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映像美利坚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王晋军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 走进美国

应美国有关方面的邀请,我赴美进行采访,写一部纪实著作。

我眼下正在猛补“美国课”,要出发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摆弄着地球仪看来看去,太平洋浩瀚万里,将陆地分割成两大板块,中国与美国宛若两个巨人,屹立在太平洋两岸。按照传统的说法,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此后,欧洲国家不断向美洲移民。可是,在1761年,德国汉学家德·歧尼根据他对中国古代典籍《梁书·东夷传》的潜心考证,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哥伦布并非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早在哥伦布之前,中国僧人慧深便已东渡太平洋到达美洲。随后不久,又有人指出,在慧深之前的公元412年,中国高僧法显从印度取经东返,在海上遭遇暴风,漂泊105天最终到达“耶婆提国”,即今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至美国洛杉矶一带。他的回忆录《佛国记》翔实地记载了由他无意完成的这一横跨太平洋登陆美洲的壮举。再往后,更有人推断: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国人便已大规模移民美洲,今日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际上是中国移民的后裔。其依据是,公元前1123年周武王率领800诸侯联合伐纣时,殷商主力正在东方与九夷作战。殷商亡国后,这10万将士连同他们的15万家属既不愿归顺周朝,又无法西返故土,于是便泛桴东渡,流落到美洲大陆。这批殷商遗民,便是印第安人的祖先,他们及后裔虽身处异乡仍念念不忘故国,相互见面时必互祝“殷地安”亦即“家乡好”。当哥伦布终于踏上美洲大陆时,听到当地土著互称“殷地安”,误以为已经到达印度(India),便以讹传讹,将他们称作“印第安人”。

事情至此并未完结。到了1991年10月,美国最权威的《国家地理》杂志在反复考证之后,向全世界公布了两幅珍宝——《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更将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联系一下子上推到了先民时代。这两幅珍宝的保存者是居住在纽约州莫洛克河奥次顿戈村的易洛魁人,他们是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一支,黄帝和蚩尤则分别为中国远古传说中中原华夏族和东方九黎族的首领。让人不可思议和蹊跷的是:美洲印第安人手中怎么会保存有中国远古先民的画像呢?

写到这里,我暗暗窃喜,原来,最先“走进”美国的是中国人的祖先,而非哥伦布!

为佐证中国人最先“走进”美国,中国有学者称:当年黄帝和蚩尤这两个敌对部族在涿鹿交锋后,且战且走,且走且战,最后到了美洲,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印第安人便是他们的后裔。而美国也有学者与此呼应,进一步考证:不但黄帝到过美洲,他的后人太吴、少吴等也到过美洲,当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所在的深沟大壑,就是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而夏禹时代人所作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描述的山峰、河川、物产乃至里程、方位等,都与今日南北美洲的地理场景惊人地相似与吻合!

不仅如此,有地质学家指出白令海峡曾经是连接东亚和北美的陆上通道,由于这条“冰冻走廊”的存在,浩瀚的太平洋对于远古的人们并非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当古人类学家至今仍在为人类在地球上究竟首出何处争论不休时,却很少有人为西半球争此殊荣,“第一个美洲人是外来移民”这一论断,已被普遍认同。人体学家则证明,印第安人的头形、面部特征和肤色与东方的亚洲人极其相似,都属于蒙古利亚人种。还有人通过线粒体的研究揭示,印第安人和东亚人的遗传基因近乎一致,因而存在着难以排斥的血缘上的联系。更有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美洲古老的蛇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龙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凡此种种表明,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太平洋东海岸的印第安民族与西海岸的中华民族之间,便已存在着某种尚未被人们所确知的历史联系。

