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共收录了民国年间反映扬州社会、市井生活的游记、风情资料等文章八十余篇,约20万字,图片60多帧,是目前我市反映民国年间社会生活最为全面的一部地情书。
繁忙之余,泡一杯浓酽的好茶,捧一本精致的小书,怀一份闲适的情趣,远离周围的喧闹、忘却心中的烦扰,走进民国,走进一座精致的古城,与文坛的精英们对话,既是一大享受,更是对智力的激励。《民国扬州风情》就是这样一本精致的小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扬州风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训扬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共收录了民国年间反映扬州社会、市井生活的游记、风情资料等文章八十余篇,约20万字,图片60多帧,是目前我市反映民国年间社会生活最为全面的一部地情书。 繁忙之余,泡一杯浓酽的好茶,捧一本精致的小书,怀一份闲适的情趣,远离周围的喧闹、忘却心中的烦扰,走进民国,走进一座精致的古城,与文坛的精英们对话,既是一大享受,更是对智力的激励。《民国扬州风情》就是这样一本精致的小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民国时期散文选集。收录近百篇民国时期各界人士关于扬州的游记、杂感等,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扬州的风情、社会状况、名胜特产等。文字优美,多为当时名家名作。 目录 序 邗江游记 扬州纪游 扬州游记 从十二圩到扬州 流浪十二圩 扬州警察 徐园纪游 大运河古扬州 大运河 古扬州(上) 古扬州(中) 古扬州(下) 广陵一瞥 吉祥庵看牡丹记 扬州漫游记 扬州市 舟之巡视 绿云深处一诗翁 雅赌 瘦西湖里三小时 绿杨城郭的一瞥 扬州纪游 瘦西湖追感 个园 运河帆影 斜阳正照露筋祠 一带江天脉脉秋 男儿大笑抚头颅 独留英烈属娼家 词人千栽仰秦邮 千古含羞有竹枝 农家碾米晒高粱 芦花如雪拥高丘 如此湖天水一弯 终古威灵荡海夷 闲话扬州 扬州人的生活 扬州的风景(上) 扬州的风景(下) “闲话扬州” 说扬州 扬州旧梦寄语堂 附:语堂附记 瘦西湖的旧梦 烟花三月下扬州 瘦西湖的旧梦 扬州的夏日 说扬州 镇扬日记 扬州纪游 在扬州 扬州续梦 惜余春 附:惜余春包办冶春后社的聚会1 惜余春包办冶春后社的聚会2 陈家烧饼 桥畔诗人 弹琴老妪 富春茶社 诗牌 船娘 附:扬州船娘1 扬州船娘2 寒生 观音香市 茶客 春联 广陵花社 聚聚 风筝 惜余春续记 附:高驼子风雅致清贫 惜余春三记 翠园 绿杨村 教场 湖上游人 小游船诗 五亭桥下 扬州面点 图书馆桥 闲人 长堤春柳 扬州浴堂 《扬州好》 附:关于洪为法 怀念洪为法 扬州梦 扬州梦 后记 试读章节 天涯羁旅,寂寞无聊。映银青灯,照头月白。独处斗室中,方抱膝遐思,风尘眯目,清兴都消,安得一造名山,三过胜地,作烟霞物外游,以一荡涤我肺腑,而叩门声啄啄震耳矣。拔关,侍者人,上邮筒双鲤,剖而视之,书字欹斜,几不可辨,一望而知寄者之疲病深矣。幸余见之也极娴习,故尚能得来意,盖予兄之札,促余赴扬也。以余之困顿无欢,一旦得跨鹤游所谓十里珠帘之地,二分明月之乡,逍遥乎廿四桥头,听横吹一曲。顾不令我飘飘御风,作天上人间之三日醉梦耶!况乎劫逢一度,离怅三年。味“今生不尽团困乐,那有来生未了因”之言,则余之此行,更不可懈。于是余乃将小别春申,浪游邗上矣。检点行装,期以二十八之早车行。 余兄之居扬,岁余矣。