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既然孕育了人物,展现了人物,就应该记录人物;因为他们不但放射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时代的特征,还给人们留下了改变时代的记忆。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公民,一名党员,一位领导干部罗崇敏的真实、丰富、生动而耐人寻味的履职过程。我们为他的执著、务实、创新而感动;为他的明智、明快、明净而感慨;为他的唯真、唯勤、唯和、唯廉而感怀;为他的激情、理性、意志力而感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政鉴(罗崇敏履职报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伍立杨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时代既然孕育了人物,展现了人物,就应该记录人物;因为他们不但放射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时代的特征,还给人们留下了改变时代的记忆。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公民,一名党员,一位领导干部罗崇敏的真实、丰富、生动而耐人寻味的履职过程。我们为他的执著、务实、创新而感动;为他的明智、明快、明净而感慨;为他的唯真、唯勤、唯和、唯廉而感怀;为他的激情、理性、意志力而感佩。 内容推荐 罗崇敏现任云南省教育厅长、云南省高校工委书记,被称为“奇官”、“中共个性官员”。他30岁才完整读完初中课程,在云南省江川一中当校工,敲钟、做饭、刻蜡版,但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党校,后做县委办公室秘书,不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秘书长、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他还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著书18部,发表论文60多篇。他力推改革,频现亮点。《南方周末》2009年1月15日,以《奇官罗崇敏》进行了报道。季羡林先生曾称,罗崇敏的成长经历,可以作为一部励志教教科书。本书真实记述了“奇官”罗崇敏从政历程,堪称奇人奇书。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缘起时艰励志 磨难的少年时代 蹉跎的知青岁月 勤奋的工厂生活 精进的中学教工 爱智的党校学员 第二章 开启为政之门 罗式工作作风 慎用公权 倾心现代旅游业 闪现国际化思维 “三教统筹”的教育创新 第三章 主理新平县政 情满新平城乡 消除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 打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城镇建设出新招 举人兴事雷厉风行 独特的工作路数 挥之不去的教育情感 第四章 履职玉溪市委 在什么岗位都要体现存在的价值 服务是高尚的 金钱在这里不能开路 体验云南藏区 第五章 服务云南民族学院 探寻民族学院发展新思路 力推民族学院整体改革 对改革和改革者的评说 大学修养观 第六章 躬耕红河沃土 半年跑遍所有乡镇 科学发展的实践战略 个性化的为政履职 名副其实的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第七章 抉择新型工业化 高扬工业化旗帜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情怀 对民营企业的深爱 创新投资融资方式 第八章 力推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三和”产业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一个贫困县和一个小镇的例证 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实践 加快农业资源向农民财富的转化 扶贫攻坚锲而不舍 第九章 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 面向东盟打造滇南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市政文化工程泽被后世 州府从个旧迁到蒙自 构建三纵三横交通网 第十章 锐意改革创新 果敢进入医疗卫生改革的深水区 开公民自由迁徙先河 新机制开辟教育新境界 有序拓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 对话“改革书记”罗崇敏 第十一章 发现红河发展模式 国家领导人发现红河发展模式 民生事业是红河发展模式之基 法制建设为红河发展模式提供保障 四个坚定不移发展红河模式 “四唯”彰显红河发展模式 第十二章 领导者人格修炼 磊落人格的再现 施政个性的魅力 用大爱去创造 惜别的深情 素履红河 第十三章 治学天性不移 《论企业创新》:企业创新的本质和方法 《玉溪三乡论》:大地情感的渴恋 《大学修养观》:大学管理的深切体会 《理性履职观》:基层履职的切身感悟 《中国边政学新论》:开创中国广义边政学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立体与宏观把握的战略透视 《本质和方法的领导》:独树一帜的履职体验表达 《天鉴》:一个平民官员的思想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的耳边时常回荡故乡的风,血管里始终流淌故乡的水。故土,毓秀山川的滋养,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点和登高的助跑台。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是罗崇敏的故乡。 江川位于云南中部偏东,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属古滇国地。全境是一片山环水绕、川谷交错的区域,自然景观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地灵人杰,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星云湖坐落其中,抚仙湖嵌于东北边界,被称为“滇中碧玉”、“高原水乡”。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文化,是古滇文化中的瑰宝。