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灵探秘)
分类
作者 陈良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年来,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或名著似乎形成时尚,尤其是解读诸子百家与四大名著的书在市面上很风光。在这种情势下,作者也拿《水浒传》这部名著做文章,是不是跟风赶时髦?说实话,作者确实想沾名著的光,却无意跟风,更无意模仿。

毫无疑问,《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要了解中国人,不能不读《水浒传》,不能不熟悉《水浒传》人物。

梁山好汉灵魂穿越时空,古今对话……

内容推荐

毫无疑问,《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要了解中国人,不能不读《水浒传》,不能不熟悉《水浒传》人物。

尽管《水浒传》人物不可能死而复生,可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穿越肘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此所谓读书可神交古人吧。本书就是作者神交水浒人物的产物,它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处观察与思考,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与瓤,采用了杂文、随笔、小说和应用文等多种文体,从灵魂深处解析一些水浒人物。这种写法似乎很独特,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倒是一种尝试。如果说《水浒传》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切面,那么本书就是由一块块切片组成。相信读者能从切片里看到一点名堂,或得到一些启示!

目录

从球星到太尉——高俅自叙

我的为官之道——蔡京自叙

我做第三种人——童贯自叙

我的小吏生涯——宋江自叙

一江春水向东流——卢俊义自叙

从教授到军师——吴用自叙

该出手时就出手——鲁智智深自叙

明月千里寄相思——林冲家书

别无选择——杨志自叙

从官场到江湖——裴宣自叙

光荣与梦想——关胜自叙

我与嫂子的恋情——武松自叙

永远的痛疚——朱仝自叙

钱财于我如粪土——柴进自敏

远离尘嚣——燕青自叙

强扭的瓜不甜——扈三娘自叙

屁股决定脑袋——董平自叙

招甚鸟——他逵自叙

我想我还是做渔民好——阮小七检讨

男人潇洒一枝花——蔡庆自叙

鱼与熊掌可否得兼——安道全自叙

谁敢抢我的酒店——施思自叙

鸡鸣狗盗显身手——时迁自叙

宰你没商量——孙二娘自叙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周通自叙

谁若捉得射死我的凶手——晁盖自敏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王伦自叙

倾国之恋——李师师自叙

何不潇洒走一回——白秀英自叙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潘金莲自叙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阎婆惜自叙

我想我还不够爱你——潘巧云自叙

老身喜爱说风情——王婆自叙

我很丑但很温柔——武大郎自叙

我的地盘我做主——祝朝奉自敏

女人都爱西门庆——西门庆自叙

当了衙内多舒坦——高衙内自叙

我是泼皮我怕谁——牛二自叙

机不可失——黄文炳自叙

落井下石又何妨——李固自敏

冒充李逵好发财——李鬼自叙

月亮走我也走——小喽啰自叙

杀威棒怎么打——差拨自叙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石碣自叙

我像一条小船——银子自叙

招安动员讲话——宋江讲稿

我读《水浒传》——作者自叙

后记

试读章节

当今时代,足球恐怕是最受欢迎的第一运动。每逢世界杯足球赛,不知有多少球迷为之疯狂。不少球星,特别是大牌球星深受广大球迷的崇拜和喜爱,某些球星还成为国家的总统候选人,差一点登上国家元首的宝座。由此看来,当一名球星是很美妙的事情。

说到足球,许多同胞认为它起源于中国,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对于他们的考证我没有异议,只是有一点要补充:我,高俅,应当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球星。我的球技高超,这一点毋庸置疑,球在我脚下玩起来,就像“鳔胶粘在身上似的”;假如没有高超的球技,当时的端王(日后的徽宗皇帝)决不会调我到他身边做亲随。尽管中国是足球的发源地,目前的足球水平却不咋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不必为此气馁。贝利有什么了不起,马拉多纳有什么了不起,我当年玩脚气毬的时候,他们的祖先还不知道球是啥东西。

所谓脚气毬,就是现代足球的雏形。尽管当时与现在玩法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用脚来踢。脚即足,足即脚,用脚踢的球当然是足球。和所有运动项目一样,足球要玩得好,必须从娃娃时候玩起。小时候,我不仅喜好踢脚气毬,而且踢得很好。我姓高,排行第二,最初人家叫高二;自从踢毬出名了,京城人都管我叫高毬;后来当上太尉,我便将这个毬字去了毛旁,添作立人,改为俅字。从毬到俅,发音没有改变,但是偏旁部首改变了,这意味着我从一个擅长踢毬的球星成为出人头地的太尉。在今人眼里,球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人物,要名望有名望,要钞票有钞票,要美女有美女;可是,我所生活的宋代,踢毬被人看做不务正业,即使成了球星,也并不受人敬重,甚至被人看不起。你瞧,我作为球星出名许多年了,却没有哪个美女愿意嫁我做老婆,以致我当了太尉不得不把本家兄弟收做干儿子。读者也许要问,你做太尉娶妻生子很容易,何必认本家兄弟做干儿子?不错,当太尉后很快妻妾成群,但是生儿育女需要时间,偌大的太尉府要有贴心人帮衬,我只好把三叔儿子过继做衙内。

