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进美国
应美国有关方面的邀请,我赴美进行采访,写一部纪实著作。
我眼下正在猛补“美国课”,要出发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摆弄着地球仪看来看去,太平洋浩瀚万里,将陆地分割成两大板块,中国与美国宛若两个巨人,屹立在太平洋两岸。按照传统的说法,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此后,欧洲国家不断向美洲移民。可是,在1761年,德国汉学家德·歧尼根据他对中国古代典籍《梁书·东夷传》的潜心考证,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哥伦布并非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早在哥伦布之前,中国僧人慧深便已东渡太平洋到达美洲。随后不久,又有人指出,在慧深之前的公元412年,中国高僧法显从印度取经东返,在海上遭遇暴风,漂泊105天最终到达“耶婆提国”,即今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至美国洛杉矶一带。他的回忆录《佛国记》翔实地记载了由他无意完成的这一横跨太平洋登陆美洲的壮举。再往后,更有人推断: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国人便已大规模移民美洲,今日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际上是中国移民的后裔。其依据是,公元前1123年周武王率领800诸侯联合伐纣时,殷商主力正在东方与九夷作战。殷商亡国后,这10万将士连同他们的15万家属既不愿归顺周朝,又无法西返故土,于是便泛桴东渡,流落到美洲大陆。这批殷商遗民,便是印第安人的祖先,他们及后裔虽身处异乡仍念念不忘故国,相互见面时必互祝“殷地安”亦即“家乡好”。当哥伦布终于踏上美洲大陆时,听到当地土著互称“殷地安”,误以为已经到达印度(India),便以讹传讹,将他们称作“印第安人”。
事情至此并未完结。到了1991年10月,美国最权威的《国家地理》杂志在反复考证之后,向全世界公布了两幅珍宝——《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更将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联系一下子上推到了先民时代。这两幅珍宝的保存者是居住在纽约州莫洛克河奥次顿戈村的易洛魁人,他们是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一支,黄帝和蚩尤则分别为中国远古传说中中原华夏族和东方九黎族的首领。让人不可思议和蹊跷的是:美洲印第安人手中怎么会保存有中国远古先民的画像呢?
写到这里,我暗暗窃喜,原来,最先“走进”美国的是中国人的祖先,而非哥伦布!
为佐证中国人最先“走进”美国,中国有学者称:当年黄帝和蚩尤这两个敌对部族在涿鹿交锋后,且战且走,且走且战,最后到了美洲,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印第安人便是他们的后裔。而美国也有学者与此呼应,进一步考证:不但黄帝到过美洲,他的后人太吴、少吴等也到过美洲,当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所在的深沟大壑,就是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而夏禹时代人所作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描述的山峰、河川、物产乃至里程、方位等,都与今日南北美洲的地理场景惊人地相似与吻合!
不仅如此,有地质学家指出白令海峡曾经是连接东亚和北美的陆上通道,由于这条“冰冻走廊”的存在,浩瀚的太平洋对于远古的人们并非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当古人类学家至今仍在为人类在地球上究竟首出何处争论不休时,却很少有人为西半球争此殊荣,“第一个美洲人是外来移民”这一论断,已被普遍认同。人体学家则证明,印第安人的头形、面部特征和肤色与东方的亚洲人极其相似,都属于蒙古利亚人种。还有人通过线粒体的研究揭示,印第安人和东亚人的遗传基因近乎一致,因而存在着难以排斥的血缘上的联系。更有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美洲古老的蛇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龙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凡此种种表明,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太平洋东海岸的印第安民族与西海岸的中华民族之间,便已存在着某种尚未被人们所确知的历史联系。
毋庸置疑,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还是哥伦布对于美洲大陆的“再发现”。
在欧洲人殖民美洲的争夺战中,荒芜的北美大陆曾一度被遭受到冷落,但精明的英国人一如他们对待澳洲大陆那样,很快意识到它的价值并乘虚而人窃为己有。1607年5月,3艘小船载着100多名英国移民,在今天的美国弗吉尼亚詹姆斯河口登陆并建立起第一块英国殖民地。随即,英伦三岛上那些因搞“圈地运动”而变得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因不遵守国教而难以立足的清教徒以及做着发财梦的冒险商人便潮水般涌人大西洋彼岸,并“诱发”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不少读者也许还不知道,与哥伦布要寻找中国却发现了美洲同具戏剧色彩的是,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竟然是中国的特产茶叶!当欧洲殖民势力强行改变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历史进程之后,隔洋相望的中国与北美之间也以扭曲的形态建立起近代联系。英国奸商捷足先登,勇当“中介”,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货物经由西欧转销到北美,而北美的人参、水獭皮、胡椒、银元等也相继出现在中国市场上,而茶叶则成为中国输人北美的最大宗商品。自从欧洲移民把茶叶带到北美后,饮茶很快在北美社会成为时尚。有法国旅游者目击道:“人们饮茶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终日不能或缺。”事实上,早在1690年,波士顿就出现了定点销售中国茶叶的市场,到18世纪60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年茶叶消费量高达百万磅之多。