民国以来,江川出现的杰出人物有“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巴拿马世界书法大赛第二名获得者杨嘉善,“滇军完人”、抗日烈士、陆军上将唐淮源;有陆军上将、滇军代总司令、代理云南省长金汉鼎;有护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孙中山誉为“邦家之光”的中将鲁子材;有擅长国画,被载人《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和《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的书画家普文治。 江川老县城结构完整,小巧玲珑,有“江城如画”的美称。自明朝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至1950年,是江川县城所在地,历经316年。1950年县城迁到大街镇,原县城就成了江城镇所在地。 老县城的民房沿着各条街的两边分布,均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从城里进出的古路桥,主要是四条四座,既见边疆独特的繁华,也有其独特的韵味。 50多年前,罗崇敏出生在这里。他所在的村子背靠李家山,前临星云湖。从小学到公社一二公里路程,翻过一道缓缓的山梁,可以看到远处山外之山,一层青似一层,视线最远处,一律黝黑无尽了。 这里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正值国家的困难时期,历史的脚步在那个时候停滞不前,人为的扰攘接连不断。生活是想象不到的艰苦,粮食短缺,生活拮据,一般人家,往往都是半糠半粮,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罗崇敏的胃溃疡至今很严重,就是那时吃糠吃坏的。 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在江城镇的侯家沟村小学就学。当地的老人还记得,有一个瘦小的学生,或者赤脚,或者穿草鞋从这里走过去上学,秋霜冬雪亦然。每天打赤脚走几公里赶到小学读书,对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其艰难可以想象。然而,他从不误课。他活泼、机灵、好学,在班上小朋友中威信高,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表演一些小节目,同学们常常向他请教问题,冈为他是他们中的小小学问家。 每天放学后,罗崇敏都要背着篮子打猪草。晚上,还要在菜油灯下学到10点以后。放下猪草就捧起书本,是他小时候的基本生活状态。尽管如此,他的学习成绩也从没有落下,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笔者有机会亲耳聆听村里老一辈关于罗崇敏的叙说—— 罗崇敏小时候在侯家沟读小学,然后到江川一中读初中。当时,小学升初中,整个公社只有26个名额,罗崇敏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1965年。他天资聪颖,经常受学校表扬。三兄妹中他排行老二,每逢星期天,都要到田间干活,挣工分补贴家用;或者上山砍柴,捞松针叶。 艰难环境的磨炼,灵秀山水的滋养,对罗崇敏来说是一笔财富。长大后,他到过许多地方,领略了张家界之幽深,雁荡山之秀美,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桂林的奇山秀水,他由衷地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但他还是觉得家乡的山水最美。 P3-5 序言 人与人的相识,是一种缘分。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前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采访,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罗崇敏相识,当时,他从吉普车上下来,衣裤上布满泥点。 第二天,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他写的诗歌《忠诚》: 燃烧的激情,智慧的理性,坚卓的意志,眺望着大爱的无垠; 明智的心路,明快的里程,明净的选择,洗练着忠诚的无怨; 深刻的足迹,清晰的手印,远行的背影,执意着无限的追寻; 因此,笔者产生关注他,了解他,读懂他的强烈愿望。此后十几年,笔者一直持续追踪他,研究他。 他是一个独特的人。 十三四岁时,历时4个半月徒步从云南走到北京,参与那新奇的串联。16岁时下乡插队到家乡所在县的一个偏僻穷困山区,一待就是三年半,是这批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农村的。 虽然30岁才完整读完初中课程,却靠长期的专注自学,一路攻下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酷爱读书思考,政务之余,创作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小说等。此外,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60多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论文。他兴趣广泛,医学、音乐、绘画、书法、金石等,都有所涉猎,甚至精于此道。 他36岁任副科长,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一直做到州委书记、教育厅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政声绝佳。 到新平县任职半年跑遍所有村委会,两年下乡行程25万公里;到红河州任职后,不到半年跑遍全州153个乡镇,两年半下乡行程就近30万公里。 在红河州,他提出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的发展理念。红河州任职5年后,与5年前相比,全州生产总值增长近100%,工业产值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0%,进出口总值增长101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7%,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 他坚信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改革者是民族的脊梁。