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方金奇编的《智慧的回望(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访谈录)》是一幅多维镜像的回忆录,收录了30余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师生、校友的访谈回忆录,内容主要涉及他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和美好回忆,尤其是与冯契先生有交往的师生,通过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冯契先生在治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优良品德,以口述的方式,展现出哲学系的历史风貌,梳理了哲学系的办学传统,凝练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文脉与学脉,提炼出一流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智慧的回望(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访谈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海燕、方金奇编的《智慧的回望(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访谈录)》是一幅多维镜像的回忆录,收录了30余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师生、校友的访谈回忆录,内容主要涉及他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和美好回忆,尤其是与冯契先生有交往的师生,通过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冯契先生在治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优良品德,以口述的方式,展现出哲学系的历史风貌,梳理了哲学系的办学传统,凝练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文脉与学脉,提炼出一流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内容推荐 杨海燕、方金奇编的这本《智慧的回望(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访谈录)》汇集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同学们对39位师生校友的访谈。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契先生是本书的真正作者。尽管先生在二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收进本书的每个访谈的主角,都深情怀念了先生对自己的教诲或对自己的影响。这本访谈录的编纂出版本身,就是为了纪念先生的百年诞辰。 目录 冯契与冯契学派 方克立教授访谈 冯契:亦师亦友的大哲学家 臧宏教授访谈 冯契先生及其“智慧说” 许全兴教授访谈 人格与学术共美 郭齐勇教授访谈 会通融合创新致远 奚洁人校友访谈 智慧人生路不了师大情 马钦荣校友访谈 师者之道学者风 胡伟希校友访谈 从中国走向世界,从世界回到中国 黄勇校友访谈 学者的侠气 张节末校友访谈 结缘哲学悟道传道 张应杭校友访谈 禅心·不离红尘责任·心忧天下 夏金华校友访谈 一朝入哲门,一生师大人 金勤明校友访谈 做一个纯粹的哲人 沈顺福校友访谈 发之于心外化于行 温映瑞校友访谈 做一个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毛文凤校友访谈 在师大的“这三年” 黄勇校友访谈 自由心灵雅致生活 粟星瑜校友访谈 以水石智慧,过自由人生 焦兵校友访谈 人生始于哲学之缘 方世忠校友访谈 母校忆韵 刘广汉校友访谈 以“诚”治学的哲学人 姜迎春校友访谈 以哲学滋养人生 黄俊校友访谈 哲学的力量 孙宏锼校友访谈 在不断挑战中前行 徐珍校友访谈 自由的读书自由的思考 彭赞东校友访谈 为学为人,知行合一 李又顺校友访谈 顺时勇进的文化传媒人 杨明秋校友访谈 多一分狂者气质 华伟校友访谈 自由而踏实的哲学人 张天飞教授访谈 这里是我一生命运所系之地 彭漪涟教授访谈 忆冯契先生 何应灿教授访谈 静于书房,胸怀天下 赵修义教授访谈 冯契先生与自然辩证法研究所的往事 王顺义教授访谈 继承、坚守与发展 陈卫平教授访谈 自由之思,一脉相承 杨国荣教授访谈 哲学人的理想世界:成事在天,成人在己 童世骏教授访谈 在有大师的地方求学,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刘晓虹教授访谈 做一个坚持思考的人 顾红亮教授访谈 典范的力量 郁振华教授访谈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本科阶段,郁振华和系里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有很多交往,他们告诉他,冯契先生不仅是哲学史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当时冯先生已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同时,其哲学创作也已展开,《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已完稿。郁振华说:“冯先生有个特点,他出书非常谨慎。1981年就完成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是其哲学体系的最早形态。这是一部完整的书稿,但是他总觉得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打磨,所以,此书一直处于打印稿的状态,在系内系外流传。若当时就公开出版,肯定会产生重大影响。”大二时,郁振华向当时的辅导员王洪水老师借了一份冯先生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打印稿,认真地读了起来。他说:“读过之后,特别佩服。之前,我也看了不少哲学书,但总觉得不得要领。