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告诉父母们: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遭遇任何风险的机会,恰恰才是最大的风险。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需要的东西教给孩子,然后给孩子一个自己玩耍、自己闯荡、自己体验失败和自己赢得成功的成长历程。假如没有摔跤的心理准备,那你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学会骑自行车。如果不让孩子经历风浪,他们就不会有独立面对风浪的勇气和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放养你的孩子--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智慧父母自修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黄志坚//李建勇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将告诉父母们: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遭遇任何风险的机会,恰恰才是最大的风险。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需要的东西教给孩子,然后给孩子一个自己玩耍、自己闯荡、自己体验失败和自己赢得成功的成长历程。假如没有摔跤的心理准备,那你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学会骑自行车。如果不让孩子经历风浪,他们就不会有独立面对风浪的勇气和能力。 内容推荐 “放养”就是父母要适当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慢慢尝试该做的事情,然后自己决定去做什么、如何去做,并允许孩子做错事或不成功。 “放养”不是放任,更不是听之任之。父母大胆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探索世界,但不等于不给孩子任何规则作为参照物。 “放养”是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么脆弱,不要用爱的名义束缚他,多给他一些空间和机会,他会做得更出色。 “放养”就是让孩子有勇气自己去闯。让孩子在课堂以外的广阔生活和社会中,锻炼自己的人格意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即使困难来临。也能善于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困难而不是扑到父母怀中寻求援助。 “放养”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怀抱,早些放手,让孩子早些学会在这个世界上独自生存的本领,让孩子拥有敢打敢冲的冲劲和勇于承担的优秀品质。 目录 第一章 “放养有理”:培养孩子的八种能力 ◎给孩子一个方向,让他(她)自己去寻爱 ◎给孩子一些技能,让他(她)在社会上立足 ◎给孩子一些挫折,让他(她)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些信心,让他(她)去雕刻自我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她)自己去尝试 ◎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她)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些忠告,让他(她)自己快乐成长 ◎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她)自己去创造 第二章 情感教育:“放养”的孩子早知大爱 ◎学习对生命的敬畏 ◎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死亡教育”:对生命的珍重从还原真相开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宽容是一种艺术 ◎给孩子真正的爱 ◎乐观是点亮生活的灯 ◎用热情拥抱世界 第三章 生存哲学:给孩子摸爬打滚的空间 ◎自立者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 ◎父母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让孩子的“免疫系统”多见世面 ◎做自己的事,花自己的钱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让孩子“自食其果” ◎摸爬滚打也讲方法 ◎让孩子通过自卫赢得自尊 第四章 意志品质:“放”则无畏,迎难而上 ◎积极主动直面困境 ◎自信心能收获奇迹 ◎试错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有些困难其实是纸老虎 ◎让孩子拥有坚定的奋斗目标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第五章 自我管理:张弛有度,做自己的主人 ◎让孩子学会安排和计划 ◎不要让孩子被负面情绪纠缠 ◎不要让孩子沉浸在物质享受中 ◎每个人只有个小时 ◎与他人对抗不是个性 ◎把孩子培养成千里马 第六章 社会准则:一位合格“社会人”的功课 ◎不要挑战法律的底线 ◎尊重每一个人 ◎每个人的肩上都挑着责任 ◎学会关心周围的人 ◎忠于心中的原则 ◎人要学着主动适应环境 第七章 智力培养:顺其自然,让孩子爱学习 ◎别把分数当成孩子的“命” ◎不辅导孩子做作业 ◎让孩子学会给自己立规矩 ◎不要盲目报兴趣班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 ◎教育孩子学习要讲究方法 ◎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 第八章 生理教育:爱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告诉孩子,你也曾青春似他 ◎别把孩子早恋太当回事 ◎引导孩子理性追星 ◎不要用身体做实验 ◎健康成长是第一要务 ◎女孩要学会保护自己 ◎爱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第九章 赏识教育:创造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别阻碍他探索世界 ◎让孩子勤于动脑解决问题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保留孩子的发言权 ◎行万里路,走出自己的活法 第十章 放养规则:孩子不能践踏的“雷区” ◎安全规则须牢记 ◎绝不允许“偷针”的行为 ◎当孩子的撒谎成为一种惯性 ◎让孩子别为自己的过失找理由 ◎别把孩子当“糖”和“玻璃” ◎欲望何其多,怎能全满足 ◎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 ◎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 试读章节 给孩子一个方向,让他(她)自己去寻爱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快乐的,他们衣食无忧,有着明亮宽敞的教室和丰富多彩的游戏,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以期培育出最娇艳的祖国花朵。