力推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在全州13个县(市)实行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党内直推直选;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推行乡镇长直选,引发国内外很多媒体的热议。 红河州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民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改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大整合的传媒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机关党委班子党内直选等,均走在全国的前列,他被新华网、人民网称为“地方改革书记”。 他提出并组织实施的民生工程:100所乡村幼儿园建设,18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建设,1000个村卫生所建设,10000个农村厕所建设,在3年内均得以全面实施。 他坚持,“对学问,人不疑我疑;对人,人疑我不疑;对事,先疑后不疑。”做人始终低调谦和,做事高调坚卓,说话柔韧坚定。在老百姓面前,他脸上总带着由衷的关爱,和风细雨,老百姓自然感其诚,念其德。在同事面前,他规过私室,扬善公堂,宽厚严谨。他讲尊严,讲才能,讲品格,不尚权势,不做庸官。 “人往高处走是境界,水往低处流是胸怀。”他始终注意培养唯真、唯勤、唯和、唯廉的四唯一体的领导团体。他的同事称他是“学习的楷模,工作的狂人,履职的益友”。他曾在一所大学担任党委书记不到一年的时间,赴任时教师们疑惑观望,调离时教师和学生流泪挽留。 他每到一个岗位履职,人们很快会发出感叹:“罗崇敏来迟了!” 追寻他的履职足迹,聆听百姓和他的同仁讲述的故事,他的仁爱情怀、忠诚品质令笔者感动不已。 后记 不经意中读到美国总统华盛顿说过的一句话:在世界史的任何时代中,我们都会发现,改革者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英雄——他们是火种,没有他们。民众的柴火就不会自行燃烧;他们是力量,没有他们,民族的脊梁就没有挺立的力度。 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起本书主人公罗崇敏论述改革者的一句话:改革者是民族的脊梁,改革者的不幸是国家的灾难,改革者的成功是民族的幸福。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南方周末》在一篇关于罗崇敏专访的导语里说:本期关于罗崇敏的报道,是关于一个改革书记的报道。其行,挑战尺度;其思,超于常道;其政,频现奇观。(《南方周末》——《奇官罗崇敏》,2009年1月15日) 对于“奇官”罗崇敏,其实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所了解。那时,他还在江川县政府工作,但只知其名,不识其人。我们初次见面时,罗崇敏已经是玉溪市新平县县委书记了。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与罗崇敏初次见面的情景。那天,当我与人民日报社一名正在做县委书记课题研究的同志到达新平县委时,罗崇敏下乡没有回来。等了两三袋烟的工夫,县委办的同志告诉我们,罗书记回来了。只见一辆破旧的北京212吉普车悄然而至,车上副驾驶位置下来一个人,一个身材精瘦,面庞黝黑,一只裤脚卷到膝盖,上面布满泥点的中年男子站在了我们面前,他就是罗崇敏。 经我们反复要求,次日晚上,他抽出了一点时间在他的宿舍里接待了我们。环顾他的住所,但见一套约50平方米的旧房,里面还有“文革”时流行的木质洗脸架,上面放置一个搪瓷脸盆;一排一人多高的书架,特别抢眼,上面挤满了各类书籍,既有《辞海》、《英汉大辞典》、经史子集等工具书,也有《国富论》、《资本论》、《邓小平文选》、《鲁迅全集》、《黑格尔文集》等中外社科书籍,更多的是诸如《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曾国藩》等最新政经类书籍,其中不少书已被翻得卷了角,毛了边。除此之外,便是一张老式书桌、一把藤椅、两张板凳。对此,我感叹地说:“想不到您这个县委书记的住所竟是如此简陋。”罗崇敏坦然说道:“广厦千万间,七尺能支身。对于我来讲,最快乐的事就是读书。住的地方只要支得下一张床、一张书桌就够了。” 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了我们的住所。他是特地来告诉我们他要下乡去,没有时间再接受采访。他说:“现在正是烤烟移栽最佳节令,关系到老百姓一年的收成,没有事比这更重要的了。”话说得非常恳切,态度也非常谦和。我的同事感叹地说:“罗崇敏是我见过的最平易近人、最为敬业的县委书记。” 在新平采访期间,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听说我是来采访罗崇敏的,便专门来到我的住所,用他朴实的语言介绍了他所了解的罗崇敏。临别时,他硬是委托我捎带一筐橙子给罗书记,说他家的橙子是罗书记帮助栽下的,现在成了家里的“摇钱树”了,每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我当时就被这位老人的真情所感染了,同时也为罗崇敏书记感慨:罗崇敏如果听到老农这发自肺腑的叙述,他肯定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对于一名地方官员,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民众的感念了。 从新平返回北京后,我们决意将罗崇敏作为中国当代基层领导干部的代表进行关注和研究。这是一个散发一种特殊吸引力的对象,他总有层出不穷的新意,节节拔高的成绩,创新再造的理念,执著坚韧的作风,出人意料的做法,正直清廉的人格,人性化改革的方略……强烈地吸引着我们。 接下来的15年里,我从没有中断过对罗崇敏的关注和追踪,常常借助网络搜集关于罗崇敏的资料,研究罗崇敏不断推出的新作。除此之外,我还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他的事迹,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不同时期的同事交上了朋友,确保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他的信息,十几年下来,我收集了关于罗崇敏的近1000万字的资料。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