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热捧有人臭骂的太平天国,到底是什么样子?民间史学巨著《天国志》作者陶短房从历史的细节剖析这个天国的各类人物与事件,揭露光怪陆离的天国表象之后的真相。本书为陶短房力作《这个天国不太平》之续篇。除了延续第一部讲述人物之风格,描述了太平天国另两位重量级人物杨秀清和李秀成的种种谜团外,还详细解答了诸如太平天国的宝藏都到哪里去了、洪秀全及其将领的印章下落、天历是怎么回事、太平军会不会种地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太平军及其遗绪——刘疙瘩起义的几场重要战役的成败得失,给人带来启迪性的历史思考。
《这个天国不太平》1和2是第一套剖析太平天国历史细节的图书,从细节看历史,真实深刻。
作者陶短房为太平天国历史权威罗尔纲先生私淑弟子,精研太平天国历史十余年,考证严谨,文笔细腻。作者个人博客以及他2002年参与创办的流觞亭社区文化网站在网络空间颇具知名度,为天国史发烧友汇聚之地。
《这个天国不太平》2收录10面精美彩色插图,引领读者回味历史。
历史学家曾断言,冯云山被捕和洪秀全出走造成拜上帝会混乱,全靠杨秀清、萧朝贵下凡才稳住局面,但《天兄圣旨》中记载表明,萧朝贵首次下凡时洪秀全就在身边,而冯云山虽然入狱,却并非“被捕”,而是主动去应传。所谓“混乱”,其实恰是杨秀清等人“下凡”闹出来的。不过不管怎么说,杨秀清、萧朝贵这两个在江湖上人脉广泛的广西本地人成为主心骨,让金田起义从空想一步步走向现实。
不过在金田起义准备期间,杨秀清的作用很有限。按照太平天国官方记载,他在这时生病了,甚至一度生命垂危,起义筹备大事不得不交给萧朝贵、韦昌辉等人。有一种说法称,他是得了“政治病”,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观察有利时机,进一步攘夺洪秀全、冯云山的权力。这种说法指出,杨秀清在1849年4月8日托天父下凡,说“高老山山令,遵正十字有一笔祈祈”(高老即上帝,“山山”合在一起是“出”,“十字有一笔”是千,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帝出令,千祈遵正”),这被认为是起义的动员令;第二年5月,他“忽又口哑耳聋,耳孔出脓,眼内流水,几成病废”,被许多会众认为是“不祥之兆”,但如此重病的他却在6个月之后,洪秀全、冯云山在平南县鹏化里花洲山人村被清军无意中围困,胡以咣屡次突围未果,聚集在金田团营的各地会众手足无措之际,忽然“不医自愈”,而且“耳聪目明,心性灵敏”,给人一种强烈的“做戏”感。
从后来发现的一些记载,如《天兄圣旨》等看,杨秀清的病恐怕未必是装出来的。他何时能病愈,甚至连亲密盟友萧朝贵也全无把握,以至于安排洪秀全回广东时,指示的从广东花县回广西的日期,弹性竟长达半年之久。定都天京后,许多亲眼见过杨秀清的人都说他瞎了一只眼睛,而且体弱多病。虽然他们将之归咎于杨秀清“好色”、“肾亏”,但较为严谨翔实的《贼情汇纂》却指出,杨秀清的病是早就有的,这种病和“眼内流水”正相吻合。
倒是他的“不医自愈”有些故弄玄虚:后来封为补天侯的李俊昌(即李俊良)通晓眼科,在金田起义前夕一直在杨秀清身边,当不会袖手旁观。从1850年夏天之后,萧朝贵主持的团营节奏突然加快可以推断,杨秀清的病在那时已经好了。之所以要保密,的确是为了选择时机显示神奇,从而慑服会众,独揽大权。洪秀全本人也懂医术,杨秀清在这段时间故意避开他,甚至不肯同住一个村子,恐怕正是怕被其识破。这位李俊昌大夫在金田起义后不久就被封为“内军帅”。要知道整个广西转战期间,太平军的正式军帅只有10个,这个“内军帅”是不折不扣的高干,倘无特别功劳,别说李俊昌,就算李时珍再世,怕也当不上这么大的官。
无论如何,耳聪目明、“大显权能”的杨秀清指挥若定,轻而易举地给洪秀全解围,又趁势打败了闻讯赶来围剿的官军,太平天国的大旗就此轰轰烈烈地竖起,他也成了太平天国这个马背上政权的“军师、王爷”和中军主将。
不过,这个时候他的地位也只略高于萧朝贵、冯云山,名义上发号施令的还是洪秀全。1851年8月15日,太平军从桂平茶地出发,进军莫村,下达进军命令的是洪秀全本人,杨秀清和另外4位主将则分别被派往前、中、后三路军。