读过《水浒传》的人可能认为,我高俅之所以发迹,与我善于踢毬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我不能否认。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得感谢那些为我创造机缘的人。毫无疑问,苏轼学士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我所说的帮助,并不意味着从苏学士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众所周知,苏轼是大宋的大才子,文章诗词和书法样样出色,不愧为旷代奇才。不过,我在他身边当了几年书童,依然喜好踢毬或使枪弄棒,并有向他学习什么文章或诗词。我要感谢苏学士的是,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总算是他把我推荐给驸马爷王诜。正是因为在驸马身边做亲随,使我有机会接触日后的徽宗皇帝。说起来很偶然,有一次,端王赵佶在皇宫遇到驸马王诜,恰巧因为忘了带篦子,就向驸马借篦子梳头,驸马把篦子递给他。端王见驸马的篦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驸马当即表示:“近日我做了两副玉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明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第二天,驸马派我去给端王送篦子。走进端王府的时候,正逢端王与几个小黄门踢气毯,我不敢过去打扰,就站在旁边观看。冷不丁,那个气毯腾地起来,端王没有接着,直向我身边飞来,我顿时鼓起勇气,使了一个鸳鸯拐,将毬踢还给端王。端王见了大喜,便问道:“你是什么人?”我向前跪下说:“小的是驸马王都尉的亲随,受驸马爷指派,向大王进献篦子。”端王接过玉制篦子,审视我说:“你刚才那一脚踢得很精彩,听说京城有一个叫高毯的毯玩得不错,你认识他么?”我连忙回答:“小的就是高毯,胡乱踢得几脚。”端王笑道:“你可是有名的毬星呀,来,来来,今儿陪本王好生踢一场。”我诚惶诚恐地说:“小的是何等样人,怎敢与大王下脚!”端王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妨。”一我还是不敢,端王再三要求,我只好叩头谢罪,解膝下场。就这样,我使出浑身解数,陪端王对踢起来;每当我展示不同的脚法,端王总是忍不住喝彩。这一回,端王玩得非常尽兴,留我在王宫过了一夜。次日,端王在王宫宴请了驸马王都尉,并提出调我做亲随;驸马顺水推舟地说:“殿下想用高毬,就让他留在宫里侍候殿下。”P1-2

序言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四大名著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生动写照,既是古代中国人的鲜活标本,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坐标;不仅是祖先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而且是值得后人仔细咀嚼的精神食粮。

这些年来,围绕四大名著大做文章,似乎形成了一种时尚。有趣的是,有人采取爆炒、麻辣、水煮和清蒸等烹调手艺对古典名著重新加工,生意做得很火红。起初,我感到纳闷:古典名著毕竟是文学作品,如何像鱼肉那样用于水煮或清蒸?仔细琢磨,文学名著也是人类的食品(精神食品),对它们进行再烹调以丰富我们的精神餐桌,这样又未尝不可?再说,眼看别人生意做得好,我心里直发痒,也想烹调一部名著,凑一凑热闹。爆炒,需要站在锅边不停地炒动,我缺乏足够的耐心;麻辣,需要调配麻辣的比例,我把握不好可口的浓度;水煮,需要煮得滚瓜烂熟,我掌握不了恰当的火候;看样子,最适合我做的烹调手艺,就是清蒸了。

于是,我打算清蒸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经过一番比较,选定《水浒传》作为清蒸的对象。清蒸过程很简单,先将《水浒传》这部书放进蒸笼里,往一口不大不小的铁锅加入适量的清水,再把蒸笼搁在锅口上面,点燃煤气灶就行了。过一段时间,锅里的清水便化为蒸气,漫透《水浒传》往外冒。我坐在一边等待,等待着清蒸《水浒传》会产生什么反应。当蒸气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一个个会说话的灵魂纷纷从蒸笼里冒出来。这些灵魂若隐若现,看上去像一缕缕轻烟,偶尔显现清晰的面容;他们自称是写进《水浒传》中的人物,身体早已在人间消失,灵魂却超越时空而存在。一时间,我的灵魂也不自觉地出了窍,与这些《水浒传》人物的灵魂亲密接触,倾听他们讲述各自的往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惊喜地发现,不管是我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与心灵都相当丰富,也相当精彩;如实记录他们的叙说,不加修饰便是好文章。为此,我有选择地整理出来,结成一个集子,算是清蒸《水浒传》的一点收获。若干年以前,大哲人庄周在睡梦中看见自己化为蝴蝶,觉得自己真就是蝴蝶;庄周醒后很茫然,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化为庄周。整理完《水浒传》人物的灵魂自叙,我心里产生庄子式的疑问:不知道是我的灵魂走进了《水浒传》人物的心灵,还是《水浒传》人物的灵魂走进了我的心灵?