毋庸置疑,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还是哥伦布对于美洲大陆的“再发现”。

在欧洲人殖民美洲的争夺战中,荒芜的北美大陆曾一度被遭受到冷落,但精明的英国人一如他们对待澳洲大陆那样,很快意识到它的价值并乘虚而人窃为己有。1607年5月,3艘小船载着100多名英国移民,在今天的美国弗吉尼亚詹姆斯河口登陆并建立起第一块英国殖民地。随即,英伦三岛上那些因搞“圈地运动”而变得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因不遵守国教而难以立足的清教徒以及做着发财梦的冒险商人便潮水般涌人大西洋彼岸,并“诱发”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不少读者也许还不知道,与哥伦布要寻找中国却发现了美洲同具戏剧色彩的是,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竟然是中国的特产茶叶!当欧洲殖民势力强行改变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历史进程之后,隔洋相望的中国与北美之间也以扭曲的形态建立起近代联系。英国奸商捷足先登,勇当“中介”,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货物经由西欧转销到北美,而北美的人参、水獭皮、胡椒、银元等也相继出现在中国市场上,而茶叶则成为中国输人北美的最大宗商品。自从欧洲移民把茶叶带到北美后,饮茶很快在北美社会成为时尚。有法国旅游者目击道:“人们饮茶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终日不能或缺。”事实上,早在1690年,波士顿就出现了定点销售中国茶叶的市场,到18世纪60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年茶叶消费量高达百万磅之多。

英国与美洲殖民地之间早已裂痕很深。为保障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的绝对垄断利益(请千万别忘记这家公司曾在中国保持的是对鸦片的绝对垄断利益),英国国会颁发《茶叶条例》,规定除东印度公司外禁止其他“私茶”进入北美,而且该公司的茶叶一律免收进口税,本该收的茶叶税则转嫁到饮茶的美洲人头上。这一下,引起民众的极大不满,由一批革命志士组织的波士顿“茶党”应运而生,并于1773年12月16日潜入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东印度公司船内,将船上装载的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全部抛人海中。这便是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真是想不到,默默无闻的中国茶叶,在美国的历史上还掀起过这么大的风暴,并最终导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紧接着,为了对“倾茶行动”进行报复,英国殖民统治者又连续颁布了5项被殖民地民众称为“不可容忍的法令”,它犹如火上浇油,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焰。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近郊的民兵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签署《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北美13个“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后又经8年浴血奋战,英国人才被迫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

19世纪初,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美国木质帆船驶离纽约港,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经由印度洋、太平洋的茫茫水域前往广州,拉开了美国与中国直接交往的帷幕。美国商人在广州卖掉运来的全部货物,赚了大钱,并如愿以偿地采购了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另加租“智慧女神号”商船,分别返抵纽约和巴尔的摩后,商品很快被抢购一空。就连战争结束后一度赋闲在家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从报端获悉消息后,也马上写信给友人蒂尔曼,请他代购一批中国货。这些信件及随信开列的详细货单,皆被收入《华盛顿文集》,华盛顿购得的300多件中国瓷器珍品,至今仍收藏在他的故居维尔农山庄和宾夕法尼亚州博物馆。中国人每每到此参观,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从“中国皇后号”来到中国起至今,中美两国的交往已持续了200多年。中国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封建帝国演变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也由对抗变为对话,成为具有广泛联系及影响的两个世界大国。1970年5月,在北京,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面对百万群众,挥巨手发出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反动派”;而华盛顿那边,美国总统尼克松则托请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中国“暗送秋波”:美国绝不会与苏联合谋反对中国,美国愿意派一位高级使节秘密访华。

这位名叫亨利·基辛格的犹太籍特使实在是太聪明过人了!不说别的,单单就看他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玩弄的语法修辞,简直就可以和一流的汉语专家相媲美:“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基辛格在这里玩了一个“花活”,既不说大陆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也不讲台湾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而是让“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来代称,这“花活”玩得精彩,玩得漂亮,就连世界著名外交大师周恩来审读后也给予“绿灯”放行,最终导致上海联合公报的正式发表。

虽然美国好玩“花活”,但许多中国人对它就是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举例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中国爆发空前的反美示威游行,许多大学生咬破指头写血书,倒掉可口可乐,拒吃麦当劳,并且焚烧星条旗,抵制美国货。可是没过几天,一掉脸儿又拿着托福成绩单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熬夜排队申请赴美签证,那个虔诚劲呀,与之前相比完全判若天渊!你说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方式”和’“处世心态”?