杨秀清此时感到孤儿的孤单无奈:在5个主将中,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都是大家族,拥有数百甚至上千的子弟兵,冯云山虽然孤身一人,但上帝会是他一手缔造,只有自己势单力孤,一旦萧朝贵出现意外或者反目,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他昔日烧炭结下的好人缘派上了用场,许多杨姓的好汉被他招入门下,认作“清”字辈兄弟,成为他的嫡系。《金陵癸甲纪事略》中有大国宗杨元清、三国宗杨永清、七国宗杨德清,其中杨元清、杨德清都是广东嘉应州人,本来是天地会的江湖好汉;后来大名鼎鼎的辅王杨辅清也被称作七国宗(一说八国宗),本名杨金生,是广西桂平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杨润清(也许就是永清)、杨恒清、杨宜清、杨雄清、杨英清、杨友清等,杨秀清并未将他们“下放”到一线部队,而是留在身边保护自己。
这并不是说他不重视耳目,恰相反,许多记载都表明,在这段相对低调的时间里,他笼络、安排了许多耳目,遍布各军各营,对大小官员、将领的能力、心态甚至隐私都竭力掌握。对他而言,这些闲棋冷子,最终都会派上大用场。
1851年12月17日,进驻太平军占领的第一座城市——广西永安州(今蒙山)的洪秀全下诏封王,并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尽管此后一段时间,天王还对全军发号施令,如次年4月4日永安突围前夕,他发过著名的“突围诏”,但随着东王威信的提高,天王的诏书也变得越来越稀少了。
P8-10
看历史,从细节开始
从网易历史频道开始一篇篇看起的老朋友都知道,《这个天国不太平》原本是该频道的系列连载,本名是《太平天国人物谱》,因此虽改了名,内容却还是不折不扣的“人物谱”,所有文章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
然而历史研究,本就是从无数细节开始的:人物、事件、制度、风俗、战事、民情、人物、典章……单讲一个人物,固然可窥一斑,知全豹,但挂一漏万的遗憾,却终究是难免的。
感谢中华书局和读者们的厚爱,让《这个天国不太平》的续集得以在这么短的间隔里推出,也让我有机会真正去认真“攒”一本总括太平天国各类历史细节、“杂碎”的书,而不仅仅去写人物。
说是“攒”,并无半点对历史、或对读者不敬的言辞。曾有朋友夸赞我是写时评的快笔,我当时曾说“您是没看见我写得慢的时候”,这个“写得慢”的,便是历史文章了。历史文章需要搜寻故典、史实,训诂、比较、辨识,并从尽可能丰富而多层面的素材中,寻找历史的规律,从看似寻常的材料里,摸索不寻常、却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节点,这是决计快不来的,因此,这部续书中约2/5的内容,包括几篇长文,是自2001-2010年,我的一系列旧作。
当然,一方面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其中一些作品创作于我生活中最动荡的岁月,其中好几年我远在非洲,资料检索不便(尽管为背资料我甚至牺牲了换洗裤子,以节省宝贵的航班托运行李限重),写作条件也相对恶劣,粗疏之处是难免的,此次出版前,对这批文章我也进行了重新校对、修改,有些甚至作了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另一些文章、尤其是涉及太平天国各方面细节的短文,则多是近1年来的新作,许多都是本不应被忽视,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更多重视的太平天国研究冷门、死角。近年来史学普及作品大流行,加上中国人对“说古道今”的习惯性热衷,喜欢谈论几句“长毛事”的朋友明显多起来,希望这些看起来不算累的文章能给这部分朋友以一定帮助,毕竟,固然一个人持怎样的历史观,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但任何严肃的历史观,都理应建立在对那段历史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更多细节的了解上。