茫茫世间,芸芸众生,是否存在不死的灵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也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似乎形成一种共识:人有肉体,也有灵魂。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奥德修记》中写道,人死后,骨肉分解消亡,灵魂离开肉体。就像梦幻一样飞走,到处飘荡;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现代,西方文化一直存在灵魂不朽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先民们普遍相信灵魂不死;民间至今保留一些文化传统,认为借助特殊的方法(扶乩、占卜或问神等巫术),可以与死者的灵魂进行沟通。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尽管尚未找到灵魂不死的证据,但是可以从生物学上理解,我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取决于我们的生物基因;正是由于生物基因,使我们华人长着黑眼睛黄皮肤,也正是由于生物基因,使我们人类不至于长出大象的鼻子或狐狸的尾巴。同理,我们可以从人文角度理解,我们心灵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我们的文化基因,正是我们的文化基因,造就了我们是这样的人而不是那样的人,也正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社会制度的设计与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那么,什么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呢?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的话启示我们,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描写了许多有灵有肉的人物,那些人物的灵魂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基因。阿Q活着的时候,他的心灵承载了先辈们的文化基因(阿Q精神);阿Q死去多年了,那个文化基因至今尚未清除,依然渗透在不少人的心灵。《水浒传》这部书,对北宋社会各阶层人物进行了生动描写,为我们制作了大量的人物标本,从那些标本上可以解读丰喜的文化基因。比如说,从当今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流行的背后,可以看到李鬼的影子;从横行城乡的流氓地痞身上,不难看出他们继承了牛二的基因;面对歹徒行区作恶,那些敢于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人,骨子里隐约秉承了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

将一部名著清蒸,使书中人物的灵魂穿越时空再现,并与当代人进行对话沟通。这事情看起来很荒诞,似乎不可能发生。但是,真正的写作就是让想象自由飞翔。作家可以表现当代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描述过去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写作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界里,在灯红酒绿的都市街道,在鸟语花香的乡村田野,在寂静无声的墓碑上,在纸片泛黄的古书中,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感觉,都可能激发我们的奇思妙想;从不同人物的面容上,我们似乎看见一些人类本性,找到一些文化基因。众所周知,基因技术在当今医学上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治疗人类的生理疾病。假如人们的心灵或社会患有疾病,是否有必要从文化基因入手。清除那些有害于个体或社会的文化基因?这是一个大问题,本人不敢妄下结论。

后记

似乎有这个惯例。在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作者往往要写些文字作交代。古人称之为跋,今人叫后记。历时三年,总算将拙作敷衍成篇。庆幸之余,我也想附庸风雅,在后面写几句话。

近年来,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或名著似乎形成时尚,尤其是解读诸子百家与四大名著的书在市面上很风光。在这种情势下,作者也拿《水浒传》这部名著做文章,是不是跟风赶时髦?说实话,作者确实想沾名著的光,却无意跟风,更无意模仿。

毫无疑问,《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有道是,好书不厌百回读,好文不厌百回评。自《水浒传》问世之后,过去有许多人喜欢读它,现在有许多人喜欢读它,将来还会有许多人喜欢读它。许多年来,人们为何对《水浒传》的兴趣经久不衰?答案恐怕在于这部书本身,因为它不仅描绘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并且刻画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诚然。水浒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直活灵活现地存在看。我时常想,《水浒传》中的人物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身上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基因。要了解中国人,不能不读《水浒传》,不能不熟悉《水浒传》人物。

尽管《水浒传》人物不可能死而复生,可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穿越肘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此所谓读书可神交古人吧。本书就是作者神交水浒人物的产物,它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处观察与思考,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与瓤,采用了杂文、随笔、小说和应用文等多种文体,从灵魂深处解析一些水浒人物。这种写法似乎很独特,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倒是一种尝试。如果说《水浒传》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切面,那么本书就是由一块块切片组成。如果读者能从切片里看到一点名堂,或得到一些启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对此我非常感激。这叟,我要感谢吴继平先生、王依欣女士,他们对书稿给予了有益的批评和帮助;我要惑谢本书出版人和责任编辑,正是他们的支持和付出,使拙作能够幸运问世。此外,我还要感谢挚友宛华志,多年来我们保持切磋交流,使我获益匪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诚期待本书能够赢得读者的厚爱,并欢迎读考提出批评意见,帮助作者不断提高和进步。

作者

2008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3: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