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心?何为人性?何为人情?何为慎独?……
本书是台湾儒学名家、易学大师、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刘君祖“以经解经”,格古通今之作。它阐明了四书真义,揭示了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书的第一堂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刘君祖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为人心?何为人性?何为人情?何为慎独?…… 本书是台湾儒学名家、易学大师、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刘君祖“以经解经”,格古通今之作。它阐明了四书真义,揭示了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内容推荐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经典,自从南宋朱熹汇编为四书后,近千年来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既深且巨,然而也由于四书和旧社会的科举考试密切结合,微言大义颇有沉湮,因而承受了不少未明究理者的盲目批评。再者,有些人嫌四书简单,孔孟的语录零碎不成体系,这些更是严重的误解。 四书的思想确实博大精深,其根柢全在五经,必须通五经,才能真正了解四书所言为何,五经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四书因机触发,往往讲的是千锤百炼后的结论。 本书以一连串的问题为章目,探讨什么是“天命”、“人性”、“人心”、“慎独”与“人情”,借此贯通四书中的相关理念。 彻底了悟之后,便可依此标准“知人论世”。刘老师以易学为骨干,将四书五经贯串为一思想整体,并旁通于佛、道经典。 目录 怎么开讲? 朋友讲习 怎么结束? 贯彻终始 尽心无愧 怎么铺陈? 夫子自道 儒门先进 当年齐鲁衣冠(一):颜回、子路 克己复礼 默而识之 临事而惧 升堂人室 当年齐鲁衣冠(二):子贡、宰我 国士无双 闻一知二 万仞宫墙 听言观行 当年齐鲁衣冠(三):冉求、子张 格君心之非 游于艺 因革损益 当年齐鲁衣冠(四):子游、子夏 继往开来 切问近思 当年齐鲁衣冠(五):有若、曾参 和为贵 三省吾身 哀矜勿喜 一以贯之 咏而归 当年齐鲁衣冠(六):闵子骞、仲弓、樊迟 出门如见大宾 居敬行简 举直错诸枉 当年齐鲁衣冠(七):公冶长、南容、原宪等 俭德避难 趋庭受教 圣之时者 什么是天命? 文没在兹 居易俟命 尽心知性以知天 什么是人性? 不习无不利 继善成性 践形尽性 天地之心 俯仰无愧 什么是人心? 扩充四端 赤子之心 操存舍亡 仁心仁政 动心忍性 什么是慎独? 真心诚意 各正性命 素位而行 独立不惧 什么是人情? 致中和 崇德辨惑 吉凶以情迁 休休有容 同民好恶 什么是格物致知? 良知良能 知周万物 建国大纲 日新又新 同人亲民 自昭明德 止于至善 定静安虑得 什么是絮矩之道? 忠恕而已 风行草偃 为政以德 权变无方 什么是时中之道? 似是而非 中庸至德 和而不流 执两用中 无所不用其极 攻乎异端 摩顶放踵 群龙无首 率兽食人 至禹而德衰 殊途同归 华夏一统 鸣鼓攻过 汝为君子儒(一) 春秋大义 天下太平 知我罪我 新王革命 天下为公 汝为君子儒(二) 不卜而已 不为东周 不事王侯 大同小康 诗书礼乐(一) 鸢飞鱼跃 至德凝至道 明哲保身 道不远人 崇质轻文 潜移默化 诗书礼乐(二) 如保赤子 至愚而神 诗书礼乐(三) 以小事大 寡人有疾 王霸之分 乘势待时 诗书礼乐(四) 有为者亦若是 三年之丧 不以养人者害人 自求多福 诗书礼乐(五) 文质彬彬 深造自得 思无邪 尽美尽善 兴观群怨 诗书礼乐(六) 删订赞修 君子固穷 临深履薄 有教无类(一) 知行合一 狂者狷者 贞而不谅 有教无类(二) 先知先觉 集大成 亲炙与私淑 有教无类(三) 舍我其谁 无可无不可 知人论世(一) 仲尼尚公 来章有庆 继志述事 知人论世(二) 养民也惠 集思广益 改过迁善 荐贤为大 知人论世(三) 直在其中 人焉度哉 观其眸子 生于忧患 天降大任 下学而上达 逝者如斯 过化存神 大丈夫 天爵人爵 试读章节 改过迁善 《论语·宪问篇》还有一章,说蘧伯玉派使者来探望孔子,孑L子与使者同坐,问蘧伯玉近况如何。使者回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离开后,孔子赞叹:“使乎!使乎!”真是个好使者啊!应对得体,不亢不卑,对主人的了解也够深刻。人孰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真改过绝不容易,人犯错正因其弱点在此,若未彻底革除,还可能一犯再犯。