不少读过前一部书的朋友都质疑甚至抱怨,何以不写杨秀清、李秀成,并相当公允地指出,这两个人物,是“太平天国人物谱”不能、也不应回避的。我前次之所以未写这两个人物,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历史实在太复杂,前者的个人历史几乎就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政治、军事史,而后者则留下洋洋数万言、百年来已被用放大镜、显微镜照射无数遍的供词,要在有限篇幅内勾勒出这样两个人,又不落俗套,实在是太难了,受当时连载媒体的篇幅限制,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但缺了这两人,毕竟是篇章之憾,因此在这本续书中,补上了杨秀清、李秀成两段,但并非“通传”,而仍然是细节的剪裁,当然,希望这种剪裁能多少塞责,也多少给读者一些助益。
太平天国是靠武力立国的,没有军事上的胜利,他们不可能从小山沟里钻出来,纵横18年,先后占据全国800多个府州县;没有军事上的失败,他们也不会销声匿迹,曾经“汗牛充栋”、随处可见的太平天国印书、文书,也不会在此后的30年近乎荡然无存,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不得不跑到日本、英国和法国去泡图书馆,翻故纸堆,因此,新书中收录了关于几个重要战役的较长篇叙述,希望有助于了解当时那种“阵而后战”的冷热兵器混用时代独特的作战模式,以及围绕战事,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举措。当然,既然是叙述文性质,这几篇文字的笔触,较那些短文更“重”一些,这对于某些具有一定太平天国史基础、对前部书有“笔触太轻”抱怨的朋友,想来是受欢迎的,但那些喜欢看有趣文章的朋友,会不会稍觉得有些闷?
书中还收录了一篇关于皖北刘疙瘩起事的文章《迟来的王国》,看似与太平天国无关,但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幕大戏,是在1868年8月,随着西捻张宗禹部的溃灭,在山东徒骇河边落幕的,最后一个打出太平天国旗号的袁大魁,也是西捻的旧人,捻、太的历史原本难以分辨,刘疙瘩是皖捻余波,一切制度照搬当年捻军盟主、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的定规,且他这个只有几十天寿命的、乌托邦般的王国,也隐约可视作太平天国这个规模、影响和持久都大得不可同日而语的大乌托邦王国的纪念版缩微模型,是颇值得玩味的。当然,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则是笔者虽出生在南京,祖籍却是皖北,祖辈则直接卷入捻事(只不过是作为对立面卷入,先高祖当年是武举,创办了一支反捻的团练),而最早的太平天国史迹实地考察、采风,也是在皖北凤阳、颖州地区迈出的第一步,这篇文章对我个人,也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希望我这些年的积累,能给读者们一些助益和快乐,也希望通过新书的发行,及与朋友们的交流,可以对我下一步的“厚积”和“薄发”,提供更多、更新的启迪。
陶短房
2011-4-2
RT@人大张鸣:初见陶短房写的历史随笔,感觉非常不同。他的文字,若非在史海里浸润多年,无论笔下如何生花,都办不来的。
RT@历史长河:有理有据,读史佳篇!
RT@张永久:太平天国像是笼罩在一团迷雾中,经常让人感觉是神神鬼鬼的,难得你梳理得这般清晰,其中花费的坐冷板凳的功夫,怕是难与人言,佩服佩服。
RT@雁小驴:看这些文章,尤其是其中一些颠覆性的文章,真让我感到异常惊喜。
RT@潘采夫:陶短房这本书,也是严肃的祛魅,是对普通读者的历史科普,其中对洪秀全的描述,是令人捧腹的喜剧,那真是一个极品皇帝。
RT@加里波第:这本书说的是太平天国旧事,可内容却相当八卦,各种闻所未闻的趣事,信手拈来——简直要让人怀疑作者是否当年在天京做过小报记者,不然怎么能挖出如此之多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