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城(对中国城市的批判)
分类
作者 陆阳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品城》的作者,出生、成长和工作于长三角。这里,众多的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镇如众星拱月般布散于曾是“鱼米之乡”的广袤平原之上,成为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呈现出加速一体化的良好势头。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选择了全国有代表性的17个城市,抓住这些城市一个或几个的主旨,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深入浅出,由点及面,并由此延伸开去提出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作者对城市发展虽不是深刻独到的方家之论,但写的是大事,言的是实理,抒的是至情,读后给人启迪颇多。

内容推荐

全书以活泼的笔调,理性的思考,全景式地披露中国城市的成长路径,深刻审视中国城市风光背后的迷茫,忠实记录下中国城市为摆脱阴影所作的努力,屹立于当前纷繁城市和城市发展模式评判之中,卓尔不群。

目录

代序

1.北京:典型的“亢奋症”

2.上海:将“中心”进行到底

3.天津:插翅难逃

4.重庆:喧哗与骚动

5.成都:“王者”难以归来

6.深圳:楼市之困

7.广州:“乱”得“可爱”

8.苏州:“模式”的尽头

9.武汉:“新特区”的歧义

10.南京:何处觅“对手”

11.杭州:“天堂”有多远

12.长沙:一体化之惑

13.济南:面目模糊

14.西安:“皇城”安在否?

15.沈阳:“抹平”铁路

16.郑州:“商都”陷落

17.昆明:“温吞”与激情的碰撞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天津从“诞生”之日起,就似乎一直仰仗着北京的“鼻息”。

我国行政区序列中,惟独京津两大直辖市比邻,由此也演绎了一段长达数百年的“双城记”。北京作为都城,从元大都算起,已有800年历史;天津从名称由来算起,也有600年历史。

“天津”之名来自明永乐二年。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发兵由直沽“济渡沧州”攻打南京,与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并最终夺得胜利,是为明成祖。直沽因是“天子渡河之地”而被赐名天津。

或许是“天津”这个名字带来了好运,自此以后至二战,天津在5个多世纪的时光里都如沉浸在蜜糖中。

明成祖在此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律右卫,并始建天津城,以保护京城的安全。有着实体形象的天津城,即后来惯称的,天津卫”从此出现。此时的天津,是作为京城的拱卫之城而出现的。

但是,随着漕运业的发达,天津很快就多了一个“货物中转站”的角色。漕运,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往往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朝代的命运。有唐一代,由于大气候的变化,中原地区水源逐渐减少,漕运难以为继,西安自此无可避免地衰弱了,永远失去了作为“帝都”的荣耀。到了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同样十分兴盛。“河海并重”的天津,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和优越,江南产粮区的漕粮、沿海的芦盐、江南的丝织品沿河海两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周转集散,相当一部分运往北京,以满足朝廷正常的行政开支和皇室消费;南下的物资,则又在这里集中登船,统一运往南方。天津由此商贾云集,繁华一时。据《天津卫志》记载,明朝中叶自城西北沿河一带已经成为天津的“CBD”,粮店遍布,交易规模动辄上百万石。这里诞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万富翁”,著名的津门“八大家”中,半数靠贩粮起家,半数靠盐业发财。 到了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和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开埠,设立为通商口岸。清政府的通商大臣常驻天津,负责办理通商、外交事宜,英、美、法等列强加紧在天津强行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控制天津海关、开设洋行和银行、建立教堂、学校和医院等。在此前后,天津工业开始了艰难的萌芽和发展。最早的官办工业是清政府在同治六年(1867年)设立的天津机器局,生产西式枪炮和火药,后来又有了北洋银元局和天津造币总厂。民族工业的大量兴起,缘自于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的“新政”,小型轻工业如雨后春笋,从1900年到1914年新开办的民族资本企业共有38家,分布在棉织、染织、面粉、制油、造胰、烟草、造纸等行业。这一阶段,天津的市政建设有了近代城市的雏形。火车新站、发电厂、自来水厂等陆续建成,桥梁、道路系统亦不断完善。

20世纪30年代是天津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天津是中国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说法。1937年,天津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额的三分之一。至今依然保留基本原样的五大道上,汇聚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而与消费中心劝业场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就是有“天津金融街”之称的解放北路,这里在20世纪40年代时汇集了49家国内外资银行(其中包括12家国内银行的总行)和270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左右着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命脉。

此时的天津,城市功能实现了由“拱卫之城”到“货物中转站”再到近代工商业城市的“三级跳”,城市的格局基本定型。天津成为继上海之外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沸腾”的中心。从工业到近现代传媒,从大学教育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天津都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那时的天津人打的电话是爱立信的,坐的电梯是OTIS的,用的香皂是联合利华的,吃的西餐是起士林的,坐的叮当作响的电车是奔驰的。津门名流们生活“十分有趣,迷人”,而且昂贵。从紫禁城搬来的末代皇帝溥仪轻易不敢带妻妾出门,因为她们会攀比着买北京没有的贵重东西,让人心痛。

到了日本占领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按照“中国的北部着重于制盐工业和矿业的开发”原则,于1938年成立了华北开发株式会社。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大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掠夺煤炭资源;从山东、山西掠夺铁矿石,并建立了石景山、太原钢铁厂;从山东、河北、天津掠夺盐场,控制与扩充青岛、天津的制碱工业;从冀东和山东掠夺铝土矿。在这阶段,天津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华北最大的掠夺中国资源基地,短时间显示出了一片所谓“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北京呢?