读了冯先生的书之后,好像一下子开了智慧之眼,觉得自己在哲学上算是入门了。”冯先生提炼了中外哲学史上的四个认识论问题: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二,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如何可能?三,理论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四,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在此基础上,他勾画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框架让我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之前的那些支离的哲学知识一下子都找到了它们各自的位置。此书概念界定十分清晰,逻辑非常严密,论述层层深入,引人人胜,我想,好哲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郁振华接着说:“金岳霖先生在《论道》绪论中说,他在读T.H.Green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了‘理智上的欣赏’,这正是我读冯先生《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打印稿时的感受。” 大师就在身边,这是郁振华感到特别幸运的事。冯先生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他会到校园里散步,练太极拳,然后会在文科大楼前的荷花池边坐下来休息、沉思。“一天早晨,看到冯先生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我就鼓起勇气走上去向冯先生讨教。他问我是哪个年级的学生,我说我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从研究生那里借了《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打印稿,读后觉得很受启发,但是有些问题还不是特别想得通,比如在感觉论中,金岳霖先生主张‘内容和对象在正觉的所与上合一’,感觉别象在外,感觉内容在内,怎么就合一了呢?怎么会不是两项而是一项呢?如此等等。冯先生笑眯眯地听着,然后耐心地给我解释金先生的思想,并且告诉我他自己是如何在金先生的基础上来处理感觉论问题的。这是本科阶段和他的一次近距离接触。”郁振华回忆道。 受冯契先生的影响,郁振华在硕士阶段系统地研读了金岳霖的著作。当时他的研究方向是中西哲学比较,硕士论文的题目是《金岳霖关系理论研究》,丁祯彦和赵修义两位老师负责指导他的论文。论文完成后,赵老师拿去给冯先生看了,冯先生对此文注重论证的技术性这一点给予了肯定。后来,在冯先生和陈卫平老师的推荐下,论文的一部分内容发表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上。十多年之后(2005年),此文获得了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三等奖,是这一届唯一的获奖论文,其它几项获奖成果都是专著。 1992年硕士毕业时,郁振华直升博士生,导师是冯契先生。因当时系里工作需要,他先留校工作。除了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之外,他还担任了92级的班主任和系分团委书记。虽然正式复学是1994年,但自1992年秋开始,郁振华就参加了冯契先生的博士讨论班,并经常去冯先生家里问学。他与师兄温映瑞、崔宜民、吾敬东、陈晓龙、沈顺福一起,听了冯先生的最后两门课(“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金岳霖《论道》讲读”)。 1993年末,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了张申府、汤用彤、梁漱溟三位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冯先生正好有事走不开,就叫郁振华代表他去开会。“冯先生很推崇汤用彤先生,对汤先生精通中、西、印三大哲学传统十分钦佩,两人私人关系也非常好,当时他刚发表了《忆在昆明从汤用彤先生受教的日子》的纪念文章。”郁振华很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时间很紧张,来不及写论文,就草拟了一个提纲。他对比较哲学概念本身做一番考察,主张区分哲学史范畴内的比较哲学和哲学范畴内的比较哲学,强调后者以创造为旨归,且有助于世界哲学的形成。他还认为,世界哲学不追求大一统的思想,而可以具有多样的形态;它也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一项可以当下实施的事业。“出发前,我向冯先生做了一个汇报,冯先生觉得我的想法不错,让我争取去发言。于是我就拿了他的推荐信去开会。会议在北京西山卧佛寺召开,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以及汤一介先生等前辈学者。北京回来后,我就把发言整理成文。”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学术月刊》1994年第10期,题目是《创造:比较哲学的新概念》。文章发表后不久,冯契先生看到了。在讲读金岳霖的《论道》的博士讨论班上,他提到了郁振华的这篇文章,说此文“意识不错”,建议大家看看。 我说:“郁老师,真羡慕您啊,在走向哲学之路的过程中,能得到了冯先生的指点和鼓励!”“是啊!”郁振华感慨道,“对于一个年轻的哲学学徒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 1994年11月,系里召开了“庆贺冯契教授八十华诞暨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冯契先生的论文集《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首先是在这本文集中发表的。“会议开得很喜庆,大家由衷地赞美冯先生的道德文章,并祝福他健康长寿。冯先生精神健旺,感谢大家的美好感情,并表示要抓紧把《智慧说三篇》整理出来。那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下午。”郁振华回忆道,眼中闪着光芒。 