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竞争激烈。势均力敌的三方,依仗自己拥有的谋臣武将,使斗争变得极为复杂壮观。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豪杰,也是产生英雄豪杰的时代。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作者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以史为鉴,运用“三国”的智谋,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实践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 |
分类 | |
作者 | 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鼎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竞争激烈。势均力敌的三方,依仗自己拥有的谋臣武将,使斗争变得极为复杂壮观。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豪杰,也是产生英雄豪杰的时代。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作者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以史为鉴,运用“三国”的智谋,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实践问题。 内容推荐 《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作者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以史为鉴,运用“三国”的智谋,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实践问题。因此,《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明显具有知识性、故事性、哲理性、资料性和雅俗共赏的特点。 目录 一 攻读篇 偷看《三国》的私塾生 与《三国演义》的智缘 先哲的书上就有号脉的秘诀 《捉放宿店》有纰漏 一串朝珠里的学问 读书不能一目十行 险境中读《三国演义》 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 七十年的“三国迷” 看《失空斩》 他为什么姓诸葛 殷墟考古迹 温县说司马懿 曹操的发家之地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关公’不姓‘关’” 要做好“借东风”的工作 “诸葛亮精通心理学” 王弼是个有所作为的青年人 名医华佗 诸葛亮的羽毛扇 指点迷津 观《花鼓戏》 南阳考书记 经学家张昭的读书之陋 小人书中的大道理 学点历史 京剧《彝陵之战》 给外交官的名字幽一默 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偏爱京剧 《关公战秦琼》 陨石雨后的毛泽东 二 借鉴篇 从小钟情《三国演义》 初出茅庐第一功 活用《三国演义》 曹操是超世之杰 “救兵粮” 龙云献云南地图 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兄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西安事变 破格用人,用其所长 拿鹅毛扇的知识分子 撤退不能丢下老百姓不管 难道我们还不如刘备 “古城会” 住涿州谈刘备 诸葛亮“办事之人” “挥泪斩马谡” 擒纵女匪首 你比诸葛亮还厉害l “可以组织屯垦戍边么!” 要选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 诸葛亮为政秘诀 破格用人 悼邹韬奋 “三顾茅庐看出铁” “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历史来源的”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我也要鞠躬尽瘁 看来得去“卖年糕”了 用《三国》故事讽刺、告诫林彪 曹操的养生之道 评点刘备的组织路线 三 谋略篇 《三国演义》中的治国谋略 “你看过《三国演义》没有” 黄洋界上《空山计》 “黄忠”“张飞”和“周瑜” 今晚只唱“借东风”,不唱“草船借箭” “说破英雄惊煞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黄盖巧使“苦肉计”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我是诸葛亮到东吴 巧设《空城计》 现代《空城计》 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几道 群众就是孔明 希望陈毅这个新外长能“破除迷信” 多谋善断的郭嘉 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 批注篇 说史一家言 评点《三国演义》 蜀汉之败,“其始误于《隆中对》” 有些事不能全怪下面 反批《失街亭》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浑身是胆的赵子龙 群众就是孔明,领导就是刘备 “舌战群儒” 豪情逸致嘲司马 关云长就不如我们彭老总 不要再把老百姓看成“阿斗” 三大优点突出的张飞 武圣关公的优缺点 虎踞龙盘今胜昔 “粟裕是人才、将才、帅才!” 孙权曹操刘备 关羽的教训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魏国重臣司马懿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曹父子的才华与名气 陈云可称之为“能” 年轻当家的孙权 杀降不祥 《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 张飞的后代 反思董卓 借古喻今 “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否定卢弼对曹操的否定 刘表“虚有其表” 借《三国》雅号典故,评党内领导干部 三国归晋 五 兵法篇 郭化龙研究《孔明兵法》 闲中谈“三国”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 “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 “科学技术天天在进步” 为什么能在四川立国 三朝元老刘晔 “为将当有怯弱时” “阵地战”与“运动战” 曹操的两个战例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三败“小诸葛”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论“三个世界划分” 要学诸葛亮留一手 吴忠“有忠” “人寿志犹存” 毛泽东打仗的秘诀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他满面笑容地看着大家,说:“那好吧,就讲讲工作和学习吧!”说着,就像拉家常一样地开始了他的讲话。 他先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入了他讲话的主题。 毛泽东说:“你们说,我们工作为了什么呢?” 有的警卫战士回答:“为了革命。” “还为了什么呀?”毛泽东又问。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说:“对,说的对。我们党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任何利益。” “过去打日本,再早点打皇帝。”讲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是寻找什么。看着面前这些年轻的队员们,又看看那些年纪稍大的部队领导干部,然后问:“你们中间有没有打过皇帝的?一个也没有吧!”