在800年的历史中,北京大部分时间只为“城”不为“市”,政治和军事的意义相当突出。从明朝迁都北京起,京城虽然也有一些商业活动,但主要局限于为皇宫服务的王府井、西单、东单等几条商业街,至于南城的工商业活动,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的规模。在整个近代历史上,北京较为著名的是药铺、饭庄及买卖古玩、绸缎等本土老字号及烟花之巷“八大胡同”。

北京之所以没有像上海、天津等城市一样在晚清、民国时期开始近代工业化,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保守派最顽固“堡垒”,北京为了维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对机器大工业等“舶来品”采取抵制态度;另一方面近代史上的京城是一些“政治小丑”频繁登台献艺的“舞台”,政权的频繁加剧了资本和财物的流出。京城的那些官僚、军阀把财产投到了外地,以便不至于在政治失败后失去经济支柱,天津作为离京城最近的工商业城市则成了京城官僚、军阀最佳投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天津的繁荣。故而,在近代工业上,除了日本占领时期为掠夺资源建立的石景山制铁所、西山煤矿和零星的机车修理厂外,北京并无他物。整个近代史上的京城,几乎始终是一座封建官僚、军阀、洋人等“三教九流”聚集的消费城市。

一言以蔽之,近代史上天津工商业发展,得益于其与京城相距较近及水陆交通方便的区位优势和周围丰富的物产优势。而北京工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则是由于其封建都城性质所致。在两城关系上,北京的保守造就了天津的繁荣。

命运的转折,有时就在一瞬间。P34-36

序言

发展经济学上定义的经济发展,从地理和空间角度看,是指人口、财富、消费、信息、社会关系、公共服务、生产力和市场等等,在空间上从分散的农村向集中的城镇和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即城市化的过程。城市是人类栖居于地球之上费尽心力完成的得意之作。风情各异的城市,是历史进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见证与记录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考古的证实,可以确认中国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最早期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传说和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是鲧城和禹都。关于鲧城,史书上说,“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不过那时的城市还只是一个城和市的简单综合体。在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相继扩大,并演变成为区域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城市个数从1949年的132个,发展到2008年的655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0个发展到122个。目前,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额都占到全国的70%以上,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我国城市在快速扩张、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深刻的危机。城市规划的好大喜功与急功近利,城市建设的贪大求洋和疯狂克隆,相邻城市间的同质竞争,城市文化个性的丧失……正在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转型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城市发展模式和道路,推动城市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大课题。

《品城》的作者,出生、成长和工作于长三角。这里,众多的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镇如众星拱月般布散于曾是“鱼米之乡”的广袤平原之上,成为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呈现出加速一体化的良好势头。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选择了全国有代表性的17个城市,抓住这些城市一个或几个的主旨,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深入浅出,由点及面,并由此延伸开去提出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作者对城市发展虽不是深刻独到的方家之论,但写的是大事,言的是实理,抒的是至情,读后给人启迪颇多。

关于城市发展,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城市是人文的空间化。尽管对城市化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对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存在分歧,但是城市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更多的人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亚里士多德有句至理名言,并引为经典:“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雅典宪章》也指出,“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城市)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这是城市最基本的内涵。因此,城市的建设与扩大,城镇的建立和发展,都要有利于实实在在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凡是离开人的需要和人类的发展的城市建设都是不合理的。

第二,要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在现代的城市竞争中,特色是真正的竞争力。人们一提到巴黎,就知道是“时装之都”;一提到维也纳,就知道是“音乐之都”;一提到洛杉矶,就知道是“电影之都”;一提到拉斯维加斯,就知道是“博彩之都”;一提到威尼斯,就知道是“水上之都”;一提到慕尼黑,就知道是“啤酒之都”;一提到鹿特丹,就知道是“港口之都”。由此可见,城市品牌形象塑造非常重要!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来源于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功能定位和地域人文精神。中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性明显,同时城市具有不同的类型、规模、性质和区位、历史、文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须要从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形成特有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等方面维护和张扬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能单纯因为克隆和模仿而丧失了个性特色。

第三,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水是城市的生命,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国665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中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耕地保护要求,到2020年,可供城市使用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城市要健康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之路,这已成为共识。但可持续发展不只是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更不限于植树种草,或单纯能源的节约使用,而是应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在保证城市和城市系统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营造最佳的城市生态环境。

佛曰:“一花一世界”。这里加以引用,以“一城一世界”为《品城》作序。

周天勇

2010年4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