P332-335 序言 本书汇集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同学们对39位师生校友的访谈。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契先生是本书的真正作者。尽管先生在二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收进本书的每个访谈的主角,都深情怀念了先生对自己的教诲或对自己的影响。这本访谈录的编纂出版本身,就是为了纪念先生的百年诞辰。 “怀念”、“纪念”或一般意义上的“记忆”,历来是心理学家、文学家尤其是历史学家的热衷话题,但近年来,其他学科也纷纷高调介入对记忆的研究:社会学研究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与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关系,信息科学研究记忆的储存、传输和加工,经济学研究“体验的自我”和“记忆的自我”在消费决策中的不同作用,哲学家研究记忆与遗忘的关系,记忆与理性的关系,记忆与懊悔和希望、怨恨和宽恕等等的关系——这些关系,其他学科在研究记忆的时候其实都无法回避,但哲学家在本论论、认识论、伦理学等不同领域对记忆问题的讨论,从现象学、分析哲学和社会文化批判等不同进路对记忆问题的探讨,在我看来不仅在丰富着哲学自身的内容,而且在丰富着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丰富着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丰富着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中的当代世界当中人类对自己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在冯契先生的专著和论文中,我不记得有像金岳霖在《知识论》中那样专门讨论“记忆”问题的。但是,不仅冯契的哲学史著述当然是与记忆有关的,而且他的理论论著也与记忆有重要关联:他一再强调“反思”和“批判总结”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多次表示“应该为民族、为青年人而写作,‘述往事,思来者’,留一点什么东西给下一代”。 冯契虽然没有对“记忆”做专门的学术讨论,但还是留下了不少对往事的回顾、对师友的回忆,以及对记忆对个人生活、民族历史和学术研究之意义的理解。其中第一类是冯契对金岳霖、冯友兰和汤用彤这三位老师的回忆(如《金岳霖先生在认识论上的贡献》,1985;《论“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1985;《忆金岳霖先生以及他对超名言之域问题的探讨》,1995;《“新理学”的理性精神》,1990;《忆在昆明从汤用彤先生受教的日子》,1993)。要了解冯契所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如何发展的,这些文章提供了再好不过的理解背景。第二类是他为老师和同辈著作写的序跋(如金岳霖《罗素哲学》的“跋”,徐怀启《古代基督教史》的“序”,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序”,邓艾民的《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的“序”等)。第三类是他与邓艾民、董易等老友的书信,从中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先生晚年学术事业的步步展开,而且还对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晚年的人生体验,有比较切近的理解。在这些书信中,冯契先生眷顾一起度过难忘青春岁月的同学战友,关切老友们劫后余生的学术和生活,赞美地下党基层领导的可敬可爱,感念普通商人的侠骨义气,认同鲁迅对中国人的“健忘症”的尖锐批评。在与老友分享青春记忆和时政观感的同时,先生几次说自己也曾受到过“极左”影响,并表示这启发他更全面地理解今天的年轻人,更努力地为后人留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在谈到其公子海外多年回国省亲的时候,先生说他“感到最安慰”的是,“虽八年未见,他还是老样子,没有那种‘洋鬼子’派头。他还是关心祖国的命运,记着那些在云南插队时的老友……” 在冯契先生的回忆性文字中,与眼前这本访谈录最为接近的,是上面所列的第三类文字。先生在书信中对“青春的色泽令人难忘”的感慨,对理想信念有没有淡忘的“扪心自问”,对“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个人能作的贡献,实在很有限”的无奈,以及“恐年岁之不吾与”的愁绪、“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的急切,使我们在通过先生的史论著作而把握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宏大叙事和理论建构的同时,还能了解这种叙事和建构背后的个体感受和特定语境,了解这种叙事和建构形成过程中的师生切磋和同行砥砺。同样,对于要更深入了解华东师大哲学系这个集体的“智慧的探索”历程的人来说,这本访谈录都可以提供一些重要注释和宝贵提示;其中所叙述的长达六十多年时间内历代师生与冯契先生的交往,受冯契先生的影响,他们在校门内外的生活和工作,他们的选择和挑战,成功和挫折,等等,不是与哲学和哲学系有直接关系,就是与哲学和哲学系有间接关系。 在“文革”结束不久的一封信中,冯契先生提到十年内乱的暴行“使得人们失去了通信、写日记的习惯,这也是可悲的后果之一。有时读读古人的那些书札,不免感慨系之”。从那时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人们提笔向自己和亲友同事倾诉心声、表达关切、分享不成熟想法、交流将实施计划的习惯,已经是更加遥远的记忆了。在这种背景之下,本书中收入的39篇访谈,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其中谈到的许多往事,许多生动情节和难忘经历,许多内心独白和私下交流,以前的人们多半是会保留在私人书杠之中的。 冯契先生在稍后写的另一封信中对友人说,“一个人到了老年,就常常会回忆起青少年时的情景,感到特别亲切,并觉得有了新的意义。”本书作为哲学系的集体回忆录,还不能说是我们这个成立于1986年的学术共同体的老年回忆,但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华东师大哲学学科的成长历程,以及有幸成为这个学术共同体之成员的采访对象的成长历程。