酒就像喝防治中暑的“十滴水”那样难受。 有一年春天,一场春雨过后,天花水暖。晚上,父亲举着火篮,火篮内烧着松明柴,身背松明柴篓、鱼篓,手拿鱼叉,去田间小溪叉鱼。那时村庄面前的荒塘水堰小溪里,鱼很多,不一会儿他就叉回来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鲶鱼。 P3-5 后记 五年前,父亲七十五岁的时候,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整理自己过去的生活。 父亲一生平淡,但他有很好的记忆力,老来常常会回忆起小时生活的细节、年轻时的战友、中年的蹇迫以及新近发生的人与事。 我鼓励他,把这些往事整理出来,写成书,可以为儿女们留下一笔家庭财富,也算是给自己一生作一个交代。父亲欣然应允,全然不顾此乃我为他所准备的,一个用来打发他老来无聊的圈套。 我劝说他,写回忆录吧。 写回忆录,向来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才有资格做的事,现在,时代进步了,小人物的悲欢也成了值得保留的历史,这里面,当然也包含有一点小人物自我经营的虚荣心,但关键的是,人到老来,时日昏聩,得有那么一口气来提掇,得有点事情做,要不然,整天把电视机当成精神寄托,迟早会把自己养成老年痴呆,所以,对于老人来说,还是写下一点聊胜于无的东西为好。 因此,这本回忆录,基本上就是我俩共谋的结果:我出主意,父亲出气力。 最初,父亲写成的是一些零碎的文字,篇章各各独立。记录的是一些印象较为深刻的儿时生活。我母亲向来节俭舍不得给他买体面的笔记本或稿纸,因此,最初的那些文章,父亲把它们写在他收集来的,学生们剩下不要的作业纸上,作业纸参差不齐,就像经年的账本一般。 到第二稿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些备课纸,那种抬头上有绿色“科课时计划”字样的老式备课纸。他按照自己人生的经历,把这些故事缀成连贯的章节,郑重地抄写在备课纸上。 期间,我记得,他戴着老花镜,坐在一张小杌子上。把纸摊在一把只有两张A4纸幅宽的木凳上,写啊写的。写字台光线不好,他不习惯,他宁肯掇了杌子和小木凳坐在阳台上,像放学回家的小朋友,沉浸在自己的家庭作业里一样,也像坐在家门口纳着鞋垫的乡村老太婆——那些记忆中的人事,就像鞋垫上的花花草草。 我负责鼓励。我嘱咐他多花时间多修改,三分文章七分修改,改到改无可改为止。时间,不必计较。 去年夏天,父亲很铺张地买来宣纸,把它们裁成A4纸的尺幅,再将它订成线装书的模样,然后,将定稿的文字,用小楷,抄经一般抄录下来。文稿到底完成了,书名叫《人生碎影》,副标题则实话实说,叫“一个乡村教师的人生记忆”。 他再也不想修改了,改不动了。这前前后后,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现在,我坐下来,反复翻看父亲的故事。 怎么说好呢,在文字的放大镜下,我内心深邃平静,却常常又悲从中来——父亲平凡、琐碎的人生,平常、悲哀、专注、不由自主,宿命一般似曾相识,宿命一般,欲说还休。 然而,父亲还是我印象中的父亲,虽然他有属于私己的世界,但他一样生儿育女,一样养家糊口,劳碌奔波,一样忠实于他别无选择的岁月,忍受他人生所有的因果安排。 或许,天下每一条父亲的道路,大概都是这样吧。 我感谢他记录下的这一切,整个身心为此释然。 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我把书的名字改成《拾螺记》。因为文字中的父亲,常常唤起我心中一个真实的景象:暮春时节,雨中一处小小的村庄,雨中的田野,雨中,披着蓑衣的人,在田间躬身劳作。田野,在青山的倒影里。 雨歇的时候,劳作的人站起身来,他若有所思,手中碰巧捏着的,或许只是一个空空的螺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