英国与美洲殖民地之间早已裂痕很深。为保障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的绝对垄断利益(请千万别忘记这家公司曾在中国保持的是对鸦片的绝对垄断利益),英国国会颁发《茶叶条例》,规定除东印度公司外禁止其他“私茶”进入北美,而且该公司的茶叶一律免收进口税,本该收的茶叶税则转嫁到饮茶的美洲人头上。这一下,引起民众的极大不满,由一批革命志士组织的波士顿“茶党”应运而生,并于1773年12月16日潜入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东印度公司船内,将船上装载的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全部抛人海中。这便是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真是想不到,默默无闻的中国茶叶,在美国的历史上还掀起过这么大的风暴,并最终导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紧接着,为了对“倾茶行动”进行报复,英国殖民统治者又连续颁布了5项被殖民地民众称为“不可容忍的法令”,它犹如火上浇油,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焰。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近郊的民兵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签署《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北美13个“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后又经8年浴血奋战,英国人才被迫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
19世纪初,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美国木质帆船驶离纽约港,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经由印度洋、太平洋的茫茫水域前往广州,拉开了美国与中国直接交往的帷幕。美国商人在广州卖掉运来的全部货物,赚了大钱,并如愿以偿地采购了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另加租“智慧女神号”商船,分别返抵纽约和巴尔的摩后,商品很快被抢购一空。就连战争结束后一度赋闲在家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从报端获悉消息后,也马上写信给友人蒂尔曼,请他代购一批中国货。这些信件及随信开列的详细货单,皆被收入《华盛顿文集》,华盛顿购得的300多件中国瓷器珍品,至今仍收藏在他的故居维尔农山庄和宾夕法尼亚州博物馆。中国人每每到此参观,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从“中国皇后号”来到中国起至今,中美两国的交往已持续了200多年。中国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封建帝国演变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也由对抗变为对话,成为具有广泛联系及影响的两个世界大国。1970年5月,在北京,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面对百万群众,挥巨手发出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反动派”;而华盛顿那边,美国总统尼克松则托请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中国“暗送秋波”:美国绝不会与苏联合谋反对中国,美国愿意派一位高级使节秘密访华。
这位名叫亨利·基辛格的犹太籍特使实在是太聪明过人了!不说别的,单单就看他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玩弄的语法修辞,简直就可以和一流的汉语专家相媲美:“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基辛格在这里玩了一个“花活”,既不说大陆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也不讲台湾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而是让“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来代称,这“花活”玩得精彩,玩得漂亮,就连世界著名外交大师周恩来审读后也给予“绿灯”放行,最终导致上海联合公报的正式发表。
虽然美国好玩“花活”,但许多中国人对它就是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举例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中国爆发空前的反美示威游行,许多大学生咬破指头写血书,倒掉可口可乐,拒吃麦当劳,并且焚烧星条旗,抵制美国货。可是没过几天,一掉脸儿又拿着托福成绩单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熬夜排队申请赴美签证,那个虔诚劲呀,与之前相比完全判若天渊!你说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方式”和’“处世心态”?
从“打倒美帝”到“走进美国”,我也随着时代完成了一个历史性转变。好在我的赴美签证来得容易,我可以轻轻松松从从容容地上路了。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