冯契先生给我们最重要教导之一,是回忆过去不只是因为念旧,不只是为了怀旧;“述往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思来者”和“通其道”。当然,“来者”有许多不确定性;但若没有乐观的态度和理想的追求,未来,连带着当下甚至过去,就已经被推向了幽暗的深谷。同样,“道”之为“道”当然是无法指望一个人甚至一代人就能穷通的,但按照先生的理智不是“干燥的光”的观点,哲学如果只有概念而没有情感,只有思辨而没有故事,只有“学术界”而没有“学术共同体”——一句话,哲学如果只有逻辑论证而没有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术活动中的“德性自证”,“道”就始终是一句空话、一个幻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本书中讲述了那么多精彩故事的访谈对象和访谈整理者,都是以一种特殊方式创造了一项重要的哲学成果,从中不仅可以读出华东师大哲学系令人自豪的过去,也可以推出这个共同体不负众望的未来。 当然,在本书中接受采访的只是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少数成员;为这个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教职员工和师生校友们,多数没有机会在本书中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我作为华东师大哲学学科曾经的学生和研究生,作为华东师大哲学系曾经的青年教师和班子成员,想借有幸为本书写序的机会,为自己在这里所积攒和珍藏的美好记忆,感谢我的老师们、同学们和同事们,并祝愿哲学系的所有师生校友和未来学子,都能继续不断地分享我们因为有冯契先生这样一位老师和前辈而获得的荣誉,并分担由此而加重的责任。 2015年8月14日于莫干山505号别墅 后记 时值冯契先生诞辰百年之际,为了弘扬学术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师生共同编写了这部《智慧的回望: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访谈录》,收录了39位深受冯契先生哲学思想影响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哲学系校友和在校师生的亲切回忆。这是一幅多维镜像的回忆录,39位被采访者年龄差距很大、就职领域各异,但是,他们的回忆拥有一个共同的发生地,那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更具体地说,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这个全国为数不多可称“学派”的科研基地;他们的回忆也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冯契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学术奠基人,我国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少有的建立了创造性的哲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爱听故事,因为故事是生动的;我们要学文字,因为文字是有力量的。从这些故事和文字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流光:“与冯契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54年的5月,时间虽已过去一个甲子,臧先生谈起当天的记忆却依然犹在眼前”,“与冯契先生的初次接触,是1981年在杭州召开的宋明理学讨论会上”,“写作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章”;也能照见大学的灵魂:“刚进去的两年是通读,政治经济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都要读,涉及面很广。大家兴趣不一,可选所爱”;更能感触大师的风骨:“1989年后,萧先生家里有难,两位孩子被抓,萧先生个人也受到打击,后来被勒令停止招收研究生达两年之久。冯先生知道后,在众人避之不及时,派学生去看望萧先生,表达深切的关爱之情。李志林先生是冯先生早年的学生,后留校任教,颇有成就,后来去经商了,当时受冯先生的委托去看望了萧先生。形势好转以后,冯先生邀请萧先生偕夫人到沪上休息、讲学,其实是散心”,“当孙叔平先生提出不要轻易戴‘唯物’、‘唯心撕的‘光头哲学’,而遭到某些人不光明正大的攻击时,冯先生却与任继愈先生一起站出来在大会上表态,认为不应当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凡看到有关陆九渊、王阳明的好文章,冯先生都会给臧先生寄过去,凡是讨论陆、王的会议,也都会约臧先生参加”,“冯契先生一生研究真善美,他本身也是真、善、美合一的人”…… 衷心感谢所有的采访对象,是你们,成全了本书的真正价值。感谢全体撰稿者,用智慧与汗水凝结成稿。感谢高瑞泉、陈卫平、金勤明等几位前辈在访谈者联络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哲学系主任郁振华的全程支持。感谢张鹏骞、刘项梅、陈霞、龙银几位老师参与部分文稿的修改。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外联络处、传播学院给予项目指导、活动经费及摄像器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当然更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副总编刘广汉先生和编辑肖莉女士,让文稿最终得以付梓问世! 回忆不为怀旧,回望是为前进。时至今日,冯契先生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力量依然激励着我们,爱智者的探索仍在路上。我们何其幸运,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清楚地看见未来的方向。 编者 201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