困于疾病,故不能远行,蜷处亦无所事,殊清寂也。初辛亥鼎革时,兄领兵驻清江一带,时和议未成,旦夕有遇敌之虞,防卫靡刻懈,怒风疾雪,固军人奋发从战之时也。而所部兵士,又皆新募而来,人类至不齐,操作中费心血尤甚,以故积劳所婴,遂成红症。自南北弭兵后,即释甲静养,至今未愈也。余之别兄,亦自光复时,其后虽谋聚晤,而辄为事阻。今秋兄之病又剧作,而余之意亦适苦,于是相见之情。更不可遏,而兄乃因之有书来招,余亦因之赋行役矣。 十月二十八日,早六点半钟,予即披衣起,盥沐甫已,匆匆向车站趱行,迟恐误时也。抵站后,方七时十分,距车行尚有二十五分之余晷,故予尚不觉忙促。购票觅坐将毕,而笛声呜呜,轮辘辘行矣。朝日射窗,清风作寒。座中乘客极寡,盖时过早,市中人尚栩栩作蝶梦,非至不得已,孰肯破衾温,作朝兴事耶?是亦我国之弊习,无足为异。沿途风景颇佳,林木茂密,村落繁盛,有尺土寸金之观感。田亩半空,黍粱皆获矣,唯间有数顷晚稻,尚穰穰如黄云,随风舒展。鸦舅青枫,半作红黄。秋山风物,另具一番清丽也。车行不甚疾,沿站勾留,以迓行客,至停午,座中人渐满矣。经嘉定、苏州、无锡、常州、丹阳,即至镇江。视钟已午后二时三十五分,在途者约六小时。 镇江据江淮要冲,擅山川胜景,地富人稠,颇不落寞。而予之来兹游,亦蓄念久矣。念之久,故爱之深。今既来过,又安得不停鞭作十日留耶!然予此行殊仓卒,而至邗之念,又比莅镇为切,故虽平日如何留恋景怀之地,而亦竞置之淡然矣。初拟下车后,即趁江轮北驶,而孰意事乃有大乖者在。殆亦谚所谓人不留客天留客者欤!余同行友欲访厥故交,勾当未了事,而东西奔走,天且垂晚,乃竟无一人之得遇,欲行已不能,势不得不作一夕留,向逆旅中去矣,于是匆匆傍江岸行。 镇中市衢不甚热闹,而上等旅栈,多在沿江一带,居租界之东端,如所谓万全、三益、三元等,名称至夥,而陈设亦整洁,取资与沪上概等。予等幸未多携行装,故转徙极简捷,此远游人至快之事,亦至要之事也。由超岸寺随江而行,过租界,界中甚清洁,了无一着军服者,过询之,盖禁之者久矣。至三元,遂下榻焉。时已午后四时许,觉腹饥殊甚,乃命侍者呼锅面,坐约半句钟乃至,累累然如山积,盂巨如盆,少试之,味木木如嚼蜡,劣矣,然余以饥困之余,亦不暇择,草草果腹。少坐遂就寝,便明日早行,而栈中弦管嗷嘈,人声喧呶,午夜不辍,殊败人清梦也。 二十九日,天气晴温,风恬浪静。予于七时半,趁轮渡江。轮小而窄,可容数十人,亦有房舱、客舱、烟篷等名,价俱不大,唯座中人极拥挤,上下左右,男女老弱,密密如春笋,嘘气叫言,嘈秽令人晕呕,而船尚迟迟不发,延至九时,乃启碇行,横江而过。清风飒然,神为稍爽。经瓜洲,入淮口,沿淮两岸,形况极萧条,居人不甚稠密,树木尤稀,唯红墙破寺中时见三五歪帽脱膊之军人,相羊行饭而已,无足寓目者,予遂屏息静俟待扬城之至。 汽笛呜呜,人声呶呶,座客皆起日:至矣,至矣。群趋登陆,争先恐后,一时船中大乱。更加以役夫轿卒,莽冲叫呼,益形棼紊,令人愤恨不置,时有拔剑逐苍蝇之慨,而彼辈殊鹿鹿仍旧也。逮至半时后,始少清寂,予乃随众后登陆。地甚潮湿,循途行,至城下,问之店户,曰:钞关也。遂顺右而往,傍水行。时方停午,日炎蒸人,濡濡汗下,东览淮左,败芦白草,荒冢累累,风物大使人无兴也。沿城一带,居民尚多,而屋宇卑陋,积秽满途,尤令客不敢久留。东行约里余,至徐凝门,遂入城。城中街衢极狭,而货摊又多,故行径极不便,时时有冲撞之虞。幸予行不远,而蒋家桥已至,乃询觅虚静庵,得之于市隅。庵不大,有殿一间,后屋一进,别院一座而已。殿上供吕仙金像,堂宇尚整洁,主持者为老孀,子已去世,遗小孙二,承乃翁业,司庵中香火,而予兄即赁其后院而居也。予入院,适兄方凭案坐,开南方窗牖,日光射室中,温和如三月。予甫近,兄已瞥见,相迓作欢言,互问别后事,乐可知也。室不大,而洁治极整,悬画幅三数,陈图史满几,清雅宜人。