可是,耳闻目睹的很多事情常常却令笔者惊讶异常。 曾听过一位母亲向当教师的父亲哭诉:我买了18只大虾,孩子一口气吃了17个,剩下1个我想尝尝味道就吃掉了,孩子居然大哭起来,质问我:“你明明知道我爱吃,为什么不给我留着?”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承受了父母、家人以及社会的过度关爱,使得他们受不了半点儿委屈和打击,遇到一丁点儿不开心就非要闹个天翻地覆。一些孩子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几句话理论不过家人,就离家出走;有的孩子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玩乐的目的,毒害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很多父母在想,我们大人辛辛苦苦挣点钱,平时省吃俭用,完全都是为了孩子,可是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呢? 导致孩子爱心缺失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一方面是信息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信息世界,让孩子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而那些充斥着负面内容的信息,让孩子的世界变得冷酷、残忍和自私。另一方面是过于忙碌,压力过大的学业。繁忙沉重的学习使得孩子没有时间与朋友、同学和家人充分沟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善于说话,越来越冷漠,观点越来越偏激。还有就是现今,商业大片横行其道,很多表现正面的、充满关爱的影片与故事越来越少,孩子在影片中感受不到也学习不到关于爱的教育。以至于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对爱充满了无知;不知道爱父母,眼中只有自己;不会爱他人,始终以冷漠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不知道为别人付出,只知道向别人索取;不懂得尊重生命,更谈不上热爱生活了。 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孩子感知别人的困难,并唤醒他们的良知与感情。孩子才会变得宽容而富有同情心,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才会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不会爱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是一片荒漠。所以,请父母给孩子一个方向,让他们勇敢地去寻爱,让他们在爱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1.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爱 爱是阳光,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父母不渴望拥有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当然,爱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定义,爱都是远离了自私,与名利无关的。爱是需要去学习的,就如同学习语言、学习如何工作一样。只有拥有爱,学会爱的人,才是最幸福、最快乐、最美的人,父母理应让孩子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所以,请父母以身作则,对待自己的长辈及家里的老人真诚、有爱心,要与邻里和睦,对社会有爱心。 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回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家,与亲人在一起,让孩子体验到爱的温暖。还可以在节假日带孩子到福利院或者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与力量。 2.让书籍向孩子传播爱的种子 让孩子多阅读些有爱心的经典故事,从而启发孩子的爱心意识。父母可以向孩子讲一些爱心的故事,例如美国的比尔·盖茨,用自己一半以上的资产来资助慈善事业;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创造“乡村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助穷人脱贫致富等故事。 3.让孩子与小动物相亲相爱 试着在家里养些小宠物,比如温驯的小狗,可爱的小猫,让孩子在与宠物相处、照顾宠物的同时学会关爱。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带孩子到动物园或者乡下,让孩子在与动物和平相处的时候,学会尊重生命,体验爱心。 4.告诉孩子要热爱生命 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热爱生命。列夫·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人生并非游戏,因此,一个人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自己的生命。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要热爱生命,要热爱生活。 5.尊重——爱的最高境界 让孩子了解父母爱他的方式,比如说爸爸曾经想成为一名空军,很遗憾的是因为诸多原因没能实现,所以希望孩子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可孩子却告诉爸爸,自己爱钢琴上那些调皮的符号。这位爸爸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带孩子去报了钢琴兴趣班,让孩子天天在喜爱的钢琴面前舞蹈。这位爸爸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但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强让对方过上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是以自己想当然的方式给予对方,而应该是尊重对方的想法。爱的最高境界,不是只给予而不求回报,而是彼此间相互的给予,相互间的索取。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到这份爱不会造成负担,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P2-4 序言 很久以前,敏锐的思想家就认识到,家庭是国民性格的摇篮。孩子在家庭中日渐形成的品德、习惯、生活准则、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但在疼爱与管束之间却难以寻求到一种平衡。孩子经常在父母严厉的、压制性的管教与放任自流的纵容之间摆来摆去,要寻找“中间地带”实非易事。说得直白一点,如若把孩子比作一个有待驯养的动物的话,父母便是一些不同类型的驯养员,驯养的方式无非是“圈养”和“放养”。 