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王派李牧率兵驻守代州、雁门一带,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李牧到达边关后,天天率领士兵练习骑马射箭,并且每天都杀几头牛供士兵食用。同时,他还特别嘱咐士兵,一旦发现匈奴入侵,必须立即退进关里,关上城门。谁胆敢在关外和匈奴交战,就杀无赦。
这样几年下来,虽然匈奴打不进来,但却让赵王以为李牧胆小。于是,赵王便下令李牧出关迎战匈奴。可李牧还是依然如故,坚守不出。赵王很生气,便把李牧召回来,换人去领兵与匈奴作战。可事与愿违,与匈奴打了几仗都败了。
赵王冷静下来想了想,认为李牧的方法是有道理的,于是又重新派他回去主事。李牧开始是推说有病不肯受命,但经不住赵王的反复劝说。最后,在赵王同意自己还按原来的计划行事,李牧重新驻守边关。
李牧回到边关后,与以前一样善待士兵、坚持练武,并禁止士兵在关外迎战匈奴。同时,他悄悄地招兵买马、囤积粮草。
一次,匈奴来了一只小股部队,李牧下令迎战,但却命令士兵打几下就装败撤回。
匈奴获了小胜,认为李牧的部队不堪一击。于是,匈奴单于亲率大军来犯。这一次,李牧早已做好了准备,匈奴一入关,便陷入到他布下的奇妙兵阵。任凭匈奴骑兵怎样左突右冲,但还是遭到惨败,10余万骑兵被杀,单于落荒而逃。此后,匈奴再也不敢入侵赵国。
李牧所用的计谋就是“瞒天过海”之计。先让对方轻敌自傲、放松警惕;再引敌上钩、诱敌深入;最后围歼消灭之。
用兵之道,讲的是“虚实”两字,要让敌人莫测高深或所见非实,这样就可以蒙住了对方的眼睛,待真正交战时,再突出奇兵,即可大获全胜。
P4-5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与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知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
由于《三十六计》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的必备,更是世人开创人生局面、掌握为人之道、深谙处世哲学、遨游职场与商海,并取得成功的必备之物。
因此,大家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对《三十六计》进行层层解构,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本书以流畅的语言,详细阐述了《三十六计》中每个计谋的适用情况及其优势所在,以教会读者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见机行事。在结构安排上,本书的每一计都包括计谋原典、注释、译文、计谋典故、计谋解析以及古今中外战场、商海等领域的故事解读等六个模块,再现了《三十六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从而使每名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加深对《三十六计》的理解,从而提高谋略能力与学识水平;也可以使读者在掩卷之后,能发思古之幽情,激智慧之火花,继创新之鸿志,悟人生之真谛”。
最后,衷心地希望此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使您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从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灵活应对各种局面。
编译者
2010年8月
《三十六计》集合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堪称一部“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全书共分六套计谋,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
本书对《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进行了详细解析,并配以精彩的历史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全面的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三十六计》所涵盖的谋略内涵。
打开人生局面,一可用力,二可谋计。历朝历代,上至公卿,下至庶民,多少人习之学之,多少人受益无穷。它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的必备,亦是当今人们开创人生局面、掌握为人之道、深谙处世哲学、遨游职场、商海以及赢得感情生活的最佳“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