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和《扁鹊难经》。实为我国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经验的集录。《难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念,正是现代人需要的健康理论,也是人们了解中医和运用中医的入门津梁。
作者周春才先生从事中医学研究和普及工作多年,他对中医理论的准确把握,和生动有趣的著述形式,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普遍欢迎,影响广泛。此次《画说难经》的出版,亦为一部中医及其养生学的难得力作,相信定能为广大读者带来裨益。
引言
一难:中医诊断病情为什么“独取寸口”?
二难:何谓“寸、关、尺”?
三难:何谓脉象的“太过”与“不及”?
四难:脉象为什么有“阴阳”之分?
五难:医生是如何触摸到五脏六腑的?
六难: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
七难:怎样辨别“常脉”与“病脉”?
八难:为什么寸部脉象正常,病人却死亡了呢?
九难:为什么可以从脉象上判断脏腑的疾病?
十难:为什么一脉可有“十变”?
十一难:为什么脉的间歇可反映肾气的盛衰?
十二难:“补”与“泻”的前提是什么?
十三难:为什么脉诊与色诊要相互配合?
十四难:何谓“损脉”与“至脉”?
十五难:何谓“春弦、夏钩、秋毛、冬石”?
十六难:如何辨别病症,哪种诊法才是适当的呢?
十七难:脉象为什么能预示出病人的死生?
十八难:是什么决定了寸关尺三部与四经的关系,三部九候各主何病?
十九难:男女脉象何以有别?
二十难:为什么说脉象有隐伏、有藏匿?
二十一难:病形与病脉为什么有时不相应?
二十二难:如何辨别“邪”在气与“邪”在血?
二十三难:经络是怎样循行周身的?
二十四难:五脏经气将绝时有何证候?
二十五难:为什么经脉有十二条而脏腑只有十一个?
二十六难:为什么说“络”有十五?
二十七难:奇经八脉的功能与作用各是什么?
二十八难: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各是怎样?
二十九难:奇经八脉病变与证候是怎样的?
三十难: 营气与卫气是相随并行的吗?
三十一难: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在哪里,有何功能?
三十二难:心肺何以在五脏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十三难:何以属木的肝在水中下沉,属金的肺却反而上浮?
三十四难:五脏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
三十五难:六腑的功能与作用各是什么?
三十六难:何谓“命门”?
三十七难:五脏的精气由哪里出发,归于何处?
三十八难:为什么脏有五,而腑有六呢?
三十九难:为什么又说腑有五,而脏有六?
四十难:为什么鼻能知香臭,耳能听声音呢?
四十一难:为什么肝与木可以相互比类?
四十二难:脏腑的长短与轻重各是怎样?
四十三难:人为什么不吃不喝到第七日就会死亡?
四十四难:人体内的“七冲门”各在何处,功能是什么?
四十五难:人体的八会穴各在何处,主治何病?
四十六难:为什么老年人不易入睡,而少壮之人入睡后又不易醒?
四十七难:人的面部为什么能够独耐寒冷呢?
四十八难:“三虚三实”如何致人以病?
四十九难:何谓“正经自病”,何谓“五邪所伤”?
五十难:如何辨别疾病的虚、实、正、邪?
五十一难:何以根据情志变化判断病变的性质和所在?
五十二难:脏与腑的病变在本质上是相等的吗?
五十三难:脏腑疾病的传变原理是什么?
五十四难:为什么说“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五十五难:何谓“积、聚”,它们的成因和症状怎样?
五十六难:何谓“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
五十七难:腹泻有几种,其发病的特征是什么?
五十八难: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的诊治原则是什么?
五十九难:“狂癫”发作的先兆和典型症状是什么?
六十难:为什么心脑疾病有“厥痛”与“真痛”之分?
六十一难:何谓“望闻问切”,其最高境界是什么?
六十二难:五脏经脉各有五输穴,何以六腑又各多出一个“原穴”?
六十三难:为什么各经脉的特定腧穴都以井穴为起始点?
六十四难:五输穴中阴阳刚柔相互配合的依据是什么?
六十五难:五输穴中“井”与“合”取法的依据是什么?
六十六难:为什么十二经都把输穴作为原穴呢?
六十七难:为什么五脏的募穴都在属阴的胸腹,而五脏的俞穴都在属阳的腰背部呢?
六十八难: “井荥输经合”五穴含义各指什么?
六十九难:为什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
七十难: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的依据是什么?
七十一难:何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
七十二难:为什么说“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七十三难:为什么针刺荥穴,可以收到泻其井穴的效果?
七十四难:五脏的疾病是怎样与四时相应的?
七十五难:五行生克理论与补泻的关系怎样?
七十六难:阴阳盛衰的补泻法则是什么?
七十七难:何谓“上工、中工”和“下工”?
七十八难:何为补,怎样泻?
七十九难:针刺时如何“得气”?
八十难:何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
八十一难:何谓“无虚虚,无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