颜回之所以蒙孔子嘉许,即因其不二过。 《易经·系辞传》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克己复礼为仁,克制情欲之私,回复天理之公,才是实行仁道。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确有非凡修为。蘧伯玉为当世大贤,欲寡过而未能,并非谦逊,而是实话。《庄子》及《淮南子》皆称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称:“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其精进修行,无有懈怠,完全体现了乾卦第三爻朝乾夕惕的境界。孔子从十五志于学,一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每隔十到十五年,就有崭新的境界,贤圣心意相通,行径类同。 《孟子·告子篇》有云:“人恒过,然后能改。”以此论证诸贤圣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法语之言”,是足为世法,教训人的正直言论,为人所敬惮,不敢不从。但必须听了确实改过,方为可贵。巽与之言,则是柔顺委婉的劝导,除了乐于接受外,还得仔细去研究他说话的含义,方为可贵。如果只悦于其言之柔顺,而不去思索其含义;只表面听从严峻的正论,而不切实改过。则既不可以情感,又不可以理喻,说什么都没效,夫子也无可奈何了。 由孔孟二位的感喟,可见真正改过之难。《论语·述而篇》中记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夫子五十知天命,离四十不惑于人欲,又精进十年。勤学中国最高之书《易经》,尚且只期无大过,换句话说,小过仍不能断。 荐贤为大 鲁大夫臧文仲为政,知柳下惠之贤而不用。夫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痛烈批判:“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为士师,臧文仲为司寇,正为顶头上司,却不能推举,而与他并立于朝,有蔽贤妒能之嫌。居高位者有贤不用,就是失职,夫子批其窃位,并不冤枉。 《论语·公冶长篇》亦记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蔡”是大龟,占卜吉凶之用,“居蔡”是养藏大乌龟。节是屋柱上面架梁的斗拱,山节是在其上刻绘山形;棁是梁上短柱,藻税是其上画着水草。《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天子占卜之大龟亦藏于太庙中,占时取用。臧文仲只是鲁国大夫,却僭用天子庙饰,还妄求灵龟福佑,其心鄙陋可知。夫子嘲讽他:“这是什么智慧啊?” 夫子勤习《易经》,晚年行住坐卧,皆手不释卷,却主张“善易者不古”,一切以德行义理为主。《子路篇》中正面表态:“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是《易经》恒卦九三爻辞。人如果不能坚持行善,遭遇诱惑或打击时变易操守,便会承受羞辱,不为社会人群接受。易占指示人趋吉避凶的正道,人还得照着做才行,若无敦笃实践的德行,再千万占,也不会有好结果。宋儒张载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君子依循正道行事,自然获福,占不占都没关系。夫子是北方人,当时的南方文化开发较晚,但也有恒心才能成就的观念。巫医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没有长久研习,也难成专业,可见其他更大的成就,更需要持之以恒。臧文仲妄求名利权势,养龟期待天佑,正显出其人格卑琐,夫子真骂的好! 本身贪求名位,当然妒嫉贤能,深怕别人出头。《大学》末后,引用《尚书·秦誓》那段长文,说得很清楚:“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断断”是诚实专一,“休休”为宽容舒坦。一个人自己并无长才,对别人有才,却绝不嫉妒,好像自己拥有一样,真心地欢喜赞叹。别人说的话,就当成自己说的,毫不介怀,真的有容人的器量。这样的人必能保我子孙黎民,且有利于国家。 前面这种人是理想,其实并不多见,大部分人都有嫉妒的劣根性:“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看到人家有才,就忌恨讨厌他,想办法让他出不了头,实在不能容人。这种人必不能保我子孙黎民,国家也就危险了!“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近,怠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不举用贤能,或荐举而不能使国君亲近,这是玩忽职守;不罢退小人,或罢退而不够远离,这是犯了过错。