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会场活跃起来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毛泽东接着说:“我曾经是皇帝的老百姓。那时是光绪皇帝、宣统皇帝。现在宣统皇帝在东北学马列主义,是个战犯,吃饱了饭没事坐班房。他是6岁做皇帝,做了3年。我那时在革命军当过兵。现在国防委员会任副主席的程潜,那时在湖南当师长,我和他不在一个师。” 毛泽东说,那时革命叫打皇帝,以后就打军阀。军阀很多,有袁世凯这些人。后来又出了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和他一起办过事的。原先我们和孙中山合作,推翻皇帝,算来有44年了,共产党有34年了。 毛泽东继续说:“共产党开头人很少:只有几十个人。那时志向很大,闹革命,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命。34年前,只有几十个人的小组在各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12个代表,现在活着的,有董必武同志一个,我一个,只有两个了。其他有当汉奸的,如陈公博、周佛海。陈公博是汪精卫的总理。有的叛变了,有的死了。此外,还有个张国焘。这个人不好,现在香港帮助帝国主义。人都不一样,各走各的路。” 毛泽东慢慢地取出一支香烟,点上火,吸了一口,接着说:“在打日本中壮大了军队。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发展到了30万。后来办错了事,开始长征,缩减到2万多人。长征路不好走,所走的路程等于到美国的距离,走了一个地球的直径。抗战时军队发展到90万。” 毛泽东总结上述历史的经验教训说:“过去也有总路线。过去的总路线叫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为社会主义开了一条公路,把那些王八蛋赶走,然后再走社会主义。” “你们看过《三国》没有?”毛泽东指的是《三国演义》。 “看过。”有人回答。 “《三国》可以看,”毛泽东接着说:“三国刘备破曹操,采用火攻,万事俱备,就缺东风。现在,我们要搞社会主义,万事俱备,也缺东风,就是缺工业,缺现代化。有工业才有汽车、拖拉机、火车头、飞机、坦克、重机器、轻机器。三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都能造了。” “三大改造包含两个性质地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者是劳动人民,不是剥削者,他们是个体经济,要用合作社的办法加以改造。资本主义是剥削者,以后不叫他剥削了,进入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工业化,一个改造,搞他15年,基本达到这个目的,15年以后还要干。” 毛泽东的目光在大家脸上扫了一遍,然后自问自答地讲起来。 “你们现在多大年纪?平均只有二十二二十三岁。十个五年计划50年,你们不过70来岁。孔夫子72岁死的。这个人读书不少,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嘛,他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希望你们要全面提高自己,千万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全场又是一片朗朗的笑声。 毛泽东也笑了起来。他手指队员们,幽默地说:“你们还年轻,你们还行。那时我就去‘开会’了。马克思、恩格斯召集国际会议,请我去参加。” 毛泽东向大家走近一步,声音稍微加大了一点,说:“我们各人工作不同,有的站哨,有做别的工作,都是为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个目的。” 毛泽东说:“我想你们的任务以后增加到3个方面,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 “同意!”队员们齐声回答。 毛泽东扳起手指,数着说:“一个是保卫工作,一个是学习,学文化,再加上一项调查工作,共3项。” 毛泽东风趣地说:“光是站哨太单调。和吃饭一样,不光吃青菜,还要吃点辣椒。你们回家,一方面可以看家,一方面作调查,以看家为名做调查工作。” 说到这里,他提醒大家:“但要记住,可不要说我是给毛主席警卫的,是毛主席派我来的。” 毛泽东说:“我们对人要谦虚,对父母对乡村老百姓要敬重,要敬重区乡干部,别摆架子。” 怕大家不理解,毛泽东打比方说:“我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会高兴?团长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也不高兴,只有谦虚才能调查到东西。” 讲到这里,毛泽东结束了他的讲话。他说:“刚才讲了50多分钟,讲了几十年历史。现在,我们已是705万党员的大党了。青年团有.一千多万,解放军有三百四百万,全国人口有6万万。在座的是6万万人的代表,尤其是你们青年二十几岁正当年,应当努力学习工作。当然,老头子也需要,你们团长是老头子,还有我,也有点好处。打拳走路不如你们,但有点经验。分工合作都是为了一个总目标。” 毛泽东讲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号召大家为了实现现代化,要做好“借东风”搞好学习的工作,准备迎接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P33-35 序言 三国鼎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竞争激烈。势均力敌的三方,依仗自己拥有的谋臣武将,使斗争变得极为复杂壮观。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豪杰,也是产生英雄豪杰的时代。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毛泽东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如数家珍;他谈及三国人物也是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的、写的,多是片言只语,但它仍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毛泽东为20世纪中华文化圈作出的突出贡献。 成都武侯祠谭良啸馆长说,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来武侯祠参观。他问讲解员,你知道诸葛亮一生坐过几次车,骑了几次马?讲解员过去讲解没有涉猎过这样的问题,因此没有答出来。 这说明他读三国很仔细,往往为人所忽视的细节,也引起他的注意,能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观点。 据有关书刊记录,毛泽东是1906年接触《三国演义》的。他少年时代就是韶山冲公认的“三国迷”。他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手不释卷。1910年,在赴东山学堂读书时,就携带这两部书。他讲《三国》头头是道,对答如流,因此被同学公认为“三国故事大王”。后来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效仿“桃园三结义”,还与蔡和森、萧子升并称为“三个豪杰”。 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此,他在论述和讲演里,经常将它和《三国演义》掺合引用,寻章摘句,挥斥方□。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三国志》是晋代人陈寿著的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为重要的史书之一。