在今天很多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危险,不是父母对孩子爱不够,而是爱太多。一些父母用爱的名义将孩子给毁了,一些父母将自己所有的希望、梦想、期待和抱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对下一代的过分保护,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小宝贝牢牢地绑在自己身边,并设定界限,圈出一块所谓“安全地带”,将金山银山都送到孩子手中。 柏拉图说过:“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待遇,莫过于让他‘心想事成’。”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是父母一相情愿和刻意追求所能奏效的,并不是“圈养”起来孩子就会乖乖地按照父母所设想的轨迹运行。也不是父母给的关爱越多,孩子的出息就越大。父母过高的期望,过严的管束,过多的呵护,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逐渐吞噬孩子的生存能力。 众所周知,不管是两只脚的禽,还是四只脚的兽放养的都比圈养的好吃,有味道。这个法则放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样适应。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养”孩子,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当做父母的私有物来管理。 一些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们觉得孩子太软弱、太幼小,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他们总是对孩子不放心:读书不放心,谈恋爱不放心,结婚不放心,生小孩不放心……他们成天围着孩子转,孩子就是中心,孩子就是一切,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不可谓不呵护,呵护孩子不可谓不周到,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读书就业,巴不得都替孩子做了。如若孩子不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就会朝朝暮暮催疲老,岁岁年年难安心。但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怀抱,这样的保护什么时候是个头?早放也是放,不得不放也是放,不给孩子放手的机会,他永远也学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独自生存的本领。父母出于“爱孩子”或者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推迟孩子感知世界、开发智力、发展自我的时间进程,孩子一开始便悲惨地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放养”,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控制,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这些动物回归更本真的生存状态。而放养教育,就是尽量让孩子能更接近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更多地得到感性及理性的练习及指导。这里的放养是相对于圈养而言的。圈养管理,不但累了父母,使他们没有一点喘息机会和自我空间,圈养同样累了孩子。圈养的空间有限,孩子伸伸胳膊踢踢腿都缺乏余地;圈养只能看到四角天空,而不能看到辽阔疆域和大千世界;圈养也圈住了孩子敢打敢冲的冲劲和勇于承担独当一面的优秀品质。 其实孩子就需要“放养”,不要将他们局限在“圈”里。课堂以外的广阔生活和社会能锻炼他们的人格意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即便困难来临,他们也会更善于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困难而不是扑到父母怀中寻求援助。 有很多的报道指出:日本的青少年在假期都会走上社会,在饭店、宾馆、游泳馆干一些让中国学生看起来很卑微很累的苦力活,或者打钟点工。为了找工作,学生之间还会发生激烈竞争。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青少年也是这样。这种“海阔凭鱼跃”,任孩子自己跌打滚爬的“放养”对孩子而言,是比知识提升和强化更重要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养成,是值得国内很多父母深思和学习的。 当然,“放养”不是放任。我们赞同大胆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探索世界,但不等于不给孩子任何规则作为参照物。没有参照物,孩子就永远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超越自己。就好像放风筝,孩子飞得再远,线头还在父母手里。而这根羁绊,便是父母的爱。 “放养”孩子,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父母自身的解放。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管的。看守孩子并不是一件省心的事,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自由地生活,并为孩子建立参照物。孩子最开始的参照物就是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会向父母学习,向父母看齐。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父母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教子女怎么做,还不如自己努力做好,做好表率。父母也必须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子女是子女,自己是自己;父母有义务为子女的追求努力创造一些必需的条件,但别事事为子女处理;父母有义务为子女指明选择的方向,但别轻易替子女做决定;父母有义务为子女引见一个很好的师傅,但别想替子女修完成长的学分。 “放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适当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让他细细地观察一切事物,慢慢尝试该做的事情,然后自己决定去做什么、如何去做,并允许孩子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孩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父母要相信,别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做到,也许还可以做得更好。请父母给孩子一个放手去搏的环境,他会变得更有胆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随时随地自信而干脆地告诉孩子,你办事我放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