与兄同居者,尚有三子,皆其旧同寮。分房相处,颇不落寞,而兄籍兹养疴,势尤妥协。予仆仆风尘者两寒暑,久不莅清境,一旦来此土,举目四瞻,不觉幽趣勃发而起。情话蝉绵,夜午未辍,佛火神灯,尤醒人倦眼也。 三十、三十一两日,其间阴晴不定,闲居少出。盖市衢间鱼摊鸭案,腥秽逼人,殊无可寓目者,不若闲处幽斋,对菊盆茶灶,与予兄娓娓作拉杂谈,尚足以破岑寂也。扬城蟹巨而值廉,夜来命小奚携青蚨二百,向市头购二三枚归,煮之佐酒,酒酣兴来,狂歌无极。吾家子幼,所谓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愤懑语,殊令人快胸臆也。惜乎兔魄蒙胧,玉箫断续,廿四桥边,香埋故址,教吹玉人,不无茫茫之感慨耳。 十一月一日,薄雾浓云,天昏欲醉,大好山行时也,予遂作小金山之游。小金山及其西北平山堂,为江都胜境,凡来此土者,莫不以一登为快。而泉石膏肓如予者,尤有梦寐求之之慨也。 朝兴而后。乃结伴出门。迤逦向旧城出北门,绕城十里,碧水如环,三五女郎,荡瓜皮小艇,真有凌波仙去之势。予于望月桥趁小舟,分流而行,冬干水涸,澄莹如镜,藻荇交横,时触舟有声,榜人不用桨桡,撑篙而行,清风徐来,夹岸荻花瑟瑟,一片秋声,万重寒云,爽人尘抱,诵少陵秋水野航之句,居然身人图画也。 去望月桥不远,临水有园,竹木极茂。时于柳林中露茅山,而猎猎青帘,则一里外已触人眼观,书日“绿杨村”,盖茶肆,亦雅境也。自绿杨村而西北,行约半时许,有洲宛然,古木交阴,亭阁颇整饬,则小金山也。予未登,期以归路,遂直向平山堂而行。过五亭桥,桥高而宏伟,上有五亭,舟行其下,举篙刺水,铿然如鸣钟磬。过桥后,水道渐窄,藻荇益密,两岸垂柳,毵毵拂人,与赤柏殷枫相映掩。红树青山好放船,言乎有味。港回流转屈曲者,约程余,至平山堂麓矣,乃舍舟而行。沿石道直上,山势较他处为高,可遍览全地。树木则乔松数百株,落落有画意。至平山堂口少驻,惜殿宇巍然,无缘随喜,第五泉亦徒增馋唾,盖驻军充斥,山灵扫色,游人更无插足余地矣,不禁怅然,乃相率沿岭行至观音山。略展览焉。 观音山与平山堂左右并峙,顶有佛寺。循径而上,洁无尘滓,唯颇陡急,行行促人倦。入门,众佛像灿列,类与俗等,唯红签鲜明,大书“招财进宝”及“生财大吉”之条,粘壁几满。佛门中有此教参,殊增我陋识不少。寺中颇清寂,无可留恋者,乃拾级自出。黄茅衰草,趋步如茵,至山趾复登航穿芦扶柳,徐徐而归。 自平山堂放舟行,蜿蜒约三四里,至小金山。与小金山隔水相望,有塔寺巍然者,名法海寺,相传僧法海之遗骸在焉。时已四句钟,故予未之往,泊舟柳荫,径向小金山行去。就中湖上草堂,尚雅洁可坐。由湖上草堂左转而上,磴道纡盘,地起为阜,上有观音殿,殿上除金身丈六外,别无长物。下瞰全洲,野水如带,林木渐多凋零,境殊清冷。循蹊而下,至山后梅岭春深,转入御碑亭,更至湖上草堂之趾。登舟,迤逦循道返抵绿杨村,乃舍舟登陆,入茶肆小坐。村中结茅为轩,横行作槛,蕉竹桃柳,交映四围,令人心怡,而座中供菊数十盆,五彩纷然,尤饶雅趣。予等小坐半时,而天光已沉沉欲暮,乃出肆而行,盖尚欲一瞻梅岭也。经望月桥,循濠堤,步履欹斜,暮色黯淡。约半时许,乃达其地。祠门高敞,朱匾昏漆,字隐约未遑辨。拾阶而入,庭宇极荒芜,了无人迹,蝙蝠飞鸣,冷风袭体,至墓前展拜,犹想见当年之孤忠伟节,而十日惨劫,更令人耿耿怀抱。碑碣尚新,面题明史公道邻之墓,盖共和成立后,始建立者也。绕墓松柏森森,已暗然作夜,遂匆匆径出。经徐公祠,祠为故上将徐宝山之祀所,工程颇伟丽,尚未竣事也。过天宁寺,由天宁门而归。灯火照途,钟已七下矣。抵庵后,微觉倦苦,少憩乃进晚餐,龟胾牛脯,大足使老饕快意也。今日之游,虽嫌仓卒,而扬地胜迹,则已梗概无遗,亦差足自慰者。 初二日,朝起微雨,午后少霁,乃伴兄出门,诣教场。