从“打倒美帝”到“走进美国”,我也随着时代完成了一个历史性转变。好在我的赴美签证来得容易,我可以轻轻松松从从容容地上路了。

P1-6

后记

2010农历庚寅年春节,我由北京返太原探望父母双亲,大年初八,我去节后上班第一天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拜访李广洁社长兼总编辑。当说起由该社编辑出版的《美国之痒》时,我告诉他已经脱销很久,现在很多人还在找这本书,我盼望能有个机会重新充实修订一下再版,或者再出一本关于美国的新书,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愿望。半个多月后的2010年3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一条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的新闻。新闻出镜的先进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新闻出镜的主要人物正是李广洁社长兼总编辑。他说得到,做得到,把山西人民出版社搞活了?搞火了。要不,怎能上了央视收视率颇高的新闻联播昵?只是在这时,我才又一次深深感悟到出版家与出版商的区别,感悟到半个多月前他决定新出版《映象美利坚》的良苦用心: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映象美利坚》了解一个真实的美国!正如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中美建交3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我们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我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可谓深入到了“毛细血管”,大约住过一百多个美国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家庭,但是要真正读懂美国并非易事。就譬如说美国人的英雄观吧:曾有一家。美国公司与媒体联手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让民众海选,结果他们选出的英雄是这样的,之一:汤姆逊1967年在越南作战,为使美军包围圈里的9位越南平民免遭屠杀,他调转枪口对准自己人:“你们开枪,我也开枪!”他的行为当时受到责难和官方调查,但后来五角大楼也授予他纪念勋章。之二:同样是在越南战场,约翰几乎是一上战场就进了越军战俘营,没有烽火硝烟,没有厮杀格斗,6年光景就当俘虏在囚牢度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士兵,回国后照样受到英雄般礼遇并登上政坛。所有这些,对于曾经是中国军人上过战场的我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实在是不可理解。不难看出,美国人更倾向于理性化、人性化的英雄观,而并非只有献身、就义、壮烈才是英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杰克逊则说:避免公民犯错误,不是我们政府的职责;而避免政府犯错误,却是公民的责任。这种“辨证关系”,是不是也足以让人琢磨几番?深思几许?

写本书时,我的思绪里常常跳出这样的句子:不是每朵花都是向日葵。地狱有天堂的爱,天堂有地狱的恨。良心是一种灵魂。谁说童话都是甜蜜的?生命的代价从来不会白付。风雨过后总会见到阳光。不要在错误的地方死磕。你知道自己是谁吗?苦难也是一种财富。等等。本书文章的总篇数为43篇,共约16.3万字,图片400余幅。在本书中,《浪迹街头的中国画家》、《美利坚伤痕》、《“乡间艺术”新崛起》等篇什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来“触摸”美国的“痒”,七年之痒也好,十年之痒也罢。

当本书的出版变为现实的时候,我要再次向我的跨世纪的两本著作《澳洲见闻录》、《美国之痒》的责编傅晓红女士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没有她的勤劳耕耘,我的收获就不会喜悦与丰硕。

米兰·昆德拉曾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我已经迈过了出一本书就会兴奋几天的阶段,我现在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著作离自己选定的“终点”的远近,到底它能给社会、能给读者留下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唯有如此,我才能感到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风云与国际烟雨中找到了安慰,哪怕是一丝的安慰!

是为后记。

目录

走进美国

波托马克河畔的名城

一言难尽说纽约

敲响自由之钟的城市

旧金山的魅力

圣徒之城

帝国赌城

从内华达的色情说起

在自由女神像下

五角大楼的悲哀

世贸中心祭

去硅谷看看

面对尼亚加拉

徜徉好莱坞

迪斯尼传奇

落基山里的印第安人

查尔斯河畔的头号学府

漫步斯坦福

教会大学“杨百翰”

“放羊式”的自由教育

“人才收割机”在行动

山姆大叔纪事

遭遇美国大兵

将官司进行到底

此时此刻的陷阱

怀旧风从这里刮过

在美国感受美国标记

美国人的幽默

美利坚义工

生不起病的富国

传媒的童话

在消费的战场上

枪的王国

两次战争的祭品

不再沉默的同性恋

罗兰岗的房子

客居摩门家庭

浪迹街头的中国画家

“乡间艺术"新崛起

魅力雕塑

黑手党不是传说

美利坚伤痕

走出美国

后记

序言

地标本来就是一种艰难的浮现。在古老而蜿蜒的大地上,探险者与旅行家用他们的步履蹒跚创造出了近乎辉煌的事迹。他们的行为通过出乎意料、超出视域之外的书写而成为定居者幻想远方的教材。地标的概念首先就是在这些教材之中,由旅行家与他们的读者共同搭建起来的:从古典世界的七大奇迹到江南水乡,直至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禁忌与蛮俗,莫不如此。