臧文仲压抑柳下惠,正是有亏职守,夫子批他窃位,完全正确。 《论语·宪问篇》中有个反例:“公叔文子之臣大夫馔,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文”是谥号,事功德行可观者,才有此称。公叔文子的家臣馔很贤能,文子推荐他,与己同登于公朝。夫子听到这件事,称赞文子谥文名符其实。公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子曾向卫人公明贾探听其行事:“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回答:“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该说时说,该笑时笑,可取则取,一切言行中节,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圣贤境界。孔子不太相信,最后说:“其然?岂其然乎?” P215-217 序言 敦复无悔 三年前,我的易学新着《易经的第一堂课》出书,在海峡两岸都赢得一些朋友的重视与肯定。书名第一堂课,彷佛初作,其实不然。早在近廿年前,我就开始写有关《易经》的书及各种论述,几年内已将经传内容全部阐释过一遍。易海渊深无尽,回头与初学或未知的朋友谈其秘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还真正不易。 这本《四书的第一堂课》出书,预设的目标和易书类似,颇想正本清源,与海内外关心中华文化的朋友好好谈谈四书的真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经典,自从南宋朱熹汇编后,近千年来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既深且巨,然而也由于和旧社会的科举考试密切结合,微言大义颇有沉湮,因而承受了不少未明究理者的盲目批评。再有些人嫌四书简单,孔孟的语录零碎不成体系,这些更是严重的误解。四书的思想确实博大精深,其根柢全在五经,必须通五经,才真正了解四书所言为何,五经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四书因机触发,往往讲的是千锤百炼后的结论。 因此,本书辟出不少篇幅,讨论四书与五经的密切关系,希望能给读者清晰透彻的认识。四书中大量引用《诗经》、《书经》的文句,也广泛讨论礼乐教化的问题,显示孔孟立论皆根植于敦笃深厚的中华传统。寻源溯本,本书即以《诗书礼乐》为题,连续阐析了六章。五经中最深奥、微言大义也最丰富的为《易经》与《春秋》,孔子赞易修春秋,有自己独创的思想境界。本书以《汝为君子儒》为题,分两章明述孔学大意,期能一扫迷思,拨乱反正。另外,易理包罗万象,释事圆融,在其它篇章中多引用印证,以助认真的读者开拓思路。 《大学》、《中庸》原出《礼记》,理论体系较完整,三纲领、八条目与中庸之道,久为国人熟知,但未必真解。本书亦以《格物致知》、《建国大纲》、《絜矩之道》及《时中之道》为题,深入阐明。儒学讲内圣外王,所有建功立业皆源于心性之道的讲明,亦即对人情人性的深刻理解。本书以一连串的问题为章目,探讨什么是「天命」、「人性」、「人心」、「慎独」与「人情」,藉此贯通四书中的相关理念。彻底了悟之后,便可依此标准「知人论世」,懂得成功人物「生于忧患」的道理。人情蔽于主观好恶,喜欢党同伐异,遂起无量纷争,本书阐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之真谛,提醒人开放宽容的重要。人品之众,形形色色,孔子「有教无类」的识见与主张,永远值得大力提倡。 仲尼门下三千弟子,出类拔萃者七十二人,这些贤能才俊之士有何特色?在当时及后世有何影响?孔子对他们有何寄望与评价?他们对老师又真了解多少?师兄弟间相处的如何?韩非说孔子殁后儒分为八,创教的教主太高太强,是否真的后继乏人?同门之间谁也不服谁,是否分化是许多学派难解的宿命?方今圣庙中陪祀的诸贤,其生平行谊能给我们后人什么启示?本书仿司马迁撰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体例,特列《当年齐鲁衣冠》专题,共七章,详述仲尼弟子其人其事,让我们对儒学内涵更有番生动细腻的体悟。 四书的编纂创作自有其体例,怎么开讲、怎么铺陈、怎么结束,也很值得玩味。本书前三章即以此开场,顺便简介其大概内容及作品结构,希望读者能生欢喜,与经典结缘。 《易经》复卦宣讲剥极而复、生生不息之理,第五爻爻辞称:「敦复,无悔。」小象传解释:「中以自考也。」复兴中华文化,承袭亦重开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期与天下同道共勉之。 刘君祖 谨序于公元2010年7月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