教场者,江都之消闲地,与保阳之马号盖等,百技杂陈,百货纷集,有弄戏法者、有说书者、有赌棋者、有卖酒者,种种色色,陆离光怪,故游手之民,遣闲之士,往往际兹襄羊焉。予等至书场小坐,听《三国》一二,则场中极秽陋,人类尤不齐,惟说者贯注精神,尚令客忘倦耳。自书场出,复诣公园,园中除盆菊三数十外,了无一可娱目,略览一周而出。过多子街,街中尚繁闹,与辕门桥砖街等,皆扬城之精华荟萃点。道中有刻石皇皇,则徐宝山之遗爱也。回庵时,黄昏初届,挑灯传膳。屈指时光,予之离申已六日矣。幸此数日中,予事差已毕,遂期明日行。 初三日朝兴,少进汤点,即匆匆下河,予兄亦起送予登轮,汽笛声中,挥手作别,情至不欢也。然身世如斯,亦不获已,各自饮恨耳。舟行后。天阴作风,出瓜洲,巨浪掀摇,头为昏醉,望浩浩长流,翻银涌雪,金山如黛,鬟髯依稀,风景颇不恶也。抵镇后,适小雨,遂不获留,亦无缘览金焦之胜,心中怅然。呼轿至车站,乘三时快车回沪,夜八时乃至。秋霖脉脉中望十里灯光,城同不夜,又予之故技至矣。卸装独居,闲处多暇,遂援笔记之,亦飞鸿雪爪之意云尔。 录自《古今游记丛抄》,涵者氏编,1914年6月中华图书馆版 P1-5 序言 繁忙之余,泡一杯浓酽的好茶,捧一本精致的小书,怀一份闲适的情趣,远离周围的喧闹、忘却心中的烦扰,走进民国,走进一座精致的古城,与文坛的精英们对话,既是一大享受,更是对智力的激励。 这本《民国扬州风情》就是这样一本精致的小书。 说与文坛精英们对话,这本书的作者——李根源、朱自清、郁达夫、张治中、赵君豪、芥川龙之介、舒新城、范烟桥、易君左、曹聚仁、叶灵凤、田汉、谢国桢、洪为法、杜召棠、丰子恺等,在文坛、政坛上有着相当的影响,个个堪称大家。他们或随笔、或游记,记录了他们民国年间在扬州的所见所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书不在厚,在于弥漫渗透其中的灵气和悟性。其中有几篇文章的题目相同,仿佛命题作文,其独创的或立意,或思想,或形象,或语言,抑或境界、视角,都有思他人之未思。写旁人之未写的独到之处,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所在了。好文章并非高不可攀。常言道,朴素是真理之本,美之本,也是好文章之本,这本书所选的文章,没有旁征博引,只有直抒胸臆,娓娓道来,清新淡雅如此,这就是大家的功力,这就是大家给我们的享受。 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在扬州的历史上,民国时期十分重要。在之前的一百多年,这里的辉煌达到巅峰,这里的风气曾影响全国。民国的扬州,显然已经十分的衰落,但那份衰落、落寞和种种遗迹之间,依旧透露着精致和灵性。只要细细品味,朱自清、洪为法、易君左等人的笔下,都有些许流露,叶灵凤说的好:“不曾进城,我心已经醉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些作者的所说,不一定和我们的要求合拍,冲突也在所难免。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思想、不同文明的交融过程。世界发展到今天的地球村,国界和地理距离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障碍,不同思想、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接触也更为频繁。多一点了解总是有好处的。 曹聚仁先生曾说:“扬州,她是有过历史上的光荣的,但那是历史上的光荣呀!当一个世家子弟诉说他祖先阔气的故事,该是眉开眼笑的:门前金边的匾额,朱红色的大旗竿,蹲踞在大门外的石狮子,都能引动听者以肃然起敬。