而在旅游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些地标都变成了旅游点。充满着热带雨林浓郁气息的古老游记被束之高阁,现在是简明地图手册大行其道的时代。它以一种极为明确的实用态度告诉人们:前方目的地不过是由地理、气候、历史、名胜、特产以及有关衣食住行等等一系列符号的组合体。当然这样的手册往往乏善可陈。令人索然无味。在此基础上,一些更悠闲、更丰富、同时更具人文情怀的地图文化手册便横空出世。由图片、新闻、旧史和趣闻轶事精炼而成的这本《映像美利坚》,非常典型地代表了简明地图的进化版。

本书首章以“走进美国”,终章以“走出美国”来安排。这种结构表达了对美国的态度:作者试图要通过一本书,将自己的经验与美国这个“他者”,这个庞大地标的邂逅阐释殆尽。这本书被指深度审视也罢,忠实记录也罢,都旨在为美国正名。在这个国家被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严重妖魔化的今天,“他者”叙事也许会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超级帝国的内部风景,摆脱可笑无知的尴尬状态。

本书可作为一名中国作家的西行漫记与斯诺在上个世纪的西行漫记相对应,是对斯诺的新“马可·波罗”旅行的仿写。在叙写了悉尼和北京奥运会之后,《映像美利坚》也完成了向太平洋彼岸的另一次“有意义的误读”。我们看到,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截然不同的旅行,东方与西方的双向阐释,居然获得了类似的效果。前一次旅行完成了对红色帝国的理想主义构筑;后一次旅行,则将一个黑色帝国变成数字、文字简介和大量的需要拼缀的图像。

如何寻找更好的起点来开始一场真正的、谨慎的旅行?如何跳出东方经验的羁绊,穿透地标上的反光表层?在我的视域之外,浮动着一些堪称典范的文本。譬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同样是章节与片段式的表述,每一个地标在那里都呈现一种结晶体般的优雅和完美。卡尔维诺的《纽约日记》倒是可以更直接地用来映现出本书的特色:同一个纽约,在不同的烹调师手下,显示出快餐或者佳肴艺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面对这样一片文化多元、富于活力的新大陆,每一个旅行者都会找到自己独有的叙事等级和方式,并且向我们提供个人视野里的美国映像。《映像美利坚》是这样一本书,它表面上是一份中国人书写的简明说明书。为我们勾勒了关于美国地标的粗线条轮廓,而实际上却是一具山姆大叔的充气娃娃,它被张挂在高高的书架上,等待每个新游客吹入其个人经验的清新空气。

内容推荐

本书以“走进美国”,终章以“走出美国”来安排。这种结构表达了对美国的态度:作者试图要通过一本书,将自己的经验与美国这个“他者”,这个庞大地标的邂逅阐释殆尽。这本书被指深度审视也罢,忠实记录也罢,都旨在为美国正名。在这个国家被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严重妖魔化的今天,“他者”叙事也许会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超级帝国的内部风景,摆脱可笑无知的尴尬状态。

本书可作为一名中国作家的西行漫记与斯诺在上个世纪的西行漫记相对应,是对斯诺的新“马可·波罗”旅行的仿写。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由作家王晋军深入美国后的真实体验——《映像美利坚》。

作家王晋军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可谓深入到了“毛细血管”,大约住过100多个美国各个阶层、各色人物的家庭,但是,他认为要真正读懂美国并非易事。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用“第三只眼睛”看美国,进行个性的观察、拍摄、审视、记录,在写出和拍出美国的世事万象和世态炎凉的同时,还表达了对美国的复杂感受和深刻思考。

全书共收入43篇文章,20万字,4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融新闻性、纪实性、历史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