《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着重描述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到王溶平吴、三国归晋结束,共120回,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但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仍然读《三国演义》,经常在书房翻阅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有平装的,也有线装的;也读有关三国的史传,如《晋书》的《羊祜传》《杜预传》等。 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他蛮有兴趣地对李井泉、柯庆施等说:“今天找你们来谈谈陈寿的《三国志》。”他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虽然是两部不同类别和不同文体的著作,但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部著作具有密切的关系。” 他经常用《三国志》印证《三国演义》,使《三国演义》增强真实感;也习惯用《三国演义》解释《三国志》,使史事栩栩如生,给以人物生动形象的印记,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丰富思维想象,穿插在报告、文章,或据不同对象作教育、延伸,如临现场,振聋发聩。 古今中外,还没有人像毛泽东那样善于运用三国故事,赋以《三国演义》以时代的含义,传播他那深睿的哲理思想。 毛泽东说,读《三国演义》这类书,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了解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这就是他的深刻体会。 1942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 那时延安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等都先后出版了《三国演义》。 皮定均将军读的第一本《三国演义》,就是刘伯承送给他的麻纸本《三国演义》,石印,每页中问对折,空心的,一部书比一块砖头还重些。这部《三国演义》跟着他,到中原突围后还带在身边。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有很高的评价。1938年,他曾经对贺龙、徐海东说:“《三国演义》 《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20年后,他又反复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又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三部书,不看它三遍太遗憾了。《三国演义》《水浒》,这些好书,至少要读它三遍。” 他还向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都提出要读《三国演义》。 指导他们:“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 毛泽东关于《三国演义》的谈话批示,言简意赅,也渗透了毛泽东的情感教育。他常用人们熟悉的三国人和事作比喻,提高被教育者的认同感,如以刘备彝陵之败谈统一战线的重要;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高度的原则”,以说明延安审干的必要;用“少讲‘过五关斩六将”’,开导赴越的韦国清等不要骄傲自满;讲对孟获,诸葛亮能七擒七纵,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用张松献地图故事比喻汪精卫之流卖国求荣…… 毛泽东高度评价曹操,他赞同鲁迅评的曹操,“总是非常佩服他”。为曹操翻案成为20世纪50年代一大热点。这耐,毛泽东更是多次称赞曹操。在北戴河高歌《观沧海》时,写下了《浪淘沙》。在此前后,还以如椽大笔,抄写《龟虽寿》一诗,分别赠送正在养病的林彪和胡乔木。 曹操在文学史圈子里,也翻了身。原先钟嵘《诗品》,把他的乐府诗名列下品,现在领袖一语胜九鼎,“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直抒胸臆,豁达通脱”,从此,这些乐府诗,时时见于报章,竞为汉魏文才之冠。 毛泽东是肯定诸葛亮的。他多次引用有关“三个臭皮匠”谚语,唱《借东风》《空城计》等诸葛亮京剧折子戏,更多的是讲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1950年,他对董其武说:“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关系和七擒孟获故事,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 毛泽东读《三国志》的高潮时期,是在1958年提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非常年代。 毛泽东向干部推荐的四篇列传,也都是在这个特定时间提出的。 《张鲁传》,他在列车上反复地读了几遍,在郑州会议上谈了一通,一个月就此传写了长达千字的按语;第二天,又重新写了按说,说五斗米道“吃饭不要钱”,“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它作为红头文件发给高级干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要干部读《刘晔传》。“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他介绍大家读《郭嘉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伐,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 他十分赞赏“吕蒙勇而有谋”,由此提倡读《吕蒙传》,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上世纪70年代,他又号召读《吕蒙传》,“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 毛泽东常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 毛泽东从民族情感和伦理规范相融合的视角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加以解剖和演绎,以其独具的政治思维特色,给予三国人物以崭新的含义。毛泽东与三国的不解情缘,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三国故事传扬五湖四海,走红中国和华人世界。 三国故事汇集了农耕社会几千年智慧,写了各种善恶观,也写了各路人马的众生相,和以他们为载体的文化道德观。它是构架人际语言思维,民族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毛泽东对小说中的人物十分熟悉,经常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用,认识深刻,因而见解独到。 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从筛选出有关毛泽东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大量资料中,加以理性思维,将其上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编著了《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以史为鉴,运用“三国”的智谋,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实践问题。因此,该书明显具有知识性、故事性、哲理性、资料性和雅俗共赏的特点。相信读者阅后,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有所启迪,从中获取许多知识和智慧。 罗文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