至说到墙角上的蜘蛛网,大柱里的白蚁,自瘪嘴老太太以至毛头小伙子,都说是命运不济。那真是命运不济吗?”易君左则说:“我唯一的希望是扬州人的‘兴奋’,我常说:假如湖南人沉毅一点,广东人安静一点,江浙人大方一点,中国还有不强的吗?若是扬州人能兴奋。这一个破落的大家,必可复兴!这一个衰颓的民族,方能有望!”这些话不是对我们智力的激励吗? 书海茫茫,信息浩渺,我们常苦于寻寻觅觅,上下求索。求知的捷径,恐怕很难有把好文章汇集在一起的更好办法。好文章是历史的选择,众人的选择。一册小书,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历史、和历史上的大家沟通心扉。 前几年有一套“大家书大家读”的书,这里的“大家”是个双关语,出自大师之手的书。又传入大众之手,这大家不是那大家。汉语中一个“大家”可以同时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又可见这两家原本是一家。如果名家名著不是道出了常情常理,得到了常人的理解赏识,又怎么能经得起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诵读呢?大家与大家本无距离,大家与大家你我相依。 训扬同志主持档案局、方志办工作后,利用他们的资料优势、人才优势。不到一年,就主持汇集编出这样一本书,值得庆贺。对这本书的出版,我已有几分迫切了! 读书如品茶。书中的有些文章过去我也曾读过,每读一次,感觉都不一样。或如品绿杨春,或如品碧螺春,又或如品铁观音。这一次读,感悟更甚。大概是众多好文章汇在一起的缘故,品的是一壶魁龙珠吧! 好茶要慢慢地品,好书要细细地读,我们大家一起来品茶读书吧! (作者系扬州市政府副市长) 后记 年初,和扬州文史界的一些友人闲坐品茗,由读书而谈及民国诸人诸事。随便说起哪个人,都有说不尽的话题,尤其谈及他们笔下流淌的对古城扬州的描绘,确是一大享受。通过他们,品味到了民国扬州的精致和灵性,也感受到了民国扬州的落寞和衰颓。起身之时,确有意犹未尽之感。回来后,总想将这“意”尽了,遂有了编这本册子的想法。 列出了民国年间一些出生或驻足于扬州的大家后,发现找寻资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或散见于报刊,或散落在民间,很是零散,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查找。好在市档案馆、方志馆有一些集中收藏,近年来的馆藏整理、老报纸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资料的汇集,搜集、遴选、编辑虽然很是单调,但是作为档案方志工作重要组成的编研,其中乐趣亦难以言表! 我们的汇编,是资料的汇编,所以只对一些明显的(可能是刻印、传抄中的)错字,进行改动;对明显不合时宜的文字,在不影响主体内容的前提下,略加删改,其他一概保持原貌。 感谢扬州市副市长董玉海先生!百忙之余为本书作序,奖挹之言,很是汗颜! 感谢顾一平、黄继林先生!他们不计年事,不辞劳苦,帮助策划,提供资料,还赴其他档案馆、图书馆,手抄笔录,查询史料,自始至终提供了很大帮助! 扬州市城建档案馆提供了民国期间的部分珍贵图片,李斯尔也外出拍摄了一些图片,杨文才、谢连生帮助校对文稿,还有一些同志为这本册子的面世做了许多工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掩卷之时,还是有点诚惶诚恐,由于编者才疏学浅,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